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第11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12655
- 條形碼:9787518412655 ; 978-7-5184-1265-5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犯罪心理學-(第11版)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用心理學的觀點探討犯罪問題,整合近年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本書涉及犯罪行為的界定與分類;犯罪行為的發(fā)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學習和情境因素;攻擊和暴力行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異常人格的犯罪行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為;傷害、殺人和家庭暴力;校園暴力;職場暴力;恐怖主義行為;性侵害行為;侵財犯罪行為;跟蹤騷擾行為;網(wǎng)絡欺詐行為;藥物濫用與犯罪等內容。本書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材料新鮮,多元包容,是一本難得的犯罪心理學佳作,可供公安、檢察、法律、司法等領域的專業(yè)人士以及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犯罪心理學-(第11版) 內容簡介
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被媒體譽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人”——李玫瑾教授帶領專業(yè)團隊傾力翻譯并鄭重推薦。
在過去的20多年間,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本書不斷進行著修訂與完善。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節(jié)結構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增并擴展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格異常與犯罪、校園暴力與職場暴力、現(xiàn)代恐怖主義、對兒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內容;反映了*的犯罪學及與犯罪有關專題的心理學理論與模型等成果;根據(jù)DSM-5進行了更新。
本書既可作學習犯罪心理學的專業(yè)入門教材,供相關專業(yè)的師生使用,又可為需要犯罪心理學知識的公檢法司人員提供專業(yè)知識,還可為對犯罪心理現(xiàn)象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提供一本“正經(jīng)”版的犯罪心理學教材,甚至可為從事犯罪學、刑法學、社會學、監(jiān)獄學、司法精神醫(yī)學等專業(yè)研究的學者提供美國*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犯罪心理學-(第11版) 目錄
犯罪理論
犯罪理論之人性觀
多學科角度的犯罪學
犯罪界定與測量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簡要回顧:犯罪和違法的界定
總結和結論
第二章 犯罪行為溯源:發(fā)展風險因素
累積風險模型
發(fā)展級聯(lián)模型
社會環(huán)境風險因素
父母和家庭風險因素
心理風險因素
總結和結論
第三章 犯罪行為溯源:生物因素
遺傳與反社會行為
心理生理因素
環(huán)境風險因素
神經(jīng)心理學因素
總結和結論
第四章 犯罪行為溯源:學習和情境因素
行為主義
社會學習
挫折導致的犯罪
情境煽動和犯罪行為的監(jiān)管
道德脫離
總結和結論
第五章 攻擊和暴力
攻擊的定義
攻擊的理論觀點
攻擊和暴力中的社會學習因素
攻擊的認知模型
外顯性攻擊和隱蔽性攻擊
媒體暴力的影響
總結和結論
第六章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關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定義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本質和程度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發(fā)展理論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預防、干預和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七章 犯罪與人格異常
何為人格異常
行為描述
人格異常的犯罪者
人格異常的心理測量
人格異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異常
種族或族群差別
未成年的人格異常者
神經(jīng)生物學因素和人格異常
人格異常者的童年
對人格異常犯罪者的治療
總結和結論
第八章 犯罪與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責任
特殊辯護和條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險性和風險評估
總結和結論
第九章 殺人、傷害、親密伴侶與家庭暴力
定義
殺人者的人口學及其他因素
心理學對殺人的研究
親密伴侶暴力
家庭暴力
殺嬰
總結和結論
第十章 多重殺人、校園和職場暴力
偵查心理學
犯罪心理畫像的類型
多重殺人者
系列殺人者
濫殺者
校園暴力
職場暴力
總結和結論
第十一章 現(xiàn)代恐怖主義心理學
定義和實例
恐怖組織分類
恐怖分子的類型
追隨者和領袖:誰參加和誰組織
恐怖主義社會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動機和辯解心理
心理效應與恐怖主義的本質
總結和結論
第十二章 性侵害
定義和統(tǒng)計
性侵對被害人的影響
易發(fā)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點:誰會性侵他人
強奸的分類
對性犯罪人的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十三章 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對兒童性侵害的發(fā)生率和流行率
性侵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性侵兒童者的特點
認知扭曲
男性性侵害兒童的模式分類
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性侵害
性交易
對性侵兒童者的矯治
總結和結論
第十四章 入室盜竊、強闖民宅、偷竊及“白領”犯罪
入室盜竊
偷盜和偷竊機動車
詐騙和身份盜用
偷竊商店
白領犯罪和職務犯罪
總結和結論
第十五章 暴力侵財犯罪、網(wǎng)絡犯罪和恐嚇犯罪
搶劫
網(wǎng)絡犯罪
跟蹤騷擾
劫持人質犯罪
縱火罪
總結和結論
第十六章 藥物濫用與犯罪
未成年人藥物濫用
關于濫用藥物的一致發(fā)現(xiàn)
毒品的主要種類
致幻劑
興奮劑
麻醉品
俱樂部毒品:鎮(zhèn)靜安眠復合藥物
酒精
藥物濫用與暴力
總結和結論
附錄一 術語表
附錄二 縮寫詞表
參考文獻
譯后記
犯罪心理學-(第11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Curt R. Bartol博士 曾在大學從教30余年,教授過生物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司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心理學與法律等課程。他曾于美國卡斯爾頓州立大學創(chuàng)辦司法心理學研究生項目并擔任研究生院院長。作為注冊臨床心理學家,他在地方、市級、州級和聯(lián)邦執(zhí)法機關擔任警方顧問已超過25年。他的著作包括《司法心理學》(Forensic Psychology)、《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與反社會行為:一種發(fā)展的觀點》(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犯罪和犯罪心理畫像》(Criminal and Behavioral Profiling)及《心理學與法律》(Psychology and Law)等。
Anne M. Bartol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刑事司法學博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學碩士。曾在大學從教20年,教授司法學、社會學和新聞學課程,并在兒童和青少年保護機構擔任社工。她還與Curt R. Bartol合著了《司法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與反社會行為:一種發(fā)展的觀點》《犯罪和犯罪心理畫像》及《心理學與法律》等著作。她是《刑事司法與行為》(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的書評編輯和主管編輯,并發(fā)表過多篇有關女性和刑事司法、農村地區(qū)法院以及司法心理學歷史方面的文章。
譯者簡介
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犯罪心理學家。出版過專著《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主持翻譯過《犯罪心理畫像》《地理學的犯罪心理畫像》。研究涉及犯罪心理畫像、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心理及預防、有組織犯罪心理問題,家庭暴力的心理影響,公安社會心理調查,犯罪高危人群心理評估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