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謎文庫無形之物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76006629
- 條形碼:9787576006629 ; 978-7-5760-066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謎文庫無形之物 本書特色
★ 假如生活確實是糟糕的,人已經(jīng)習(xí)慣于擬像,那么就讓這糟糕的生活和在擬像世界長大的人去重新學(xué)習(xí)效仿這個生機勃勃的藝術(shù)世界,而非相反。 ★ 一個文學(xué)寫作者予以有效對抗時代的,永遠(yuǎn)是他的風(fēng)格,而非意見或主題。假如時代總是虛偽的,寫作者的風(fēng)格就必須愈加誠實;假如時代總是混亂的,寫作者的職責(zé)就是保持清晰的風(fēng)格。 ★ 任何一個認(rèn)真寫作的人,都不會懼怕智識以及基于智識的討論,他們擔(dān)心的,不過是以智慧為名的虛妄和以知識為名的教條。而這種虛妄和教條,并不能依靠反智來克服,而只能依靠更強有力和更寬闊的基于智識的自由論辯,具體而言,就是依靠文學(xué)批評的力量。
謎文庫無形之物 內(nèi)容簡介
《無形之物》是張定浩的近期新的批評文集,講述的是作者的文學(xué)批評歷程,以自我回顧式的經(jīng)驗作為收尾,將小說、批評與生活勾連,構(gòu)成了一個立體的批評世界。書稿由文學(xué)與名物、文學(xué)與重力、文學(xué)與重力、文學(xué)與盡頭、文學(xué)與形狀等篇目組成,力圖從觀念的重重羅網(wǎng)中掙脫出來,重新透過堅實的萬物去觀看事件,并被萬物和事件所觀看,從內(nèi)在激活普遍,回到文學(xué)的基本相對性。與接近冷靜的解碼式批評不同,本書有悲歡喜怒,稱頌了作為“無形之物”的文學(xué)
謎文庫無形之物 目錄
笑聲013
盡頭028
離心044
重復(fù)057
事件073
名物087
元素100
算法118
能力143
朝霞157
上海180
謎文庫無形之物 節(jié)選
離心 1 在《說文解字》里,“離”是一種鳥的名字。離者,離黃也。離黃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黃鸝。我從小只養(yǎng)過一次鳥,記得便是黃鸝。它不知被誰捉來送給我的,連著籠子一起。我把它掛在屋檐下面,仰著脖子看它。它很沉默,總是不吃東西。傍晚的時候,另有一只同樣的鳥在籠外徘徊,一邊發(fā)出奇怪的叫聲,一邊用嘴使勁地啄著雕花的木籠。我當(dāng)時很高興,因為有兩只鳥可以看。這樣過了幾天,它死了,它也沒有再來過。 我并沒有什么傷感,小孩子總是殘忍的。我依然可以在清早大聲地誦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至于它是如何鳴叫,我并沒有好奇地想知道,也沒有問過,為什么是兩個黃鸝,而不是一個或者三個? 黃鸝,其實也就是黃鶯。它代表著春天*盛大的時節(jié)!澳捍喝,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在古典詩詞里,它的地位相當(dāng)于活躍在西方詩歌里的夜鶯,但它比夜鶯要來得親切。因為它是白天的鳥兒,是春天明亮日子里的鳥兒。它往往不代表愛情,因為愛情總是過于激烈,它其實代表的是平凡但明媚的日子,以及對這種日子的思念。“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卞e的不是鶯兒,是來了又去的春天。 2 漢字中,常有一字兼正反兩義的例子,比如“易”字,就兼具“不易”和“變易”二義。而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以錢鍾書《管錐編》所言“息”字*為有名。“息”字兼“生息”和“止息”二義,前者如賈誼《鵬賦》云“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這里的“息”便與“消”相對,乃生長之義;后者則為我們今天*常用之義,如“休息”“姑息養(yǎng)奸”,再早點如《左傳》中“王者之跡息”。錢鍾書之前,此已是常識。然錢先生高明之處在于指出,這二義雖反,但亦并不矛盾,反倒有同時合訓(xùn)之妙。其合訓(xùn)之*佳例證,體現(xiàn)在易經(jīng)“革”卦的彖辭上!案铮鹣嘞!边@里的“息”,單從正反任一義解,都不確切,惟有合起來看,才得其妙。這也就是《漢書??藝文志》所云:“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喾匆嘞喑梢病!币驗椤胺凑,道之動也”,故而才可以“三生萬物”。 然而單是正、反、合,并不能說盡天地的奧妙,若以為用辯證法便可以解釋中國古典思想,實際上是把古典給簡化了。朱光潛就曾經(jīng)借克羅齊來指責(zé)黑格爾,說他混淆了“相反者”和“相異者”,有很多概念和事物并非絕對對立,而只是相異。一味強調(diào)抽象的對立只能是一種二元論,然后又強求一種于對立之中統(tǒng)轄宇宙的整一,這又走向整體主義,它作為信念和希望未嘗不可,但付諸實施,便是近代以來系列大災(zāi)難的肇端了。 說這么多,只為烘托出一個“離”字。因為較“息”字的正反合訓(xùn)之妙而言,“離”字恐怕是更能體現(xiàn)漢字之深沉有情,其中不單有相反義,更有相異義,且一義與一義之間又草蛇灰線,似斷實續(xù)。這“離”字一寫出,恐怕就已是一首充滿各種復(fù)雜隱喻和張力的詩。 3 “離”*早只是一種鳥,而“離”字保留時間*長和如今運用*廣的意思——離開,是不是和鳥的飛走有關(guān),我未做考證。但說到“離”字,一定是要從離開的意思說起,不管是鳥的飛離還是人的逃離。 時間在1992年拍攝過一部紀(jì)錄片《畢業(yè)》(恰恰是我進入大學(xué)的那一年)。他把鏡頭對準(zhǔn)在京的88級也就是92屆畢業(yè)生,讓他們在離開之前,盡情放肆地談?wù)搶W(xué)校、生活、愛情、性。話題不斷深入,以幾個不同學(xué)校不同專業(yè)的人為主,而更多的人也被卷入,而同時被卷進來的,還有那個時代的木吉他和民歌,以及車站上無數(shù)灑淚的眼睛。那是一個連工科學(xué)生都會大聲背誦海子的年代,一個集體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年代,那也是一個純潔和嚴(yán)肅的年代。它讓我想起我自己的大學(xué)時代,同樣是那些破爛不堪卻生機勃勃的宿舍樓,同樣是那些刻在墻上門上的話語,那些留在衣領(lǐng)和皮膚上的名字,如今它們都已消失不見,只剩下一片虛空中的站臺。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畢業(yè)都可以打動人。在如今精致的個人主義的,需要通過網(wǎng)絡(luò)、手機來和隔壁宿舍相聯(lián)系的校園,沒有血肉與靈魂的緊緊相連,沒有把青春生命彼此交付的熱情,畢業(yè)其實已經(jīng)變成一場可有可無的秀,變成一聲企圖捕捉什么的哀嘆。而事實上,打動一個人又何其容易,只要你們很認(rèn)真地一起生活過,并且談到離開。 4 因為離開,才會有過去。那些過去的東西在心里積久不散,就成了故事,就有了文學(xué)。因為離開,漫長的時間才被切割,劃成一道道鴻溝,承受大河與血液的奔流,承受我們挽留的目光。西方文學(xué)有“逃離”的母題,一個人不斷地從既定庸常生活中逃離,對抗、掙扎、絕望、狼奔豕突,如《月亮與六便士》或格雷厄姆??格林乃至愛麗絲??門羅……這樣的小說綿延不絕;與此對照,在中國的古典文學(xué)中,“離開”卻根本不是一個人為的抗?fàn)巹幼,而只是需要人去接受的命運,一如死亡。這種對于離開的長久注視,即回憶,也正是斯蒂芬??歐文《追憶: 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的往事再現(xiàn)》一書基本的出發(fā)點。當(dāng)年作為一個熱愛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年輕異族,還沒有改名為宇文所安的斯蒂芬??歐文敏銳地捕捉到中國古典詩歌里一種特有的美學(xué)主題,即“回憶”。在這個主題引導(dǎo)下,他從容輕捷地穿梭于歷代詩文之中,使那些對我們而言因過于熟稔遂變得平淡的、散落在圖書館灰塵中的古典詩文,在“回憶”的聚照之下,重新帶上了一種新鮮而感人的光彩。 從發(fā)生學(xué)意義上講,未來是不存在的,真實存在的,只有過去和此刻。只是因為離開,此刻才不斷地變成過去。我們永遠(yuǎn)在離開,雖然,有時候,這種離開要過很久才被此刻的我們所感知,就像此刻被我們看見令我們震動的星光其實多年前就離開遙遠(yuǎn)的星辰。因此唯一真實的,只有兩種狀態(tài): 離開之前和離開本身。那么離開之前是什么?是一個黃金時代嗎?關(guān)于黃金時代的傳說已經(jīng)由來已久,并被每一個詩人吟唱,那如同黃金一般的明亮歲月。而令人驚訝的是,關(guān)于“明亮”的概念其實一直就存在于“離”這個字之中。 5 《易·說卦》云:“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蔽乙姷健叭f物皆相見”這句,心里便有大震動。比方說一個人絞盡腦汁想表達(dá)一些無可名狀的感覺,卻遇到這樣的一句話,一下子便覺得天地澄澈,再無什么可說。 “萬物皆相見”。該怎樣解釋這里的“見”字,或者說,其所“相見”的,是些什么? 我有個堂妹,有陣子好像是戀愛了,整個人一下子就散發(fā)一種收不住的光澤。她有天忽然跟我講:“不知怎么回事,我一閉上眼睛,就能見到他。”我就問她:“他是誰?”“我們班一個男生,個子很高的,籃球打得特別好!蔽倚南乱衙靼祝是忍不住要打趣一下她,“那你睜開眼睛就看不見他啦?”她撇撇嘴不再理我,丟下一句,“是啊,就看見你在這晃蕩! 胡蘭成《今生今世》一書,印象里*好的是開頭講胡村的那幾章。有一段講養(yǎng)蠶,講孵蠶時的安靜!靶Q時是連三餐茶飯都草草,男人都在畈里,女人在樓上養(yǎng)蠶,小孩在大路上玩耍,家家的門都虛掩著,也沒有人客來,墻跟路側(cè)到處有蠶沙的氣息,春陽瀲滟得像有聲音,村子里非常之靜,人們的心思亦變得十分簡潔,繁忙可以亦即是閑靜!狈置髂切┠腥伺撕托『⑹歉髯苑珠_各忙各的,我卻總覺得他們好像緊緊纏繞,熱鬧得不可開交。這真真是“繁忙可以亦即是閑靜”,而不見亦是相見歡了。 “萬物皆相見”。這“見”字如此便可以換作“感”字。而易經(jīng)卦爻,乃至文學(xué),亦都要從這個“感”字來看待。感而遂通天下。有對節(jié)氣輪換之感,才有良辰佳節(jié)的行事;有對山川草木鳥獸之感,才有種種繁華和艷麗的人世。萬物皆相互被感知,卻互不掛礙,可以各行其是。于是這“相見”一詞,便又有說不出的自由孕育其中。 我在想,黃金時代的明亮,一定就是那種“萬物皆相見”的明亮,它的秘密其實一直蘊藏在“離”這個“南方之卦”中間。我不知道該如何講述,只好抄一段講述黃金時代與南方的文字在這里。它來自王小波《黃金時代》的末尾,每一段都是以“陳清揚說”開始的,那語句像是奔涌的激浪,一淘又一淘。其中有一段是這么說的,“陳清揚說,她去找我時,樹林里飛舞著金蠅。風(fēng)從所有的方向吹來,穿過衣襟,爬到身上。我待的那個地方可算是空山無人。炎熱的陽光好像細(xì)碎的云母片,從天頂落下來。在一件薄薄的白大褂下,她已經(jīng)脫得精光。那時她心里也有很多奢望。不管怎么說,那也是她的黃金時代”。 卡倫·布里克森《走出非洲》里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段落,講述的是認(rèn)真生活過并被賜福的生命,以及痛苦和歡樂如何寄放在萬物之中!坝昙竞蟮膸讉月里,那涼爽無云之日,令人回想起大旱的災(zāi)年。在那些日子里,吉庫尤人常把他們的牛放在我房子周圍吃草。他們中有一個男孩,隨身帶著笛子,時不時地吹奏短曲。當(dāng)我又一次聽到這種曲調(diào),不由記起過去的某一時刻——痛苦與絕望交織的時刻,淚水滲著咸味的時刻。可同時,我又在這笛聲之中驚喜地聽到一支充滿活力、格外甜蜜的歌。莫非是那些艱難歲月蘊含著這活力和這甜蜜么?那時,我們都正年輕,洋溢著滿滿希望。恰恰是在那些漫長的時日里,我們所有的人融成一個整體。將來就是到了另一個星球上,我們互相都能認(rèn)出來。那里萬物都互相呼喚: 自鳴鐘和我的書本在呼喚,草地上瘦骨嶙峋的牛群和哀傷的吉庫尤老人在呼喚:‘你當(dāng)年也在那里,你也是恩戈莊園的一部分。’那個災(zāi)年終于賜福于我們,又流逝而去! 6 我前面所說的“離”,其實一直還糾纏于時間意義上的離開。那黃金時代的明亮,被時間的風(fēng)塵所遮蔽,同時也被守護。一切消失之物,不會再次消失。這里有哀傷,卻不致絕望。因為尚且還存在一種如斯蒂芬??歐文所看見的“追憶”的力量,維系著長河。而其實,還尚存另一種更為原始意義上的“離”,純粹空間意義上的分崩離析,即“離散”之“離”。 三國曹植《七啟》詩云: 累如疊縠,離若散雪。這即便可以聚攏成形也會旋即散落的雪,是“離”這個字*古老的隱喻。直到二十世紀(jì),才有西方人說出類似的意思:“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葉芝這句詩名氣很大,但換成中文,實際上就是一個“離”字。而我每次念及這句詩,想到的,只是散雪,以及一堆轟然倒塌的篝火。 記得以前讀過村上春樹一篇小說。在一個海邊的小鎮(zhèn),總會時而有形形色色的不知從何地而來的漂流木,被沖上海灘,它們是篝火的*好材料。一個堪稱篝火迷的老人,為之停下流浪的腳步,在這個偏僻的小鎮(zhèn)住了下來。他喜歡時常點起這樣的一堆篝火,在深夜的海灘。而且,他總是會打電話請兩個朋友一起來觀看這篝火。點篝火是一門技藝,粗圓木和小木條被巧妙地組合起來,儼然前衛(wèi)藝術(shù)品般地高高堆起。當(dāng)篝火真正燃燒起來之后,幾個人便停止說話,靜靜地看這盛大的火焰。篝火燃燒的*后,總是會剩下一根*粗大的漂流木支撐著整個火堆,等到它一旦熄滅,整個藝術(shù)品也就坍塌了。 雪本有形,無所附麗而四散;火本無形,依附于木而集聚。但無論多么巨大的漂流木,總有焚燒殆盡的時候,那時一切仍將四散成灰燼。先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遂知人世亦必得有所附麗,但依附何物,尚有講究。這個道理,其實也在“離”這個字中有所蘊藏!半x,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地!痹谥袊膶W(xué)傳統(tǒng)里,日月運行,山川奔流與草木繁茂,這些也都是可以令人恒久依附之物。 離,是離散,竟也是附麗。抑或,離散和附麗也是合訓(xùn)的? 7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边@似乎是魯迅《傷逝》里的名句,它看上去那么正確,但要記得它并不是魯迅先生的話,而是涓生的話。 《傷逝》的**人稱敘事,不是夫子自道,而是一種小說家從對面揣想人物時所創(chuàng)作的愛的懺悔錄,這從題記就可看出來——“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在子君沖破一切阻力和涓生相結(jié)合之后,面對共同生活的艱難困窘,子君選擇為了愛默默承受一切勞作與自我犧牲。而缺乏生活能力的涓生,當(dāng)他“仗著愛逃出這寂靜和空虛”之后,面對沒有想到的困難,卻開始懷疑這困難是盲目的愛所造成的,他眼中漸漸只有愛人的缺點,并視這樣的愛為羈絆自己的牢籠,甚至,他還自欺欺人地認(rèn)為,倘若丟棄這份愛,不僅能幫助自己重歸正途,也會幫助子君回返好的生活。 當(dāng)魯迅借涓生之口,說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時候,他是在表達(dá)對整整一代人的痛徹心脾的譏嘲。這代人鎮(zhèn)日吵嚷著要自由戀愛,卻渾然不知愛為何物。是的,愛要有所附麗,但倘若愛不是如“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地”般附麗于某種恒久長存之物,而只是附麗于變幻莫測的生活,那這樣的附麗就必然走向離散,這也是“離”這個字里蘊藏的古義,它本來就兼具離散和附麗這兩個意思。在魯迅看來,這樣的離散,并非愛本身的無能,只是有些人無能去愛。 就在寫作《傷逝》的同一年,魯迅在一篇短文里曾斬釘截鐵地寫下過他自己對于愛的認(rèn)知,“無論愛什么,——飯,異性,國,民族,人類等等,——只有糾纏如毒蛇,執(zhí)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保ā度A蓋集·雜感》) 8 在物理學(xué)中,離心力是一種很奇怪的力,它其實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種慣性的表現(xiàn)。一定質(zhì)量的物體總是具有一定的慣性,這慣性使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當(dāng)它受到另外一個指向圓心的力,開始做圓周運動的時候,它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就仿佛它正受到一個遠(yuǎn)離圓心的力的驅(qū)使,而這只是幻覺,事實上,它只是受到慣性的驅(qū)使,它只是企圖按照本來固有的軌跡運動罷了,卻表現(xiàn)出一種對于向心力的抗拒。 我們可以把這種慣性,稱之為生活,把引發(fā)暈眩旋轉(zhuǎn)的向心力稱之為愛。它們之間,在生活與愛之間,正如在慣性運動和旋轉(zhuǎn)運動之間,不存在誰附麗于誰的問題,它們本就是源自不同物理參考坐標(biāo)系的產(chǎn)物。因此,當(dāng)一個人談到離,他其實是在說,他終于感受到愛。
謎文庫無形之物 作者簡介
張定浩,筆名waits,1970年代生于安徽,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寫詩和文章,現(xiàn)居上海。著有文集《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詩》《孟子讀法》《職業(yè)的和業(yè)余的小說家》,詩集《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