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考研數(shù)學(xué)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
-
>
神農(nóng)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yuǎn)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聲音簡(jiǎn)史
-
>
浪漫地理學(xué):追尋崇高景觀
中國(guó)地衣志 第六卷 梅衣科(III)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706430
- 條形碼:9787030706430 ; 978-7-03-07064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cè)數(shù):暫無(wú)
- 重量:暫無(wú)
- 所屬分類:>>
中國(guó)地衣志 第六卷 梅衣科(III)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環(huán)境生物學(xué)、農(nóng)林牧、醫(yī)藥工作者及大專院校有關(guān)師生本書是研究生物資源、區(qū)系、生物多樣性和環(huán)境保護(hù)的重要參考資料
中國(guó)地衣志 第六卷 梅衣科(III) 內(nèi)容簡(jiǎn)介
本卷記載了產(chǎn)于我國(guó)的梅衣科地衣中的12屬,即厚枝衣屬、裸腹葉屬、島衣屬、小島衣屬、斑葉屬、類斑葉屬、黃島衣屬、腎島衣屬、寬葉衣屬、土可曼衣屬、黃髓衣屬及袋衣屬,共計(jì)106種。每個(gè)屬、種均有形態(tài)及結(jié)構(gòu)特征描述,并提供了分種檢索表;在每種特征描述之后亦詳細(xì)記錄了其化學(xué)、基物、產(chǎn)地與地理成分,并討論了該種重要性狀特征與分類,且附有每種的形態(tài)圖。
中國(guó)地衣志 第六卷 梅衣科(III) 目錄
編委會(huì)序言
中國(guó)孢子植物志序
《中國(guó)地衣志》序
前言
總論 1
一、研究簡(jiǎn)史 2
(一)梅衣科島衣型和袋衣屬地衣的研究簡(jiǎn)史 2
(二)中國(guó)梅衣科島衣型和袋衣屬地衣的研究簡(jiǎn)史 14
二、材料和方法 22
(一)研究標(biāo)本 22
(二)研究方法 24
1. 形態(tài)學(xué)與解剖學(xué)研究 24
2. 地衣化學(xué) 24
3. 生物地理學(xué)分析 25
三、結(jié)果與討論 25
(一)形態(tài)和解剖特征 25
1. 形態(tài)特征 25
2. 解剖特征 33
(二)地衣化學(xué) 33
(三)基物 42
(四)種類組成和地理分布 44
專論 54
梅衣科 PARMELIACEAE 54
1. 厚枝衣屬 Allocetraria Kurok. & M.J. Lai 55
1.1 黃條厚枝衣 56
1.2 頭粉厚枝衣 58
1.3 皺厚枝衣 58
1.4 杏黃厚枝衣 59
1.5 黃黑厚枝衣 60
1.6 小球厚枝衣 61
1.7 裂芽厚枝衣 62
1.8 小管厚枝衣 62
1.9 中華厚枝衣 63
1.10 叉蔓厚枝衣 64
1.11 云南厚枝衣 65
2. 裸腹葉屬 Asahinea W.L. Culb. & C.F. Culb. 66
2.1 金黃裸腹葉 66
2.2 舒氏裸腹葉 67
3. 島衣屬 Cetraria Ach. 67
3.1 肝褐島衣 68
3.2 島衣 69
3.3 白邊島衣 70
3.4 黑島衣 72
3.5 刺島衣 72
3.6 藏島衣 73
4. 小島衣屬 Cetrariella K.rnefelt & A. Thell 73
4.1 細(xì)裂小島衣 73
5. 斑葉屬 Cetrelia W.L. Culb. & C.F. Culb. 74
5.1 粒芽斑葉 76
5.2 粉緣斑葉 78
5.3 奇氏斑葉 79
5.4 領(lǐng)斑葉 81
5.5 大維氏斑葉 82
5.6 戴氏斑葉 83
5.7 裂芽斑葉 83
5.8 日本斑葉 84
5.9 裸斑葉 84
5.10 橄欖斑葉 85
5.11 擬領(lǐng)斑葉 87
5.12 擬橄欖斑葉 87
5.13 血紅斑葉 88
5.14 中華斑葉 89
6. 類斑葉屬 Cetreliopsis Lai 90
6.1 朝氏類斑葉 90
6.2 黃類斑葉 91
7. 黃島衣屬 Flavocetraria K.rnefelt & A. Thell 92
7.1 卷黃島衣 92
7.2 雪黃島衣 93
8. 腎島衣屬 Nephromopsis Müll. Arg. 94
8.1 艾氏腎島衣 96
8.2 橫斷山腎島衣 96
8.3 柯氏腎島衣 98
8.4 賴氏腎島衣 99
8.5 麥黃腎島衣 99
8.6 黑緣腎島衣 101
8.7 臺(tái)灣腎島衣 101
8.8 類腎島衣 102
8.9 麗腎島衣 103
8.10 皮革腎島衣 104
8.11 寬瓣腎島衣 106
8.12 針芽腎島衣 107
8.13 魏氏腎島衣 108
8.14 云南腎島衣 108
9. 寬葉衣屬 Platismatia W.L. Culb. & C.F. Culb. 109
9.1 裂芽寬葉衣 110
9.2 海綠寬葉衣 110
10.土可曼衣屬 Tuckermanopsis Gyeln. 111
10.1 美洲土可曼衣 111
10.2 小土可曼衣 112
11.黃髓衣屬 Vulpicida J.-E. Mattsson & M.J. Lai 113
11.1 檜黃髓衣 113
11.2 花黃髓衣 114
11.3 提來(lái)絲黃髓衣 115
12.袋衣屬 Hypogymnia(Nyl.)Nyl. 115
12.1 高山袋衣 121
12.2 弓形袋衣 122
12.3 硬袋衣 123
12.4 暗粉袋衣 125
12.5 球葉袋衣 127
12.6 球粉袋衣 127
12.7 密葉袋衣 128
12.8 腫果袋衣 129
12.9 環(huán)蘿袋衣 131
12.10 針芽袋衣 132
12.11 串孔脆袋衣 133
12.12 橫斷山袋衣 135
12.12.1 原亞種 135
12.12.2 康定亞種 136
12.13 黃袋衣 137
12.14 卷葉袋衣 140
12.15 狹葉袋衣 141
12.16 蠟光袋衣 142
12.17 粉唇袋衣 144
12.18 麗江袋衣 144
12.19 大孢袋衣 146
12.20 背孔袋衣 147
12.21 變袋衣 148
12.22 光亮袋衣 149
12.23 乳頭袋衣 150
12.24 舒展袋衣 151
12.25 袋衣 151
12.26 類霜袋衣 153
12.27 霜袋衣 154
12.28 擬粉袋衣 155
12.29 假杯點(diǎn)袋衣 156
12.30 擬指袋衣 157
12.31 灰袋衣 158
12.32 擬霜袋衣 160
12.33 粉末袋衣 161
12.34 石生袋衣 162
12.35 中華袋衣 162
12.36 長(zhǎng)葉袋衣 163
12.37 節(jié)肢袋衣 164
12.38 亞殼袋衣 165
12.39 腋圓袋衣 166
12.39.1 原變種 166
12.39.2 裂片近直立變種 168
12.40 亞粉袋衣 169
12.41 亞潔袋衣粉芽變型 169
12.42 亞霜袋衣 171
12.43 臺(tái)灣高山袋衣 172
12.44 狹孢袋衣 173
12.45 管袋衣粉芽變型 173
12.46 條袋衣 174
12.47 云南袋衣 177
未研究分類單位 179
1. 齒厚枝衣 179
2. 栗卷島衣 179
3. 島衣東方變型 179
4. 硬膜斑葉 179
5. 亮黃類斑葉 180
6. 皺果類斑葉 180
7. 北極地指衣中華亞種 180
8. 暗粉袋衣多粉變型 181
9. 暗粉袋衣棕色變型 181
10.泡袋衣 181
11.粉袋衣 181
12.表紋袋衣 181
13.日光山袋衣 182
14.袋衣斑點(diǎn)變型 182
15.擬袋衣 182
16.腋圓袋衣皺褶變種 182
17.條袋衣擬小孔變型 182
18.條袋衣暗尖變型 183
19.條袋衣擬袋衣變型 183
20.臺(tái)灣寬葉衣 183
21.涂氏寬葉衣 183
22.阿克薩松蘿島衣 183
參考文獻(xiàn) 185
漢名索引 196
學(xué)名索引 199
圖版
中國(guó)地衣志 第六卷 梅衣科(III) 節(jié)選
總論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或藍(lán)細(xì)菌組成的共生聯(lián)合體,地衣分類實(shí)質(zhì)是地衣型真菌分類,隸屬于真菌系統(tǒng)。地衣型真菌絕大部分屬于子囊菌門,迄今約有 20 000種,分布于 39個(gè)地衣型目( lichenized orders)中(Lücking et al. 2017)。地衣種類*多的目為茶漬目 (Lecanorales),囊括了大部分地衣型真菌,茶漬目分為 18個(gè)科,其中*大的科為梅衣科 (Parmeliaceae)。梅衣科原先的概念只包括梅衣型( parmelioid)地衣和島衣型( cetrarioid)地衣,F(xiàn)代的梅衣科概念包括了原來(lái)的梅衣科、綿腹衣科( Anziaceae)、袋衣科 (Hypogymniaceae)、樹(shù)發(fā)衣科( Alectoriaceae)和松蘿科( Usneaceae),即目前所對(duì)應(yīng)的梅衣科內(nèi)的梅衣型(parmelioid)、島衣型(cetrarioid)、袋衣型( hypogymnioid)、樹(shù)發(fā)型( alectorioid)和松蘿型(usneoid)地衣(Thell et al. 2012),共 77屬,2765種(Lücking et al. 2017)。 島衣型地衣是指廣義的島衣屬地衣( Cetraria Ach. 1803),隸屬于梅衣科 (Parmeliaceae)、茶漬目(Lecanorales)、茶漬亞綱(Lecanoromycetidae)、茶漬綱 (Lecanoromycetes)、果囊菌亞門( Pezizomycotina)、子囊菌門( Ascomycota)、真菌界 (Fungi)、真核生物超界( Eukaryota)(Kirk et al. 2001)。自 Acharius 1803年建立島衣屬以來(lái),該屬一直用來(lái)描述梅衣科中子囊盤位于邊緣或近邊緣的葉狀(大葉狀、小葉狀、狹葉狀)、枝狀和亞枝狀的地衣種類。按照原先的概念,島衣型地衣種類被一些研究者分別劃歸 21屬,包括 138種,但*新分類系統(tǒng)認(rèn)為目前全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島衣型地衣實(shí)際僅包括 17屬 108種,排除了原先概念的 Asahinea、Cetrelia和 Platismatia,而增加了原先概念梅衣型地衣中的 Melanelia(Randlane et al. 2013;Wang et al. 2014)。 袋衣型地衣的標(biāo)志性特征為裂片腫脹、髓層常中空如袋。 Poelt(1974)曾提出袋衣科 (Hypogymniaceae)應(yīng)包括 4屬,分別為 Cavernularia Degel.、Hypogymnia(Nyl.)Nyl.、 Menegazzia A. Massal.和 Pseudevernia Zopf。后來(lái), Cavernularia被處理為 Hypogymnia的異名(Miadlikowska et al. 2011),Menegazzia基于大型子囊孢子和側(cè)絲多分枝兩項(xiàng)表型特征被排除出袋衣型地衣范疇(K.rnefelt et al. 1992b),致使 Poelt(1974)概念上的袋衣型地衣僅剩 Hypogymnia和 Pseudevernia兩屬。 Goward(1986)發(fā)現(xiàn) Hypogymnia屬中有些種髓層中實(shí)、子囊孢子大和皮層結(jié)構(gòu)特殊,遂將這些種從 Hypogymnia屬中分離出來(lái)移至一新屬 Brodoa Goward。Hale(1986)認(rèn)為 Xanthoparmelia(Vain.)Hale屬的一些種雖具有黃綠色地衣體,但假根稀疏,將這些種從 Xanthoparmelia屬中分離出來(lái),建立 Arctoparmelia Hale屬。經(jīng) Crespo等(2010)對(duì)梅衣科的系統(tǒng)發(fā)育學(xué)分析認(rèn)為 Brodoa和 Arctoparmelia為 Hypogymnia的姐妹群,連同 Pseudevernia一起稱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袋衣型地衣。 按照島衣型地衣*新分類系統(tǒng),島衣型地衣包括 17屬,但被該系統(tǒng)排除出島衣型地衣的 3屬 Asahinea、Cetrelia和 Platismatia(Randlane et al. 2013),與現(xiàn)代意義的島衣型地衣具有相似的外形特征及子囊孢子特征,在中國(guó)一直被作為島衣型地衣記錄,如不收至本卷,很難與梅衣科其他類群放在一起被記錄;而新近被劃歸于島衣型地衣中的 Melanelia(Randlane et al. 2013)已被包括在《中國(guó)地衣志第四卷梅衣科(Ⅰ)》(陳健斌,2015)中,故不再出現(xiàn)于本卷,F(xiàn)代意義上的袋衣型地衣包括 4屬:Arctoparmelia、Brodoa、 Hypogymnia和 Pseudevernia,其中 Arctoparmelia也已被包括在《中國(guó)地衣志第四卷梅衣科(Ⅰ)》(陳健斌, 2015)中,不再出現(xiàn)于本卷;而 Brodoa和 Pseudevernia研究尚不充分,本次未被收錄;此外,原先概念的袋衣科還包括 Menegazzia,但該屬地衣在子囊孢子特征上與現(xiàn)代意義的袋衣型地衣相差甚遠(yuǎn),因此本卷未將其作為袋衣型地衣的相關(guān)類群收錄。綜上所述,本卷梅衣科( III)限于梅衣科中的島衣型地衣 11屬和袋衣型地衣 1屬(袋衣屬)共計(jì) 12屬地衣。 一、研究簡(jiǎn)史 (一)梅衣科島衣型和袋衣屬地衣的研究簡(jiǎn)史 Acharius(1803)以 Cetraria islandica(L.)Ach.為模式種建立了島衣屬,當(dāng)時(shí)該屬有 8個(gè)種,即 Cetraria cucullata(Bell.)Ach.、C. fallax(L.)Ach.、C. glauca(L.)Ach.、C. islandica、C. juniperina(L.)Ach.、C. lacunosa Ach.、C. nivalis(L.)Ach. 和 C. sepincola(Ehrh.)Ach.。 Nylander(1855)對(duì)島衣屬中的寬葉型種類與枝狀、具溝槽、狹葉型種類間的同源性提出質(zhì)疑。他啟用了 Platisma Hoffm.(1790)[=Lichen subsect. Plastisma(Hoffm.)Ach.(1794)],并改變其拼法為 Platysma來(lái)描述除 Cetraria islandica以外的 Cetraria,有效地以 C. islandica為模式種,進(jìn)行了 Cetraria屬的模式標(biāo)定。 Müller(1891)將具腎盤衣型子囊盤的種類,如 Cetraria stracheyi、 Platysma nephromoides等從島衣屬中分出,并以它們?yōu)榛A(chǔ)建立了腎島衣屬(Nephromopsis Müller Arg.)。Zahlbruckner(1926)、Asahina(1935)、R.s.nen(1952)都先后將具腎盤衣型子囊盤的種類組合到 Nephromopsis中。 Gyelnik(1933)建立了土可曼衣屬( Tuckermanopsis Gyeln.),用以描述腎島衣屬中下表面無(wú)假杯點(diǎn)的種。此屬提出后長(zhǎng)期不為地衣學(xué)家所接受,直到 Lai(1980b)將島衣屬中的幾個(gè)種組合到該屬后,才引起地衣學(xué)家的廣泛注意。此后, Hale(見(jiàn) Egan 1987)、Weber(見(jiàn) Egan 1991)、Kurokawa和 Lai(1991)及 K.rnefelt等(1993)又陸續(xù)將一些種組合到該屬中去。 Dahl(1950)發(fā)現(xiàn),Cetraria glauca、C. norvegica(Lynge)Du Rietz、C. collata(Nyl.)Müll. Arg.和 C. chrysantha Tuck.等種的上皮層由假厚壁組織(prosoplectenchyma)構(gòu)成,均含有大量的黑茶漬素(atranorin),而其他以 C. islandica為模式種的島衣屬種類的上皮層均由假薄壁組織(paraplectenchyma)構(gòu)成,且均含有大量的松蘿酸( usnic acid)和高級(jí)脂肪酸。因此,Dahl認(rèn)為島衣屬是多起源的,并啟用了 Platisma Hoffm. 屬名來(lái)描述具假厚壁組織的種類。 在 Dahl研究的基礎(chǔ)上,Culberson和 Culberson(1965)將地衣體為葉狀、疏松地平貼于基物、上表面灰色或黃色、下表面黑色、無(wú)假根、皮層中主要含 atranorin、髓層中主要含 alectoronic acid或 α-collatolic acid的 3個(gè)種從島衣屬中分出,建立了新屬 Asahinea W.L. Culb. & C.F. Culb.,該屬包括 A. chrysantha(Tuck.)W.L. Culb. & C.F. Culb.、A. scholanderi(Llano)W.L. Culb. & C.F. Culb.和 A. kurodakensis(Asahina)W.L. Culb. & C.F. Culb.。Gao(1991)將 A. scholanderi和 A. kurodakensis合并為 A. scholanderi,F(xiàn)在 Asahinea屬已廣為地衣學(xué)家所接受。 同樣,在 Dahl研究的基礎(chǔ)上, Culberson和 Culberson(1968)又從島衣屬和梅衣屬中分別分出了斑葉屬( Cetrelia)和寬葉衣屬( Platismatia)兩屬。該兩屬的上皮層均由假厚壁組織構(gòu)成,下表面具假根,皮層含有黑茶漬素。寬葉衣屬的髓層中只含脂肪酸( caperatic acid),但不含芳香族化合物(僅一個(gè)種除外);而斑葉屬的髓層中含芳香族類化合物,如 β-地衣酚型縮酚酸類化合物(anziaic acid、imbricaric acid、microphyllinic acid、olivetoric acid和 perlatolic acid)和 β-地衣酚型縮酚酸環(huán)醚類化合物( alectoronic acid和 α-collatolic acid),但不含脂肪酸類化合物。Cetrelia屬在建立時(shí)含 14個(gè)種,Platismatia屬含 7個(gè)種。 Cetrelia屬和 Platismatia屬現(xiàn)均廣為地衣學(xué)家所接受。 K.rnefelt在他研究島衣屬褐色類群的過(guò)程中發(fā)現(xiàn), Cetraria richardsonii Hook.與其他褐色種類的差異較為顯著:其上皮層由較厚的假厚壁組織構(gòu)成,下皮層有大面積的無(wú)皮層區(qū);谠摲N,K.rnefelt(1977)建立了新屬 Masonhalea K.rnefelt。 K.rnefelt(1979)在 The Brown Fruticose Species of Cetraria一書中指出:褐色枝狀(應(yīng)為狹葉型)種類的共同特征(直立、葉狀,子囊盤和分生孢子器位于裂片邊緣,裂片或多或少呈溝槽狀,下表面具假杯點(diǎn),裂片邊緣具小刺且小刺上面常有分生孢子器,含褐色色素,假薄壁組織下面常常有一層平周排列的菌絲)表明該類群是一個(gè)很好的自然群。這個(gè)自然群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shuō)的以 Cetraria islandica為模式種的“真正”的島衣屬。K.rnefelt在褐色島衣型方面的出色工作為后來(lái)的島衣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Kurokawa(1980)把 Cetraria wallichiana(Taylor)Müll. Arg. 從島衣屬中分出,并建立了單型屬類島衣屬( Cetrariopsis Kurok.)。此屬的主要特征為地衣體寬葉狀,上表面分布大量小子囊盤。Lai(1980b)建立新屬 Esslingeriana Hale & M.J. Lai,該屬僅包括一種: Esslingeriana idahoensis Hale & M.J. Lai,該種由 Cetraria idahoensis Essl. 組合而來(lái)。 Esslinger(1971)在發(fā)表 Cetra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xué)評(píng)論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中國(guó)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