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家族往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84642
- 條形碼:9787514384642 ; 978-7-5143-846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族往事 本書特色
★暢銷書《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版》系列之后續(xù)系列《作家文摘·名家譯憶文系列》! ★精選《作家文摘》創(chuàng)刊近三十年來刊登的精彩文章! ★系列共5本,不同角度揭秘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文藝各界名人名家鮮為人知的故事——蔣君超、梁實秋、陳伯吹、梅汝璈、端木蕻良、南懷瑾、周立波、葉圣陶、鄧稼先等的精彩文章 ★*親近的人,回憶*細節(jié)的故事!多角度揭秘名家的生活細節(jié),還原他們的精神追求、人格本色、生活情趣,以及有血有肉的鮮活人生。 ★在歷史的長河中,打撈即將消逝的閃光碎片,喚醒塵封的記憶,還原值得被銘記活傳承的時代精神與印跡。
家族往事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作家文摘》創(chuàng)刊近三十年來刊登的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各界名人名家,如蔣君超、梁實秋、陳伯吹、梅汝璈、端木蕻良、南懷瑾、周立波、葉圣陶、鄧稼先等,在追求理想、為人處世等方面真實而又精彩的文章。多角度揭秘名家的生活細節(jié),還原他們的精神追求、人格本色、生活情趣,以及有血有肉的鮮活人生。
家族往事 目錄
**章 繞梁長系舊人思
繞梁長系舊人思 /
姨夫蔣君超 /
我與范長江的顛簸往事 /
我的雙親梁實秋與程季淑 /
祖父顧毓琇 /
父親陳伯吹 /
父親梅汝璈為中國人贏得尊嚴 /
梅家往事 /
媽媽林徽因在李莊 /
我和母親紅線女 /
施光南為我寫的唯一一首歌 /
“認識”父親端木蕻良 /
謝飛:家書中讀懂父親謝覺哉 /
第二章 人間事都付與流風
父親南懷瑾:不要做大師,只做“打濕” /
我的祖父周立波:人間事都付與流風 /
父親韜奮的愛 /
祖父葉圣陶的金蘭譜 /
大舅陳岱孫 /
父親劉海粟 /
我和稼先兩相知 /
杜重遠與侯御之:父親母親的風箏情緣 /
父親豐子愷在桂林 /
四姊張充和 /
父親朱生豪:譯莎才子 /
第三章 落月山河空念遠
父親汪曾祺與母親施松卿:高郵湖上老鴛鴦 /
我和戴愛蓮的母女之情 /
四十歲遇到父親柏楊 /
憶生母葉露茜 /
父親李可染的“師牛堂” /
父親顧隨:隱藏的大家 /
祖父陳垣 /
外公蘇步青 /
我的弟弟鄧稼先 /
父親傅抱石的育兒經(jīng) /
我的父親聞一多 /
爺爺季羨林 /
外公齊如山 /
第四章 忠厚傳家,詩書繼世
公公豐子愷的仁愛之心 /
父親錢穆 /
公公汪靜之 /
五哥梅貽琦 /
鐵墨盒引發(fā)的家族故事 /
四舅盛恩頤 /
胡蝶迷 /
夢見父親 /
合肥張家手工雜志《水》 浸潤了張家百年歲月 /
金盾背后:馬來西亞抗日往事 /
原加拿大首位華裔總督伍冰枝:從香港逃到加拿大 /
二月河:父親這一生 /
祖父郁鼎銘在桂林 /
儒雅的叔祖父 /
父親的遺愿 /
相伴十年 /
沒面子的何紹基 /
翁氏家族的六世收藏 /
二舅葉恭綽和我家的故事 /
母親與我 /
家族往事 節(jié)選
繞梁長系舊人思 ·蔡登山· 2008 年歲末年尾,我和杜月笙的女兒杜美霞女士會面了,還有杜女士的公子金祖武夫婦。那是一星期前金祖武先生因看過我寫的《梅蘭芳與孟小冬》一書,他通過印刻出版社聯(lián)系上我,他熱情地邀約,說他母親要和我見面,并說我書中的孟小冬早年照片,他們家都沒有。我答應復制一份給他,并深感榮幸地能和他們見面。因為我在寫書時就知道杜女士從香港到臺灣,是與孟小冬接觸*多的人,她是姚玉蘭(姚谷香)所生,她們一直喊孟小冬為“媽咪”。 杜女士雖已 80 歲高齡,但精神爽朗,思路清晰,她對孟小冬口口聲聲稱之“孟老師”,據(jù)馮德曼女士說: (杜女士)侍母至孝,對孟老師尤其照顧得無微不至,孟老師亦是非常疼愛及依賴她,母女情深,聽二姐(杜女士)談起當年準備離開上海到香港的故事無限感觸。當時已是兵荒馬亂,她冒險專程赴北京替孟老師向老太夫人辭行。在臺北每天必親臨東門町寓所請安,孟老師授課時,必須隨侍在側,若因事耽誤未到,老人家一定等二小姐到現(xiàn)場才開課,否則當天的課程絕對取消不上。她和大姐均習姜派小生,大小姐杜美如是姜妙香的親授弟子,而二姐姜派藝術惟妙惟肖超乎專業(yè)的水平,卻沒有人知道那是孟老師親自教授的。 這段話是引自杜女士送給我的《孟小冬百年誕辰專輯》特刊。2007 年 12 月 25 日是孟小冬百年誕辰,杜女士所率領的基金會為此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這都顯示出杜女士對孟小冬的敬仰,并在推展孟小冬的京劇藝術上的不遺余力。 席間,她對于很多人只談梅蘭芳而不談孟小冬,深感遺憾。因此她對我的書能寫出孟小冬的師承及追求劇藝的百折不回,多所夸贊。她甚至笑問我說,您怎么知道“三樓太太”這事?可見您在史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 為此,杜女士還贈送我?guī)讖堈洳氐恼掌,及孟小冬來臺的剪報復印本。除了感謝之外,在征求其同意外,愿意和讀者分享這難得一見的精彩畫面。 其一是 1930 年孟小冬的旗裝照,孟小冬喜做男裝打扮,您何曾看過如此千嬌百媚的“格格”呢? 其二是孟小冬、姚玉蘭、章遏云合照。這三位都是著名的京劇演員,姚玉蘭和孟小冬是孩提時的玩伴,長大后更是閨中密友,關系非比尋常,1929 年姚玉蘭嫁給杜月笙當?shù)谒姆刻?936 年 11 月,孟小冬與章遏云同赴上海作短期演出,當時就住在姚玉蘭在辣斐坊(今復興東路復興坊)的住處。后來章遏云拜杜月笙為過房爺?shù)膬x式也是在這里舉行的。 其三是 1938 年孟小冬與杜月笙在香港的合影。1937 年下半年,日寇侵占上海后,杜月笙偕姚玉蘭逃往香港,孟小冬到滬演出后,轉去香港探望杜月笙、姚玉蘭,并在港住了一個月左右。這張照片是此時拍的,宛如一張情侶照,沒想到歲月流轉,十多年后他們兩人結婚了,只是結婚照已沒有這張照片的風采了。 1947 年 8 月,為祝賀杜月笙六十壽辰,孟小冬接到杜月笙的親信、祝壽義演的“戲提調”金廷蓀帶來姚玉蘭的親筆手箋,邀她參加義演。感于杜月笙對她的多次關照,她便先于其他被邀名伶來到上海。對孟小冬的到來,杜月笙十分高興。堂會原計劃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演出五天,但由于盛況空前,欲罷不能,于是又照原戲碼,自八日起加演五天,連演十天。京劇名角畢至,包括梅蘭芳、麒麟童、譚富英、馬連良等,可謂盛況空前。但梅蘭芳、孟小冬兩位昔日同巢的愛侶,卻刻意不同臺了,五天堂會中,梅蘭芳有四天唱大軸,第五天梅蘭芳歇工,孟小冬就在這一天唱大軸。孟小冬此后再不登臺表演。所以這次她登臺獻藝,成為京劇舞臺的廣陵絕響。后來聽梅蘭芳的管事姚玉芙說,孟小冬演了兩場《搜孤救孤》,雖然梅蘭芳沒有到場,但梅蘭芳在家聽了兩次電臺的轉播。 還有兩張是孟小冬在港期間,應張大千之請,在寓所清唱的情景,其中操琴者為王瑞芝,以及孟小冬與張大千的合照。1969 年 9 月 13 日,孟小冬由香港轉赴臺灣定居,她在臺十年,絕少應酬,深居簡出;不接受電視、廣播訪問,不錄音,也未演出,雖然也有少數(shù)票友登門請益,在她家內清唱;她偶爾也加以指點,但談不上授徒。據(jù)杜女士的弟弟杜維善先生說:孟小冬性格比較孤傲,晚年在香港、臺灣的時候,她始終不唱,連清唱都不唱,*后一次清唱是在香港給張大千唱的,因為張大千喜歡聽她的戲,這是面子很大的事情。雖然后來她不怎么唱戲了,但還是很有威望,我太太有一次問孟小冬:“您還預不預備唱?”孟小冬回答一句:“胡琴呢?”是啊,沒有胡琴你怎么唱,給她拉胡琴的*后一個人是王瑞芝,他也去世了。 孟小冬由絢爛歸于平淡,終其余年。1977年5月26日深夜,一代名伶以肺氣腫及并發(fā)癥,與世長辭。她的遺骨埋葬于生前自己挑選的山佳佛教公墓,墓碑上書:杜母孟太夫人墓。是好友張大千所題的。一個色藝雙絕的舊時代坤伶,一個倔強而又聰穎的女子,*終逃不過薄命的定數(shù),兩度為妾,委屈半生,在寂寥中,度過*后的黃昏。財經(jīng)大佬徐柏園的挽聯(lián)寫道:梨園家世,譽美冬皇,失空斬獨擅勝場,盛況想當年,此曲只應天上有。 菊部班頭,藝傳余派,廣陵散從茲絕響,全真歸凈土,繞梁長系舊人思。 與杜女士話別,步出餐廳,午后下著細雨,點點滴滴,敦化南路上依舊車水馬龍。只是歲月無聲,滄桑看云,徒留繞梁余音,它長系著故人無邊的思念! (摘自易中天等著《平生風義兼師友》,新星出版社 2013年 11 月出版)
家族往事 作者簡介
《作家文摘》以“博采、精選、求真、深度”為辦報宗旨,是一份文史與時政并重的綜合性文化類報紙。關注政治人物興衰,探討新聞背后、社會深處,還原歷史真相,薈萃名家妙筆,為讀者提供高品質、高價值、高效率的閱讀,是一個極具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文化傳媒品牌,也是成熟人士的文化讀物。在各大部委、各大院校、政府與企事業(yè)單位、部隊機關穩(wěn)定擁有數(shù)十萬成熟、高端的讀者,連續(xù)多年進駐全國人大、政協(xié)兩會,并被評為中國郵政優(yōu)秀暢銷報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