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重返和田綠洲:1906-1908

重返和田綠洲:1906-1908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04-01
所屬叢書: 西域游歷叢書
開本: 19cm 頁數(shù): 246頁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35.8(7.3折) 定價  ¥4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暫時缺貨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重返和田綠洲:1906-190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7142
  • 條形碼:9787559827142 ; 978-7-5598-2714-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返和田綠洲:1906-1908 內容簡介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西域游歷叢書集斯坦因這三次中國西部探險考古資料于一體,對上述考古報告進行整合修訂,使大眾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經(jīng)過和成果。叢書共15冊,本冊出自《西域考古圖記》:1906 年 8 月,斯坦因再次來到和田,尋找到了先前從未涉足的一系列古遺址,發(fā)掘和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于闐故址的神秘面紗被一一揭開。

重返和田綠洲:1906-1908 目錄

**章 穿越斯瓦特和迪爾

**節(jié) 庫納爾河與印度河之間的亞歷山大遺跡 .................1

第二節(jié) 烏仗那地方的早期香客 .................................................7

第三節(jié) 唐代文獻中的烏仗那 ....................................................20

第四節(jié) 經(jīng)行塔拉什和迪爾 ........................................................31

第二 經(jīng)行吉德拉爾和馬斯圖吉

**節(jié) 吉德拉爾的人種志與歷史 ..........................................41

第二節(jié) 吉德拉爾的古跡 .............................................................59

第三節(jié) 馬斯圖吉的歷史狀況 ....................................................81

第四節(jié) 馬斯圖吉的古跡 .............................................................88

第五節(jié) 高仙芝的遠征與德爾果德 ........................................108

第三章 從阿姆河到和田

**節(jié) 早時期的瓦罕 ...............................................................120

第二節(jié) 瓦罕的古址 ....................................................................131

第三節(jié) 玄奘前往喀什噶爾的路線 ........................................145

第四節(jié) 喀什噶爾與莎車 ...........................................................164

第五節(jié) 昆侖山的極西部分 ......................................................176

第四章 和田綠洲的古跡

**節(jié) 綠洲中的古遺址 ...........................................................190

第二節(jié) 在約特干及和田一帶搜集的古物 ...........................198

第三節(jié) 吉亞北部的沙漠遺址 ..................................................218

第四節(jié) 阿克鐵熱克遺址 ...........................................................229


展開全部

重返和田綠洲:1906-1908 節(jié)選

**節(jié) 綠洲中的古遺址 事隔五年之后,我于 1906年 8月 5日又重返和田,這片廣袤的綠洲曾是我前次探險的考古工作中心和基地。我曾致力于研究其古代地志、歷史與現(xiàn)存遺跡,其結果也已全部記錄在《古代和田》一書中。因此,我在和田城中的短暫停留( 1906年 8月和 9月),目的只是從當?shù)亍皩毴恕蹦抢锼鸭嘘P綠洲以外沙漠中可能存在的古遺址信息,并為下一步野外的旅行做準備。因而我在這里不得不提及的也僅限于對地面上仍看到的古跡的補充性觀察以及對我在約特干——古于闐國都城遺址所做的這一類觀察的簡短說明。 首先我能提到的觀察是,在從喀拉喀什鎮(zhèn)前往和田城、沿著先前未曾走訪過的直達路線上,遇到了一處塔提遺跡,即古代占據(jù)遺址的風蝕地。它位于一片舌狀砂質沙漠的東端,沙漠的名稱叫八喇瑪庫木,在斯帕與拉什庫亞的耕地之間,從北面揳入綠洲。地表上散布著紅陶碎片,未覆蓋有沙丘,看上去很古老。這證明了在古代時期,在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之間綠洲北部,耕種一直在持續(xù)。這些耕種區(qū)很有可能沿著這一方向擴展,越過現(xiàn)在的主要綠洲——玉龍喀什河上的英阿日克村和喀拉喀什河上的色日克也孜村所在的前沿線。在我到訪期間,綠洲上的耕地正在穩(wěn)步增加,這主要是由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口增長帶來的。這一進程的意義的證據(jù)是,八喇瑪庫木的沙漠飛地,正由于為開墾新土地起見在其邊緣修建的灌溉渠道而迅速減少。因此,前面說到的塔提就必然在新墾殖活動下迅即消失,并愈益為伴隨該地區(qū)的灌溉所帶來的肥沃黃土的穩(wěn)固積累而被埋藏起來。 在亞瑪達村南面廣闊的塔提地面上,我亦看到了這一進程,在那里新建了一條渠道,正在幫助人們復墾。同樣的變化據(jù)說正在恰勒馬喀贊的大遺址上重演,該遺址位于亞瑪達村塔提以上約 4英里,在玉龍喀什河左岸。 1900年我曾目睹的滿布陶片的廢地,如今又開始重新恢復耕種。 1906年 8月 11日到 9月 8日,我離開和田前往南部的山中,在尼薩和喀蘭古塔格以上的冰雪覆蓋的昆侖山中,做地形學方面的考察。**站我到達了朗如,它位于喀拉喀什河右岸,在山腳下,那里給我提供了文物觀察的新機會——盡管我以前曾走過它的大部分地方。我把我的路線首先對準了約特干,它是古于闐國都城遺址;我重訪了艾丁庫勒的沼澤地,還有南岸那戛拉哈納的土墩。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將這座土墩與鼓池側伽藍廢寺對應起來。關于這座伽藍,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曾記錄了一個奇妙的古代傳說。 1900年我初訪那里時,地面及沼澤地周圍都長滿了繁茂的蘆葦,以致我無法做進一步的調查。但如今耕地的迅速擴展已將這整個地面都改造成了農(nóng)田,正像以前對艾丁庫勒與和田城之間那塊稱作硝爾魯克的廢地的大部分所做的改造那樣。這一變化導致了土墩大小、高度上的明顯減少,其土壤被用來施肥。但這樣取土的結果,使我現(xiàn)在很容易就看出土墩中包含有很規(guī)則的夯土層(圖 42),每層厚約 17英寸。在主體土墩腳下一側有一條小灌溉渠;向東約 30碼處還有另一條更小的水渠,上面散布著大量的陶片,非常像約特干遺址文化層中出土的陶片。更有趣的是,在主體土墩北側一個高出現(xiàn)在地面五六英尺的土層中,發(fā)現(xiàn)有燒得很硬的磚塊及大塊石頭。這說明該土墩被連續(xù)時期的建筑占據(jù)過,并進一步說明了一個結論:該土墩是玄奘見過的古代寺廟遺址,當時它就已經(jīng)成了廢墟。而那個傳說從那戛拉哈納——“鼓室”一名中,亦留下了一些痕跡與此遺址有關。 鄰近的三尕孜麻扎證實了一直保存到今天的當?shù)匦叛。管事的毛拉用“人生得過多,土地越來越少”來解釋我現(xiàn)在看到的正在進行中的大量的新墾殖活動。他自己也在緊靠那戛拉哈納的地方,投資開墾了約 30頃地。如果這種農(nóng)業(yè)上的繁榮發(fā)展再持續(xù)一或兩代人,人們就會看到玄奘記載的寺院的*后一點遺跡徹底消失,而鼓池本身也會縮減成一片肥沃的洼地。因為耕地已經(jīng)開始蠶食到沼澤地泉水周圍蘆葦叢生的沙丘上。 在約特干,由于長年的淘金和挖“寶藏”,致使那里變成了一個大坑。那里昔日曾是一座古都,現(xiàn)在都變成了這個樣子。自1900年以來,它還沒多大改變。一系列的原因使淘金活動有減少的趨勢。作為副產(chǎn)品,人們還挖出了大量令人驚奇的古代于闐遺物。首先是由于在博拉占及其他地方耕地面積急劇擴張,夏季洪水期間從灌溉渠中分水變得不可能,那時渠道中都漲滿了水,任何大型的淘金活動都無法開展。另外在挖掘區(qū)的北緣,靠近哈爾車小村(那里“能獲利”的地層據(jù)說一直延伸得很遠),農(nóng)田的增值連同樹木、農(nóng)舍等阻礙了進一步的挖掘。損壞挖掘區(qū)邊側渠道的風險,也扮演了一種阻止物的角色,因為如果挖壞了渠道,那里面的水就會沖出來,并流到下面的廢地上去。*后還有一個完全明朗的事實是:隨著農(nóng)業(yè)勞動的極大增值,靠在約特干淘金所獲得的一般性收益已失去魅力(極少數(shù)穩(wěn)定的淘金者除外)。在我訪問之時,干這活的男人、小孩一共 20多人,他們正在淘的地方,整個都局限在以前的挖掘中尚未觸及的低岸地帶。我被告知大約自 1901年以來,這些挖掘區(qū)基本上未擴展過。盡管工作很有限,出土物又少,但像陶塑像、錢幣、石雕等仍持續(xù)有出土,這一點可以從相對大量的此類遺物的搜集上得到證明。那一年我在約特干以及和田搜集到了不少此類古物。之后在 1908年我再訪這些遺址時,也收獲不小。 鑒于在中國新疆實際上全部古代宗教遺址中都存在過的本土信仰(這些遺址在居住區(qū)內或附近仍有存在),在約特干缺乏任何永久性的伊斯蘭教寺院可能會讓人感到驚訝。因為盡管玄奘記載的都是與其周圍的大量的佛寺和佛塔有關的有趣傳說,但并未提及在于闐古都中有任何重要的寺院——那里肯定包含有一座以上的宗教建筑。在這次考察中,當我從一個新的方向接近遺址時,發(fā)現(xiàn)了一座在當?shù)睾苤穆樵腥缈蠟醯露∪鑫鞑,建在極靠近挖掘區(qū)東南角的地方。傳說中說現(xiàn)存寺廟部分已有約 300年的歷史,而清真寺中那些精致的古木雕,則屬于那個傳說中的圣徒墓上的遺物。在附近棚架邊那些高大的樹木,看起來也完全證實了這一說法。 從約特干到朗如的旅行,使我有機會重訪庫赫麻日麻扎。該遺跡很久以前即已為人所知,在和田的佛教遺跡中,以瞿室棱伽(意為牛角)或瞿室爾沙(意為牛頭)山而著稱。這素樸的寺廟未發(fā)生任何變化。伊斯蘭教的圣徒繼承了玄奘的羅漢,據(jù)說他長眠于此。那煙熏過的神窟也沒有什么改變,它坐落在牛角山下,俯視著喀拉喀什河水。近來修建了一條簡易的通道,可以通到一條小而陡峭的溪谷中,溪谷延伸到瀕臨河岸的聚成一團的斷崖面上,要想接近那條通道只能通過很粗陋的梯子。在向那里下降時,我經(jīng)過了兩三個淺窟,淺窟高出河床約 100英尺。再向下約 60英尺,我發(fā)現(xiàn)還有 6個這樣的淺窟。這些天然洞窟讓我回想起在比哈爾的拉吉格爾和杰特顯見過的那種作庇護用的石洞。關于這些洞窟的用處,正像有一時期人們對比哈爾的這類窟所作的推測那樣,可能是用來做托缽僧們的寄宿處等。這些洞窟深 4 ~ 12英尺,有一部分為石壁上掉下的碎屑所填滿,對于古代遺物來說,正好起到了保護作用。因此下述念頭自然就浮現(xiàn)了上來:著名的杜特雷伊·德·安的樺皮書碎片—— 1892年與庫赫麻日洞窟本身有關的發(fā)現(xiàn)——是否原本不是獲自這些洞窟中的一個。 接下來我繼續(xù)我的行程。在奴西亞村以外的喀拉喀什河右岸,距該村上端約 1英里,我注意到一條小溝或亞爾的兩岸,那上面有路通過,還有連續(xù)的陶片層及類似塔提一樣的遺物等碎屑,厚 6 ~ 8英寸,F(xiàn)在的地表上分布有肥沃的黃土堆積,位于此文化層之上,厚 4 ~ 6英尺,F(xiàn)在還沒有耕種跡象,但從以前存在的厚厚的土層上可以猜出,現(xiàn)在的地表下可能埋藏有古代聚落的遺存。一條狹窄的耕地,從河岸一側延伸到法伊札巴德村,這中間有大約 1英里的距離。在耕地入口處,我遇到了另一種古跡的痕跡——梯木,一座小而完全坍塌的土墩,它的直徑約 15英尺,高出路面約 12英尺。毫無疑問,這是一座人工建筑,可能就是一座佛塔遺跡。 法伊札巴德村對面,是河左岸壁立的斷崖,高約 120英尺,間夾著紅和藍灰色的地層,砂巖質,俯視著河水。當夏季來臨時,河水開始上漲,斷崖腳下灘地即變得無法接近。在斷崖上五六十英尺高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個洞穴的長方形入口鑿進巖層之中。 1908年 4月,我重訪那里時,涉過河水,從左岸近距離地察看了這個人工鑿挖的洞穴。洞穴入口寬約 10英尺,高 8英尺,深約 6英尺。其中央背面有一道低矮的門道,高約 5英尺,寬 3 ~ 4英尺,由此可進入某種內部洞窟。洞穴頂部呈拱形,像被截短過的三角形。這些有限的面積讓人推測,這個挖鑿出的洞穴更可能是用來作一座墳墓,而不像是用來作寺廟。我當時及后來都沒時間來搭建一座腳手架,進到這座奇異的洞穴中觀看一番。在我看來,這個洞穴很可能屬于前伊斯蘭時期,而且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它要么屬于聶斯托里派基督教徒,要么屬于摩尼教徒。由此看來,也許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洞穴以下約 2英里處河左岸上的大村莊烏加特(那里的名產(chǎn)是葡萄),在后來的傳說中,似曾作為一處一度為聶斯托里派基督徒住過的地方;或者至少是一些被認為不虔誠的穆斯林。 從法伊札巴德起,騎馬走過高懸在河岸上長約 3英里的裸露的礫石高地后,我的視野中就現(xiàn)出了朗如的*東邊的農(nóng)田。這時緊靠路的右側出現(xiàn)了一座廢棄的城堡遺跡,以前我就聽說過它,當?shù)氐膫髡f把它與一個叫昆煞士魔馬的古代神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城墻頹毀得很厲害,圍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坐落在河水右岸與干礫石溝之間角落處一塊石質高地的邊緣。圍墻的西北邊沿著高地的邊緣修建,高地下接陡峭的河岸,高出河面上百英尺。東北邊的墻沿著礫石溝邊緣分布,曲曲折折,長約 300英尺。東南墻長 245英尺,土坯中滿含礫石,它們構成了墻體的建筑材料。墻的底部平均厚 8英尺?拷鼥|南墻看起來像出入口的地方,墻體殘高約 15英尺。它們的建造都很粗陋,看上去很古老,但在圍墻內部,既沒有建筑遺跡也沒有其他遺物讓人對城堡的年代作判斷。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這是用來封閉通往喀拉喀什河谷以及自南山出山口那面過來的道路的一座小堡壘。

重返和田綠洲:1906-1908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考古探險。根據(jù)其考古探險經(jīng)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劉文鎖,男,1965年生于新疆,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系副主任兼考古學教研室主任。出版著作《騎馬生活的歷史圖景》《絲綢之路——內陸歐亞考古與歷史》等。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