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溫故-二十八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9550180
- 條形碼:9787549550180 ; 978-7-5495-5018-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故-二十八 本書特色
2014年推出的**輯《溫故》, “影像”專欄刊出了沈繼光先生自1980年代以來拍攝老北京、老物件的代表作近四十幅,并附文寫在“殘片圖本”之后,講述了作者多年拍攝的心路歷程和《鄉(xiāng)愁北京》、《物語三千》的成書過程。
本輯“特稿”專欄,沈志華《無奈的選擇: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過程》依據(jù)中國和蘇聯(lián)雙方的檔案文獻講述了自1943年共產(chǎn)國際解散,到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這中間六七年之間中共和蘇共關(guān)系的發(fā)展變化和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過程。
“記憶”專欄,《童年瑣憶》是七旬老人卜毅留下的回憶錄中的一部分,講述了民國時自己的童年回憶,生活在北京五世同堂的太祖家、南城富商外祖母家的經(jīng)歷;王凡《我曾經(jīng)“室友”:在“五七學!迸c童小鵬伯伯相處的日子》回憶了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周恩來總理辦公室主任的童小鵬“文革”期間在“五七學!睍r的許多故事。
“人物”專欄,張功臣《鄒魯與女同盟會員的戀愛》以史料為基礎(chǔ),梳理了國民黨元老鄒魯與其兩位同盟會出身的妻子許劍魂、梁定慧,還有早年追求對象黃扶庸、晚年伴侶趙淑嘉之間的往事;金圣華《歷史長河的彼端》結(jié)合父親的口述和相關(guān)史料,詳細回顧了抗戰(zhàn)期間在上海民華電影公司的創(chuàng)辦及其創(chuàng)業(yè)巨獻《孔夫子》拍攝過程中的種種細節(jié);《從“無所不談”看晚年的林語堂》以林語堂自1965年2月起發(fā)表在專欄“無所不談”上的百余篇文章為主要材料,分析了晚年林語堂的政治態(tài)度、語言文字方面幽默風格的形成、對白話與文言之爭所持的見解、關(guān)于《紅樓夢》的論戰(zhàn)等問題。
“往事”專欄,徐義亨《戰(zhàn)時一所流亡大學的興衰》記錄了一所始于抗日戰(zhàn)爭、末于解放戰(zhàn)爭,十年間三易校名、播遷五地的“流亡大學”——蘇州學院的興衰過程;周冀生《我的大學:北京大學一個右派學生的二十二年》分“上篇:勞動教養(yǎng)在徽州”和“下篇:回鄉(xiāng)生產(chǎn)的歲月”詳盡回憶了自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被責令離校、強制勞動教養(yǎng)到1979年獲得平反,此間二十二年的坎坷經(jīng)歷。
“文本”專欄刊出了1958年時任教于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的吳奔星教授被劃為右派后的日記(1958.1—1958.8),從中可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身處特殊環(huán)境時的復雜心境。
溫故-二十八 內(nèi)容簡介
★ 《溫故》 公民記憶——周冀生回憶“我的大學:北京大學一個右派學生的二十二年”+七旬老人卜毅撰文記錄民國時期自己的“童年瑣憶”+ 金宏達講述“文革”期間“學生連記”+ 徐義亨記錄了戰(zhàn)時一所流亡大學蘇州學院的十年興衰史
★ 《溫故》 珍貴文本——著名歷史學家沈志華教授主題講演“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過程” + 學者吳奔星被劃為右派后的日記(1958.1—1958.8)
★ 《溫故》 故人故事——王凡回憶在五七學校時曾經(jīng)的“室友”董小鵬 + 鄒魯與女同盟會員的戀愛 + 金圣華教授“歷史長河的彼端”一文追溯抗戰(zhàn)期間父親金信民拍攝《孔夫子》的詳細過程 + 從“無所不談”看晚年的林語堂
★ 《溫故》 中國影像——精選沈繼光《鄉(xiāng)愁北京》和《物語三千》中的三十余張圖片,講述作者三十余年來拍攝老北京、老物件的所思所得,寫在“殘片圖本”之后
溫故-二十八 目錄
■ 沈志華《無奈的選擇:中蘇同盟建立的曲折過程》
……我研究中蘇關(guān)系有十七八年,有一個總結(jié),主要就是講中蘇同盟的建立:事實上,本來毛澤東和斯大林都沒有選擇對方,是隨著1945年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國內(nèi)國共兩黨的關(guān)系、國際上美蘇的關(guān)系相互影響、不斷變化,經(jīng)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中共和蘇共才走上了聯(lián)盟的道路。
[記憶]專欄
■卜毅《童年瑣憶》
……我經(jīng)歷了國民黨時代、日本統(tǒng)治時代、共產(chǎn)黨時代,三個時代大有不同,造成了我這一代人,嘗了甜、酸、苦、辣。自然會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可是人生是那么不由自己,歷史是客觀的,它讓我走了一條不那么平坦的路。我七十多歲,體弱多病,記憶力差,只能想到多少說多少了,給你們留點給我的記憶。
■金宏達《學生連記》
按:“文革”期間,曾將已畢業(yè)分配或待處理的大學生送至部隊接受“再教育”,人數(shù)可能有數(shù)萬人。這一特殊時代的往事少有人述及,本文記述了作者當時的親身經(jīng)歷,景象駁雜,頗有可觀……
■王凡《我曾經(jīng)的“室友”:在“五七學!迸c童小鵬伯伯相處的日子》
……我是1970年7月初到辦在江西進賢縣的中央辦公廳“五七學校”的,恰逢江南的“雙搶”農(nóng)忙開始。當時我的父親還是“黑幫”,我母親的待遇也剛剛好轉(zhuǎn)沒多久……在“五七學校”時童小鵬伯伯是班里年紀*大的,個子是男同志里*矮的。顯然,人的精神狀態(tài)從來都不是按個頭來衡量的。他說起話來聲音很大,笑起來更是那種爽朗的哈哈大笑。人再多,他的存在也不會被淹沒。
[影像] 專欄
■沈繼光《寫在“殘片圖本”之后》
而書稿只是一個逗號,并沒有真正完成一篇大章。也許不意間的選題能有不盡的挖掘,不盡的彌散和延伸……我們所做的只是一點點,古人先人已都做好、遺留下來,我們只是在借助鏡頭撿拾了一點點殘片。
[人物]專欄
■張功臣《鄒魯與女同盟會員的戀愛》
……真相究竟如何呢?歷史有如一個塞滿了舊物什的匣子,打開它,每樣東西固然還在,但因了時光的磨蝕,或銹跡斑斑,或七零八落,后人已無從想見它原來的樣子了。鄒魯與其兩位同盟會出身的妻子許劍魂、梁定慧的往事,與早年追求對象之黃扶庸、白頭到老之趙淑嘉的情緣,就是如此。
■金圣華《歷史長河的彼端》
……父親與他的團隊,曾經(jīng)辛勞過,掙扎過,奮斗過,努力過!七十三年前攝制的《孔夫子》,經(jīng)歷超逾半個世紀的跌宕坎坷,七十三年后終于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上海!
■蔡登山《從“無所不談”看晚年的林語堂》
林語堂的“無所不談”專欄自1965年2月11日刊出起,歷時有三年之久,前后有百余篇的文章,是林語堂以中文寫作的另一高峰。
[往事] 專欄
■徐義亨《戰(zhàn)時一所流亡大學的興衰》
在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歲月,曾經(jīng)有一所鮮為人知的大學,她始于抗日戰(zhàn)爭,末于解放戰(zhàn)爭,十年三易校名,播遷五地,備歷艱辛,猶如一位顛沛流離中成長的處子,在艱難中把一批批學子培養(yǎng)成才,而自己卻消逝無蹤。她的簡短歷史是戰(zhàn)時中國高校人文的一個縮影。
■周冀生《我的大學:北京大學一個右派學生的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勞動改造,年年希望成失望,只感到苦海無邊。1979年得到改正錯劃,恢復工作,四十九歲成了家。1989年元月25日學校寄來補發(fā)的北京大學畢業(yè)證書1165號。我已到風燭殘年,寫出自己的經(jīng)歷,作為歷史的見證,可警醒后來人。
[文本] 專欄
■吳奔星《被劃為右派后的日記(1958.1—1958.8)》
在1958年的日記里,既可以看到父親被劃為右派后的懊悔及他所認為得到從輕處理后的慶幸,也能夠看到他期望真心改造、重返人民行列的天真及遭受另眼相待后的憤懣。
溫故-二十八 相關(guān)資料
沈昌文(出版人)——我們現(xiàn)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馮克力(出版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頤(文史學者)——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shù)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謝泳(文史學者)——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盧躍剛(文史學者)——《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jīng)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劉方煒(文史學者)——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fā)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張冠生(文史學者)——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傅國涌(文史學者)——“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guān)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jié)中慢慢浮現(xiàn)出來。
范泓(文史學者)——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tài),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趙克風(文史學者)——《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xiàn)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