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fēng)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吳忠市地名故事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8756875
- 條形碼:9787508756875 ; 978-7-5087-568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吳忠市地名故事 本書特色
寧夏地名故事的初稿,由全區(qū)地名工作者和地名愛好者、專家學(xué)者提供,經(jīng)過篩選,將與地名有關(guān)的、具有真善美思想內(nèi)涵的調(diào)研分析、故事、傳說輯錄成冊,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專家學(xué)者對其進(jìn)行實地踏勘、修訂形成。書中所選的,有的是以地名為載體記錄下來的歷史史實,有的是與地名相關(guān)聯(lián)的民問故事和傳說。寧夏各地地名所具有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也驗證了地名是人類活動的活化石,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jìn)步而發(fā)展的。 《吳忠市地名故事/寧夏地名故事》是該系列其中一冊,收錄了《靈州:寧夏吳忠的驕傲》、《一百零八塔的傳說》等故事。
吳忠市地名故事 內(nèi)容簡介
本文從歷史溯源、地名故事、地名概覽、街巷匯集四大塊對吳忠的地名做了概貌性的記述吳忠自秦置富平縣, 已有2229年建城史, 二千多年來, 在這塊富足、神奇的土地上, 從靈洲、靈州、回樂、小壩、半個城、紅寺堡、太陽山、花馬池的萬千地名變化中, 我們不只看到了歷史的向前演進(jìn), 更是看到了吳忠逐步走向發(fā)展、開放的身影。
吳忠市地名故事 目錄
吳忠賦
市情概覽
建制沿革
行政區(qū)劃
人口民族
地理環(huán)境
氣候特點
自然資源
地名溯源
明代寧夏的地名
新中國成立前后吳忠地名變遷
青銅峽溯源
青銅峽地名考證
明代九邊軍鎮(zhèn)與寧夏后衛(wèi)——花馬池
鹽池境內(nèi)的明長城
長城關(guān)
花馬池城
八步戰(zhàn)臺
惠安堡古城
同心縣的源流
趣話太陽山的地名
地名故事
閑話吳忠
康熙訪吳忠(吳吃堡地名的由來)
金積堡舊事
富平三遷
靈州:寧夏吳忠的驕傲
百年董府話滄桑
秦渠的傳說(白馬拉韁)
巴浪湖的傳說
官田的由來
洪溝的故事
羅山的傳說
羅山名稱的由來
青銅峽的由來一
青銅峽的由來二
牛首山的傳說
一百零八塔的傳說
廟山湖的故事
牛頭山和長武山的傳說
鴿子山之謎
活城、死城和花馬池鹽根
長城關(guān)樓一塊磚
康熙射獵花馬池
二道邊的傳說
馬踏井的傳說
花馬池的傳說
惠安堡的故事
鹽池的來歷
地名概覽
古地名
古跡
廣場
公園
紀(jì)念地
街(路)巷匯集
街
路
巷
詩中吳忠
唐·李世民(二首)
唐·王維(一首)
唐·杜甫(一首)
唐·郎士元(一首)
唐·呂溫(一首)
唐·李益(三首)
唐·楊巨源(一首)
唐·武元衡(一首)
唐·張籍(一首)
唐·賈島(二首)
唐·自居易(一首)
唐·李頻(二首)
唐·韋蟾(一首)
唐·無可(一首)
唐·薛逢(一首)
唐·曹松(一首)
唐·張蟥(二首)
宋·沈括(二首)
宋·張舜民(二首)
明·朱梅(三首)
后記
吳忠市地名故事 節(jié)選
位于青銅峽市所在地小壩南20千米處的青銅峽,是一條東有牛首山,西有峽口山,兩山相夾的大峽谷。黃河流經(jīng)其中。晴天時,兩岸山石“土色如金”,峽谷在藍(lán)天白云的映襯下呈現(xiàn)出青銅的顏色,故名。又有傳說,大禹治水時溯河至此,見大河之水被山阻隔,于是揮動手中青銅開山巨斧,在此處劈開一峽谷,因而得名。清代《乾隆寧夏府志》卷三中記載:“對岸山石嵯岈,與河流映照時作青紅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殆青銅峽之所由名!钡嚆~峽究竟何時何因得名,還是一個有待求證的疑問! 2008年冬,筆者為《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shè)史》撰稿時,與好友王宗義先生采訪了時年93歲、新中國**代水電專家、原青銅峽水利工程局施工總工程師禮榮勛老先生。采訪時,看到了禮老珍藏的一些有關(guān)水利工程建設(shè)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原立于青銅峽大峽谷黃河?xùn)|岸、牛首山西麓一座上書“青銅峽”三字巨型石碑的照片。禮老告訴筆者,青銅峽水庫大壩水利工程河床截流之前,想把這塊石碑遷出,免其因水位升高而淹沒。他安排人員將石碑基座挖出,調(diào)來了大卡車、吊車,準(zhǔn)備了鋼絲繩,就要把石碑裝運搬遷時,有人提醒說:這是件舊東西,花這么大的氣力保護(hù)它會不會遭到非議?在那個極左的年代,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于是他只好作罷,放棄了石碑的搬遷。1960年2月24日,隨著大壩合龍,這塊石碑便葬身水府,與世隔絕了。從這塊石碑上或許能考證出一點“青銅峽”得名的信息,但隨著石碑的消逝,今天已成為一個遺憾! 6世紀(jì)北魏時酈道元所注《水經(jīng)注》卷三“河水三”中對青銅峽一地有這樣的記載:“河側(cè)有兩山相對,水出其問,即上河峽也。世謂之為青山峽。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睋(jù)此,人們得出青銅峽在東漢時稱上河峽,魏時稱青山峽! ∧敲,這個古代稱“上河峽”“青山峽”的峽谷,何時又被稱作“青銅峽”呢?明代《嘉靖寧夏新志·卷之一(五)·山川·峽口山》記載:“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兩山相對。黃河經(jīng)其間,古名青銅峽,有古塔一百八!薄睹魇贰さ乩恚ㄈ份d:峽口山“一名青銅峽”。這是目前所見關(guān)于青銅峽這一稱謂*早的史料記載。但這些記載中沒有明確這一稱謂自何時始,只是說“古名”。這個“古名”溯自何朝何代,則史無考。 還是明代《嘉靖寧夏新志》中同一條中載有宋代張舜民的一首詩:“青銅峽里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憑君莫上望鄉(xiāng)臺。”據(jù)此,有人稱青銅峽得名于宋代,即宋代時已有了“青銅峽”這樣的稱謂。但有人考證,張舜民的詩中寫的不是“青銅峽”,而是“青岡峽”。寧夏文史研究館館員陳永中先生在《“青岡嶺”與“青岡峽”——兼說清遠(yuǎn)軍、甜水堡、萌城》(見《寧夏文史》2007年第五期)一文中考證,青岡峽指的是今寧夏鹽池縣和甘肅環(huán)縣交界處的萌城、甜水堡一帶的一處地勢。筆者認(rèn)為,無論是從張舜民的“青銅峽里韋州路”來看,還是從張舜民描寫的從軍往靈州攻打西夏所經(jīng)過的靈環(huán)古道行軍路線來看,陳永中先生的考證是非常有道理的。張舜民詩中所寫的“青銅峽”應(yīng)是“青岡峽”,而非“青銅峽”,這里的“青銅峽”只是后人對該詩的演繹附會之作。這就是說,“青銅峽”之稱謂始于宋代的說法也是沒有根據(jù)的。 由上述史料的追溯,我們能看出,“青銅峽”這個稱謂只能上溯到明代,至于明代人所說的“古名”究竟“古”到什么時候?還是一個有待考證的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jīng)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