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fēng)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北京的橋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00134490
- 條形碼:9787200134490 ; 978-7-200-1344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的橋 本書特色
北京文化,一城三帶叢書 擦亮北京“金名片”——讓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書走向大眾
北京的橋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京華通覽》的一個分冊。在原來的《北京志·道橋志》基礎(chǔ)上整理、加工、補充,利用原來已有成果,重新編著。以記述了北京橋文化的歷史變遷、建筑要素、類型構(gòu)成、設(shè)計施工等,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北京的橋 目錄
跨永定河水系的橋/ 5
盧溝橋/ 5
二老莊橋/ 14
小清河橋/ 15
王佐橋/ 17
啞叭河橋/ 18
京原漫水橋/ 20
盧溝新橋/ 21
小清河新橋/ 22
大寧橋/ 24
永定河橋/ 24
跨通惠河水系的橋/ 25
高梁橋/ 25
北海大橋/ 28
金水橋/ 34
德勝門窎橋/ 38
大通橋/ 41
永通橋/ 42
左安門窎橋/ 50
右安門窎橋/ 52
永定門窎橋/ 55
廣安門窎橋/ 59
喜鳳橋/ 63
東大橋/ 65
紅橋/ 66
雙橋/ 67
五孔橋/ 70
木樨地橋/ 73
匯通橋/ 76
通惠河橋/ 78
舊鼓樓橋/ 81
新安河橋/ 83
廣渠門橋/ 85
朱各莊橋/ 87
亞療橋/ 90
京密引水渠下游段橋梁/ 91
溫泉橋/ 95
紅山口橋/ 96
霍道口橋/ 98
八一湖橋/ 99
勁松橋/ 100
周家巷橋/ 101
跨涼水河水系的橋/ 103
大紅門橋/ 103
珊瑚橋/ 104
洋橋/ 106
涼水河橋/ 109
大紅門西橋/ 112
三義庵橋/ 113
什坊院橋/ 114
跨壩河水系的橋/ 116
北小河橋/ 116
酒仙橋/ 119
三岔河橋/ 121
亮馬河橋/ 123
新東路橋/ 125
新源橋/ 126
塔園西橋/ 127
小月河上游段橋梁/ 128
健安三座橋/ 129
櫻花東、西橋/ 131
跨清河水系的橋/ 134
玉泉山東橋/ 134
景陵橋/ 135
廣濟橋/ 137
道路立交橋
肖家河橋/ 139
虹橋/ 140
清河大橋/ 141
沙子營橋/ 144
立水新橋/ 145
二環(huán)路上的立交橋/ 148
朝陽門橋/ 148
建國門橋/ 149
東便門橋/ 151
廣渠門橋/ 154
光明橋/ 157
左安門橋/ 159
菜戶營橋 / 160
玉蜓橋/ 161
廣安門橋 / 166
天寧寺橋 / 166
西便門橋 / 167
復(fù)興門橋/ 168
阜成門橋/ 170
西直門橋/ 171
西直門北橋/ 175
積水潭橋 / 176
三環(huán)路上的立交橋/ 177
三元橋/ 177
國貿(mào)高架橋 / 180
北窯橋/ 181
十里河橋/ 183
分鐘寺橋/ 183
方莊橋/ 185
東鐵營橋/ 186
劉家窯橋/ 187
趙公口橋/ 188
木樨園橋/ 189
六里橋/ 190
蓮花橋 / 193
玉南橋/ 193
航天橋 / 194
紫竹橋 / 195
三義廟橋 / 195
薊門橋/ 196
馬甸橋/ 198
安華橋/ 199
安貞橋/ 200
太陽宮橋 / 201
四環(huán)路上的立交橋/ 202
四元橋 / 202
四惠橋 / 203
大紅門橋 / 204
岳各莊橋 / 204
定慧橋 / 205
萬泉河橋 / 205
健翔橋/ 206
北辰橋(北中軸路橋) / 207
跨鐵路橋及天橋
安慧橋/ 208
五環(huán)路上的立交橋/ 211
遠通橋/ 211
五方橋/ 212
來廣營橋/ 213
上清橋/ 213
六環(huán)路上的立交橋/ 214
馬駒橋/ 214
百葛橋/ 214
酸棗嶺橋/ 215
跨鐵路橋/ 217
南苑路跨線橋/ 222
京原一號跨線橋/ 223
京原二號跨線橋/ 224
南平莊跨線橋/ 225
趙辛店跨線橋/ 226
人行過街天橋/ 228
西單商場天橋/ 228
動物園東、西天橋/ 229
東單北天橋/ 230
新街口西天橋/ 230
南新華街(琉璃廠)天橋/ 231
劉家窯北天橋/ 232
蒲安里天橋/ 232
后 記/ 251
北京的橋 節(jié)選
盧溝橋 盧溝橋位于北京城西南方,距今廣安門橋12.5 公里,在宛平城(拱極城)西門外,跨于永定河(古稱盧溝河)上,故隨河名稱盧溝橋。 該橋是一座11 孔連拱石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 年)三月。石橋主體長212.75 米,全長(包括橋堍)268 米,橋?qū)?.4 米,全部為石結(jié)構(gòu)。北側(cè)石欄桿有望柱141 根,其中橋身上有望柱109 根(含角柱),兩端八字欄桿望柱各為16 根;南側(cè)石欄桿望柱為140 根,其中橋身上有109 根望柱,西端八字欄桿望柱為16 根,而東端八字欄桿望柱為15 根。欄桿全部用青石雕鑿而成,欄板上薄下厚,上面為平頂八字尋杖,內(nèi)側(cè)雕有云拱癭項(凹心不鏤空)和盆唇,下部有上下枋、立柱和海棠池雕線,兩端與望柱相接。望柱方形,下端插入地栿,兩端與欄板對接,柱頭有方形獅座,雕有不同形態(tài)的獅子。欄桿東頭有一對頂獅,欄桿西頭有一對頂象。橋面為花崗巖石板鋪砌,橋面縱坡0.8%,東西橋堍縱坡分別為5.4%、4.5%。11 孔拱碹均為半圓拱,10 個橋墩的上游都有高大的分水鑒(俗稱分水尖),其下游是方形鳳凰臺。橋臺有燕翅,燕翅上有八字翼墻。橋下有石砌海墁,上下游均伸出橋外。橋兩端各有一對華表,東橋堍北側(cè)有兩通碑:一通是清康熙皇帝書寫的關(guān)于石橋東北水毀及修復(fù)簡記[ 康熙八年(1669 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另一通為清乾隆皇帝書寫的《盧溝曉月碑》。西橋堍北側(cè)也有兩通碑:一是清乾隆書寫的《重葺盧溝橋記》[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歲在丙午仲春之月中浣御筆],另一通是《乾隆詩碑》。上下游兩岸都有條形石板砌筑和石灰土筑成的堤岸。橋東有鎮(zhèn)守盧溝橋的拱極城,該城在民國時期曾是宛平縣政府所在地,城內(nèi)有石板道與橋頭相接。橋西頭也曾有石板道通過小清河和啞叭河,在20 世紀初修建小清河橋時將石板道截斷。在金代歷史資料中有建橋記載,《金史·河渠志》記述,大定二十八年(1188 年)五月詔盧溝河使旅往來之津要,令建石橋,未行而世宗崩。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六月章宗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橋。明昌三年(1192 年)三月成,敕命名曰廣利。還有《章宗紀》載:“大定二十九年六月作盧溝石橋。明昌三年三月癸未盧溝橋成。” 1949 年以前歷代都對盧溝橋進行過修葺。明代歷史資料《英宗實錄》中,就有“正統(tǒng)九年三月修盧溝橋”的記載。清康熙七年(1668 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 年)盧溝橋有過大規(guī)模的修葺,兩次修橋在橋頭都立有碑記。在20 世紀20 年代和30 年代初修過碑亭、欄桿、橋面、堤岸和碹臉。 橋東西兩端各有兩通碑,都曾有碑亭,碑亭的頂為盔式四坡瓦頂。而“康熙碑”的亭頂是四坡瓦頂。因年久失修已有危險,于是將“盧溝曉月”碑和“乾隆詩”碑改成無頂框架式碑亭,另兩座碑亭拆去未建。拆改碑亭的年代約在1935 年至1936 年間。橋面石板因常年行車碾壓,車轍逐年加深,溝坎不平,從前常墊以砂石土維持通行,后來改鋪瀝青混凝土面層。又因當時多有鐵輪馬車過橋,為保護面層,在石橋面上靠南側(cè)加鋪一層薄花崗巖石板將舊石板面就地粗加工找平,寬2 米,長213 米,專供馬車通行,東橋堍未鋪瀝青混凝土。西橋堍至小清河橋頭修筑彈石(小方塊花崗石)路面。 橋的欄桿有部分望柱和欄板因風(fēng)化或開裂嚴重,曾予以更換,民國時期更換的這些石件雕刻較粗,石料呈黑色,現(xiàn)今尚存17 根望柱。其更換時間與橋面鋪瀝青混凝土同年代。 東橋臺燕翅及其以外堤岸曾不止一次做過加固,多用水泥砂漿和大卵石在原構(gòu)筑物外面又做包砌。堤岸也曾加高。1935 年照片中的碹臉已有水泥抹面。20 世紀20 年代曾修過碹臉,那時碹臉石有很多已脫皮。1950 年,22 面碹臉和拱眉都用水泥砂漿抹面,蓋住了舊石面。在1986 年的修復(fù)工程中拆去碹臉外面的水泥抹面時,發(fā)現(xiàn)在東起第三孔南面有一段用青磚補修過的碹臉下邊舊碹臉石上鑿有“中華民國壬戌年五月”字樣。又在東起第五孔南面碹臉的東下腳水泥抹面上刻有“民國廿二年春”六個字。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偽華北建設(shè)總署曾修補過橋面瀝青混凝土面層和東橋臺兩側(cè)的護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 年以前盧溝橋?qū)俸颖笔」茌牐瑥?950 年9 月起納入北京市橋梁養(yǎng)護范圍。除日常保潔、養(yǎng)護和管理外曾做過如下修理工程:碑亭柱修復(fù) “盧溝曉月”碑亭在1937 年七七事變時遭到七七事變前夕的盧溝橋損壞。1950 年9 月政務(wù)院接人民來信建議修“盧溝曉月”碑亭,來信轉(zhuǎn)交北京市人民政府辦理,市政府要求建設(shè)局在國慶節(jié)前修完。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的幫助下,經(jīng)研究擬訂了修復(fù)方案。當時碑亭損壞情況是:西北角石柱斷裂未倒,西南角石柱折斷倒塌,西面和南面石坊塌落稍有損傷,西面欄板平放,其他部位基本完整。修復(fù)工程限于資金缺乏和石料不理想,經(jīng)請示市政府同意暫緩進行,只做舊件復(fù)位處理。1956 年4 月,市政府又要求道路工程局(原建設(shè)局)徹底修復(fù)“盧溝曉月”碑亭。其中斷裂的兩根石柱需要用斷面長、寬各0.5 米,柱長4 米的漢白玉石料,為此曾找遍近郊30 多處墳地的石碑和石坊,只有西郊李家墳和北苑祠堂有兩通碑夠此尺寸,石質(zhì)和顏色也相近似。經(jīng)北京市文物組和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商討認為這兩通碑都有保留價值,不宜使用,而由市政府撥款于1956 年9 月下旬用新石料將碑亭修復(fù)。 1950 年9 月在修葺碑亭的同時,將全橋積土和雜草、小樹進行了清理,經(jīng)過清理的古石橋顯得有了生氣。1952 年10 月,南側(cè)靠近東段四個節(jié)間的欄桿被撞倒落入水中,經(jīng)撈起檢查有兩根望柱獅雕損壞。因辨認不清石獅“盧溝曉月”碑亭(20世紀80年代重修)身上是否還有小獅,于是就照其大致形態(tài)按一柱獅雕刻了兩件,依舊修復(fù)。1957 年9 月中旬至10 月下旬和1958 年4 月上旬至6 月中旬,兩次對全橋石縫進行清理,并用水泥砂漿將其勾嚴。同時將局部碹臉和拱碹缺損處用紅機磚予以填補,外面抹水泥砂漿。 橋面加寬工程 1967 年9 月開工,1968 年12 月竣工。當時橋上車道寬7.1 米,已不能滿足日益發(fā)展的交通需要,但又因資金缺乏,無力修建新橋,不得不將古石橋橋面加寬,以增大橋面的通行能力。工程做法是先將欄板和望柱拆卸待用,再將地栿全部拆除,還拆除了橋面兩側(cè)的緣石。又將舊橋面石板鑿出57 道橫向溝槽,在槽內(nèi)放置預(yù)制鋼筋混凝土矩形梁,梁兩側(cè)空隙用混凝土填平,梁端挑出石橋兩側(cè),外懸梁上鋪鋼筋混凝土板為人行道。全部地栿改用混凝土筑成,其上安裝舊石欄桿。欄桿兩端的頂獅盧溝橋攔河閘和頂象原封不動。因橋面加寬,使欄桿的總長度有所減短,為適應(yīng)加寬后的欄桿長度,又要保持原有欄桿的節(jié)間數(shù),新做了8 塊較短的欄桿。橋面加寬后四角的八字欄桿減短了,東南角八字欄望柱由原來的15 根改成12 根(不含角柱),其他三處八字欄桿望柱均由原來的16 根改成13 根(均不含角柱)。南北兩側(cè)兩個角柱之間的望柱(包括角柱)由原來的109 根均改115 根。北側(cè)的望柱總數(shù)仍為141 根,南側(cè)的望柱總數(shù)仍為140 根,橋面面層仍以瀝青混凝土補平。同時,將橋頭路面加高與橋面接順。橋面加寬后全寬達到13.6 米,其中車行道寬9.5 米,兩側(cè)人行道各寬1.4 米,地栿各寬0.65 米。施工中將欄桿中風(fēng)化損壞較嚴重的望柱予以更新,共更換望柱91 根,其中有1 只獅子的柱34 根,兩只獅子的柱43 根,3 只獅子的柱12 根,4 只獅子的柱2 根。為了保持原有柱頭獅子的總數(shù)不變,事先清點了全部柱頭獅子,認為至少有獅子480 只,另有11 只難以準確辨認。經(jīng)研究決定望柱更新后柱頭獅子總數(shù)不少于484 只。此次加寬工程中損失了全部舊地栿石和拆下來的舊緣石、舊橋面石。 碹臉維修 碹臉外面的水泥抹面因年久逐漸有零星脫落,1970 年發(fā)現(xiàn)東起第九、第十兩孔南面碹臉上露出用青磚補修過的痕跡,外層磚已風(fēng)化,曾擬用石料翻修,因無投資未能實施。到1972 年,部分青磚因風(fēng)化已開始脫落,于當年4 月間將東起第九、第十兩孔南面碹臉上補修的青磚鑿除。發(fā)現(xiàn)第九孔用磚補修的位置是龍門石和西邊相鄰的一塊碹臉石,以及其上的少量拱眉,第十孔用磚補修的位置是龍門西側(cè)**塊碹臉石和東側(cè)第三塊碹臉石的上端約三分之一處。所用磚材都是手工青磚,結(jié)合料為純石灰。清除磚砌體后用花崗巖方形石塊補齊。縱聯(lián)石(俗稱丁頭石)端部有裂縫,因尚較穩(wěn)定,故未做處理,補修后仍抹以水泥面層,以求與其他碹臉一致。 拱碹修補 1982 年10 月,東起第五孔南面碹臉上的龍頭脫落。此后對全橋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各孔中的碹石局部缺損已發(fā)展到40 多塊,其中以第五孔損壞較重,有些碹石已裂縫尚未脫落。還發(fā)現(xiàn)第五孔南面碹臉的水泥抹面有空鼓現(xiàn)象,遂敲開面層,露出內(nèi)部有用青磚補修處。1983 年4 月間對11 孔的拱碹中凡有開裂和缺損的碹石進行了補修。同時對第五孔脫落的龍頭及碹臉進行修復(fù)。全橋11 孔碹石都有少數(shù)碹石的一端出現(xiàn)斜向裂縫和損缺處,脫落的石塊呈楔狀,其缺損深度達20 ~ 30 厘米。補修方法是用與碹石同石質(zhì)的花崗巖石料,按缺損的形狀加工成石件。將石件裝入槽內(nèi)用鋼板嵌緊,縫內(nèi)壓入水泥漿,外露縫用水泥砂漿抹平。此次共計補修碹石51 塊。第五孔碹臉上龍頭脫落的原因是由于龍頭東側(cè)的縱聯(lián)石端部與其相接的碹臉石上端風(fēng)化開裂所致,又因其外面被水泥抹面覆蓋而難以發(fā)現(xiàn),故突然脫落。龍頭的雕刻造型與北面第六、第七孔碹臉上的龍頭略有差別。龍頭脫落后露出拱碹以上的空洞,洞深3 米以上,洞高約15 厘米,兩側(cè)未探查到邊。這次修理屬臨時性修葺,先用混凝土填充拱上空洞,共填入混凝土近1 立方米,再用花崗巖石料修補了碹臉石的損壞部位和縱聯(lián)石,然后按原位裝上龍頭。青磚補修處將其外面的風(fēng)化層清除后,用水泥砂漿抹齊全部水泥面層。 1983 年拱碹修補后,有關(guān)部門感到盧溝橋損壞情況日趨嚴重,有必要進行石橋的整體修復(fù)。于是將盧溝橋現(xiàn)狀向北京市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做了匯報。領(lǐng)導(dǎo)及文物專家經(jīng)查看現(xiàn)場、認真研究后由市政府組織成立了盧溝橋修復(fù)委員會,確定修復(fù)工程方案。盧溝橋修復(fù)以保護古橋風(fēng)貌為基本原則,尊重歷代修葺的歷史,凡屬基本完整的石件,均原件原位利用,必須更換時,新石件要使用與原件石料相同的優(yōu)質(zhì)石料,制作加工雕刻要依照同類石件的精度、風(fēng)格和神態(tài),以恢復(fù)石橋原貌。工程范圍主要包括:拆除橋面加寬加高部分,拆除橋上的電燈桿和電纜;將石欄桿按1967 年以前的位置恢復(fù),恢復(fù)原石板橋面;恢復(fù)橋頭至宛平城西門的石板道;拆除橋西南角靠近橋欄桿的平房,將橋東頭遮擋橋欄桿的防洪墻向東移建,以便能使古橋全貌在其上下游可以看到,修復(fù)全橋碹臉為石碹臉原貌;用石料更換橋墩下游鳳凰臺上的混凝土補修部位,探查石橋基礎(chǔ)情況,進行保持處理和必要的加固措施等七個方面。 修復(fù)工程施工中,*困難的事是尋找青石料源,既要找同類優(yōu)質(zhì)石料,又要找便于運輸?shù)氖祥_采場,*后選定下石府東山石料。橋面用花崗巖,則是房山縣東流水村所產(chǎn)。修復(fù)工程由市市政工程管理處負責(zé)組織施工,石工來自房山縣石窩村。為了保證修復(fù)工程順利進行,達到恢復(fù)舊時風(fēng)貌的預(yù)期效果,開工前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并實地進行勘察、測量和試驗工作,取得了古橋?qū)氋F資料。修復(fù)工程于1986 年12 月5 日開工,1987 年6 月30 日完成,剩余碹臉修復(fù)工程于1990 年2 月9 日開工,12 月20 日竣工。修復(fù)后的盧溝橋恢復(fù)了古樸壯觀的原有風(fēng)貌,不再是通行車輛的交通設(shè)施,而作為文物古跡專供游覽觀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