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大家小書:蘇辛詞說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墨繪
-
>
(精)中國人的稱呼(簽名鈐印本)
-
>
楓涇史話
-
>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jīng)》
當代北京說唱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707611
- 條形碼:9787801707611 ; 978-7-80170-761-1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北京說唱史話 本書特色
北京的說唱藝術淵遠流長,老舍回國后寫的**批作品是太平詞、相聲、快板等。侯寶林、連闊如、魏喜寶、關學曾等為古都遺韻添新彩,郭德剛現(xiàn)象折射說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當代北京說唱史話 內(nèi)容簡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國定都北京,于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個甲子,共和國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創(chuàng)造自己新生活的過程中,親歷了多少成功的喜悅、順利的舒暢,以及挫折的傷心和迷惘。然而,我們都已走過來了,我們畢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進步!我們的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才會有今天的收獲。我們撫今憶昔,怎不激動和感奮!
當代北京編輯部用幾年的時間,策劃、編輯了這套《當代北京社會生活史話》叢書。這套叢書屬于當代北京編輯部組織編寫的《當代北京叢書》中的史話系列,它的目的是記錄和宣傳北京在新中國成立后,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發(fā)展和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當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幫助大家了解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同時,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當代北京的成就和風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歷史是需要用文字、圖片等記錄下來的。記錄的方式很多,黨史、國史、地方志以及紀實文學等等都是。這套史話叢書,則是既體現(xiàn)“史”的宗旨,即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jù),注重完整性、科學性、知識性,縱向脈絡清晰,橫向展現(xiàn)充分;又具有“話”的特點,即力求敘述的通俗生動和議論的簡潔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讀、喜歡讀。這個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就需要請讀者來做出評判了。
我們是否可以說,歷史至少是人民群眾參與創(chuàng)造的。人民群眾參與創(chuàng)造了歷史,自然也有權了解歷史。從這個意義來說,當代北京編輯部的這套叢書是這樣一個嘗試,即幫助人民群眾了解歷史,或者具體說主要是幫助有一定文字閱讀能力的老百姓了解當代北京的歷史。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嘗試。
當代北京說唱史話 目錄
一、歷史源流
二、說唱藝術與社會生活
三、傳承與演變
四、旗人與北京說唱
五、說唱的主要藝術特征
第二章 古都新韻
一、說唱新曲藝
二、“改戲、改人、改制”與挖掘傳統(tǒng)
三、遭受浩劫
四、新時期的復蘇
第三章 演出方式的變遷
一、撂地與廟會
二、票友與下海
三、書茶館與雜耍園子
四、北京說唱的發(fā)祥之地——天橋
五、電臺與電視演播
第四章 北京說唱的主要形式
一、相聲
二、評書
三、單弦
四、京韻大鼓
五、西河大鼓
六、京東大鼓
七、梅花大鼓
第五章 前輩名家
一,人民藝術家老舍
二、相聲大師侯寶林
三、單口大王劉寶瑞
四、連氏父女與“連派評書”
五、白氏兄弟與“少白派”
六、單弦大王榮劍塵
七、兩創(chuàng)新腔的魏喜奎
八、琴書泰斗關學曾
第六章 薪火相傳
一、廣播,電視成就名家
二、生存、發(fā)展陷入困境
三、人亡曲終與人才流失
四、郭德綱與“德云社”
五、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熱潮
六、保護與傳承
當代北京說唱史話 節(jié)選
**章 源流與承續(xù)
北京說唱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經(jīng)歷了發(fā)展、演變的曲折過程,其源頭可追溯至金、元時期。北京是一座具有包容多民族文化胸襟的城市,清代中晚期和民國年間,這座城市先后涌現(xiàn)出眾多赫赫有名的滿、漢旗人說唱名家。
人民大眾從說唱作品當中獲得了生活的經(jīng)驗和啟迪,因此說唱藝人便成為了人民大眾的代言人和引導者。說唱藝術在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進程當中,綜合、借鑒了諸多傳統(tǒng)藝術因素,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表演等。
一、歷史源流
按照歷史淵源、藝術風格以及藝術特征,中國的說唱類藝術形式大致可以區(qū)分為評書評話、快板快書、相聲、彈詞、牌子曲、鼓詞、魚鼓道情、琴書、走唱等門類。各個門類當中又包括若干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方言語調(diào)、聲腔曲調(diào)的曲種。在說唱藝術中,除少數(shù)曲種(相聲、評書、評話、快板、快書)只說不唱以外,多數(shù)曲種是說唱結合或只唱不說。
據(jù)20世紀80年代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中國的說唱類藝術形式共有345個曲種。1999年出版的《中國曲藝志·北京卷》記述,曾經(jīng)在北京形成和流行過的說唱曲種共有30個,包括評書、相聲、岔曲、子弟書、拆唱八角鼓、單弦牌子曲、平谷調(diào)、鐵片大鼓、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奉調(diào)大鼓、山東大鼓、數(shù)來寶、太平歌詞、十不閑、蓮花落、山東琴書、河南墜子、馬頭調(diào)、北京琴書、北京時調(diào)、二人轉、雙簧、連珠快書、竹板書、山東快書、快板書、拉洋片。
北京說唱藝術的源頭可追溯至12世紀的金代。金、元時期,北方民間流行起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吸收了民間樂曲,發(fā)展、演變成為了一種說唱形式,這便是流傳在北方的“散曲”!吧⑶*初主要在市民當中流行,被稱為“街市小令”,也稱“葉兒”,包括“套曲”和“小令”兩種主要形式!疤浊毖匾u宋代的“諸宮調(diào)”,是由多首曲子相聯(lián)而成的組曲;小令是獨立的單曲,原來是流行于民間的小曲!罢f話”是唐、宋時期的一種說唱形式,其特點是只說不唱,至元代時,官方將其禁絕,但在民間并未絕跡,為避免針砭現(xiàn)實,藝人多選擇說歷史故事,當時已有“說書”之稱。
明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了文化的復興,說唱等民間藝術形式在這一時期較為興盛。明代的說唱形式繼承了宋代以來的傳統(tǒng),經(jīng)過歷代的創(chuàng)作、積累,其技藝日臻完善。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說唱形式有“平話”、“詞話”、“陶真”、“彈詞”、“寶卷”、“道情”、“蓮花落”等,它們從文學底本、音樂、表演都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范,當時廣為流行的民間小曲,也成為了使說唱曲種進一步分流、擴展的重要因素,這些都為說唱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一些古老的說唱形式隨著時代不斷更新,在流傳過程中與各地的民間歌曲相結合,又不斷地衍生出新的曲種,例如元、明時期的“詞話”,至清代以后,在北方逐漸演變成為了各種“鼓詞”類曲種;一些說唱形式一直流傳至今,例如“蓮花落”等;還有一些說唱形式雖然作為獨立體裁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其傳統(tǒng)與技藝卻在其他的藝術形式當中得以延續(xù),例如宋、元時期的“唱賺”、“諸宮調(diào)”,在衰落之后其音樂被明代的雜劇、傳奇劇所吸收;另有一些說唱形式因為停滯不前而自行消亡。
清代產(chǎn)生了許多新興的地方說唱曲種,所謂地方曲種是指使用當?shù)胤窖匝莩恼f唱形式。根據(jù)史料記載,清代以前的說唱曲本多是“官話”而少“方言”。從藝人活動的記載來看,也多是流動作藝而不是固定作藝。農(nóng)村說唱藝人進入城市之初,一般沒有固定演出場地,都是在集市、廟會上以“撂地”等方式作藝。流動作藝存在著語言問題,藝人只能使用當時各地百姓都能聽懂的官話演唱,而不能使用方言。清代中期以后,城市里逐漸有了固定的說唱演出場地,藝人才開始固定作藝,因而促進了使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地方曲種的發(fā)展。各個經(jīng)濟、文化繁榮地區(qū)的語音,就成為了一些說唱曲種所使用的語音,如使用北京語音演唱的“單弦”、“京韻大鼓”等。萌生、形成于農(nóng)村的曲種進入城市以后,也存在著語音轉化的問題,如河北的“木板大鼓”進入北京地區(qū)演出,被城里人稱之為“怯大鼓”,后經(jīng)幾代藝人的改革,*終使用北京語音演唱,受到了北京人的認同和喜愛,定名為“京韻大鼓”,并流傳至今。
許多說唱曲種都經(jīng)歷過由自娛逐漸發(fā)展成為娛人的進程。農(nóng)村的說唱藝人*初是由自娛自樂發(fā)展為半農(nóng)半藝,其中的佼佼者后來又成為了職業(yè)藝人;城市的說唱藝人也同樣如此,*初是自娛,進而“票友下海”,從而成為職業(yè)藝人。清代的說唱藝人加快了職業(yè)化的演變進程,因而對于此后的藝術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以至于同一曲種,職業(yè)藝人與非職業(yè)藝人在表演上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格。許多說唱曲種由自娛轉化為娛人之后,其演唱形式也變得較為精致、細膩,唱詞也隨之文雅了,上述變化都是以大眾的趣味為其依據(jù)的。
清代的北京集中著大批的官吏、文人、商販、工匠,由于觀眾群體龐大、成分復雜,其趣味愛好多種多樣,因而促使說唱形式趨于多元化發(fā)展。當時北京逐漸形成了能夠包羅多種藝術形式的多元化說唱演出場地,既有天橋和各種廟會的“撂地”、“畫鍋”,又有走街串巷的“逛街”和“走堂會”,另外還有“書茶館”等固定的演出場所。這些演出場地,既可以滿足城市里不同觀眾的欣賞需求,同時也吸引了農(nóng)村的流散藝人,從而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娛樂,促進、發(fā)展了說唱藝術。清代的北京說唱相繼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作家和藝人,這是當時說唱藝術形成興盛繁榮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時期,藝人當中名家輩出,整理、改編了許多傳統(tǒng)書目,又豐富了說唱的表演技巧,并得到了社會的承認。當時的藝人也都參與創(chuàng)作說唱作品,因而作家與藝人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野。
近現(xiàn)代以來,評書、相聲、鼓曲、戲法等有“什樣雜!敝Q。20世紀50年代,戲法、魔術、技巧等門類被納入了“雜技”范疇,評書、相聲、鼓曲等說唱類藝術則通稱為“曲藝”。早在漢代,即有曲藝一詞,當時泛指技藝。后來曲藝包容的范圍很廣,唐代文學家元稹稱手工、雜技等為曲藝,明代戲劇家李漁稱戲曲、曲文等為曲藝。二、說唱藝術與社會生活
說唱是一種音樂、文學、表演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是由我國古代民間的口頭文學和演唱藝術歷經(jīng)長期發(fā)展、演變而形成的。它兼有敘事和抒情功能,同時具有與語言緊密結合的音樂特征,用以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復雜,因而說唱的曲種、曲調(diào)也極為豐富,并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說唱藝術的早期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和聽眾大多為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因而在農(nóng)村一直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說唱藝人們常常流動于各個村鎮(zhèn)作藝演出,農(nóng)村每逢集市、廟會,一般便是說唱藝人演出的日子。農(nóng)村的說唱藝人*初是由自娛自樂發(fā)展成為了職業(yè)藝人,后來隨著城市的興起和發(fā)展,他們又進入到城市,城市市民又成為了新的受眾。城市為說唱藝術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新環(huán)境,說唱藝術也為城市市民提供了新的文化娛樂形式,同時逐漸具備了職業(yè)性、商業(yè)性和娛樂性的特點。
由于我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民眾當中存在著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他們無法通過閱讀學習文化知識,說唱演出便成為了人們了解歷史傳統(tǒng)、接受倫理道德教化的重要和便捷的途徑,人民大眾一向把說唱、戲曲等文娛演出活動稱之為“高臺教化”。說唱演出的受眾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從而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說唱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敏感、*直接的藝術形式,所演出的內(nèi)容都具有較強的人民性與現(xiàn)實主義精神。說唱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生活,表現(xiàn)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情感,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聽眾通過說唱藝人的演出宣泄情緒和表達心聲,同時還從說唱作品當中獲得生活的經(jīng)驗和啟迪,因此說唱藝人便成為了人民大眾的代言人和引導者。眾多的說唱作品當中都蘊涵著傳統(tǒng)的道德模式,體現(xiàn)出了主流社會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說唱藝術與文學的發(fā)展有著相互作用的密切關系。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說唱藝術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極為重要的作用。早在羅貫中創(chuàng)作的《三國演義》問世之前,三國歷史故事便以口頭文學的形式流傳,并在民間普遍傳播。北宋時期,都城汴梁(河南開封)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專門說三國故事的民間藝人;元朝刻印的《:三國志平話》,便是根據(jù)宋、元時期民間藝人口頭講述而整理出來的。歷代的“說話”、“平話”、“雜劇”藝人都對“三國”故事進行過改編和演唱,因而(《三國演義》是在說唱、戲曲藝術的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作出來的。施耐庵創(chuàng)作的《水滸》,也是在民間口頭文學的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作出來的。馮夢龍編著的“三言”(《警世通信》、,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當中,輯錄了許多宋、元“話本”(宋、元時期說唱藝人表演的腳本)和明代“擬話本”(文人白話小說)。由此可見,我國眾多文學名著都受到過說唱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
說唱藝術對于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普及同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西廂記》等名著都是各種說唱形式當中常見的題材。經(jīng)過說唱藝人的演繹發(fā)揮,文學名著更加貼近了普通百姓的欣賞習慣,更加符合其思想感情,并在藝術形式上更為鮮活、生動,因而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普及。
說唱藝術對于戲曲藝術也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在經(jīng)過說唱藝術的篩選、豐富之后,演變、發(fā)展成為了戲曲藝術作品。中國的戲曲藝術經(jīng)歷了漫長的孕育過程,至宋、金時期漸趨成熟,這一時期的“諸宮調(diào)”等說唱形式對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爸T宮調(diào)”是一種產(chǎn)生于北宋時期的大型說唱形式,它的表演有說有唱,以唱為主,因為用多種“宮調(diào)”的曲子連套演唱,所以稱為“諸宮調(diào)”!爸T宮調(diào)”對后來誕生的元代雜劇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作用,例如金代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便成為了元雜劇《西廂記》的藍本。
《西廂記諸宮調(diào)》的故事源于唐代傳奇《鶯鶯傳》,又在民間長期流傳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而成,由原來一篇三千字的傳奇演變、擴展為五萬字的內(nèi)容,成為了宋、金時期留存至今唯一完整而又反映了當時說唱藝術水平的一部作品,它從思想和藝術方面都為《西廂記》這部杰出的劇作奠定了基礎。
……
當代北京說唱史話 作者簡介
張秀艷,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族聲樂研究會理事,國際女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1986年,在“首屆全國青年民族、通俗歌曲孔雀杯大選賽”中獲民族唱法金獎,1990年,在“第四屆全國青年歌手五洲杯大獎賽”中獲專業(yè)民族唱法二等獎。曾為《尋常百姓家》、《月缺月圓》等五十余部電影,電視劇演唱主題曲及插曲。2006年出版《說唱與戲曲藝術概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經(jīng)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