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26802
- 條形碼:9787505726802 ; 978-7-5057-2680-2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本書特色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遠古時代》:大家的觀點,通俗的闡釋,一部精要的中國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國史學史。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民族理論工作者;刈,河南開封人,早年就讀于中州大學、文治大學和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生。曾為云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49年,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屆全國代表,并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此后,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并與侯外廬等籌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員;同郭沫若、范文瀾等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史學會;創(chuàng)辦了《光明日報》的《歷史教學》半月刊,與劉大年等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歷史研究》雜志;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改革開放后,任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創(chuàng)辦了史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guī)劃小組成員、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等。國家教育部稱他“年高德劭,學識淵博,教書育人,譽滿學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贊他“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史學會認為他“學術的追求,是創(chuàng)新的意識,批判繼承祖國文學遺產,成自得之學;學術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變,關注祖國歷史的興衰,思考民族的未來!彼囊簧鲱H豐,主要有《史學概論》、《史學論集》、《中國史學史》、《中國交通史》、《中國通史綱要》、《民族宗教論集》、《回族人物志》、《中國回族史》等,由他總主編的《中國通史》12卷22冊全部出版,江澤民總書記親筆致信祝賀,對《中國通史》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通史》的出版,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一定會有益于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學習歷史的濃厚風氣。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目錄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節(jié)選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遠古時代》內容簡介:這里描述了從考古資料探索有文字記載以前的原始社會的狀況。上起人類的原始,下與夏商周對接,涉及中國史前考古學及其相關學科研究對象的方方面面。遠古時代主要描述了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1萬年前)、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1萬年-前3500年)、銅石并用時代(約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和周邊地區(qū)(東北、甘青、東南、華南、西南)遠古文化的輝煌。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已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他們留下了原始社會的蹤跡。
遠古時代-白壽彝史學二十講 相關資料
中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fā)展很不平衡,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地理條件的復雜性是主要原因之一。1.相對獨立的環(huán)境與走著一條封閉獨立的道路中國地處歐亞大陸的東方。中國的西部、西南、西北分別由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阿爾泰山,延續(xù)不斷;北部為蒙古戈壁沙漠,浩然一片;東北為興安嶺和長白山,山脈相連;東邊和東南是汪洋大海,其整體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在這幅員遼闊的地理大環(huán)境內,西部和北部高寒干旱,遠古的人類缺少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與外界的交往更是困難;中部偏東的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是遠古的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最佳條件,也就成為我國史前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這一切也就決定了我國史前文化起源的本土性,以及在世界諸史前文化中的獨特性,并決定了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走著一條比較封閉而且獨立的發(fā)展的道路。2.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與不平衡的發(fā)展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山脈和河流的走向大多自西而東,這就形成了四個與緯度大致平行的自然區(qū)域:第一個自然區(qū)域為塞北區(qū),大致為我國的東北地區(qū)、內蒙古地區(qū)和新疆等地區(qū),均為溫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在0°-10℃左右。這里大部分地區(qū)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為草原或荒漠,植物的年生長期一般低于210天。青藏高原雖然緯度很低,但地勢非常高,自然條件比較適于農業(yè)或牧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為主要的牧區(qū)或農牧混交區(qū)。第二個自然區(qū)域是華北區(qū),約在長城以南和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北,主要是黃河流域,同樣是暖溫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約為10°-15℃。年降水量約為400-800毫米,為半干旱地區(qū)。植物的年生長期大約在210-270天,現(xiàn)為旱地作物的主要產區(qū)。第三個自然區(qū)域是華中區(qū),約在秦嶺一淮河以南和南嶺山脈以北,主要是長江流域,均為亞熱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約為15°-20℃,年降水量約為800-1500毫米,植物的年生長期大約在270-300天。溫暖濕潤,四季分明,F(xiàn)為水稻的主要產區(qū)。第四個自然區(qū)域是華南區(qū),在南嶺山脈以南,臺灣、福建南部、廣東、廣西南部、云南南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均為熱帶氣候,常年平均溫度約為20°-25℃,年降水量約為1500-2000毫米,植物的生長期應該為一年四季,是我國水稻和熱帶作物的主要產區(qū)。上述四大自然區(qū)域內的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等,也都不太一樣,再細分下去,可為若干個亞區(qū)。在這種情況下,就自然地決定了我國多元化的史前文化之起源與不平衡的發(fā)展。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