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805797946
- 條形碼:9787805797946 ; 978-7-80579-794-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 本書特色
《張君勱評傳》是中國大陸**部全面評述張君勱思想與生平的研究專著。
張君勱,字嘉森,江蘇嘉定人,哲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杰出學者。本書全面深入的介紹了國學大師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學術(shù)生涯,展示了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政治之間往復(fù)游移的一生,評述了他卓爾不群的哲學理念、中西文化比較觀、人生觀及政治思想,尤其是憲政思想。作者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為經(jīng),以張君勱縱橫捭闔于哲學、文化、法學、政治等領(lǐng)域為緯,突現(xiàn)了一代學人在風云變幻的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風范。
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 內(nèi)容簡介
《張君勱評傳》全面深入的介紹了國學大師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學術(shù)生涯,展示了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政治之間往復(fù)游移的一生,是中國大陸**部全面評述張君勱思想與生平的研究專著。
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 前言
中華學術(shù),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并起,百家爭鳴,呈現(xiàn)了學術(shù)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jīng)學成為正統(tǒng);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shù)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于近代?梢哉f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次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guān)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并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凌侵,出現(xiàn)了空前的民族危機,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于救國,形成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向.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于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于淺嘗,漸進乃達于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別能力.故能在傳統(tǒng)學術(shù)的基礎(chǔ)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啟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家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shù)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shù)云:“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輩,……欲以構(gòu)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 (《清代學術(shù)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現(xiàn)了融合中西的傾向,不過梁氏對西學的了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jié)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志,……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出自己的學說體系,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shù)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jīng),謹守樸學……及囚系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出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fù)之業(yè),鞅掌余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志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云:“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wù)撸嘤醒岳砻懿、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茍外能利物,內(nèi)以遣憂,亦各從其志爾!漢宋爭執(zhí)。焉用調(diào)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yè),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表示,章氏之學已超越了漢學和宋學了。太炎更自贊云:“自揣平生學術(shù),始則轉(zhuǎn)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秦漢以來,依違于彼是之間,局促于一曲之內(nèi),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志精微,反致陸沉;窮研訓(xùn)詁,遂成無用者,余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碧鬃载撋醺,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云:“其所自述,殆非溢關(guān)!闭率喜┩ㄈA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回到樸學的道路上了。
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 目錄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
序
英文提要
第1章 追本溯源:學術(shù)與志業(yè)的定型
1.1 衰微家世 思想啟蒙
1.2 負笈東洋 濡染西學
1.3 早期政治思想的形式與實踐
1.4 首次歐游 歸國從政
第2章 執(zhí)兩用中:現(xiàn)代德智主義的建構(gòu)
2.1 二度歐游 思想轉(zhuǎn)型
2.2 科玄論戰(zhàn) 指點人生
2.3 政治教育與政治評論
第3章 繼往開來:國家現(xiàn)代化的追求
3.1 政黨政治的理想和實踐
3.2 心本自由 再造文化
3.3 立國之道 民族本位
3.4 愈挫愈奮 力求憲政
第4章 東西文化之融合
4.1 飄零海外 心系中華
4.2 中、西、印哲學綜論
4.3 復(fù)興儒學
張君勵學術(shù)行年簡表
后記
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 節(jié)選
出身于清貧之家,也許不利于孩童身體的健康成長,卻可能有益于堅強性格的培養(yǎng)。古來圣賢,出身于豪門者多多,出身于寒門者亦多多。因家道中落而頹然墮落者,不可勝數(shù);在失去往日輝煌時奮然而起者,亦不可勝數(shù)。張君勱的少年時代處在張氏家族走向衰微的時期,一如清末王朝大多世家隨同本朝走向沒落一樣,張氏家族祖上的風光也黯然失色了。這種家境對張君勱無疑有很大的影響。
張君勱,原名嘉森,字君勱,又字士林(取“嘉”首部,“森”下部),號立齋,英文名字Carsun Chang。光緒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1887年1月18日)②,生于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是年,那位后來統(tǒng)治全中國,與張君勱有著較為復(fù)雜關(guān)系的蔣介石也生于浙江的一個小鎮(zhèn)上。6年后,那位后來也統(tǒng)治了全中國,與張一直未謀面的毛澤東則生于湖南的一個山村。張、蔣、毛三人的政治思想,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成為三個不同發(fā)展方向的代表。
張的先祖原住嘉定葛隆鎮(zhèn),自七世祖衡公遷居寶山縣真茹鎮(zhèn)。曾祖之前,張家乃經(jīng)商世家,經(jīng)營鹽業(yè)。到了曾祖秋涯,始棄商從醫(yī)。秋涯在鎮(zhèn)上行醫(yī),施藥濟貧,聞名鄉(xiāng)里。張的祖父銘甫,登科甲,入宦途:道光年間,因中舉人,被任為四川內(nèi)江縣令,后任屏山、墊江縣令。在川十余年,政聲頗佳。尤以滇邊邑平猓之役傳頌當時。據(jù)張氏家譜記載,銘甫于政事之外,潛心于學,博覽群書,醫(yī)卜星相,亦皆精研,尤邃于宋儒義理之學(此點大概影響及張君勱早年接受私塾教育時,對朱熹《近思錄》的喜愛。當然,這并不是他后來崇尚宋學的主要原因),踐行儒家之道,性格剛毅,立身行己,以自克為主。祖父的人格魅力,也許影響了少年君勱的個性培養(yǎng)。
銘甫倦于仕途,退居鄉(xiāng)里,移居嘉定。命幼子祖澤——張君勱的父親——習醫(yī),以承祖業(yè)。祖澤習醫(yī)卒業(yè)后,設(shè)診所于上海、南翔等地,以診金為生,系當時名醫(yī)。祖澤娶妻劉氏,生子女十四人,成人者男六女五,張君勱排行第二。
從現(xiàn)有材料看,我們從未發(fā)現(xiàn)張的父親對他的成長有何影響的記錄。這大概由于張的父親常年忙于行醫(yī),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張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過母親,并有一本譯著是專門獻給母親的。張曾為母親舉行過規(guī)模較大的祝壽會,梁啟超曾題字祝劉太夫人壽,題詞有“有子當為孫仲謀”之句,足見梁對張的器重,也可見張對母親的敬佩。
國學大師叢書-張君勱評傳 相關(guān)資料
寫完本書的最后一個字,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慚愧的。
沉重的是,作為一代學人、哲學家、政治家的張君勱,一直到今天,仍未普遍被人理解。他飽嘗了世事紛亂更迭的苦痛,也獨享了洞悟歷史、社會、人生的幸福。他的痛苦與幸福都是他獨有的。然而,當我們回顧歷史,觀照現(xiàn)實時,不能不驚訝于張君勱的遠見卓識。他是孤獨的智者,智者因其比普通人走在前面,所以他是孤獨的,不被人理解的。
我努力把張的思想理出一條線索,盡可能清晰準確地描述出來,以期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理解他。然而限于我輩學力、素養(yǎng),終未能盡善盡美,這使我深感慚愧。
6年前(1990年),我在江西師范大學讀研究生期間,一次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錢宏先生談起對近代中國思想史的看法,他以貫有的敏銳、深刻的眼光提出“諸子百家三代說”,并有意編輯出版一套“第三代諸子百家”思想評傳叢書。我對他的想法深感欣喜,并以自己的研究所得就教于他。
當時,叢書編委們在確定“國學大師”的人選上,頗費了一番腦筋。我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錢宏先生認為有道理,便采納了。其中,我提到張君勱可入圍。理由有三:
(1)張在20年代發(fā)起“科學與人生觀論戰(zhàn)”,影響頗巨,成為現(xiàn)代中國文化思想史上三大論戰(zhàn)之一,張也由此成為本世紀中國最大的文化守成論者之一。
(2)張積極投身政黨運動,力行憲政,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與西方政黨思想熔于一爐,開創(chuàng)了中國憲政時代,為創(chuàng)建中國現(xiàn)代政治學提供了實踐基礎(chǔ),張由此贏得“中國憲政之父”的美名。
(3)張一直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闡釋,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之先河,著有《明日之中國文化》、《民族復(fù)興之學術(shù)基礎(chǔ)》、《義理學十講綱要》、《比較中日陽明學》、《新儒家思想史》、《中西印哲學文集》等巨著。張由此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新儒家》,且為唯一一位橫跨第一代、第二代的《新儒家》。
就“國學大師叢書”的傳主入選標準而言,我認為,張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盡管張的某些思想也許深度不夠,但以上所列三點,其開風氣之先的影響力.足以彌補其不足。基于此,叢書的編委將張列為本叢書選定的30位國學大師之一。
對張君勱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一直未予重視,原因有三:一是因為有關(guān)張的著述、生平資料,國內(nèi)罕見,其1949年以前的著作,國內(nèi)圖書館庋藏甚少,連北京圖書館也殘缺不全。1949年以后的著述,因政治原因,更是少見。二是因為國內(nèi)學者,甚至部分海外學者,認為張是一個政治家,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個學者式的政治家。其一生以政治活動為主,學術(shù)研究為輔,因此,國內(nèi)學者對張的研究往往僅限于張的政治思想,或其早期的文化思想。三是因為張的主要政治主張之故,使得建國以來的國內(nèi)知識分子很少有人敢客觀公正地評價張的思想。直到80年代中后期,部分學者才注意到張的思想,但仍徘徊于廟堂之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