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12-01
開本: 16 頁數(shù): 326
中 圖 價:¥93.6(7.2折) 定價  ¥130.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版權信息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本書特色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是由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的。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流密速關系特性分析、路段、路口與網絡的通行能力分析與模型開發(fā),道路交通擁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基于非參數(shù)回歸和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流預測預報模型及其應用。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目錄

第1篇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模型與方法第1章 概述1.1 研究意義1.2 研究內容與方法第2章 北京市道路交通流特性調查與數(shù)據(jù)提取2.1 交通調查的目的與意義2.2 調查范圍2.3 調查內容2.4 調查方法2.5 數(shù)據(jù)處理第3章 交通量與車速關系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3.1 概述3.2 統(tǒng)計分析模型3.3 基于理論推導的模型3.4 基于仿真的模型第4章 北京市城市快速路交通量與車速關系研究4.1 快速路典型道路交通流流量、速度分布特征4.2 快速路典型路段交通流速度一流量曲線擬合第5章 北京市城市主干道交通量與車速關系研究5.1 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速度流量關系散點圖5.2 城市主干道速度、流量時間折線圖5.3 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速度一流量關系曲線擬合5.4 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速度流量關系分車道研究5.5 城市主干道交通流流密速關系研究第6章 北京市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的流密速關系與西方理論曲線的比較分析6.1 基于經典模型的曲線擬合及比較6.2 北京市城市快速路速度流量散點圖分析第7章 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現(xiàn)狀分析7.1 國外通行能力研究狀況7.2 國內通行能力研究狀況第8章 北京市快速路通行能力研究8.1 HCM通行能力計算公式8.2 北京市的特殊情況8.3 快速路交通流的伽馬分布、雙伽馬分布和多元伽馬分布8.4 北京市快速路通行能力第9章 北京市主干道通行能力研究9.1 主干道交通流的伽馬分布、雙伽馬分布和多元伽馬分布9.2 通行能力.9.3 不同車道的通行能力修正系數(shù)第10章 道路網交通容量研究現(xiàn)狀10.1 路網容量的概念10.2 路網容量計算方法10.3 路網容量可靠度第11章 已有路網容量計算方法評述11.1 時空消耗法11.2 線性規(guī)劃法11.3 割集法11.4 交通分配模擬法11.5 已有路網容量計算方法存在的問題第12章 道路網通行能力計算方法12.1 路網容量的影響因素12.2 路網容量的概念12.3 路網容量計算模型12.4 模型求解算法第2篇 城市道路交通擁擠模型與分析系統(tǒng)開發(fā)第13章 概述13.1 北京市交通擁擠現(xiàn)狀分析13.2 交通擁擠的研究現(xiàn)狀第14章 交通擁擠相關的基本概念研究14.1 交通擁擠的概念14.2 交通擁擠的分類14.3 交通擁擠的屬性第15章 交通擁擠演化機理研究15.1 交通擁擠的交通流特性15.2 交通擁擠的形成原因15.3 交通擁擠的擴散機理第16章 交通狀態(tài)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16.1 交通狀態(tài)評價指標研究16.2 北京市交通狀態(tài)綜合評價方法研究16.3 交通狀況評價的功能實現(xiàn)第17章 交通擁擠識別評價與對策功能分解17.1 功能描述17.2 北京市異常交通狀態(tài)的識別分析17.3 北京市交通突發(fā)警情的預測分析17.4 交通擁擠識別與評價模塊17.5 交通擁擠評價信息輸出模塊17.6 交通擁擠對策預案模塊17.7 交通擁擠驗證模塊第18章 交通擁擠預警功能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18.1 功能描述18.2 交通事件與事故預警指標模塊18.3 預警模型模塊18.4 交通擁擠預測結果輸出模塊18.5 交通擁擠預測信息驗證模塊第19章 交通擁擠擴散功能的軟件實現(xiàn)19.1 交通擁擠擴散空間分析19.2 交通擁擠擴散分析與發(fā)布功能的實現(xiàn)第3篇 交通流預測預報模型與方法——非參數(shù)回歸模型與系統(tǒng)實現(xiàn)第20章 概述20.1 短時交通流預測研究的意義20.2 短時交通流預測需求20.3 短時交通流預測的特性分析20.4 各種預測方法研究綜述20.5 基于非參數(shù)回歸的短時交通流預測過程第21章 系統(tǒng)設計和各部分主要功能21.1 整理模塊21.2 主成分分析21.3 聚類分析21.4 樣本數(shù)據(jù)庫的生成21.5 數(shù)據(jù)結構第22章 數(shù)據(jù)庫匹配策略及實現(xiàn)22.1 一維和多維數(shù)據(jù)庫的映射關系22.2 基于一維數(shù)據(jù)匹配的樣本數(shù)據(jù)庫的創(chuàng)建第23章影響非參數(shù)回歸預測精度的因素分析23.1 數(shù)據(jù)庫的規(guī)模大小(Database-size)23.2 近鄰點個數(shù)K23.3 數(shù)據(jù)相似度誤差(Similar-Error)23.4 流量時間間隔(Time-Interval)第24章 預測結果及分析24.1 檢測器位置24.2 5min預測結果及分析24.3 15min預測結果及分析24.4 30min預測結果及分析第4篇 交通流預測預報模型與方法——組合模型分析第25章 組合預測模型概述25.1 組合預測模型主要研究內容25.2 子模型的選擇25.3 組合預測模型基本形式25.4 組合預測模型示例第26章 組合預測模型詳細分析26.1 傅立葉模型26.2 自回歸模型26.3 鄰域回歸模型26.4 模型信息存儲26.5 模型更新策略26.6 多步預測模式26.7 權重更新方法第27章 組合預測模型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框架設計27.1 核心預測模塊的開發(fā)27.2 預測核心動態(tài)鏈接庫的構成27.3 上層框架邏輯設計第28章 組合預測模型預測精度分析28.1 誤差計算方法概述28.2 自回歸模型的結構辨識28.3 大規(guī)模自回歸模型預測精度分析28.4 大規(guī)模傅立葉模型預測精度分析第29章 基礎模型介紹29.1 ARIMA模型的應用說明29.2 傅立葉變換的應用說明29.3 Kalman濾波29.4 神經網絡理論29.5 支持向量機回歸29.6 非參數(shù)回歸第30章 非檢測點交通參數(shù)估算方法30.1 非檢測點的交通參數(shù)估算實施方案30.2 非檢測點交通參數(shù)估算公式的確定方法
展開全部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節(jié)選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是圍繞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特性研究展開的,是作者在承擔北京市科委項目“北京市道路交通流仿真預測預報系統(tǒng)開發(fā)研究”過程中針對混合交通流特性所展開的大規(guī)模研究的成果!冻鞘械缆坊旌辖煌鞣治瞿P团c方法》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城市混合交通流流密速關系特性分析,路段、路口與網絡的通行能力分析與模型開發(fā),道路交通擁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基于非參數(shù)回歸和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流預測預報模型及其應用!冻鞘械缆坊旌辖煌鞣治瞿P团c方法》可作為從事智能交通系統(tǒng)研究開發(fā)、交通規(guī)劃及交通工程設計人員的參考用書及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yè)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相關資料

插圖:第一,土地利用與交通規(guī)劃的結合。通過在大規(guī)模軌道交通快運系統(tǒng)車站周圍建立區(qū)域性中心、次區(qū)域性中心以及邊緣性中心,在地理上分散商業(yè)和其他經濟活動。使軌道交通快運系統(tǒng)在高峰時段中,能在兩個運行方向上都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時,工業(yè)區(qū)、工商區(qū)和商業(yè)中心等就業(yè)中心設置在居住區(qū)附近,以減少人們的長距離出行需求。第二,推動道路交通需求管理。通過車輛配額系統(tǒng)對小汽車擁有量增長進行控制,有效地將車輛的增長率從6%降低到了3%。通過道路使用收費對小汽車的使用進行控制,使駕駛員意識到使用道路造成交通擁堵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道路收費將鼓勵駕駛員有意識地計劃他們的行程,并考慮利用公共交通來作為替代。利用更為廣泛的道路收費,使聯(lián)系市中心的重要干道及高速公路保持暢通,同時又保持較多的車輛數(shù)。第三,改善公共交通系統(tǒng)和軌道交通。在道路上給予公共汽車優(yōu)先權,使公共汽車的行駛盡可能地通暢。關鍵的改進措施如下:①在大部分有交通信號燈的交通路口實行公交優(yōu)先通行的政策。②智能化交通信號燈可以檢測即將駛來的公交車并自動轉為綠燈。③開辟33km長的公交車專用車道。④改善軌道交通:繼續(xù)擴建軌道交通線網規(guī)模,在67km的軌道交通網絡基礎上,新加坡將擁有一個具有160km,由大容量地鐵系統(tǒng)和輕軌運輸網絡構成的軌道交通網絡。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分析模型與方法 作者簡介

陸化普博士(Dr. Huapu LU),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1987年留學日本,1993年獲名古屋大學交通工程博士學位。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國家發(fā)改委、公安部、交通部等有關部委的各類研究課題以及蘭州、大連、三亞、濟寧、杭州、沈陽、北京、溫州等城市的交通規(guī)劃、智能交通等各類項目100余項,在清華大學學報、中國公路學報等各類刊物和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門90篇。著有《交通規(guī)劃理論與方法》、《城市交通現(xiàn)代化管理》、《綜合交通樞紐規(guī)劃》、《城市軌道交通的研究與實踐》、《解析城市交通》、《智能交通系統(tǒng)概論》和《城市交通管理評價體系》等多部學術著作。主要研究領域為:交通規(guī)劃理論、智能交通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交通運輸系統(tǒng)、交通安全、交通經濟學。部分學術兼職有:公安部、建設部“暢通工程”專家組副組長,建設部城市交通專家組專家,北京交通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交通運輸協(xié)會運輸與物流研究分會常務理事等。1994年獲日本地域學會杰出論文獎;2001年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2002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年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郭敏博士(Dr. Min GU0),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高級工程師。2001年7月畢業(yè)于北京理工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動態(tài)交通信息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道路交通流預測預報、道路交通仿真和道路交通仿真平臺。隋亞剛(Yagang SUI),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1975年以來一直從事科學交通管理和智能交通系統(tǒng)技術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過國家“八五”、“九五”、“十一五”重點科技支撐項目,北京交通管理現(xiàn)代化工程建設和奧運智能交通管理系統(tǒng)建設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次,公安部、北京市科技進步獎5次,并先后被授予“全國公安科技英才”、“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首都信息化先鋒”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朱茵博士(Dr.Yin ZHU),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4年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博士后出站,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工程系任教。先后參與或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五”攻關課題,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公安部等有關部委的各類研究課題以及杭州、鄭州、北京等城市的交通規(guī)劃、智能交通等各類項目20余項,在《中國公路學報》《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等各類刊物和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fā)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EI/1STP檢索論文20余篇。合作著有《智能交通系統(tǒng)概論》和《信號交叉口混合交通微觀仿真理論與方法研究》等多部學術著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智能交通系統(tǒng)、交通管理與控制、交通安全。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