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史-(插圖本)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0868583
- 條形碼:9787500868583 ; 978-7-5008-6858-3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通史-(插圖本) 本書特色
在致力于史學研究的四十年中,他(陳恭祿)幾乎沒有助手,全靠自己的勤勞,完成了如此之多的史學巨著,可見陳先生的治學精神多么驚人。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楊振亞
他(陳恭祿)在美籍系主任貝德士教授的指導下,潛心閱讀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國置于世界史的宏觀視野。在他看來,國人的歷史知識比較淺陋,外來的社會科學理論又未必切合于中國,卻急于運用,好書難找。就在畢業(yè)那年,即1926年,始萌撰述近世國史之念。鑒于當時國內(nèi)還缺乏日本史的閱讀書籍,他就先著《日本全史》與《印度通史》。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郭世佑
我中年以后讀書,主要不是看什么書,而是看書是誰寫的。陳恭祿先生的書,我每見必讀,因為我敬佩陳先生這個人。
——廈門大學教授 謝泳
印度通史-(插圖本) 內(nèi)容簡介
在致力于史學研究的四十年中,他(陳恭祿)幾乎沒有助手,全靠自己的勤勞,完成了如此之多的史學巨著,可見陳先生的治學精神多么驚人。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楊振亞
他(陳恭祿)在美籍系主任貝德士教授的指導下,潛心閱讀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國置于世界史的宏觀視野。在他看來,國人的歷史知識比較淺陋,外來的社會科學理論又未必切合于中國,卻急于運用,好書難找。就在畢業(yè)那年,即1926年,始萌撰述近世國史之念。鑒于當時國內(nèi)還缺乏日本史的閱讀書籍,他就先著《日本全史》與《印度通史》。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郭世佑
我中年以后讀書,主要不是看什么書,而是看書是誰寫的。陳恭祿先生的書,我每見必讀,因為我敬佩陳先生這個人。
——廈門大學教授 謝泳
印度通史-(插圖本) 目錄
**篇 印度名稱之由來 形勢之大概 地理之影響 001
印度名稱之由來 印度地理位置 印度政治區(qū)域 印度氣候 印度植物 地理影響于人民、交通、政治、外患 地理影響于思想 第二篇 古史年代之困難 史料之由來 民族之龐雜 009
古史年代之困難 史料之由來 印度之民族 第三篇 吠陀時代 史詩時代 階級制度 017
吠陀時代 史詩時代 《乃麻亞拉》 《馬盍害那》 印度階級制度 第四篇 皆因教 麻哈未拿之略傳 皆因教之教義及其未亡于印度之原因 025
皆因教 麻哈未拿之略傳 皆因教之教義 皆因教未亡于印度之原因 第五篇 釋迦牟尼之本行 *初佛教之教義 佛典之成立 031
釋迦牟尼之本行 *初佛教之教義 佛典之成立 第六篇 印度東部之強國——摩揭陀、歌殊亞 波斯進據(jù)印度西北 亞列山大之東征 古代文化 039
印度東部之強國——摩揭陀、歌殊亞 波斯進據(jù)印度西北 亞列山大之東征 古代文化 第七篇 張嘉歌那之創(chuàng)劉爾安朝 政府軍政之組織 秉德蘇亞 阿育王與佛教 阿育王后印度之紛擾 045
張嘉歌那之創(chuàng)劉爾安朝 劉爾安朝之首都華子城 印度軍隊 政府軍政之組織 秉德蘇亞 阿育王 阿育王與佛教 阿育王后印度之紛擾
第八篇 大夏 安息 大月氏 迦膩 色迦與佛教 希臘與印度文化之關(guān)系 太密樓地之三國 055
大夏 安息 大月氏 迦膩色迦與佛教 希臘與印度文化之關(guān)系 太密樓地之三國 第九篇 歌泊那朝之勃興 印度黃金時代 戒日王 玄奘入印求經(jīng) 063
歌泊那朝之始 歌泊那朝之勃興 印度黃金時代 白匈奴侵入 戒日王 玄奘入印求經(jīng) 第十篇 來介泊得 印度與鄰國之關(guān)系 來介泊得之強國 回人始寇掠于印度 南部強國 071
來介泊得 印度與鄰國之關(guān)系 回人始寇掠于印度 南部強國 結(jié)論 第十一篇 回人進據(jù)印度北部 奴朝之興 成吉思汗西征 奴朝之亡 阿劉德丁之無道 謨汗抹德之行為 079
回人進據(jù)印度北部 奴朝之興 成吉思汗西征 奴朝之亡 阿劉德丁為王 阿劉德丁之無道 謨汗抹德即位 薩流頓之殘
暴 謨汗抹德之行為 第十二篇 法老斯夏 帖木兒入寇特里之阿富汗王 孟加拉 麻婁瓦 歌甲來得 克什米亞 回人政府之概觀 回人戰(zhàn)勝之原因 087
法老斯夏 帖木兒入寇特里之阿富汗王 孟加拉 麻婁瓦 歌甲來得 克什米亞 回人政府之概觀 回人戰(zhàn)勝之原因 第十三篇 巴麻拿之盛衰 五國叛立 未介蘭格興亡之大概及其政治風俗等 095
巴麻拿之盛衰 五國叛立 未介蘭格之都城 未介蘭格之軍隊 未介蘭格之政府 未介蘭格之風俗 未介蘭格之文學藝術(shù) 第十四篇 巴流爾三戰(zhàn)而王印度 巴流爾之為人 流麻元失國 細夏稱雄 流麻元復國 103
巴流爾三戰(zhàn)而王印度 巴流爾之為人 流麻元失國 細夏稱雄 流麻元復國 第十五篇 泊簡汗之功績 阿刻巴親政后之內(nèi)政外功 阿刻巴之家
庭及其性情 宗教觀念之變遷 政府財政軍政之概觀 文學 111
泊簡汗之功績 阿刻巴親政后之內(nèi)政外功 阿刻巴之家庭 阿刻巴之性情 宗教觀念之變遷 政府財政軍政之概觀 文學 第十六篇 澗漢格父子爭位及其家庭 宗教政策 王子顧蘇之死 王子夏介汗之叛 夏介汗之窮奢 南征 堪得哈之戰(zhàn) 家庭之變 123
澗漢格父子爭位 澗漢格家庭 澗漢格之宗教政策 王子顧蘇之死 王子夏介汗之叛 夏介汗之窮奢 南征 堪得哈之戰(zhàn) 家庭之變 第十七篇 奧蘭介泊加冕后之初政 宗教政策之改變 麻剌賽王昔外嘉 奧蘭介泊之南征及其政策失敗之原因 133
奧蘭介泊加冕 宗教政策之改變 麻剌賽王昔外嘉 奧蘭介泊之南征 奧蘭介泊之南征失敗之原因 第十八篇 歐亞之交通 新航路之發(fā)見 葡人之經(jīng)營東方 歐洲諸國逐鹿于印度之概觀 英人經(jīng)營印度之始及其東印度公司之成立 141
歐亞之交通 新航路之發(fā)見 葡人之經(jīng)營東方 歐陸諸國逐鹿于印度 英人經(jīng)營印度之始 東印度公司之成立 結(jié)論 第十九篇 巴害得夏 昔刻派教徒 麻剌賽之極盛時代 波斯入寇第三盼立敗德之戰(zhàn) 英法爭雄 英取孟加拉之實權(quán) 149
巴害得夏 昔刻派教徒 麻剌賽之極盛時代 波斯入寇 第三盼立敗德之戰(zhàn) 英法爭雄 英取孟加拉之實權(quán) 第二十篇 過渡時代 克雷武之陰謀武功 英人之貪婪 孟加拉之變 克雷武再至印度 孟加拉之旱災 米索爾之崛興于南方 159
過渡時代 克雷武之陰謀武功 英人之貪婪 孟加拉之變 克雷武再至印度 孟加拉之旱災 米索爾之崛興于南方
第二十一篇 瓦仁·哈士丁斯——孟加拉之總督 內(nèi)政外交 一七七三年之管理法令 大總督*初之困難及其淫威 辟德之印度法令 167
孟加拉之總督 孟加拉之內(nèi)政 孟加拉之外交 一七七三年之管理法令 大總督*初之困難及其淫威 辟德之印度法令
第二十二篇 第三米索爾戰(zhàn)爭 考瓦立斯之內(nèi)政——俸金司法田稅 蕭爾麻剌賽 威乃斯來之武功 公司 麻剌賽之戰(zhàn)爭 177
第三米索爾戰(zhàn)爭 考瓦立斯之內(nèi)政 蕭爾 威乃斯來之武功 公司 麻剌賽之戰(zhàn)爭
第二十三篇 和平政策 明多之內(nèi)政外功一八一三年之法令 勞頓·哈士丁斯之重要戰(zhàn)爭——尼泊爾、聘得那及麻剌賽 一八一八年英并印度 187
和平政策 明多之內(nèi)政外功 勞頓·哈士丁斯之重要戰(zhàn)爭 一八一八年英并印度
第二十四篇 勞頓·哈士丁斯內(nèi)政之建設(shè) 報紙發(fā)達之略史 緬甸戰(zhàn)爭 辦鐵刻 禁焚寡婦 鏟除得畿 一八三三年之法令 195
內(nèi)政之建設(shè) 報紙發(fā)達之略史 緬甸戰(zhàn)爭 辦鐵刻 一八三三年之法令
第二十五篇 安刻蘭之初政 阿富汗之役 英取信德 昔刻戰(zhàn)爭 達婁哈昔之侵略政策 印度之叛亂 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統(tǒng)治印度 203
安刻蘭之初政 阿富汗之役 英取信德 昔刻戰(zhàn)爭 達婁哈昔之侵略政策 印度之叛亂 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統(tǒng)治印度
第二十六篇 印軍叛后之結(jié)果 印度政府 英國印度之關(guān)系 大學之影響 救荒 重要之政績 印人之不安侵略之外交政策 213
印軍叛后之結(jié)果 印度政府 英國印度之關(guān)系 大學之影響 救荒 重要之政績 印人之不安 侵略之外交政策
第二十七篇 歐戰(zhàn)期內(nèi)印度之概狀 一九一九年之法令 自治運動之背景 甘地之不合作運動 印度問題為世界之問題 225
歐戰(zhàn)期內(nèi)印度之概狀 一九一九年之法令 自治運動之背景 甘地之不合作運動 印度問題為世界之問題
印度大事年表 242
展開全部
印度通史-(插圖本) 作者簡介
陳恭祿(1900-1966),著名歷史學家。1900年生于江蘇省丹徒縣。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先習化學,再轉(zhuǎn)農(nóng)科,后入歷史系學習,大學期間撰寫《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綱》,深受歡迎。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國近代史》,數(shù)月內(nèi)售至四版,被列為當時大學叢書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當時的學界影響極大。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與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并稱為“史壇二陳”。
主要著作:《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史》《中國上古史史料之評論》《甲午戰(zhàn)后庚子亂前中國變法運動之研究》《近代中國史料評論》《曾國藩與海軍》《日本全史》《印度通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