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大家小書:蘇辛詞說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墨繪
-
>
(精)中國人的稱呼(簽名鈐印本)
-
>
楓涇史話
-
>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jīng)》
二十一-溫故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9508983
- 條形碼:9787549508983 ; 978-7-5495-0898-3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二十一-溫故 本書特色
1.《溫故》,中國的年輪——從今天,回望中國。自2004年創(chuàng)辦以來,《溫故》擁有余英時、白先勇、章詒和、袁偉時、王學泰、邵燕祥、沈昌文、程巢父、陳丹青、張鳴、謝泳、邵建、范泓、傅國涌、吳興文、蘇小和諸多撰稿人。本輯特稿《我的父親劉文典》不一樣的“狂人劉文典”,冰云《陳獨秀與托洛茨基》兩個大起大落的歷史人物。2.《溫故》,我們的歷史——民間視角,風行多年。本輯人物、往事專欄,“九三叟”秦寶雄《往事雜憶:從父親秦汾和丁文江先生說起》,蘇小和《財會知識分子顧準》,亮軒《*后的張白帆:兼述六十年前的陳素卿舊案》,
二十一-溫故 內(nèi)容簡介
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南京宣告引退,至1950年3月1日于臺北宣布復(fù)職,這一年零三個月的期間,中國大陸以至臺灣經(jīng)歷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動--國民黨在大陸失去政權(quán),飄零遷臺。
1949年*后一天,12月31日,父親由海南島海口飛到臺灣。那正是大陸失守、天崩地裂的一刻,疑危震撼,謠諑四起,許多人勸阻父親入臺,認為臺灣政治環(huán)境對父親不利,恐有危險。當時父親可以選擇滯留香港、遠走美國甚至中東回教國家,但他毅然到臺灣。用他的話說,這是——向歷史交待。
當時朝鮮戰(zhàn)爭未起,海峽對岸軍隊隨時可以渡海,臺灣正處于險境環(huán)生的形勢。父親入臺,就是打算要與之共存亡。父親參加過武漢辛亥革命,締造民國,北伐打倒軍閥,統(tǒng)一中國,抗戰(zhàn)抵抗外敵護衛(wèi)國土,國共內(nèi)戰(zhàn)后父親由武漢戰(zhàn)退到南寧,打到不剩一兵一卒,雖然*后無力回天,但牽制彼軍數(shù)月,讓國民黨軍有時間遷臺,期間曾數(shù)度提出“局部和平”。入臺與共患難,是父親當時唯一的選擇,流亡海外,或老死異土,對他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當然了解國民黨的政治文化,亦深知他入臺后可能遭遇到的風險,但他心中坦蕩,回臺灣,是報到歸隊。
二十一-溫故 目錄
劉平章《我的父親劉文典》
……不能不提一下沈從文的事情了。沈從文在昆明的那段時間,住在丁字坡旁邊,也就是以前的唐公館對門,而我們家住在龍翔街。住在丁字坡的人跑警報,往往是跑以前的英國花園或現(xiàn)在的圓通山后面。我們跑虹山,他們兩人是不會遇到一起的,而且我們沒跑幾次就搬到了官渡。不知道是誰編出來的這個故事。而且沈從文評教授的時候父親已經(jīng)離開聯(lián)大到了云大,所以并不存在這個問題。
冰云《陳獨秀與托洛茨基:兩個大起大落的歷史人物》
……托洛茨基是世界各國托派組織的精神導(dǎo)師,而陳獨秀是中國托派中*知名的領(lǐng)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托洛茨基對陳獨秀的思想及后半生命運產(chǎn)生了極深刻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來看,是托洛茨基改變了陳獨秀的人生歷程。
〔人物〕 專欄
張耀杰《胡適與辜鴻銘的精神碰撞》
……胡適與前輩文化人辜鴻銘之間,一度處于激烈碰撞的敵對狀態(tài)。辜鴻銘離開北京大學英文門一級教授的職位,也主要是出于英文門的教授會主任胡適的提議。但是,離開北大之后的辜鴻銘,與胡適之間依然保持著相互尊重、彬彬有禮的“君子”之交。
孫卓《裴文坦的故事與事故》
……胡美篳路藍縷在中國湖南開創(chuàng)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之基業(yè),曲折悲壯,繼其后獻身于中國醫(yī)學事業(yè)的外籍人士更不乏其人,為此殞身藍天的裴文坦就頗值得一書。
二十一-溫故 相關(guān)資料
我們現(xiàn)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沈昌文(出版人) 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馮克力(出版人) 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shù)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雷頤(文史學者) 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謝泳(文史學者) 《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fù)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jīng)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盧躍剛(文史學者) 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fā)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劉方煒(文史學者) 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張冠生(文史學者) “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guān)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jié)中慢慢浮現(xiàn)出來。 ——傅國涌(文史學者) 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tài),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范泓(文史學者) 《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趙克風(文史學者) 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xiàn)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
- >
隨園食單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