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新地文叢依舊相信/新地文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29216
- 條形碼:9787559429216 ; 978-7-5594-2921-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地文叢依舊相信/新地文叢 本書特色
在一個風云變幻、浮躁喧囂的時代,依舊能夠有一分文心,對文學、對學術孜孜不倦,既有對文學教育獨到的見解,也有對學術的追尋探索,在揮灑的文字中鋪滿淋漓的智慧之光。
新地文叢依舊相信/新地文叢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陳平原先生三十年間所撰隨筆精選之作的合集,包括絕版且不再重印的書中選取部分,以留雪泥鴻爪 。全書三輯,包括了對文學教育的看法,自己在散淡中的堅守、對文字的執(zhí)著,也有對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學的評論。全書散文、隨筆、短論、演說,涉及書與人,風雨凄凄而得見君子,意在逢到知己。
新地文叢依舊相信/新地文叢 目錄
**輯 文學教育
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
今天怎樣“教文學”
“胡適人文講座”的背后
代際交接的接力棒
作為一種精神氣質的“游俠”
“今古”何以“齊觀”
“國學”如何“新視野”
大一統(tǒng)教學的弊端要反省
“小書”說“大事”
與高雅擦身而過——一個外行眼中的古琴
與人論刊書
依舊相信文字的魅力
如何談論“文學教育”
大美與大愛
人文學·語文課·演講術
名刊的責任與困境——為《文學評論》六十周年而作
散淡中的堅守
追記王富仁兄的三句話
編一冊少數(shù)民族文學讀本,如何?
第二輯 學術評論
評價的標準與研究者的心態(tài)
傳統(tǒng)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走出“現(xiàn)代文學”
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及其面臨的困境
“事事不關心”
與學者結緣
晚清的魅力
學會做夢
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出謀劃策
與對話者同在
中國小說中的人神之戀
關于“學術文化隨筆”
千年文脈的接續(xù)
哪個“東方”?誰在“崛起”?
作為“文章”的“著述”
關于“小說”的命運
關于“小引”
我看俗文學研究
走出“話本正脈”
歷史需要細節(jié),但不等于只是細節(jié)
現(xiàn)代史視野中的教育與文化
“未刊稿”及其他
知識生產(chǎn)與文學教育
第三輯 序跋與書評
《詩界十記》小引
《晚清文人婦女觀》序
《舊年人物》小引
《晚清社會與文化》序
《返回現(xiàn)場——晚清人物尋蹤》小引
研究視點與理論設計——關于《十九—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思潮史》,92
文學意趣與史學品格——關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qū)域文化叢書》,92
走向苦澀的成熟
《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序
1996大陸圖書掠影
如何面對先賢——“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叢書”簡介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學者
眾聲喧嘩與想象中國
小扣大鳴與莫逆于心
儀態(tài)萬方的《點石齋畫報》
書品二則
民間的記憶
過去的大學
“大家”與“全集”——《胡適全集》出版感言
學者也詩人——《鐘敬文遺作詩文誦讀選錄》序
《新時期學術發(fā)展的回瞻》序
《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軌轍》序
《詩界革命與文學轉型》序
南洋大學的故事——《記憶南洋大學》序
《小說新論——以微篇小說為重點》序
《茶人茶話》序
不同,乃所以講學——《大家演講爭鳴錄》序
另一種學術史——《傳燈——當代學術師承錄》序
新地文叢依舊相信/新地文叢 節(jié)選
與高雅擦身而過 ——一個外行眼中的古琴 2003年12月的某一天晚上,我應邀參加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華寶齋舉行的“古琴音樂會”。我非琴人,不知為何有此榮幸。到了那里一看,是為慶祝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世界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而舉行的雅集,集中了好多位南北名家,還展出若干張名琴。說實話,那一瞬間,我誠惶誠恐。如此隆重的儀式、精彩的演奏,很多琴友不得其門而入,而我這徹底的門外漢,竟混跡其中,確實是很大的浪費! r隔多年,偶爾談起我參加了此次雅集,還保存了節(jié)目單,讓不少學琴的友人驚羨不已?僧敵醪⒉挥X得好玩,感覺就像窮光蛋誤入了珠寶店,還碰上了熱情洋溢的營業(yè)員。坐在我旁邊的,明顯是資深琴友,每報一個演奏者的名字,都要激動大半天;聽完一曲,還想跟我交流一下體會。身處那種場合,不能太露怯,只好故作深沉,偶爾點評兩句,別人還以為我真懂行。其實,我不懂音律,也沒學過古琴,憑的是直覺。說喜歡某某的演奏,那是因為不喜歡舞臺腔,更傾向于文人氣,認定這比較符合古琴的趣味! 〔贿^,也不能說我對古琴毫無了解。起碼家藏且常聽的古琴CD,段位并不低。比如1995年香港龍音制作有限公司版《管平湖古琴曲集》,或者古琴界格外推崇的保存中國*后一代傳統(tǒng)古琴大師的集體面貌的“老八張”(中國唱片上海公司,1994年),我是百聽不厭的。很可惜,因學識及修養(yǎng)限制,這些古琴曲,我只是喜歡而已,說不出所以然,也沒能力辨析各家的優(yōu)劣長短! ∪说娜の叮行┦窍忍煲蛩卦斐傻,我耳朵不行,若學音樂,再努力也沒有用。但眼睛還可以,比如,不懂古琴,可我藏有古琴目錄學或器物學方面的書籍,如査阜西編纂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乃古琴曲傳譜、解題、歌詞三個方面的匯典,我當古典文獻書籍讀。至于鄭珉中編著《故宮古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因我早年的學生王風參與撰寫,書出版后送了我一冊。書很貴,印刷很精美,我看得津津有味。 這么認真“讀書”,在古琴家看來,實在是太外行了。我也承認,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高雅的古琴,與我隔著千山萬水。不過,中國文人喜歡古琴,沒說一定必須會撫琴!稌x書》記錄陶潛的妙語:“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到過我家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我書桌邊有一張無弦的古琴。并非模仿陶淵明,那琴本有弦,只是閑置多時,方才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二十多年前,某日本留學生回國,臨行前贈我古琴,希望物盡其用。幾次起意學琴,皆因意志不堅定,半途而廢。忘記是哪一年了,已畢業(yè)留校任教的王風,自告奮勇,送教上門。我本是自娛,且不解音律,偏偏又碰上了個嚴師,要求我先正身、調(diào)息、靜心、凝神,一個下午就撥一個音,不知何時才能成調(diào)。我抱怨他教學不得法,他批評我學習不認真,于是,很快就偃旗息鼓了。2002年秋冬,我在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書,在時任臺大音樂所所長沈冬教授的建議下,跟隨臺大學生上古琴課。三個月后,因妻子來臺參加學術活動,陪她外出旅游,學古琴的事就此放下! 『锰幨牵蚁矚g古琴,不是趕時髦,也沒有任何功利目的。那年頭,還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一說,我之藏琴、讀琴與聽琴,純屬機緣湊合?次遗c古琴似乎有點緣分,王風多次勸我,是否收藏一張名貴點的,比如宋琴或明琴。除了囊中羞澀,我之所以謝絕此建議,乃出于自尊心:就這水平,還買好琴?若變成了投資,則辱沒了我的附庸風雅! ÷灾鳛槠魑锏墓徘,使得我2005年應國務院新聞辦和文物出版社邀請為中英文版《中國古代*美的藝術品》撰寫長序,題為《大圣遺音——中國藝術五千年》。文章借故宮博物院里那張名為“大圣遺音”的古琴開篇,談的是文物的命運:“我們只能透過玻璃,仔細觀賞作為‘珍貴文物’的古琴——那形制,那斷紋,還有那仿佛微微顫抖著的絲弦?上У氖牵z弦下,不再流淌著動人心魄的‘高山流水’。這就是文物的命運——已經(jīng)脫離了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需要借助深厚的歷史知識以及豐富的想象力,方能得到較好的閱讀與闡發(fā)!比绱私桀}發(fā)揮,好像大有深意。*后全書干脆改題,就叫“大圣遺音”。這可是我可憐的古琴知識唯一一次產(chǎn)生“社會效益”! ∥抑赃h離高雅,還有一個很現(xiàn)實的原因:*近十多年,學古琴成為一種時尚。君不見,所謂京城“四大俗”——學古琴,唱昆曲,喝普洱,練瑜伽,古琴可是名列榜首呀。如此自嘲,其實不無得意——畢竟風氣已成。想想十幾年前的京城“四大傻”——購物去燕莎,吃飯點龍蝦,喝酒人頭馬,抽煙大中華,這“四大俗”明顯好多了。以前炫耀的是金錢,如今崇尚的是文化與養(yǎng)生,可見社會還是在進步! 〖热伙L氣已成,那我就談談高雅且時尚的古琴,在十丈紅塵中,到底該如何自處。首先想到的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甭詾檗D化,便成了“古之琴家為己,今之琴家為人”?墒,為己與為人,其實沒那么涇渭分明。學者如此,琴人也不例外。水太清則無魚,過分苛求,*終容易導致造假。屹立于風塵之中,有所堅守,也就可以了! ≈劣趯I(yè)琴人與文人琴人的分野,以及二者之間的競爭關系,自古有之,于今尤烈。前者重技藝,后者多情懷,二者各有各的長處,不必強分軒輊。這就好像舞臺與書房、演出與雅集、收益與趣味,都不宜于說死。記得抗戰(zhàn)中馬一浮辦復性書院,梁漱溟建議發(fā)文憑,馬拒絕,理由是:“幾曾見程朱陸王之門有發(fā)給文憑之事?”這么做,雅則雅矣,但無法長期生存! *后轉入我的本行:文學史研究。多年前我曾寫文章,談及北大中文系的未來,希望在文字與圖像之外,多關注聲音,比如宋詞元曲的音樂性、古琴與中國文人生活、近現(xiàn)代的演說如何成為文章——后者我寫過《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xiàn)代中國文章的變革》等,前兩個題目則力所不逮。不過,我相信“有聲的中國”將是日后研究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途徑!
新地文叢依舊相信/新地文叢 作者簡介
陳平原: 1954年生于廣東潮州,北京大學中文系著名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