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如何理解建筑
-
>
磧口古鎮(zhèn)
-
>
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
-
>
廣州炭步鎮(zhèn)四村
-
>
郭峪村
-
>
圖解日本老宅
漢寶德作品系列如何欣賞建筑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8088
- 條形碼:9787108068088 ; 978-7-108-0680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寶德作品系列如何欣賞建筑 本書特色
沙漠中的西塔里生為何如此令人感動?柯布西耶如何背叛了自己,設計出了一座與他的理論完全不相干的教堂,轟動全世界的建筑界?徽州民居如何歷經(jīng)幾百年的積累,形成了現(xiàn)在的地方文化特色?對于建筑,挑剔的漢寶德,選擇了十七座經(jīng)典建筑,從審美的角度,以導覽人的口吻,帶領讀者將視角聚焦,領略建筑藝術的觀賞之道。
漢寶德作品系列如何欣賞建筑 內容簡介
有名建筑學家漢寶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經(jīng)典建筑為例,帶領讀者認識、理解,進而欣賞建筑之美。全書以游記式的輕松筆調,將這些建筑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又層層剖析它們的內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學普及讀本。
漢寶德作品系列如何欣賞建筑 目錄
前言
萊特:西塔里生的感動
凝固的音樂:廊香圣母堂
典雅的臺灣博物館
臺南的武廟與大天后宮
精致的火柴盒:劍橋國王學院教堂
凡·德·羅:鋼骨玻璃之美
霍爾:羅耀拉紀念教堂
顛覆現(xiàn)代主義美學:哥倫布小鎮(zhèn)上的消防站
陳其寬(或貝聿銘):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泰姬瑪哈陵:世上*美的墳墓
高迪:游戲、幻象與美感
金門王宅:窄巷的天際線
巴黎群賢堂:圓頂建筑與都市空間
徽式建筑:宏村的自然錯落之美
悉尼歌劇院:令人難忘的國家地標
京都平等院:像振翅待飛的鳳凰
洛韶山莊:白色的幾何雕塑
漢寶德作品系列如何欣賞建筑 節(jié)選
洛韶山莊:白色的幾何雕塑
*后一篇要介紹一座怎樣的建筑呢?對我來說,本來再介紹十座八座是輕而易舉的,可是我有一個沖動,想介紹一個我自己的作品。這,使我猶豫了很久。平時總是提前交稿的我,這次卻因此一再猶豫,擱置了兩個月。我這樣做,會不會有人說我老王賣瓜呢?老實說,是因為想介紹一座臺灣的現(xiàn)代建筑作為收尾,可是找來找去,不是資料不全,就是有些不合意的地方,較難下筆。忽然想到,何不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我并沒有自認非常滿意的作品,但也有說得過去、可以看的作品,如果我持平而談,好就說好,壞就說壞,反而對讀者有益。想到這里,我就不客氣了。
下了這樣的決定,又要自問,應該選哪一個作品呢?坦白說,我的作品大多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很多已經(jīng)不存在了。有些我自認尚有價值的作品,如中研院的民族研究所,由于加建,已有些變樣。想來想去,決定介紹年輕朋友們都視為我代表作的一棟小房子:洛韶山
莊。這棟建筑曾經(jīng)是郭肇立為我七十歲生日編寫的《筑夢者》一書的封底,也曾是我的自傳《筑人間》的封面照片,可見有一定的共識。我自己也覺得這雖是一棟小作品,但正因為規(guī)模不大,才使我控制自如,依我的設計理念充分表達。我曾在當時的《境與象》雙月刊上,詳細地介紹了設計該建筑的構想與幾何操作的過程。 洛韶,美得像瑞士!
言歸正傳,一九七三年,我已在東海大學干了五年的建筑系系主任,應邀到美國加州科大去客座,又于次年前去英國倫敦大學進修三個月,于一九七四年夏天回國;貋砗缶徒拥健熬葒鴪F”的溪頭活動中心的設計工作。宋時選先生看上我,很想多些設計工作給我,當時臺灣的公共工程很少,“救國團”卻正在積極全省布局中,但人情各方面的壓力很多。他對我說,臺灣中段的工作由我負責。所謂中段,是指東自澎湖,中經(jīng)臺中,過橫貫公路到花蓮。我沒有想到這中段的“救國團”的建筑,形成我一生中主要的作品帶。然而在一九七五年,我尚看不出什么端倪,“救國團”只丟了橫貫公路上兩件小工作給我,其中一件是整建,另一件就是洛韶山莊。
這是“救國團”的橫貫公路青年健行計劃的一部分。當時學生的活動自西部出發(fā)步行到花蓮,要四五天的時間,因此中間要停數(shù)次,我曾為他們設計過一座梨山山莊,自認很有代表性,可惜因為他們在農(nóng)場解決了住一夜的問題,計劃沒有實現(xiàn)。慈恩是下一站,建筑是一 座舊的招待所,由我整修。再下一站洛韶,是到天祥之前的一站,也就是已在臺灣的東部了。記得我去勘察現(xiàn)場的時候,自山頭向下俯視山谷,但見云霧似海,遙視天際,令人胸懷壯闊。同行的“救國團”的主管指著谷邊道路正前方的一個山頭下的平坡說,那就是洛韶山莊的基地。我一瞬間,覺得以這山頭為背景,應該是一座白色的小堡壘。這里像瑞士一樣美。
可是錢實在有限,“救國團”只有兩百多萬,要為近百的學生建一個雙層鋪的休息站。怎樣為這樣一座功能樸實的建筑創(chuàng)造一個動人的造型呢? 以幾何構成來設計山莊
那段時間,我是相信幾何學美感的。我相信康(Louis Kahn)的觀念,理性的形式就是幾何的秩序,所以就玩起幾何的游戲來了。這里面是有一套理論的,總而言之,是一種把幾何形狀與建筑功能完全套合在一起的設計方法,*后又把幾何形當成建筑的外觀。是很有趣
的游戲。
建筑的造型要有變化,必須先加以分解,再予以組合。說起來這樣一棟小房子,建一座“火柴盒”就可以了?墒悄蔷褪У袅诵问阶兓目赡苄,缺少青年的活力。
要分開,就從功能開始。這房子的功能很簡單,當然以學生的雙層鋪睡房為主,然后是來此吃一頓簡單的飯。吃與睡是主要空間,那么拉、撒就是次要的空間了。分開是好事,因為在那個年代,廁所是集中的,所以不免有些異味,要經(jīng)常打掃。因此分開,還要有點距離。
在幾何操作上,我畫了一個大方塊,一個小方塊,兩個都是長方形。主從分明了,要怎么安排呢?要看地勢。洛韶山莊的基地是山坡下的一個長形平臺,向下俯視山谷。我要讓每一個房間的窗子都看到山谷。若照一般的做法,一個長方形的建筑,睡房每邊一列,中央走廊,只能有一邊看山谷,另一邊就只能面壁。所以玩幾何游戲,這個長方形先要有個對角線,把房間安排在長方形的對角線的一側。這樣有什么好呢?可以把對角線轉 45 度,使長方形的一角面對前方,也就是山谷,這樣,每一個房間的窗子都可以有好的視野了。
跟著的問題是,小的長方形,原本可以與大長方形整齊排列的,如今要放在哪里呢?經(jīng)過旋轉后,大長方形已經(jīng)有點近似三角形了。兩者的關系要怎么重新建立?我利用對角線與邊線的關系,重建兩者間的秩序,而仍使小長方形的一個長邊面對山谷,因為山莊的辦公室需要面對山谷的視野。
把基本的幾何關系與環(huán)境關系確定后,再仔細看看空間與造型的細節(jié)。房子不大,對山谷的一面,也就是自遠處來路上觀看的形應該是簡單的。可是真正要到山莊的人自公路繞上山坡,是自背面進入的。這個進口則需要有些造型上的變化,不但是變化,還要有點氣派。因此我又做了些幾何形操作與割切,像剪紙一樣的游戲,得到*后的結論。到此,設計的**步就完成了。 初試清水混凝土做表面
簡單介紹空間幾何構成之后,讓我說說建筑外觀的邏輯。今天看照片,洛韶山莊像當年由紙板做成的模型。誠然,在當年的歲月,建筑*純凈的外觀就是白色的面板所組成的雕刻體。在國際上一流建筑常是用清水混凝土做成的板。我做建筑時很想用混凝土板,可是沒此膽量。所謂“清水混凝土”就是用模板鑄成混凝土后,不加粉裝,利用其原有的表面面對觀眾。這要有仔細認真的模板工,厚實的模板,所以造價比后加粉裝要高得多。當時的臺灣沒有這種財力。另一個問題是,混凝土表面是粗糙的,會吸一點水,*怕污染。而臺灣的空氣污染十分嚴重,建筑表面容易沾污,混凝土面將不堪設想。所以我只能想想,不敢使用。
洛韶給了我一個機會,這里是山野,沒有人會細看建筑的表面。而且青山綠水的污染應該很有限,可以試試清水混凝土。我想看看粗制的模板會打成怎樣的表面。
這個決定,使我構思造型時可以完全以板的組成為原則。板面上切除開口形成黑白的對比;這是面的美感的構成。板與板的結合就形成立體,在體上切除退凹,形成陰影,而塑造光暗的戲劇;這是體的美感。面與體的美綜合起來,就是現(xiàn)代抽象幾何造型的美。 打開 T 形的窗子
里面的美,*重要的是上文所提的睡房,因為它面對山谷,且為公路上的視覺焦點。由于室內是雙層鋪,我希望睡上層的學生也可以看到風景,就把窗子設計成形。這是我第二次使用這樣的設計。此圖形特別適合板面:一邊三個 ,一邊四個,成為此建筑的外觀特色。
處理體的美,原則上,大長方形是兩層的水平走向的體積,小長方形是三層垂直走向的體積。一直一橫,中間用通廊連著,是基本的組合。為強調兩者間的統(tǒng)一感,決定把垂直矩形的下方切除一角,創(chuàng)造大出挑的戲劇。由于底層的割切,形成上大下小,因此建筑的進口小廣場的方向,充滿了體積的光影變化。
在細節(jié)上我不能一一交代,以免讀者厭煩。在這里我要說明的,是在混凝土板做好后,過分粗糙,在我意料之中,我不以為意,但“救國團”的朋友們覺得太過刺眼。我思考了很久,決定在上面刷一層白粉,一方面可以遮丑,又可以提高亮度,使它在深濃的青、綠背景中更加突出;炷恋馁|感雖略被掩遮,大家總算滿意了。
這座小樓孤寂地坐落在山野中已三十五年了。時代進步,多年來已經(jīng)沒有學生步行橫貫公路,因此這座山莊失掉了功能,即將在歷史中落幕!熬葒鴪F”把它讓給風景區(qū)管理局,管理局想再利用,也想不出辦法,因為這里離太魯閣太遠了。正因為無所用,才勉強保留至今。幾年前,郭肇立教授去拍照時,外觀已經(jīng)因年久未維護而“古”意盎然了。據(jù)說管理局有意維修,不知洛韶山莊有被保存的好命嗎?
漢寶德作品系列如何欣賞建筑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于山東日照。臺灣成功大學建筑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筑系主任、漢光建筑事務所主持人、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南藝術學院創(chuàng)校校長,是20世紀后半,引領臺灣現(xiàn)代建筑思潮的重要學者,在推動臺灣建筑教育、文化資產(chǎn)保存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2014年11月20日在臺北逝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jīng)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