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中亞古道與古遺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37129
- 條形碼:9787549537129 ; 978-7-5495-3712-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亞古道與古遺址 內容簡介
本書分五章, 在阿姆河上游地區(qū)、在呼羅珊的東部、錫斯坦圣山、波斯境內錫斯坦綠洲的遺址、錫斯坦的沙漠三角洲。瓦罕的古代遺址 ; 穿過伊什卡什米和加蘭等。
中亞古道與古遺址 目錄
**章 在阿姆河上游地區(qū)
**節(jié) 瓦罕的古代遺址...............................................................1
第二節(jié) 穿過伊什卡什米和加蘭...............................................29
第三節(jié) 舒格楠谷地......................................................................49
第四節(jié) 從羅申到達爾瓦孜........................................................63
第五節(jié) 從喀拉特金到布哈拉....................................................96
第二章 在呼羅珊的東部
**節(jié) 從阿什哈巴德到馬什哈德........................................111
第二節(jié) 經(jīng)過波斯—阿富汗邊界.............................................114
第三節(jié) 進入赫爾曼德盆地......................................................125
第三章 錫斯坦圣山
**節(jié) 錫斯坦的歷史地位......................................................134
第二節(jié) 科赫伊瓦賈的遺址......................................................139
第三節(jié) 壁畫..................................................................................163
第四節(jié) 山頂?shù)倪z址....................................................................180
第四章 波斯境內錫斯坦綠洲的遺址
**節(jié) 沙利斯坦及其附近的遺址........................................190
第二節(jié) 錫斯坦壩以及赫爾曼德河的古名...........................199
第三節(jié) 扎黑丹遺址以及西北方的晚期遺址......................203
第五章 錫斯坦的沙漠三角洲
**節(jié) 古代和近代的遺址......................................................220
第二節(jié) 史前居民遺址...............................................................240
第三節(jié) 一條古代邊境線遺址..................................................258
第四節(jié) 從錫斯坦到印度和倫敦.............................................274
中亞古道與古遺址 節(jié)選
第二節(jié) 經(jīng)過波斯—阿富汗邊界 我從馬什哈德到錫斯坦共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這使我對所經(jīng)過的山區(qū)和谷地的自然狀況、生活條件有了個總體印象。這些山區(qū)和谷地是現(xiàn)在的呼羅珊的東部邊境,北邊是海里魯?shù)碌貐^(qū),南邊是一些內流沙漠洼地,波斯—阿富汗邊境線就從這些洼地中穿過。但由于我只能走得特別快,所以對當?shù)氐牡乩砗途用駹顩r都沒有進行仔細的考察。在大戰(zhàn)后期,印度的考察隊系統(tǒng)測量了這里的地面,在此我就沒必要說這些地方的地貌特征了。從那以后,我也沒有時間研究和這些地區(qū)的歷史有關的資料。再加上寫作的時間和本書的篇幅都有限,所以在記錄這段路程的時候,我只限于說一下我們走的是什么路線,并簡短描述一下我在路過的時候,注意到了什么有考古學和民族學價值的東西。 走了兩天后,我來到了法里曼,它位于從馬什哈德到赫拉特的主干道上。途中我們在桑巴斯特村停留了一下,這使我有機會訪問了附近的古城遺址。據(jù)說這座古城是阿亞孜建的,他是加茲尼的馬哈穆德的一位瓦齊(伊斯蘭國家的高級行政官員——譯者)。那里仍矗立著的建筑遺存只有堅固的圓頂建筑和高塔,塔上有雕刻精美的花磚裝飾。據(jù)說這兩個建筑都是阿亞孜建的,因此,它們就稱得上是伊朗現(xiàn)存*早的伊斯蘭建筑了。研究近東藝術的學者迪埃孜博士曾經(jīng)仔細研究并描述過這些有趣的遺址,所以在此我只是提一下罷了。 在去法里曼的途中和過了法里曼之后的很多地方我們都容易看出,在俄國占領里海地區(qū)之前,居住在呼羅珊這部分地區(qū)的愛好和平的波斯農民,由于北邊土庫曼人搶劫奴隸的活動和劫掠,遭受了長期的苦難。這里肥沃的可耕地大部分雖然不需要灌溉,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實際耕種了。另一方面,村子里和田野中仍矗立著很多座塔。這些現(xiàn)象都反映出以前那些劫掠的影響。從前,當席卷山區(qū)和谷地的土庫曼人突然出現(xiàn)時,人們匆忙之中就躲到塔里。在法里曼,一個叫米爾·穆罕默德的年老的臺克土庫曼人,在領事館的命令下加入了我們的隊伍,陪我們走了兩天(圖 63)。我滿懷興趣地歡迎了這個人,他可以說是那個劫掠時代的一個具有歷史價值的“遺物”。1885年的潘加德赫之戰(zhàn)后,他和 20多個本部落的人追隨了英國,離開了后來成為俄國領土的那個地方。 他和這些流放者中的其他6人如今被雇作信差,每周從赫拉特給領事館取信件,這些信件是從杰曼(在今巴基斯坦——譯者)那個印度鐵路的起點經(jīng)過阿富汗領土到馬什哈德的。他年輕的時候曾多次參與劫掠活動,很樂意談起他幫著扛走的一個個奴隸,以及在這些活動之前的長期夜行軍。 我從他那里得知了這些劫掠的細節(jié),這才知道為什么劫掠者走了那么遠的路,為什么他們的行動總是很秘密(他們的成功就有賴于此)。他們得穿過邊境線上的那個山區(qū)。由于山區(qū)臨近土庫曼人的牧場,是毫無人煙的,所以這些劫掠小隊給自己的人馬帶的口糧只夠前三四天用。之后,他們從事先定好的波斯村子那里獲得物資。這些村子的居民如果答應保守秘密(突襲是成功的基本條件),就可以幸免于難。有了這樣周密的計劃,再加上土庫曼人的馬跑得特別快,特別有耐力,使他們完成了很多“壯舉”。在一次著名的劫掠中,他們一直來到了南邊的錫斯坦,劫走了很多戰(zhàn)利品。有趣的是,米爾·穆罕默德有一種不露聲色的優(yōu)越感,說明他很自豪自己所屬的是幾百年來伊朗人談虎色變的一個部落。同時他的五官很俊美,完全沒有蒙古人的特征。這表明整個土庫曼種族中都已經(jīng)摻雜了伊朗人的血統(tǒng),西亞的許多其他突厥族入侵者都是這樣。在這位令人愉快的土庫曼人的陪伴下,我意識到波斯史詩傳統(tǒng)中的圖拉尼亞人和拜火教典籍中的圖爾亞人,很可能和耕種著伊朗肥沃綠洲的那些鄰居是同一血統(tǒng),說的是同一種語言,而伊朗人卻世代把他們看作敵人。 之后的兩天中,我經(jīng)過骷髏塔山口,翻越了南邊的山脈。這條山脈的兩坡分別被哈扎拉蒙古人和俾路支人占據(jù)著。他們仍過著半游牧的生活。從他們的生活方式上可以看出,波斯過著定居生活的農民,一次次緩慢地同化了本來過著游牧生活的入侵者。我們穿越了巴哈爾茲大谷地,從南面的山脈中有不少水流進這個大谷地中。11月15日,我們經(jīng)過了西瑪塔巴德、喀拉伊瑙、阿伯尼亞等村子,它們都掩映在果園中,比我們在去錫斯坦的途中看到的任何村子都吸引人。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這條山脈的南坡。我們在 11月17日來到了南坡上荒涼的魯伊哈夫城。它破敗的泥圍墻里面已經(jīng)被廢棄,奇怪地使人想起了穿過疏勒河河谷大道沿線的廢“城”。魯伊哈夫這條小河流入了那些寬闊的沙漠洼地中*北邊的那個。這些洼地中有鹽湖或沼澤,南北連成一線,把呼羅珊的山區(qū)和高原與東邊阿富汗高原的腳下隔了開來。在魯伊哈夫,我滿以為今后幾天要連續(xù)穿過荒涼的地區(qū)。然而僅走了 3英里后,我們就來到了小綠洲哈吉爾德,這真使我又驚又喜。在那里的一座古代堡壘和幾座圓頂泥屋(就是村子)附近,矗立著一座美麗的馬德拉什(意為學校,伊斯蘭國家的一種高級教育機構——譯者)。這是提木里德·沙魯克王在公元 1444年建的。這座建筑比例很勻稱,是個優(yōu)雅的四邊形(圖 64),周圍是兩層帶圓頂?shù)姆课荨4箝T帶拱頂,朝東。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建于這一時期的很多大學中的建筑都是這樣的布局。迪埃孜博士以前就詳細研究了這個遺址,當時這個遺址*引人注目的地方,即是正面裝飾著的精美的彩色瓷磚和正對著方形庭院的墻受到的破壞還比較小。所以這方面我就不多說了。 大多數(shù)地方的土坯燒得很硬,質量極好,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瓷磚保存得也很好,它們拼成優(yōu)美的植物圖案或蔓藤花飾,色彩和諧,蓋住了大部分墻面。但不幸的是,這種美麗的裝飾也吸引了那些想要迎合西方人貪婪口味的人的注意。由于土坯特別硬,而嵌在土坯上的瓷磚特別脆,所以那些人在剝下一部分墻面裝飾的時候,必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我發(fā)現(xiàn)方形庭院里的地面上,全都是散落的土坯碎片,碎片上仍保留著色彩鮮艷的釉質。當?shù)厝苏f大部分損壞,都是駐扎在巴拉巴德村,以及俄國與阿富汗邊境線上其他地方的哥薩克軍官讓自己的手下人干的。高高的拱形大門兩側矗立著兩個圓頂大廳,它們的墻上和龕中裝飾著富麗的彩繪泥塑(圖 65)。這里淡藍色或鍍金的精美植物圖案處理成淺浮雕,受到的破壞比較少。以寸草不生的小山為背景,旁邊是一片小綠洲,這個色彩絢麗的高貴建筑集中體現(xiàn)了波斯藝術和文化的*優(yōu)秀特征。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緊迫,我沒能訪問西南方 24英里外的祖贊村,那里的遺址是沙魯克王的又一個馬德拉什。 我們從魯伊哈夫開始就進入了一個地帶,這個地帶的農業(yè)幾乎完全依靠坎兒井來灌溉。我們在進入納馬克薩爾盆地的途中,經(jīng)過了巴拉巴德和桑甘這兩個美麗的村子。從這兩個村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波斯農民憑著自己的勤勞,依靠坎兒井,在干旱的荒野中取得了怎樣的業(yè)績。這兩個地方的一個醒目特征就是美麗的柏樹林。這些柏樹是人們精心栽種的,以便抵擋住從東北方刮來的大風,否則大風就會毀壞莊稼和其他植被,F(xiàn)在這里的風之所以是這個風向,并且這樣猛烈,是由這個低洼的沙漠盆地中的對流作用引起的。大風、光禿禿的礫石平原、極少的發(fā)咸的地表水,這些都使我不由得回憶起羅布泊南邊荒涼的緩坡。 這個環(huán)境中同樣也有被廢棄的遺址。當我們接近破敗的小堡壘木吉納巴德周圍那些簡陋的小泥屋時,經(jīng)過了一片碎石區(qū),像常見的塔提那種類型,延伸了約 0.5英里。當晚我們就在那里宿營。根據(jù)從當?shù)厝四抢铽@得的信息,這個遺址本是座“古城”,一直沿用到阿巴斯王的時候。我們在那里撿到了幾塊上釉的陶器碎片和帶裝飾的青銅碎片,這些遺物都完全與當?shù)厝苏f的年代相符。據(jù)說這個地方以前叫馬尼加巴德,是以阿夫拉西阿卜的一個女兒命名的。 11月20日,我們走了 35英里路,越過納馬克薩爾盆地邊上的一條光禿禿的低矮山脈,來到了巴姆魯?shù)隆N覀円宦飞蠜]有遇到人家,只在一個地方看到了牧人偶爾使用的水井。巴姆魯?shù)滦〈遄湓谝粭l荒涼的寬谷中,谷地朝東匯入另一片洼地。那片洼地中在阿富汗邊境附近有一片咸水沼澤。從阿富汗方向來的強盜經(jīng)常走穿過那片洼地的路,巴姆魯?shù)聟s一直能安然無恙。人們懷疑巴姆魯?shù)陆o阿富汗強盜們提供了一個方便的物資供應站,這種猜測也不是全無根據(jù)的。*近有一伙人在卡伊恩和托爾巴特海達里耶之間的大道上搶劫了一支大駝隊,據(jù)說這伙人正在回去的路上。根據(jù)當?shù)厝说慕ㄗh,我們在這個安全的地方休整了一天。 之后我們朝正南方走了兩天,穿過阿辛加恩和古莫,來到了蓋茲克寬谷地。在穿越的山脈北坡上,我們路過了三個小村子,其中古莫村居民的相貌和語言像阿拉伯人。這使我想到,我所鐘愛的中亞土地這下真的在我們身后了。從人口比較多的蓋茲克村出發(fā)后,我們在 11月24日來到了寬闊的高原谷地塔巴斯依馬澤納。這個谷地的自然特點和考古學價值比較值得注意。谷地十分開闊,看起來夠荒涼的。無論谷地上流有什么水,早在谷地匯入第三處沙漠洼地(名叫大石提瑙麥德)之前,水就消失在覆蓋著土和礫石的大準平原上了(準平原兩側是光禿禿的小山脈)。但以前廣泛采用的坎兒井灌溉體系可以維持大面積的農業(yè)用水,比現(xiàn)在塔巴斯地區(qū)400多戶人家耕種的田地面積要大得多。 那座很大的帶圍墻的古城(圖 66)就證明了這一點。它周圍有很多破敗的民居遺址,說明這座古城以前只是一個大得多的居民點的核心部分罷了。從考古學角度來講,圍墻里面那一層又一層帶圓頂?shù)耐僚餍〗ㄖ拇_能給人不少啟發(fā)。底層“房間”大概以前某個時候曾被當作馬廄,里面垃圾一直堆到圓屋頂。這些垃圾大概是從上面房間地板上的大洞掉下來的,把底下的屋子變成了垃圾箱。在很多地方,上層的房間也發(fā)生了同一現(xiàn)象,于是人們在頂上又蓋上房間。這個遺址是個很好的例證,它告訴我, 1907年我在米蘭公元8—9世紀的吐蕃戍堡擁擠的營房中挖掘的那些垃圾堆是怎樣慢慢積累起來的。顯然,那里的人們也發(fā)現(xiàn),在頂上新蓋泥屋子比清理越來越多的垃圾更容易。 這座城如今大部分地方已經(jīng)被廢棄了。離開它后,我們沿著去達斯特吉爾德的路走。在 5英里多的距離內,我們經(jīng)過的是一塊塊精耕細作的農田和光禿禿的礫石高原交替出現(xiàn)的地方,還有不太古老的被廢棄的村莊遺址。在胡魯馬克村西邊,我看到了一塊塔提的碎石區(qū)域,看起來比那些村子要古老得多。南邊另一個村子的居民把它叫作薩赫里勞坎。人們說在這里曾偶爾發(fā)現(xiàn)過文物。但除了大量有釉和裝飾的陶器碎片,我沒有發(fā)現(xiàn)別的遺物。它們表明這個遺址沿用到了中世紀后期。值得注意的是,安德魯斯先生指出,有些碎片屬中國制造的陶器。如果能確定這樣的碎片的大體年代,就會有助于我們判斷多數(shù)當?shù)靥掌鞯哪甏? 當晚,這個地區(qū)的老奈伯穆罕默德·玉素甫汗在他城堡般的大宅院中十分熱情地接待了我。關于為什么塔巴斯如此荒蕪,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據(jù)說,現(xiàn)在人們用的 12個坎兒井中的水足夠灌溉如今耕種的農田了。只要有錢,很容易就能建更多的坎兒井。這個地區(qū)的不安定狀態(tài)使人們無法籌集到必需的資金,而由于以前土庫曼人時常劫掠,人口一直難以增長,所以還沒有什么壓力使人們想建坎兒井。
中亞古道與古遺址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考古探險。根據(jù)其考古探險經(jīng)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巫新華,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內陸亞洲考古。主持翻譯《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秦立彥,出版譯著《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