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司馬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055355
- 條形碼:9787305055355 ; 978-7-305-0553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司馬遷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分為八章,包括“故鄉(xiāng),童年”、“二十漫游”、“由郎中到太史令”、“李陵之禍”、“刑余的史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光照千古”。
司馬遷 目錄
二、二十漫游
三、由郎中到太史令
四、李陵之禍
五、刑余的史臣
六、史家之絕唱
(一)三千年的通史
。ǘ皩嶄洝本
(三)卓越的史識
七、無韻之《離騷》
(一)史學與文學
。ǘ┦悴黄街畾
(三)辛辣的諷刺
。ㄋ模┩暾娜宋镄蜗
(五)生動的語言
八、光照千古
司馬遷 節(jié)選
龍門以南,西周時代筑有韓城,是一處軍事要地,后曾改稱少梁,到了公元前327年更名為夏陽,地域相當于現(xiàn)在陜西省的韓城市。漢代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夏陽的芝川地方,一家復姓司馬的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孩,這男孩長成后,取名遷,字子長。他一生遭遇極其不幸,可是他“不欺其志”,——也就是說忠實于自己的志向,忍辱負重,發(fā)奮著書,創(chuàng)作了《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終于成為一位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
司馬遷很愛他的故鄉(xiāng),并以故鄉(xiāng)有大禹治水的遺跡而自豪。所以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就是說:“我出生在龍門,曾在大河以北,龍門山以南耕種,放牧!彼f生在龍門,是因為龍門是當?shù)氐臉酥,就用來代指這一地區(qū)。要說司馬遷的籍貫,當然應該說是夏陽,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韓城市。
司馬遷童年、少年時期在家鄉(xiāng)從事過一些放牧、除草之類的農(nóng)活,這給他少年時代的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司馬遷在《自序》中又說自己“年十歲則誦古文”,這也是他少年時代的得意事。所謂古文是指和當時通用的隸書不同的古代文字。既然誦讀,那就應該是指用大篆古文寫成的書籍了。秦始皇焚書、禁書之后,這種古籍保存很少,沒有專門傳授,也讀不懂。司馬遷十歲能誦古文,想必他也常到在首都長安任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那里,閱讀國家藏書,向?qū)<艺埥。他聰明好學,十歲就能誦讀古文,畢竟是很了不起的事。漢代學術有今文、古文之爭,對于傳世經(jīng)典,兩大學派不僅記錄的文字不同,解釋也有許多分歧,所傳授的解釋經(jīng)典的書籍也很不一樣。據(jù)記載,司馬遷曾向傳授《古文尚書》的大學者孔安國學習過,也曾向今文經(jīng)學的大師董仲舒求教過。因此,他是今古文兼通的,等到他寫作《史記》的時候,他就將今、古文經(jīng)來了個兼收并蓄,并不拘泥于學派的不同。
司馬遷 相關資料
三、由郎中到太史令
司馬遷回到長安不久,便被選拔到朝廷里,做了一名郎中。這是郎官中最低一級,級別是“比三百石”(實俸六十斛)。郎官是皇帝的隨從,職位不高,但因接近皇帝,容易受到提拔,所以貴族官僚、有錢人家的子弟,都積極謀求作郎官,以為進身的階梯。司馬遷父子二人都受到漢武帝的信任,隨侍著武帝各地巡視,從當時的觀點看,真是莫大的榮寵。
司馬遷的一生與漢武帝有極大的關系,要了解司馬遷,必須對漢武帝及其時代有個大略的了解。
漢武帝劉徹生于公元前156年,比司馬遷年長十一歲,他做皇帝時,司馬遷才五歲。漢武帝在歷史上可說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統(tǒng)治者。在他做皇帝的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中,確實成就了不少事業(yè)。他憑藉漢初七十年來積聚的經(jīng)濟力量,在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他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擊敗了不斷侵擾中原的匈奴,又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道路,確立了漢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權。又開通“西南夷”,使居住在今四川西部、南部,甘肅南部和云、貴地區(qū)的各族紛紛內(nèi)附。還消滅了南粵、閩粵的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廣大國土。他在對外用兵的同時,對內(nèi)又大興水利,移民墾荒,興辦了不少事業(yè)。適應這時的形勢,漢初主張的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顯然是不適用了,代之而起的是經(jīng)過董仲舒等改造過的,滲入了講陰陽災異和“五德始終”等內(nèi)容的儒家學說。封建時代的大事業(yè),是靠剝削壓迫勞動人民來完成的,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付出了“海內(nèi)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才取得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巨大成就。武帝中期,頻繁的戰(zhàn)爭和驚人的奢侈浪費,使得漢朝的經(jīng)濟瀕于崩潰的境地,各種矛盾也都趨于尖銳。元封四年(公元前107),關東各地約有二百萬口流民無家可歸。天漢年問(公元前100一公元前97),廣大地區(qū)都發(fā)生了農(nóng)民暴動。雖然漢武帝采取打擊工商業(yè)以及將鹽、鐵、鑄錢三大利權收歸國有等辦法渡過了經(jīng)濟危機,同時又采用鎮(zhèn)壓與安撫的兩手,制止了農(nóng)民大規(guī)模的反抗,但是漢王朝畢竟大傷元氣,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深刻的政治裂痕。這位皇帝晚年多少覺察到這種種問題,曾發(fā)布了著名的“輪臺之詔”,公開承認某些錯誤,宣布要停止戰(zhàn)爭,減少興作,實行富民政策。他封丞相為富民侯,起用精通農(nóng)業(yè)的趙過為搜粟都尉,改良了農(nóng)具和耕作制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采用了這一切辦法,終于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成就巨大而又充滿謬誤的漢武帝
- >
推拿
- >
山海經(jīng)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