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詠史詩與歷史小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591766
- 條形碼:9787560591766 ; 978-7-5605-917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詠史詩與歷史小說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宋前詠史詩的繁盛為研究背景, 以詠史詩與通俗文學 (以歷史小說、歷史劇為代表) 為主要研究對象, 對二者的文化關系加以研究, 探討雅俗文體之間的交融與互動。
詠史詩與歷史小說 目錄
**節(jié) 詠史詩與歷史小說述義
第二節(jié) 詠史詩與歷史小說的文化關系
**章 漢魏六朝詠史詩發(fā)展歷程
**節(jié) 先秦兩漢詠史詩
第二節(jié) 魏晉六朝詠史詩
第二章 唐宋詠史詩發(fā)展歷程
**節(jié) 唐代詠史詩發(fā)展歷程及其繁榮原因
第二節(jié) 宋代詠史詩發(fā)展歷程
第三章 唐宋詠史新變及與通俗文學關系
**節(jié) 晚唐詠史之雅俗分野
第二節(jié) 晚唐俗派詠史詩與講史、歷史小說
第三節(jié) 南宋詠史之雅俗交融
第四章 唐宋詠“列國”“三國”詩與歷史小說
**節(jié) 元明歷史小說發(fā)展概況及詩文融合的敘事模式
第二節(jié) 唐宋詠“列國”“三國”詩的文化特質(zhì)及影響
第五章 傳播與接受(一):詠史詩的雅俗消長與小說文體的雅俗嬗變
**節(jié) 詠史詩在歷史小說中的雅俗消長
第二節(jié) 由詠史詩之消長看“列國”系列小說之雅化
第三節(jié) 化俗為雅的文學意義
第六章 傳播與接受(二):詠史詩與歷史小說的雙向涵攝
**節(jié) 敘事批評的構建——詠史詩在歷史小說中的藝術功能
第二節(jié) 敘事者獨特話語的建立——歷史小說對詠史詩的反向涵攝
第三節(jié) 詠史詩進入歷史小說的文學意義
第七章 個案研究(一):胡曾《詠史詩》與歷史小說
**節(jié) 講史、歷史小說中的胡曾詠史詩
第二節(jié) 俗文學地位的確立
第三節(jié) 影響漸微的原因
第八章 個案研究(二):周靜軒詠史詩與歷史小說
**節(jié) 周靜軒生平
第二節(jié) 靜軒詠史詩與歷史小說
第三節(jié) “三國”系列小說嬗變視野中的靜軒詠史詩
附錄
附錄一周靜軒詠史詩輯佚
附錄二元代歷史劇中的詠史詩
參考文獻
后記
詠史詩與歷史小說 節(jié)選
《詠史詩與歷史小說/“十三五”學術文庫系列》: 詠史詩在唐代的大放異彩,首先受益于唐詩的全面發(fā)展。每種文體本身都有其發(fā)展演變的“自律性”,詩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取得長足發(fā)展,唐人更將其推至極致“詩至唐而眾體悉備,亦諸法畢該”!氨婓w悉備”,是指詩歌體式的完備與全面發(fā)展,尤其是近體詩更令人矚目。近體詩至唐代已全面發(fā)展、成熟,而唐代詠史詩從整體上“經(jīng)歷了由古人律,又由律體入絕句的發(fā)展歷史,同唐詩的整體演進規(guī)律之間呈現(xiàn)出同步性”,尤其是晚唐時期,胡曾、周曇、汪遵、孫元晏等幾位專職詠史詩人幾乎全部用絕句進行寫作。這種體式的規(guī)范化對詠史詩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因為近體詩篇幅有限,格律精嚴,促使詠史詩人不斷磨礪詩藝,精益求精,以達到“尺幅千里”的藝術效果。“諸法畢該”,是指表達方式的完善。唐人已經(jīng)能夠熟練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而詠史詩的表現(xiàn)手段也隨之進一步完善,實現(xiàn)了情、景、事、理的交融。唐詩的全面成熟對詠史詩繁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詠史詩在唐代的興盛,是一種水漲船高的必然趨勢。“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唐代詠史之繁榮與時代精神亦密不可分,初盛唐之昂揚、中唐之反思、晚唐之傷悼,均在詠史詩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初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政治開明,士人自信樂觀,具有強烈的建功期待。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們開展了廣泛而頻繁的事功活動,足跡幾遍天下,往往親歷古跡,因而常有發(fā)思古之幽情與詠史以壯胸懷的經(jīng)歷,如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臺歌》,李白有《蘇臺覽古》《越中覽古《登金陵鳳凰臺》等。初盛唐氣象為詩歌注入了高格與永恒話題,成為詠史詩全面成熟的重要因素。安史之亂后,大唐由盛轉衰。與之相應,詠史詩中的歷史反思意味與理性色彩逐漸增強,詩人們力圖從歷史的盛衰治亂中尋找治世良方,如杜甫有《蜀相》《詠懷古跡五首》等詩篇,之后的大歷詩人如錢起、竇常、張繼、戎昱、戴叔倫、司空曙、李益等人亦多藉詠史抒發(fā)現(xiàn)實情懷,貞元、長慶年間的劉禹錫、白居易、元稹、李紳、鮑溶、殷堯藩等人更以雄健之筆,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現(xiàn)實指向性與史反思性的詠史詩作,體現(xiàn)出士人深沉的社會責任感與現(xiàn)實憂患意識。晚唐時期,中興成夢,各種矛盾激化凸顯,唐王朝已是積重難返。在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代,士人的憂患意識更為強烈,他們深入反思,尋求治亂之道,以求對現(xiàn)實有所裨補,而這種對現(xiàn)實的關懷及理性的思考又往往以詠史出之。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