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04-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75
讀者評分:4.6分25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化銷量榜
中 圖 價:¥13.8(5.5折) 定價  ¥2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老俗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254572
  • 條形碼:9787802254572 ; 978-7-80225-45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俗事 本書特色

周簡段,著名文史作家、專欄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數(shù)十年,交游廣闊,熟讀前賢文章,博物強記,廣泛涉獵北京的文史掌故、藝苑趣聞、名人軼事和文物珍寶,對風土民情了如指掌。 新春話年畫,端午拉雜談;冬日斗蟋蟀,伏天說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風俗……作者以鄉(xiāng)土懷舊的筆觸,回憶北京和東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樸的民情習俗,別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時令趣聞,令人回味…… 隨便一張嘴,便是故事;信手拈來,全成文章!本書把當年的風土民俗,如實記錄下來,頗似老人夏夜納涼時的漫談,平實自如。——胡絜青 涉筆成趣,理路天成,于瑣碎中見精神,于細微處見全面,讓人讀后,如食橄欖,回味無窮!——季羨林 周簡段早年常住北京,之后來往于北京和香港之間,交游廣闊,親身經(jīng)歷過不少重要的事,如今追憶往事,細說從前,備感親切。讀者每閱其中一篇,仿佛與與周氏把臂京畿,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報》

老俗事 內(nèi)容簡介

新春話年畫,端午拉雜談;冬日斗蟋蟀,伏天說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風俗……作者以鄉(xiāng)土懷舊的筆觸,回憶北京和東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樸的民情習俗,別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時令趣聞,令人回味。

老俗事 目錄

總序一
總序二
序 
年節(jié)紀勝
 “書春”逸聞
 北京人買年貨
 門神·掛錢兒·窗戶花兒
 佳肴美酒醉除夕
 迎春福、祿、壽
 北京人吃餃子
 春節(jié)逛廠甸
 侗族春節(jié)習俗
 漫話“初五開市”
 舞獅與耍龍燈
 曲阜元宵點天燈
 正月十六婦女走百病
 二月二,龍?zhí)ь^
 清明時節(jié)話上墳
 六月六天貺節(jié)
 放荷燈與燒法船
 九九登高倍思親
 福州冬節(jié)搓丸風俗
 臘八節(jié)的來歷
 新春話年畫
 北京人年關搪債
 平民之家做年菜
 爆竹聲中一歲除
 探親訪友話蒲包
 北京“雜拌兒”
 晚清官場拜年習俗
 春節(jié)話青田年糕
 元宵之夜燈如晝
 “竹馬舞”瑣談
 春節(jié)接姑奶奶之俗
 朝日壇與太陽糕
 蟠桃盛會三月三
 端午拉雜談
 “七七”鵲橋會
 月到中秋分外明
 冬至大如年
 《九九消寒圖》
 “小年”祭灶
時令記趣
春餅、春菜和春酒
立夏嘗新
 伏天話扇
 五月旱與六月雨
 炎夏之冰
 蟋蟀聲聲秋意濃
 北京的糖葫蘆
 寒冬話火鍋
 圍爐夜話
 臘月京城有鮮花
 春回大地話風箏
 熱在三伏
 六月浮瓜
 夏蟲詩情
 暑滯夏和貼秋膘
 秋風吹來烤肉香
 十月一,送寒衣
 風雪大酒缸
 冰床樂事
市井閑趣
 舊京廟會
 京城秧歌
 騎毛驢逛白云觀
 荷花市場拉洋片
 古拙的民間玩具
 “鬃人兒”與“毛猴兒”
 鳥趣
 玩交嘴雀
 冬日斗蟋蟀
 哈巴狗兒與袖狗兒
 金華斗牛風俗
 趙州龍牌會
 妙趣橫生“抬花杠”
 金陵茅山會
 安塞腰鼓
 民間花會瑣談
 閑話踩高蹺
 雍和宮“打鬼”
 北京民間雜戲
 敲糖鑼與捏面人 
 春意盎然小金魚兒
 空中音樂——鴿哨
 馴養(yǎng)蒼鷹 
 馴蛙、馴蟻藝人
 角燈·泥花·鐵蛋
 曲阜祭孔
 太行山麓“捉黃鬼”
 蜀中藥王會盛況
 敖包相會 
巷陌風情
 北京的五大“鎮(zhèn)物
 京華“八”字何其多
 龍年說龍俗
 老北京人的稱謂
 閑話小腳兒
 北京四合院瑣談
 里巷徜徉話門墩兒
 老年間的北京兒歌
 舊京百業(yè)話絕技
 閑話北京“打鼓的”
 井窩子與挑水的
 京都花轎
 街頭棋攤
 漫話拉洋車
 駝鈴斷想
 平湖西瓜燈
 滿族風俗拉雜
 賽畫眉
 苗族兒女的自由戀愛
 廣西盤瑤入贅婚俗
 紹興小兒“寄名”或“偷名”
 老鼠入年畫
 旗袍的變遷
 柳陰蟬鳴話胡同
 天棚·魚缸·石榴樹
 紙窗之趣
 長街叫賣聲
 舊京測字先生
 茶館·茶攤·大碗茶
 闖線·摸驢·拴娃娃
 京城澡堂子
 乞丐王國種種
 北京的四輪大馬車
 舊京三次大出殯
 晉南民居地窨院
 旗人吃喝習慣
 漁民婚俗情趣
 畬族人的婚戀習俗
 浙東生育風俗
后記 從“京華感舊錄”到“神州軼聞錄”
展開全部

老俗事 節(jié)選

“書春”逸聞
每到臘鼓頻催的時候,素有文化古都之稱的北京,家家戶戶和買賣商鋪都興高采烈地準備過年了。這時候,在街頭就會看到許多點綴過年的景色。
一過臘月初八,馬路兩旁的便道上便張貼出紅紙條,上面寫著“書春”、“借紙學書”、“結翰墨緣”、“點綴年華”等字。這是當年一些潦倒文人借著除舊迎新,做一些臨時性的筆墨生意,在街頭預先貼出的廣告。到了臘月二十三前后,書寫春聯(lián)的小攤一個個地林立街頭。春聯(lián)大都是一般內(nèi)容,像“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
從我記事起,這種“書春”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清淡了。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當時有些文人到臨街各大商鋪挨門逐戶求寫春聯(lián),其實這是“文丐”行乞于市。但文丐走進每一家商鋪,都深受歡迎,春聯(lián)寫完后除了付筆資外,有的還備有煙茶招待。這種現(xiàn)象曾引起我的好奇心,便走到一家相熟的店鋪去打聽,閑談中才知道這里有一段奧秘。
潦倒文人歲末走向街頭商鋪乞書春聯(lián),是天津的習俗,當?shù)厝税堰@種習俗呼曰“觸黑”。清廢帝溥儀被逐出宮,定居在天津后,常和清室遺臣鐵良、羅振玉及莊士敦等人來往。通過這些遺臣向溥儀求書的政客很多,他們把溥儀的字當成*后一代皇帝的“御筆”加以收藏。溥儀聽說天津有“觸黑”的習俗,頗有感慨。他想,一個皇帝淪為普通百姓,與一般潦倒文人何異?又想到過去聽過的一個傳說:孔子周游列國時,貧困潦倒,曾以書法行乞于市。于是在歲末之際,他也化裝成為一個窘困不堪的文人,帶著紙墨筆硯來到街頭,向各大店鋪乞書春聯(lián)。商鋪大多以白眼相待。
溥儀每寫一副對聯(lián),索要銅錢三五枚。有的店鋪付了筆資后,當著他的面兒便把剛寫的春聯(lián)撕得粉碎。溥儀忍氣吞聲接連走了幾十家商鋪,寫春聯(lián)七十余副,每副春聯(lián)都署有“青巾”二字。
第二天溥儀便派人以每副對聯(lián)一百圓的高價回收落有“青巾”下款的春聯(lián),結果只有四副保存完整的被買回。這消息傳出后,人們才知道“青巾”原來是“清帝”的改寫,所有讓溥儀寫過對聯(lián)的鋪商都追悔莫及。
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北京。有的潦倒文人故意試學溥儀,各商鋪唯恐再有第二個“青巾”出現(xiàn),失去一個發(fā)財?shù)臋C會,從此對書春的文丐再也不敢怠慢了。
  新春話年畫
  說到新春,不禁聯(lián)想起中國的年畫來。
 據(jù)歷史記載,年畫*早起源于門神畫。漢《風俗通義》載:“……畫虎于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衛(wèi)兇也!笨梢婇T神畫在漢以前已經(jīng)有了。晉《荊楚歲時記》又載:“貼畫貓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與此相關的還有神荼、郁壘縛鬼的傳說。人們迷信“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便用彩色畫神荼、郁壘的形象,掛于門,以消災納福。這就是*早出現(xiàn)的門神畫。到了唐代,門神普遍為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形象。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夢中常常聽到鬼的呼叫,夜不能寐。他把此事告訴群臣時,秦叔寶出班請命,愿與尉遲敬德立宮門把守,以防鬼魅。太宗準奏,當夜無事,于是畫二人像于宮門,邪祟從此絕跡。后代沿襲此法,二人的畫像就成了門神,并成為年畫的一個傳統(tǒng)題材。
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早的年畫,是南宋版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此圖一般稱為《四美圖》,畫的是王昭君、班姬、綠珠、趙飛燕四大美人。宋代出現(xiàn)的《歲朝圖》可以劃為年畫之列,但它只是文人們所特有的年畫形式,可稱之為“書齋年畫”。到了明清時,隨著版畫藝術的發(fā)展,年畫藝術也越發(fā)繁榮起來。由于年畫的出現(xiàn),使繪畫藝術開始從廟堂、書齋走向普通百姓之家,這是中國文明的一大進步。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jīng)濟的繁榮,年畫作坊也逐漸發(fā)展和擴大起來。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縣等,且各有其地方特色。
楊柳青年畫精工細作,鮮艷雅致,題詞講究,可稱北方之首。桃花塢年畫嚴謹精致,講究透視,注意明暗,可謂南派之魁。濰縣年畫也有很強的民間特色,造型夸張,色彩強烈,富于裝飾性。
隨著年畫的普及,年畫的題材也日益豐富,在原有門神畫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財神、灶神、麻姑獻壽、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鐘馗衛(wèi)福等。
  北京人買年貨
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鮮的、生的、熟的,統(tǒng)名之日“年貨”。
《京都風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北本┠曦浄N類之多是全國各地都比不了的。趙岡先生在其《考紅瑣記》中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在描寫過年情景時,有滿人風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實這是很自然的。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漢人、滿人,北方人、南方人雜處的。在上層社會,即官僚階層中,各種風俗交流更普遍。滿人、北方人特意學蘇杭人的飲食起居習慣,漢人刻意學滿人的禮數(shù)、官派,這就從各個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兒”。復雜的年貨,也是這種社會生活的反映。
北京的年貨如按大類分,可分飲食、衣著、日用、迷信、玩耍、點綴六類。飲食中大路貨如豬肉、羊肉、雞鴨是*普通的;鹿肉、野雞、凍魚等則都是來自山海關之外的關東貨: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筍、玉蘭片之類,則又是江南的東西。衣著各時代不同,那時除去“旗裝”而外,也講究南式。年貨中日用品不少,來自南方的有紙張、竹器、瓷器等。祭祀用品是舊時年貨的大宗,如線香、錫箔、木版印的門神和灶王爺、供佛的紙花和蜜供等,其中折“元寶”、“錠子”的錫箔則全來自南方。玩耍的東西就更多了,兒童的、大人的玩意兒,都不分南北滿漢!洞好鞑娠L志》云:“琉璃、鐵絲、油彩、轉沙、碰絲、走馬、風箏、鞬毛、口琴、紙牌、拈圓棋、升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葫蘆、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買辦一切,渭之忙年。”文中所舉雖說已經(jīng)不少,但還遺漏了一些很重要的玩耍的東西。如一般人家都要買些爆竹——百響、麻雷子、二踢腳(即雙響)、起花、太平花等,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問的東西;至于骰子、紙牌等,則是成人的玩具;點綴歲時的清供如水仙頭、佛手,則都是來自南方了。
  一進臘月,各鬧市皆擁擠不堪,都是買年貨的人。但各種東西也都漲了不少,商人趁機做一筆好生意,故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諺。
  北京人年關搪債
早年抄錄過一小段《債精老祖?zhèn)鳌沸。原作很長,只抄下“序”段,其正文則模模糊糊,有記有忘矣!秱献?zhèn)鳌沸蜓匀眨?br> 蓋聞:無年不達,有債須搪。人握拳捋袖而來,我仍不給;抱頭鼠竄而去,你算活該。債主之聲,誰人不怕?敲門之響,半夜心驚。乃者,我債精老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不惜以身作則,教后代以妙法,且喜及時行之,使債主以頭疼。今當歲暮,正搪債之佳期,恭錄數(shù)行,作后人之榜樣。如有怕債者,請往窟窿山。
昔北京每屆年關,正窮人遇難之時,債主臨門,氣勢洶洶。我昔日同院一家鄰居,為給太夫人“做壽”,欠棺材鋪款若干。每屆年關,債主來家索債,惡語相加,威脅備至。此鄰居膽戰(zhàn)心驚,百般賠禮。吾每目睹,良感同情。其后于某刊物上讀到《債精老祖?zhèn)鳌芬晃,滑稽詼諧,大感興趣,除將其序言抄錄之外,并將該雜志示給鄰人看,不吝替“債精老祖”“傳經(jīng)”。
“債精老祖”傳授搪債,確有妙方:其一,挺身而出日:“我沒錢!”說:打官司失感情,縱然押起來失去自由,對你也沒好處,何況一押,我更沒有辦法還你了,不如容幾天。萬一不信,你可到我家看,愛拿什么拿什么。不過你拿去了,我就沒的用了,既承情于前,你就好人做到底得了。照此說法,債主心也是肉長的。
其二,硬頂。是好小子不躲債,得搪債。三十晚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能坐在家里一文不出,把債主打發(fā)走,才算本領。討債分文討、武討,搪債分軟搪、硬搪。但人皆有感情,所以都是文討、軟搪為多?烧f:生我者父母,救我者你債主,你既然待我好,我就應當報答你。債主說:你還錢就算報答了。他說:對呀!可我就是還不起,沒有你不圣明的,你比我明白得多。
其三,手持菜刀一把,去找債主,別等他上門。大聲說:你借給我錢,感激不盡,我天天愿還清,老籌不出錢來,大恩大德,無以為報,今特登門自刎,愿來生變?nèi)R,結草銜環(huán)。說完,等人家拉的時候再抹脖子,越拉得兇越要抹。見臺階就下,二大媽出來一勸,趕快回家。這筆債,明年見了。
  搪債功夫如此,可謂絞盡腦汁矣。
  門神·掛錢兒·窗戶花兒
門神、掛錢兒、窗戶花兒,這三樣兒是老北京人歡度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年貨。對于窮人來說,寧可不吃除夕的餃子,也不能不貼門神。
貼門神,是舊時驅(qū)惡避邪的迷信活動。門神由桃符演變而來,兩漢后已逐漸成了人們避兇納福的偶像。據(jù)漢劉安《淮南子》載:相傳東海度朔山有一桃樹,樹下有鬼門,總管萬鬼出人,門邊有神荼、郁壘二神把守。惡鬼若為非作歹,二神即用葦索捆之喂虎。后人遂將二神像畫在桃木板或紙上,置于門扇,因謂門神。
門神歷來有各種版本,北京多沿用唐代傳下來的“白臉兒”秦叔寶和“黑臉兒”尉遲敬德二位武將的木刻版畫,大都來自天津的楊柳青。北京老式家庭皆講究供奉福、祿、壽、喜、財諸神像,春節(jié)期間香火不斷,供品滿案。唯有二位門神冷冷清清地站在大門上,從來不受香火,更不曾享受果品、面點之類的供品,確實成了只講奉獻,不圖索取的“公仆”。
舊時門神的尺寸分三種:一日“大門之神”,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供府第和買賣人家貼于東門或整問大門上;二日“街門之神”,高二尺,寬一尺,供一般家庭貼于小街門上三日“屋門之神”,幅小而精致,所繪除手執(zhí)槊鉞的黑白二神外,另有“麒麟送子”圖——兩個梳著太子冠并涂脂抹粉的胖娃娃,各乘麒麟駕祥云而來,象征大吉大利。
貼掛錢兒具有驅(qū)逐窮神的意思。傳說周朝時姜子牙封其妻為“窮神”,怕她坑害窮人,令她“見破即回”。后人為避窮神,將紙剪破貼在門上,遂成貼掛錢兒之俗。
北京所貼的掛錢兒,有糙制與細制之別。糙制者,系用普通紅燈花紙雕成,長一尺,寬五寸,中雕“吉祥有余”、“四季平安”等吉祥語,四周連綴轱轆線兒,下方綴以穗子,貼于門檐、房檐下,或貼之于佛龕或財神洞前面。細制者則用紅毛邊紙雕成,刻工尤精,價亦昂,非殷實家庭莫敢問津。
另有一種滿族家庭特用的白掛錢兒,是用“南連史紙”精雕而成。四周的轱轆線兒圍著一個滿文“靈”字,專供滿族旗人貼在西墻所懸的“祖宗板子”上。此外,為已故父母“守制”的人家所貼掛錢兒為藍色,而廟宇梵宮則貼黃掛錢兒。
與門神、掛錢兒交相輝映的是紅彤彤的窗花兒。早年之北京,玻璃尚未普及,門窗皆用木條插榫兒,糊以潔白的高麗紙。臨近春節(jié)必換新窗紙并貼窗花兒,以點綴年景。其圖案有簡有繁,簡者不外乎小貓、小狗、小公雞,繁者則“蓮生貴子”、“合和二仙”、“果老騎驢”、“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之類。白紙紅花,色差鮮明,映帶屋宇,喜氣洋洋矣。
  平民之家做年菜
北京的家庭主婦,大都心靈手巧,且能安之若素,一日三餐,崇尚節(jié)儉,一向講究物美價廉。即使是春節(jié)期間的年菜,亦不求奢靡,總以好吃又不貴為原則。
主婦們自幼磨練出來的一雙巧手,每逢春節(jié)便越發(fā)有了用武之地;ㄥX有限,而做出的菜肴卻是雕飾各樣兒,樣樣兒漂亮,樣樣兒清香,樣樣兒可大快朵頤。
以甜涼菜論,當以“辣菜”、“芥末墩”、“玫瑰棗”、“糖醋酥魚”為絕妙之品。
辣菜是用芥菜頭切片,大蘿卜切絲,煮熟后連湯倒進小壇兒里,密封不透氣,經(jīng)三四日即成。食用時佐以香油米醋,其味辛辣鉆鼻沁肺,湯味兒尤美,大有健脾開胃去油膩之功效,老少咸宜,無不喜食。
  芥末墩本系滿族小菜兒,以其味美而漢族競相效仿。將葉兒多、幫兒嫩的白菜心切成一寸厚小段兒,以沸水焯半熟為度,撒以烘烤后的芥末面兒及白糖、高醋。俟涼透后食之,香甜而酸辣,清涼而爽口,佐酒下飯皆宜。
 玫瑰棗以含糖量極高之密云小棗為主料,洗凈后去蒂,拌以糖桂花煮之。其色紫紅而油亮,味甘甜并有濃郁的玫瑰香味。
  糖醋酥魚非野生的小鯽魚莫屬,其味之鮮全在一個“野”字上。去其內(nèi)臟,洗凈置于沙罐中,調(diào)以蔥、姜、蒜、醬油、米醋和白糖,微火燜三個多小時,則鱗刺皆酥,入口即化,甜酸適口,味道鮮美,實乃魚中之佳品也。
  主婦們泡制的“白肉”,葷而不膩,與眾不同。其名又稱“白片肉”或“白煮肉”,本是滿族人祭祀及平時常吃的風味菜肴,漢族人亦多喜食之。主料選豬臀尖,切成大塊入鍋以清水煮熟,泡于湯中,待涼撈出,切成薄片,佐以蒜泥、醬油、韭菜花、辣椒油食之,其香嫩適口而遠勝于燉肉。滿族興盛時,除夕必煮白肉兩三鍋,除祭祀所用少許外,其余皆贈予親友及鄰居品嘗,分文不取而只重聯(lián)絡感情,蓋古之遺風也。
“豆兒醬”與“炒咸什”,是頗為繁瑣的兩道年菜,其名稱與內(nèi)容已漸漸被人遺忘,而知其做法者,已寥寥無幾矣。
豆兒醬之用料,有豬爪尖、熏豆腐干、青豆、黃豆、蠶豆、花生仁、甜杏仁、核桃仁、胡蘿卜丁、腌水芥丁以及蔥白、姜片、花椒、大料、醬油、料酒凡十六種,以鐵鍋或銅鍋先后煮之合為一體,熟而不糜為度。然后倒盆內(nèi),涼后凝結得十分筋道(北京土語,謂食物有韌性)。以鐵鏟切取入盤中,色彩斑斕誘人食欲,味道之美難以言傳。如今市場所售之“肉皮凍”與豆兒醬相比,當棄之垃圾桶也。
炒咸什者,即將醬瓜兒、醬蘿卜、醬疙瘩等十樣咸菜細切成絲,以涼水拔去咸味兒,加香油、芝麻、白糖、香菜用火文炒之可也。味道極其清香爽口,為滿族傳與漢族之絕妙年菜。

老俗事 相關資料

隨便一張嘴,便是故事;信手拈來,全成文章。本書把當年的風土民俗如實記錄,頗似老人夏夜納涼時的漫談,平實自如。
                            ——胡絜青
  涉筆成趣,理路天成,于瑣碎中見精神,于細微處見全面,讓人讀后,如食橄欖,回味無窮!
                            ——季羨林
  周簡段早年常住北京,后來來往與北京和香港之間,交游廣闊,親身經(jīng)歷過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憶往事之際,備感親切翔實。讀者每閱其中一篇,仿佛與周氏把臂京畿,細說從前,令人低回不已!
                            ——香港《大公報》

老俗事 作者簡介

周簡段,著名文史作家、專欄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數(shù)十年,交游廣闊,熟讀前賢文章,博物強記,廣泛涉獵北京的文史掌故、藝苑趣聞、名人軼事和文物珍寶,對風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來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間。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周續(xù)端、周彬、司馬庵等筆名,在香港《華僑日報》《大公報》、臺灣《世界論壇報》等多家報紙開設“京華感舊錄”“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專欄,瑣談社會軼聞和文史掌故,深受讀者歡迎;之后談及內(nèi)容遍及全國各地,專欄易名為“神州軼聞錄”。
  1986年,其專欄結集“京華感舊錄”,分藝文、風土、掌故等多種,由香港南粵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陸又先后以“神州軼聞錄”出版他德望文史專欄文字多種,都深受讀者喜愛。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軼聞錄”為名,精選周簡段原出版過的內(nèi)容和散軼文章,陸續(xù)出版,全面反映周簡段先生所談到的那個時代的戲曲、詩文、楹聯(lián)、民俗、書畫、人物、飲食和社會秘聞等。

商品評論(25條)
  • 主題:京城老俗事

    京城生活老風俗

    2020/6/3 22:52:24
    讀者:Wei***(購買過本書)
  • 主題:

    寫得很有趣

    2020/1/14 1:08:41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

    喜歡描寫老北京歷史的書。

    2019/8/3 15:47:43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品相全新,印裝質(zhì)量很好。對各地,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的回憶、介紹,留存了那一段歷史的民間影像,資料性比較強。

    2018/4/27 23:55:08
    讀者:ton***(購買過本書)
  • 主題:徐老買過了。正版全新,內(nèi)容不是特別喜歡,看完會送人

    徐老買過了。正版全新,內(nèi)容不是特別喜歡,看完會送人

    2018/3/23 19:27:30
    讀者:501***(購買過本書)
  • 主題:老俗事老俗事

    原來,原來,原來……這是鄧云鄉(xiāng)先生在港用筆名發(fā)的文,有人為賺錢,居然搞這么一本書,有意思。

    2016/11/16 16:10:59
    讀者:ben***(購買過本書)
  • 主題:舊社會掌故系列

    著名文史作家關于北京及神州大地文化掌故、藝苑趣聞、名人軼事、文玩珍寶的……

    2016/6/16 17:32:06
    讀者:132***(購買過本書)
  • 主題:老俗事,對了解北京很有幫助

    慢慢地講述北京的老風俗,老習俗,很多年輕的北京人都不知道的老典故。 對北京民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閱讀中好好的體會一番。 封面一般,乍一看感覺略像盜版書。

    2016/5/25 21:02:42
  • 主題:還算可以吧,還行。

    一些雜的東西,過去在京中的民俗挺多的。

    2016/5/23 15:28:12
  • 主題:老俗事,關于老北京的事情

    老俗事,關于老北京的事情

    2016/1/19 14:38:16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