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shù)精選集
-
>
中國美術(shù)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古幣文新鑒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6269070
- 條形碼:9787506269070 ; 978-7-5062-6907-0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幣文新鑒 內(nèi)容簡介
文字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書法藝術(shù)是伴隨著文字的出現(xiàn)、演變而發(fā)展、繁榮的一種重要的藝術(shù)形式。和其他語言形式相比,漢字書法藝術(shù)的歷史源遠流長,生命長盛不衰。在紙還未出現(xiàn)和普遍使用之前,漢字書寫史上曾使用過不同品類的載體,如:甲骨、青銅器、玉石、簡牘、絲帛、瓦當、貨幣、陶器、封泥、璽印等,這已從地下出土的實物資料得到了證實。
19世紀末以來,我國出土的文物數(shù)量浩如煙海、品種繁多、材料豐富,這些豐富的材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專家、學者分別從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文字學、書法學等角度去研究、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研習書法的大有人在,但囿于識見,對于文字學,特別是古文字學知識了解甚少,致使臨寫、創(chuàng)作的作品徒具其形,而缺少一種歷史的沉淀感和文化的厚實感。而研究文字的學者,由于種種原因,往往無暇或不屑顧及書法和書寫因素,從而使得漢字的書法藝術(shù)傳統(tǒng),特別是漢字在隸變以前古文字階段的藝術(shù)特質(zhì)無法突破歷史的塵埃放射出應(yīng)有的光芒。
我們秉承“普及文字知識,弘揚書法藝術(shù)”的宗旨,本著將這一批批見證中華文明發(fā)展歷史的出土文物精品,從文字演變和書法鑒賞的新角度,通俗易懂地介紹給普通讀者和一般的文字書法愛好者,從而更大地發(fā)揮出土文物自身的價值,展現(xiàn)中華幾千年燦爛的文明之目的,特地編寫了《書法新鑒》叢書。其特點有三:
一、新材料。盡可能基于出土文字實物“**手”資料來分析、闡述,重點依據(jù)一些新出土的、重要實物材料。力求論有實據(jù),實事求是,重材料,不空言。
二、新視野。重視從漢字形體演變和書法藝術(shù)鑒賞兩個角度綜合進行探索、闡述,既有一般性的知識介紹、名家趣聞逸事等,也有作者獨到的新見解和學術(shù)新觀點。以文字載體、書寫品類為綱,更兼顧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等書體形式,力求融知識性、學術(shù)性、通俗性與可鑒賞性于一體,圖文并茂,雅俗共賞。
三、新文風。本套叢書共六冊,主要由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文字學、書法學專業(yè)一批年富力強、才思敏捷的博士擔當具體的編著任務(wù),同時非常榮幸地約請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志基老師參與叢書的編寫。本套叢書力求文風清新,文字洗練,短小精悍,可讀性強。
古幣文新鑒 目錄
**節(jié) 類型瀏覽
第二節(jié) 另類的文字系統(tǒng)
第三節(jié) 特殊的書寫方式
第二章 古幣四大家族
**節(jié) 龜貝
第二節(jié) 鏟布
第三節(jié) 刀化
第四節(jié) 圜錢
第三章 率性的線
**節(jié) “直”行天下
第二節(jié) 輪廓勾勒
第三節(jié) 割不斷的牽連
第四節(jié) 分離和位移
第四章 資源共享
**節(jié) 筆畫和構(gòu)件的借用
第二節(jié) 錢紋的妙用
第五章 地域特色一瞥
**節(jié) 三晉“陽”之“日”頭觀
第二節(jié) 地域風格的數(shù)字差異
第六章 隨機應(yīng)變巧布局
第七章 奇妙的錯位
**節(jié) “傳形”的名與實
第二節(jié) 是特例還是常例
第三節(jié) 錯誤的內(nèi)在邏輯
附錄參考文獻
古幣文新鑒 節(jié)選
第二節(jié)鏟布
如果說有文銅貝只為楚國所獨有,那么布幣則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所熱衷。就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戰(zhàn)國時代主要的諸侯國均有鑄造布幣,而布幣主要的發(fā)展是在中原的三晉地區(qū)。
布幣也叫鏟布、鏟幣,因其形制模仿鏟形農(nóng)具而得名。至于究竟是源自古代哪種鏟形農(nóng)具,錢幣學界有“錢”和“鑄”兩種不同的看法。但是無論是“錢”還是“鑄”,抑或是兩者名異實同,布幣從鏟形農(nóng)具演變而來這一點是毫無異議的。可是為何一種鏟形的金屬鑄幣,卻被稱作“布”呢?實在令人不解。起初,人們從聲訓的角度入手,認為布是由農(nóng)具“鑄”而來,布、镈古音相同而通假,這一說法很快為世人所接受;然而隨著云夢睡虎地秦筒的重見天日,人們對“布镩通假”的觀點產(chǎn)生了質(zhì)疑。根據(jù)簡上所記載秦國貨幣的立法《金布律》,有學者提出布幣的實體是布匹。其中一簡寫道:“錢十一當一布。其出入錢以當金、布,以律。金布”這句話說明秦國法定的貨幣有金、錢、布三種,有意思的是秦律中作為量刑的錢幣數(shù)額,均為十一的倍數(shù),也就是說“錢十一當一布”是法定的布幣與錢幣的交換關(guān)系,因此人們推斷古時錢之所以稱布,很可能是由于古代布帛之布作為交換媒介的緣故,正所謂“抱布貿(mào)絲”。
且不管鏟形鑄幣名與實的關(guān)系如何,這種取象于古代農(nóng)具的貨幣在我國起源也相當早。早在商代后期,就已開始鑄行原始布,直至戰(zhàn)國末年,鏟幣的形制經(jīng)歷了由空首到平首,由聳肩到平肩再到圓肩,由尖足到方足再到圓足,由無孔到有孔等諸多變化,形成了先秦貨幣體系中*為復雜多樣的布幣系統(tǒng)。
古幣文新鑒 作者簡介
陶霞波,生于1978年,杭州人,華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從事先秦貨幣文字的研究,曾參加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項目“出土古文字電腦全息檢索系統(tǒng)”。專攻先秦貨幣文研究,在《中國文字研究》等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關(guān)于商周金文中的“賜貝”以及與貨幣相關(guān)問題》、《關(guān)于先秦貨幣文字庫的建設(shè)》等論文數(shù)篇。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山海經(jīng)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