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素心幽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41451
- 條形碼:9787547041451 ; 978-7-5470-414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素心幽寄 本書特色
充閭先生是一個有良好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學者,他曾讀過私塾,也接受過現(xiàn)代學院教育。他對古代經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給每一個接觸過他或讀過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他所具有的“現(xiàn)代意識”才有可能使他對熟知的傳統(tǒng)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檢討、堅持和發(fā)揚的愿望與能力。 在“進與退”、“居與處”、“兼善天下”和“獨善其身”的問題上,這個階層的矛盾心態(tài)仍然在持久地延宕著。但在充閭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價值的尺度評價從政或為文。而是從人性的角度對不同的對象做出了拒絕或認同。 就個人興趣而言,充閭先生似乎更鐘情于淡泊寧靜的精神生活,這使他的創(chuàng)作更為純凈。
素心幽寄 內容簡介
《素心幽寄》收錄了王充閭先生自1987年6月至2014年7月的與友人來往的信件, 語言風趣幽默, 卻飽含深意。不僅囊括了對文學的探討, 亦有生活趣事等等。
素心幽寄 目錄
致祁子青
致張玉興
致蔣和森
致《遼寧日報》文藝部
致秦牧
致呂公眉
致溫宗辛
致高煒
致高殿成
致李曉虹
致王雅軒
致張毓茂
致劉文艷
致詩詞編者
致柯靈
致康啟昌
致沈陽師范大學
致劉文玉
致香港《大公報》
致沈靖浪
致駱志云
致聶鑫森
為《語文三昧》雜志題詞
致《文藝報》
致徐中玉
致蔡嘉蘋
寄書于文政
致汪一方
致楊仁愷
致遼寧教育出版社
致吳長友
致劉春暉
致沈陽文史館
致省作協(xié)
致顏翔林
致越兒
致牟心海
致李東紅
致石杰
致石杰
致祝勇
致林非
致李東紅
致孫昌武
致孫昌武
致石杰
致黎枚
致孫昌武
致周立民
致孟繁華
致孫昌武
致孫昌武
致少兒社編輯
致香港《大公報》副刊
致馬瑞芳
致王星漢
致賴云琪
致孫昌武
致柳青松
致孫昌武
致王光
致祝勇
致王先霈
致陳子善
致錢明鏘
致陸灝
致馬瑞芳
致林非
致趙南榮
致許謀清
致張恩華
致李曉虹
致駱天蓉
致王莎
致陳義之
致李東紅
致孫昌武
致戴錚
致楊杰
致遼寧電視臺
致張愛民
致謝友順
致呂中山
致高海濤
致張大威
致王麗文
致祝新剛
致傅德岷
致楊光祖
致杜漸坤
致孫昌武
致王為松
致孫昌武
致朱自奮
致劉俐俐
致高洪濤
致張軼
致朱自奮
致康啟昌
致張慶善
致郭保林
致黎枚
致彭定安
致黎枚
答王先霈
致李葆國
致高海濤
致楊光祖
致劉兆林
致楊光祖
致鄧世廣
致唐軍
致李建華
致葛本亮
致孫昌武
致金宏達
致夏志坤
致張冰
致王麗文
致王歌
致王麗文
致王雪麗
致高楠
致李東紅
致王麗文
致顏翔林
致王罄瑤
謝函
致李磊
致李磊
致黃彥
致李磊
致《詩刊》
致古耜
致施晗
致李磊
致王麗文
致盧昌崇
致李磊
致李曉虹
致李磊
致陳平原
致李磊
致王先霈
致李磊
致李磊
致范培松
致孫昌武
致俞曉群
致徐南鐵
致李樹喜
致韓春燕
致古耜
致李磊
致向平
致馬瑞芳
致康啟昌
致王向峰
致侯軍
致欣力
致馬瑞芳
致馬瑞芳
致王志清
致高海濤
致劉文景
致古耜
致周正旺
致林喦
致馬瑞芳
致金宏達
致孫昌武
致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
致方勇
致劉文艷
致康啟昌
致郝付云
致古耜
致高海濤
致丁國成
致李舫
致梁若冰
致馬迪
致李磊
致李磊
致王向峰
致陳巨昌
致李磊
致劉學顏
致王煒燁
致聞世震
致楊利景
致彭定安
致原學玉
致夏志坤
致周人
致葉廷芳
致葉廷芳
致王為松
致王為松
致孫昌武
附錄
彭定安:我從《嫵媚》見文學
前記
《青燈有味憶兒時》讀后隨記
《文學自傳》讀后隨記
素心幽寄 節(jié)選
《素心幽寄》: 來函收讀,知你近將就讀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業(yè)函授本科班,深感高興;也從你的有志向、肯鉆研、勇于克服困難、不斷開拓新的進境的思想行為中,受到鼓舞,受到策勵,分享了你“在實現(xiàn)自我的征程中”所感受到的快樂。 信中說到,云南大理并不像想象中的萃美,這可能同你的期望值過高或者凡事力求完美的個性有關系。世間萬事,完美無缺的幾乎沒有;如果出發(fā)前又看了太多的景觀介紹或者前人、時人的紀游詩文,而你又加以想象發(fā)揮,踵事增華,進而形成一種虛無縹緲的“先設圖景”,那么,身臨其境之后,肯定會大感失望,甚至深悔此行的。 文人多思善感,主體意識強,他們筆下的紀游詩文,總是帶有頗大的主體意向、主觀成分,即使同在一地,面對同一景觀,或褒或貶,常有鮮明的差異;而且,會隨著心境、情緒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前代詩人對此論述得十分充分,諸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宋·晁補之);“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皆為絕妙詞”(清·袁枚)。說的都是主觀作用于客觀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乙苍竭^大理,大約住了五六天,可是,什么三塔呀,南詔城啊,五朵金花啊,我都沒有太深的印象,唯獨對于泛舟洱海時所見到的“蒼山雪”有了悟覺,有了感受,歸來寫了一首七絕:“碧天涼影點蒼顏,古雪神云水上看。縮取銀巒供畫本,歸來冰玉滿胸間!敝詴沁@樣,蓋由于我特別欣賞那種清虛、超拔、通靈、神秘的境界與意象。若是換另一個人來游覽,就不見得作如是觀了! 〕松鲜鲆蛩,還有一點,審美學上有“審美心理距離說”。瑞士心理學家、美學家布洛,在《心理距離》一書中說,“距離要求,被視為‘審美知覺’的主要特征之一”;美感是主體與對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時產生的,沒有距離的間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作為一種審美原理,距離使得審美和藝術提高到超出實踐關系、超出個人利害的狹隘范圍之外,使一切審美價值與實用的、功利的、科學的或倫理的價值區(qū)別開來! £惇毿阆壬袃删涿姡骸跋喾瓴患跋嗨己,萬境妍于未到時!蔽吹巧系耐恋赝*富魅力的! 〕性兡男┑胤街档靡蝗,從上面所述可知,這是一個頗難回答的問題。依我曾經到過的而言,國外,我認為應該去俄羅斯看看。你們年輕人,我不曉得;我們這些中老年人,過去受蘇、俄文學的影響實在是太深了,到那里轉轉,會有前塵夢影、似曾相識之感。國內可去的地方就更多了,還說云南——因為從你們重慶到此間很方便,我在麗江聽過“納西古樂”,印象頗佳;西雙版納的邊陲風光也極有特點,異國情調很濃;至于九寨溝,離你們就更近一些了,我曾寫過一篇紀游散文,激賞那里的尚處于“童貞狀態(tài)”、未經人工開發(fā)的原始景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