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上海文學發(fā)展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5094
- 條形碼:9787552035094 ; 978-7-5520-350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文學發(fā)展報告 本書特色
《上海文學發(fā)展報告(2021)》為連續(xù)性年度報告“上海文化發(fā)展系列藍皮書”中的一本。2021年報告圍繞新世紀文學20年,以“觀察與思考”為主題,在深入解剖小說、類型文學、非虛構文學等狀況基礎上,辨析上海文學發(fā)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考量中國城市文學之間的差異和多元面相,反思網絡技術、平臺變革與文學世界的關系,從而為我們更深入地把握時代變遷中的上海文化與城市精神提供了參照視域。
上海文學發(fā)展報告 內容簡介
新世紀文學已經走過20年,本書以“觀察與思考”為主題,在總報告中對小說、類型文學、詩歌、戲劇、非虛構文學的狀況進回顧和展望,然后以上海文學觀察、城市文學空間、生態(tài)文學視野、網絡文學動向四個專題,探討上海文學、城市文學、生態(tài)文學、網絡文學等多方面的發(fā)展動態(tài),從而為我們更深入地把握時代變遷中的上海文化與城市精神,考量中國城市文學之間的差異和多元面相,探討生態(tài)批評理論的建構與生態(tài)批評的闡釋方法,反思網絡技術、平臺變革與文學世界的關系,提供了參照視域。
上海文學發(fā)展報告 目錄
總 報 告
新世紀文學20年:觀察與思考……傅小平/001
上海文學觀察
上海敘事的新空間
——文學、影視中的浦東
……賈艷艷/026
論滕肖瀾小說的“通俗化”傾向……夏雪飛/036
警惕執(zhí)念大于信念的自我偏離
——評甫躍輝小說集《萬重山》
……左馬右各/048
城市空間中那些被忽略的和被遺忘的
——王占黑小說印象
……胡笛/056
城市文學空間
遼寧城市文學的“在地性”與“在地者”
——以“鐵西三劍客”相關創(chuàng)作為例
……胡 哲 牛黨杰/064
西部都市小說的新拓展
——弋舟短篇小說的三重門
……邱 田/075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文學的都市性……靳路遙/087
生態(tài)文學視野
試論中國當代生態(tài)批評理論的建構……黃 軼 楊高強/098
生態(tài)精神的美學建構與價值辯難
——論《狼圖騰》
……張曉琴/116
論生態(tài)批評的闡釋方法
——以新世紀中國小說為例
……雷鳴/131
網絡文學動向
建構網絡小說的類型學批評……張永祿 徐丁汝/148
論商業(yè)互聯(lián)網文學平臺對網絡文學的塑形……王小英/163
數字網絡技術對文學“世界”的顛覆
——兼論文學“把關人”權利重塑
……李明霞 趙 晴 韓方梅/184
上海文學發(fā)展報告 節(jié)選
新世紀文學已走過20年。這20年間,文學從題材到風格,到與讀者、市場的關系,與技術、媒介的關系等,都經歷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遠不是幾個關鍵詞就能概括,也遠不是幾個結論就能定義的。我作為文學中人,見證了這些變化,卻不足以能從整體的意義上去梳理和描繪這些變化。也因此,我只能試著從小說、類型文學、詩歌、戲劇創(chuàng)作、非虛構文學五個方面寫下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只當是對正在進行中的新世紀文學做一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回望。 小說:“先鋒”和“現實主義” 有待發(fā)生更為深層的互動和融合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的時候,我還在想這一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是不是會受到一些影響,表現也將不如往年了?到年底回顧時卻發(fā)現,今年其實還是出了不少有分量的小說,如莫言的《晚熟的人》、賈平凹的《暫坐》、王安憶的《一把刀,千個字》、劉心武的《郵輪碎片》、馮驥才的《藝術家們》、遲子建的《煙火漫卷》、嚴歌苓的《666號》等,雖然這些小說都不是以疫情為主題或背景的。 事實上,疫情期間,著實有一些讀者質疑作家們?yōu)楹尾粚懸咔橹黝}的作品,也著實有一些作家為自己在重大事件面前缺席感到疑慮。但放眼中外文學史,我們會知道,那些書寫災難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國外如薄伽丘的《十日談》、笛福的《瘟疫年紀事》、加繆的《鼠疫》、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薩拉馬戈的《失明癥漫記》等,還是國內如阿來的《云中記》、遲子建的《白雪烏鴉》、張翎的《余震》、畢淑敏的《花冠病毒》、徐小斌的《天鵝》等,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災難發(fā)生若干年以后寫下的,更有甚者,作家本人都不曾親歷他們所寫的災難事件,或者他們筆下的災難事件是作為隱喻的存在,并不曾真實發(fā)生。雖然我們閱讀這些作品,閱讀其中描寫的災難場景,會有身臨其境之感,也會覺得它們仿佛就發(fā)生在當下,發(fā)生在如我們正在經歷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時時刻刻。 這看似有些不可思議,實則自然而然。因為以透視和洞察人性見長的文學書寫有其特殊性。誠如作家東西所言:“有人說,新聞結束的地方文學才剛剛開始,所以在災難面前,作家不會缺席。但作家對災難的寫作不應一哄而上,而是需要傾注思想和情感,也需要時間來沉淀!边M而言之,作家深入地理解災難,讓素材發(fā)酵,并轉換為相對成熟的藝術形式,他們穿透碎片化的各式經驗,對整個災難有整體性的感知與把握,都需要時間,甚至是漫長的時間,以此來沉淀。 我并不是說在災難發(fā)生時,作家們當即記錄,反而顯得可疑。以阿來創(chuàng)作《云中記》為例,他為什么要等到汶川地震發(fā)生十年后才寫這部小說,是因為他覺得當時沒法寫。雖然他覺得即時書寫地震的文字也不是沒有價值,他也曾不吝支持和褒獎這些真正切實的作品,他為一些地震題材的作品作過序,肯定它們的史料價值,但這與他心目中的小說藝術存在距離。“我要當時寫,寫出來*多不過是把新聞報道轉化成小說的樣子。我不是說不能這么寫,但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我本能地覺得,要這么寫,對小說藝術本身,其實是沒什么意思的! 而我在這里談疫情與寫作,主要是想談作家寫作應該怎樣反映現實,或者是怎樣更好地反映現實的問題。應該說,進入新世紀以來,有相當數量的作家,包括那些表現出唯藝術傾向的先鋒派作家,都如評論家郭寶亮所言,開始自覺地面向現實。20世紀90年代以來那種狹隘的“過分向內轉”的“私人化寫作”逐漸式微,代之于正面敞開式的現實書寫。也是在這個意義上,郭寶亮認為,90年代文學界渴盼的小說“向外轉”真正地實現了。而且這次“向外轉”,不是向內向外的簡單輪回,而是否定之否定的藝術辯證發(fā)展。以他的說法,新世紀以來的很多小說不僅對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發(fā)起正面強攻,而且在藝術上變得圓潤成熟。郭寶亮:《淺論新世紀小說的幾種發(fā)展路向》,《小說評論》2018年第6期。 雖然如此,新世紀文學總體表現并不能讓人滿意。在2018年10月16日上海師范大學舉行的“與20世紀同行:現代文學與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上,評論家陳思和表示,“新世紀文學”雖有“新”的名頭,卻缺少“新”的代表作家,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始終不曾出現新的范式、新的運動。在陳思和看來,20世紀中國文學一直是靠“運動”推進的,不管是文學運動還是政治運動,有這樣超越很多人審美觀念的運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學是嶄新的。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文革”前的17年文學時期,是以政治文學為導向的一個時期,大家對這個時期的文學評價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時期文學突然進入了新的時代,出現了一套新的話語,不同于老一輩作家巴金等的一批“新”作家出來了,這批作家未必比以前好,但他們引起了極大程度的關注。同樣,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先鋒思潮也使得短時期內出現了一批“新”作家。 話說回來,以非常的“運動”推進文學發(fā)展,未必就是理想狀態(tài)。陳思和也更期待中國能在平靜的常態(tài)當中,在慢慢的積累之中,出現大作家、大作品。但這似乎只是一種期待,還沒能成為現實。早在2008年4月13日上海作家協(xié)會舉行的“新時期文學三十年”學術研討會上,評論家郜元寶曾以“整體未必破碎,個體未必發(fā)展”為主旨描述過新時期三十年文學發(fā)展的概況。他說,這些年來,中國作家的“發(fā)展”或“進化”并非完全朝著真正豐富而獨特的個性的方向發(fā)展。我們的作家在生活中越來越世故,越來越智慧,但很少轉化為文學的世故和智慧。而我們的文學發(fā)展很快,但文學體制、思維方式,躲在各種新話語背后的習慣,仍然是舊的,不僅沒破碎,還在迅速修復、凝固。他顯然主要是針對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發(fā)展發(fā)此感慨的。而評論家王堯更是表示:“在社會文化結構發(fā)生變化時,文學的內部運動總是文學發(fā)展的動力。如果這個事實能夠成立,并且參照1985年前后‘小說革命’的實踐以及當時風生水起的思想文化景觀,我不得不說出我的基本判斷:相當長時間以來,小說創(chuàng)作在整體上處于停滯狀態(tài)!蓖鯃颍骸缎隆靶≌f革命”的必要與可能》,《文學報》2020年9月24日。 也是基于諸如此類的判斷,還有我個人這些年的閱讀觀感,我邀約王堯、賀紹俊、余澤民、羅偉章、何平、李浩、路內、石一楓、楊慶祥、笛安、叢治辰、顏歌、李唐等不同代際的作家、評論家共話“新‘小說革命’”,圍繞如何改變新世紀以來小說在整體上停滯不前的狀況?青年作家寫作應當怎樣與世界建立更為廣泛、深刻的聯(lián)系?當下漸顯僵化、保守的小說批評又該做出哪些調整?等問題展開討論。雖然在這場長達五萬余字、涉及多個面向的討論中,大家各有各的判斷,但基本上都認同小說發(fā)展得擺脫“內循環(huán)”,重新與廣闊社會建立深層次互動,并在“怎么寫”這個問題上做出新的探索。 在2020年9月12日江蘇南京舉行的“第四屆揚子江青年批評家論壇”討論的議題——“先鋒之后的現實主義寫作路徑”中,在某種意義上回應了這個問題。用評論家岳雯的話說,“先鋒”與“現實主義”看上去是二元對立的關系,但它們又是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作家李洱曾以陳忠實的寫作為例提出,先鋒小說激活了陳忠實的所有經驗,沒有先鋒小說在前,哪有《白鹿原》在后?顯而易見,如評論家方巖所說,在李洱看來,陳忠實正是通過大量借鑒潛意識、非理性、魔幻等現代主義手法,才深刻地展示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了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巴贫灾覀儾荒芊裾J,先鋒小說背后的美學體系起到了普及文學常識的作用,從而影響了此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 這種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于如評論家王晴飛所說,現在的現實主義不可能再像先鋒之前的現實主義那樣寫,現在的作家也不可能完全像以前那樣去思考和表達。的確如此,如果在具體文學史事件的意義上討論“先鋒”和“現實主義”,誠如評論家叢治辰所言,某種意義上,先鋒文學正是產生于對傳統(tǒng)現實主義的不滿,那時“寫什么”的問題已經深深地束縛了文學創(chuàng)造力,于是才出現了“先鋒文學”這樣一個事件!暗蠕h’和‘現實主義’這兩個概念有一定的矛盾性,只有解放和激活它們,我們才能理解前者對后者的意義! 實際上,作家們只有在寫作中,讓“先鋒”和“現實主義”深度互動和融合,才能對當今紛紜復雜的現實有深刻的書寫。評論家賈夢瑋表示,文學不是對現實的鏡子般的反映,優(yōu)秀作家和作品總是試圖創(chuàng)造另一個世界,使之成為現實的參照物,讓閱讀者得以透過作品反觀現實和自身。而今天中國的現實是非常獨特而多面的!艾F實有時是作家‘伴侶’和‘參照’,更多時候還可能是作家的‘對手’,因為作家對現實人生采取的是一種審視、反思的態(tài)度! 確實如此,現實的劇變常常讓作家們措手不及。以評論家劉大先的觀察,當下城市與鄉(xiāng)村正發(fā)生著前所未見的劇變!坝行┏鞘惺穷愃瞥青l(xiāng)接合部式的存在,它不能被理解為鄉(xiāng)村的升級版,也不能看作是城市的未成熟狀態(tài),它是一個獨立的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迸c此相仿,在他看來,如今的鄉(xiāng)村也早已不是敲打“城市文明病”的那根棍子,也不再代表著一種遙遠的鄉(xiāng)愁式的想象!皳Q言之,我們無法設想任何一種本質化的鄉(xiāng)村或者城市,如果要尋找所謂當代中國故事,就必須從當下中國的真實出發(fā)——這種真實可能無比粗糙,但它充滿著左奔右突的活力和各種各樣的潛能!币惨虼,作家們與其涇渭分明地去刻意劃分不同地域的經驗,不如接受生活中的混沌、曖昧與不清晰。 與這般曖昧不清的現實相對應,如今很多作家寫的小說面目也是曖昧不清。這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他們逃避寫作難度的一個理由。評論家申霞艷表示,對于經歷過先鋒洗禮的作家來說,尋找某個句式和概念也許并不難,真正寫出具有探索難度和豐富意蘊的作品卻不容易。信息富集的時代,一方面使得故事頻頻涌現,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一方面也對作家呈現現實的能力提出挑戰(zhàn)。倘是作家處理現實的方式直接來自新聞,寫小說降格為寫故事,肯定不會令人滿意。在這個意義上,申霞艷認為,今天的作家,應該重新向路遙、向非虛構寫作學習。“為了在《平凡的世界》中寫好省委書記,路遙曾拜托書記家的保姆帶他偷偷觀察書記家的角角落落。這種深入實地的處理方式,對今天的作家依然有借鑒意義! 有必要指出,在當下的語境里談現實主義,就像申霞艷說的那樣,主要還是提倡現實主義精神,提倡作家面對生活、面對社會現實,需要有一種謙卑誠實的態(tài)度,并不是說,當下作家有必要沿襲路遙式的,相對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寫作路子。2015年,我曾邀約雷達、白燁、李建軍、李云雷四位評論家開展了題為“現實主義與當下中國”的談話活動。作為路遙創(chuàng)作極為堅定的支持者的雷達也在對談中強調,我們萬萬不能從《平凡的世界》得出要獨尊現實主義的結論。在他看來,現實主義不是以鄰為壑的唯我獨尊主義,也不是萬物皆備的“好作品主義”。我們在肯定《平凡的世界》的同時,要看到我們還有許許多多并不是用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而是用魔幻的、狂野的、心理的、變形的、浪漫的現實主義,或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甚至后現代主義融合而成的好作品。 確實如此,正如賀紹俊所說,現在的現實主義完全是一種開放型的現實主義,能夠很自如地與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銜接到一起,F代主義也不再把現實主義當成對立面來對抗了,那些先鋒小說家也知道如何借用現實主義的長處和優(yōu)勢。現實主義文學更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接受現代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和滲透。在不少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都加進了一些超現實或非現實的元素。在賀紹俊看來,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都是作家把自己觀察到的生活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獲得的經驗,重新組織成文學的世界,這個文學世界既與現實世界有關聯(lián),又不同于現實世界,F實主義是戴著理性的眼鏡看世界,現代主義是戴著非理性的眼鏡看世界。當作家有了兩副眼鏡后,就能看到世界更為復雜和微妙的層面。賀紹。骸逗蟋F實主義語境下的堅守與突破——從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談起》,《文學報》2019年10月31日。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世紀文學20年表現不如預期,部分原因也在于“先鋒”和“現實主義”融合不夠,并且在“先鋒”的形式探索和“現實主義”精神的開掘兩方面都有所退卻。評論家顏煉軍更是強調指出,先鋒文學對語言本體的重視依然值得重視。作家面臨的永恒難題正是先鋒的要義,亦即通過改善語言和形式來呼應和鍛造生活經驗的“變”與“!!坝行У膶懽魇冀K是先鋒的,不僅探索新經驗帶來的刺激,*后也歸結為語言形式的變革與更新,由此形成經典文本!
上海文學發(fā)展報告 作者簡介
主編:徐錦江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曾任《申江服務導報》主編、解放日報社副總編輯。上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眾傳播。研究專長:路史研究、流言研究。出版有《愚園路》《流言研究》等10余種書,另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構建新主流黨報的策略和路徑》獲上海新聞論文一等獎。 執(zhí)行主編:袁紅濤 袁紅濤,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關注城市文學、網絡文學,編有《“文學城市”與主體建構》《突破與轉型:新世紀以來網絡文學研究文選》等。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