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古道玉蹤——隴原大地上探尋玉根國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12816
- 條形碼:9787569512816 ; 978-7-5695-128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道玉蹤——隴原大地上探尋玉根國脈 本書特色
本書是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系列成果之一。作者以考察手記的形式,記錄其跟隨由葉舒憲先生一行組成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團考察玉門道、關隴道、渭河道、隴東陜北道的所見所思?疾靾F成員白天深入田間地頭,翻山越嶺,實地采訪,晚上伏案寫稿,記錄考察行程、線路及有關玉文化的學術發(fā)現(xiàn),對絲路玉道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古道玉蹤——隴原大地上探尋玉根國脈 內容簡介
本書為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之一。玉,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由葉舒憲教授一行組成的文化考察團, 穿越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 從額濟納旗向西到馬鬃山、新疆哈密, 重走古老的草原絲綢之路, 在關隴古道上尋覓當年的玉蹤, 探尋八百里渭河道, 穿越隴東陜北道, 只為厘清西玉東輸?shù)墓诺? 做田野考察?疾靾F的成員們, 白天深入田間地頭, 翻山越嶺, 實地探訪, 晚上則伏案寫稿, 留下了篇篇珍貴的考察手記。本書便是這些考察手記的匯集, 仔細讀來, 似與作者同翻山越嶺, 歷盡道路艱辛, 然而, 一旦到達某個考察點, 大好河山、歷史風塵又盡現(xiàn)眼前, 讓人別有一番學習和領悟。
古道玉蹤——隴原大地上探尋玉根國脈 目錄
穿越草原絲綢之路
從會寧大玉璋到隆德玉璧王 / 002
穿過三關口抵達阿拉善 / 007
趕到額濟納 / 011
黑城尋“遺” / 014
告別額濟納 / 019
穿越千里無人區(qū) / 023
小鎮(zhèn)馬鬃山 / 032
馬鬃山:黑喇嘛碉堡山的傳奇故事 / 035
漢代玉礦 / 044
玉門關邊話玉石 / 049
關隴道上尋玉蹤
大地灣出土甘肅*早的玉 / 054
通渭:黃土深處藏“碧玉” / 056
月氏道與外文鉛幣:印證昔日古道繁華 / 060
石道坡遺址:黃土大塬上的絲路古石道 / 063
從隴縣到張家川:穿行在關隴古道上 / 068
馬家塬秦人琉璃杯 / 073
探秘八百里渭河道
尋跡渭河橋 / 082
探秘渭水源頭 / 084
首陽山上 / 089
神秘西周方國 / 092
暖泉山遺址 / 100
從漳縣學田坪眺望漳河 / 101
晉家坪的秘密 / 106
沿著榜沙河而行 / 111
武山鯢魚紋瓶 / 113
武山人頭骨 / 115
尋找石嶺下 / 117
甘谷:秦人探源 / 118
麥積區(qū)探秘尖底瓶 / 124
渭水河谷柴家坪:史前先民的面孔 / 126
天水伯陽鎮(zhèn)老子停留處 / 137
關隴交界尋跡關桃園 / 140
通往隴縣的路上 / 143
穿越關隴道 / 144
洮州衛(wèi)城:六百年的江淮遺風 / 154
迂回穿行隴東陜北道
楊官寨:大型史前聚落遺址 / 168
寧縣:古義渠國都城所在地 / 171
廟嘴坪:歲月遮掩昔日的榮耀 / 174
“秦一號兵站”空心青磚:揭秘2000年前的秦直道 / 176
華池:中國**件舊石器出土地 / 179
慶城縣:柔遠河畔的文化守護人 / 182
遠古時期的祭壇 / 185
延安:國寶玉器收藏背后的故事 / 187
甘泉縣:“美水之鄉(xiāng)”的宋代畫像磚 / 189
汪家溝陶鬲片:揭示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烹飪方式 / 190
富縣:鑒定出仰韶文化兩大件玉器 / 191
清澗縣:聞名遐邇的文化大縣 / 193
綏德縣:享有盛名的漢畫像石 / 194
拜謁新石器時代古石城石摞摞山遺址 / 196
青岡峽:被歷史遺忘的古通道 / 201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東方魔術 / 205
環(huán)縣:尋訪7000年前的古遺址 / 206
南佐:黃土大塬上高等級的中心遺址 / 210
初步摸清玄玉時代的空間分布 / 215
主要參考書目 / 220
后 記 / 224
古道玉蹤——隴原大地上探尋玉根國脈 節(jié)選
前 言 玉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橫穿甘肅大地的絲綢之路,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一條玉帛之路,這兩條道路在甘肅境內,有交叉,有重疊,也有各自的特點。 從地圖上看,甘肅兩頭大,中間細,宛如一只玉如意。再細細看,又似一頭奔跑的九色鹿,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自西北向著東南方向飛躍而去。 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巍巍祁連山自西向東,橫貫甘肅河西走廊,連綿西秦嶺,橫割天水隴南間,滾滾黃河自南向北橫穿甘肅大地,潺潺西漢水歸入長江水系。從甘肅*東端的合水縣太白鄉(xiāng),到*西邊的甘肅與新疆交界處,經(jīng)度相差16度,長度達1520公里。從*南端的甘肅文縣范壩鄉(xiāng)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中蒙邊境,橫跨1655公里,跨越10個緯度。 *近幾年,文化尋根,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而追溯這片土地的文化起源,上自20萬年隴東華池、環(huán)縣之間的舊石器遺址,下至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為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 因多年從事文化外宣和新聞采訪,我參與了各種文化考察、新聞采訪和網(wǎng)絡公益活動,足跡遍布隴原大地。這些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絲綢之路》雜志社、中國甘肅網(wǎng)等單位,先后組織了10多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動,我甚是有幸參與了甘肅段關隴道、渭河道等多個線路的考察調研,幾乎將甘肅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參觀了個遍。在考察途中,我目睹了參與其中的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白天深入田間地頭,翻山越嶺,實地調查探訪,晚上寫稿到凌晨,10多人的小分隊發(fā)稿量堪比四五十人的年輕媒體采訪團隊?疾鞂W者的采訪手記既有深度,又有新鮮感,深受廣大網(wǎng)民喜愛。幾年間“玉帛之路”文化品牌影響力逐漸提升,這就是深耕地域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的一個小舉措吧。 玉在中國古代是溝通天地的神器,人們給這種奇異的石頭賦予了神奇的使命。從古至今,關于玉石的記載,不勝枚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玉石多和西部有關,這一點似乎也和中國上古神話中神靈多自西來隱隱契合。中國自古就有“玉出昆岡”“昆都玉路”等和玉石產(chǎn)地有關的記載和說法。在中國遠古文化中,昆侖山不僅是萬山之源,而且也是眾神之所,被人們認為是天神降臨到人間的**站。不過,上古神話中所說的昆侖山和今天我們所說的昆侖山是兩個概念。 甘肅、新疆、西藏之間有個喀喇昆侖山,它是一座極其巍峨的大山。然而,上古時期人們所說的昆侖山則另有地方。據(jù)西北師范大學的李并成先生研究,上古時期的昆侖山,指新疆羅布泊以東、居延海以南、青海湖以北的地方,實際上就是今天的祁連山西段。這似乎說明,上古神話中所說的產(chǎn)玉石的昆侖山,就在今天甘肅河西走廊西端一帶。近幾年,人們在馬鬃山、敦煌一帶發(fā)現(xiàn)了中國古代兩個玉礦遺址。馬鬃山正好就在上古神話中昆侖山的范圍內,敦煌的玉礦印證了玉門關的由來。那么,*早的玉石,究竟是通過何種路線運送到中原地帶的呢? 關于這一點,成書于戰(zhàn)國之前的《穆天子傳》,給我們留下了蛛絲馬跡。《穆天子傳》又名《周王傳》《穆王傳》《周穆王傳》《周穆王游行記》等,是關于西周歷史的重要典籍之一,可惜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將《穆天子傳》視為神話故事、鬼怪傳奇,直到近幾十年,學術界才重新審視《穆天子傳》,對其中記載的周穆王西行之路進行了詳細考證。 據(jù)記載,周穆王,姬姓,名滿,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帝王,繼位時年已50,在位54年(約前976—前922),去世時當在百歲以上。他在位時,曾西征犬戎,俘虜五王,并將部分犬戎遷到太原(今甘肅東部鄰接陜西地界)。他命楚伐徐,并在涂山(今安徽懷遠東南)大會諸侯!赌绿熳觽鳌酚浭隽酥袊鞅钡貐^(qū)及其以西的許多地方的歷史、地理、物產(chǎn)、社會情況,反映了西周與西部各個民族已經(jīng)有了交往,是今天研究古代中西道路交通狀況的一部珍貴史料。 近年來,在甘肅省酒泉市丁家閘魏晉墓和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都發(fā)現(xiàn)有周穆王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壁畫。 對周穆王西巡的線路,學術界有多種說法,其中一說是,依《穆天子傳》上記載,大體上是周穆王十三年(前964)閏二月,穆王“駕八駿之乘,赤驥之駟,造父為御”,攜帶大批絲綢等物資,率六師之眾,自宗周往西北出發(fā),渡黃河,進入今山西省,抵達今山西高平市、雁門山、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土默特右旗薩拉齊、烏拉特前旗烏拉山,又到青海樂都、大積石山、柴達木河北岸、巴顏喀喇山之西部、昆侖山、哈喇哈什河合流處、帕米爾、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之西部等地。 人們對《穆天子傳》中的西巡線路,有多種解讀,我們就不一一羅列了。至少,穆天子西行線路是圍繞上古昆侖山進行的。 曾經(jīng)有人梳理了一個大概的線路,周穆王駕八駿,率六軍,自宗周北渡黃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門,抵包頭,過賀蘭山,經(jīng)祁連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烏魯木齊)…… 著名學者葉舒憲認為,周穆王所走的路線應是先向東走,到河南,越過黃河,經(jīng)三門峽,入山西,穿過五個盆地,出雁門關,然后去河套。此言并非虛構,《戰(zhàn)國策》《史記》都有對“昆山玉路”的記載。 實際上,在唐代,這一條北出長安,經(jīng)陰山的南北向絲綢之路即草原絲路的一部分,又被稱為參天可汗之路。 在人們普遍的觀念中,絲綢之路主要是一條東西向的路。其實,也分為三條,這就是同河西走廊綠洲絲綢之路并行的道路。其中,中線清代稱之為蒙古草原駝道。這條古駝道是溝通北京到新疆之間的路線,北京到新疆,要穿越河北、山西、陜西,經(jīng)甘肅河西走廊,進入新疆巴里坤,然后北上抵達烏魯木齊,也就是從長安到中亞的綠洲絲綢之路。當然還有兩條路可選,哪兩條呢? 其一,從張家口到烏里雅蘇臺、科不多、吉木乃、塔城、伊犁。這條路和經(jīng)河西走廊的綠洲絲綢之路一樣,算是一條繞行的道路。其二,從北京走張家口、綏遠,沿綏(遠)新(疆)駝道,抵達新疆巴里坤的北草地之路。相對綠洲絲綢之路而言,這條路非常近,而且沿途站點也非常多。1907年時,這條路依舊暢通,有馱運20萬兩銀子的晉商駝隊曾從這里走過。 種種跡象表明,人們所說的昆岡之玉,并非都是指新疆的和田玉,應該也包括甘肅馬鬃山所產(chǎn)的玉。 馬鬃山玉礦在2011年被申報為甘肅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發(fā)現(xiàn)了從戰(zhàn)國到漢代的玉礦。一般人都認為古代用玉均來自新疆和田,馬鬃山玉礦、敦煌附近玉礦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這一認識。通過考察,葉舒憲針對甘肅境內的玉文化資源,提出“玉出二馬崗”的概念,專指馬鬃山玉和馬銜山玉。 馬鬃山的玉,究竟是通過什么途徑流通到中原的呢?穆天子所走的線路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從馬鬃山,或到今額濟納,或進入內蒙古境內,沿著北草地之路向東傳至河套一帶,然后南下。這條路線,也是漢軍向北出發(fā)再向西包抄匈奴的線路。另一條線路就是河西走廊線路。第三條線路則是絲綢之路的羌中道線路。位于甘肅廣河的齊家坪(齊家文化類型遺址命名地)恰好在河西走廊線路和羌中道線路的連接點上。而齊家文化*大的特點,就是玉石崇拜。 從玉門、馬鬃山向東到隴山一線,甘肅境內的玉帛之路,一直是我們要考察的重點地段。這些年多次考察雖然艱苦,但是收獲也很大,不僅見到一批新東西,而且形成了新想法、新觀點,也就有了這本書,堪稱實踐出真知。 張振宇
古道玉蹤——隴原大地上探尋玉根國脈 作者簡介
張振宇,擔任中國甘肅網(wǎng)總編輯。1997年至2012年在甘肅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從事文化外宣和對外文化交流、圖書編輯等工作,編輯出版《多彩甘肅》《絢麗甘肅》等外宣圖書。劉海燕,現(xiàn)任西北師范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長期從事出版及文化教育研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fā)表《敦煌文化的文學呈現(xiàn)》等。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