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fēng)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稽古中原——孫新民考古文集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698445
- 條形碼:9787030698445 ; 978-7-03-06984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稽古中原——孫新民考古文集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從1982年從事文物研究及考古工作以來研究成果的精華,其中涉及從新石器到宋元時期的中原地區(qū)文物研究及考古研究成果,包括陶瓷、玉器、石器等,對于文物研究、考古等相關(guān)專業(yè)的專家學(xué)者是的參考資料。不僅是學(xué)術(shù)方面的集合,對于從事相關(guān)研究的人員來說是很好難得的學(xué)習(xí)參考資料,對于相關(guān)學(xué)術(shù)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材料。本書圖文結(jié)合,全彩印刷,適宜文物學(xué)、考古學(xué)、歷史學(xué)及相關(guān)專業(yè)研究人員閱讀、參考。
稽古中原——孫新民考古文集 目錄
自序/i
考古篇
《大唐故荊府長史孫府君之碑》考略/002
唐宋玉冊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009
五代帝陵葬制考略/019
五代十國帝王陵墓制度述略/029
略談北宋東京外城的興廢/047
開封宋城今安在/055
試論北宋陵園建制及其特點(diǎn)/062
宋元德李后陵中的玉冊及冊匣考/069
北宋皇陵葬制與石雕藝術(shù)/080
北宋皇陵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089
河南省出土壁畫概述/098
略述河南出土魏晉至明代銅鏡/114
綜述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回眸/124
輝煌的河南考古六十年/136
河南考古六十年,保護(hù)科研結(jié)碩果/168
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河南段唐至清代考古主要收獲/184
考古河南——記河南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項(xiàng)目/200
2014年河南省考古學(xué)研究綜述/221
2015年度河南省考古學(xué)研究綜述/232
2016年河南省考古學(xué)發(fā)展綜述/244
2017~2018年度河南省考古學(xué)研究綜述/255
其他篇
簡析盛唐樂舞俑/272
宋仁宗永昭陵上宮考古獲豐碩成果/275
汝窯考古工作者手記/278
努力做到*好/280
新密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282
河南文物的優(yōu)勢與利用/287
關(guān)于曹操高陵考古發(fā)現(xiàn)的說明/292
我的田野考古生涯有你相伴/296
我的考古故事/298
附錄一 考古歷程/304
附錄二 學(xué)術(shù)成果/316
后記/325
稽古中原——孫新民考古文集 節(jié)選
考古篇 《大唐故荊府長史孫府君之碑》考略 《大唐故荊府長史孫府君之碑》,是配合310國道高等級公路建設(shè)工程進(jìn)行文物鉆探時發(fā)現(xiàn)的。1991年9月12日發(fā)掘出土,現(xiàn)藏孟津縣文管會。該碑位于孟津縣送莊鄉(xiāng)西山頭村西南約400米處,早年仆倒,埋入地下0.6米深處。出土?xí)r碑首朝南,正面向上,附近未見底座。 該碑為青灰色的石灰?guī)r質(zhì),表面磨制光滑。碑身通高308厘米,厚30厘米,寬98.5~101厘米,碑下中部凸出一榫,高23厘米,寬60厘米,厚21厘米。碑首圓頂,高103厘米,寬109厘米,上部和兩側(cè)雕刻有對稱的二龍戲珠圖案。龍首向下,張口銜碑,龍體纏繞盤曲于上。龍身鱗甲勻密,龍爪遒勁有力,于中心處托一球狀圓珠。雕刻技術(shù)法采用高浮雕,刀法以圓刀為主,直刀僅用以減地。二龍的造型矯健雄勁,又高踞于碑額之上,顯得兇猛可怖。碑首中部作圭形,楷書“大唐故荊府長史孫府君之碑”,字三行,行四字(圖1)。 碑文楷書,字體嚴(yán)謹(jǐn),刻工規(guī)整。字26行,滿行54字,總計1240余字。部分字跡漫漶不清,中間位置被人為毀壞較甚(圖2),F(xiàn)標(biāo)點(diǎn)錄文于后,字跡模糊、辨認(rèn)不清的地方加方框以標(biāo)識。 圖1 大唐故荊府長史孫府君之碑首 故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樂安縣開國伯孫公之碑并序 中書令弘文館學(xué)士兼修國史上柱國河?xùn)|郡開國公張嘉禎撰文 □子前魏州朝城縣主簿庭諷□□恭書 禎聞洪鐘將扣,乃聽聲之遠(yuǎn);溟海未涉,豈識水之□。故以□□求賢□席興□者,曷無其量得而稱□。遂咎繇以佐堯德,伊尹用舉湯政,選賢擇能,重在遺古。公為股肱之忠,佐理邦國,古今君臣,□美之稱也。公諱□,字□,□郡富春人也。武烈皇帝十三代孫。曾祖祭高,直寢侍御史,武邑太守。祖子起,射策登科,解褐授許州襄城縣令、汝州郟城縣令!酢鯊U職,道在養(yǎng)高。父處約,進(jìn)士擢弟,授校書郎。永徽年,禮部尚書高士廉薦,應(yīng)游情文藻,下筆成章,舉對策高弟,特授著作佐郎,轉(zhuǎn)考功員外郎,遷考功郎中。遷給事中、中書舍人!酢酢酢酰鄢刑鞚,特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镥鍪ス,夷戎飲化。虛心之理,其在茲乎!嗣子五人,俱為方□,公則第四子焉。三嘏稱高,鹡鸰推義;五常備德,棠棣相榮。公挺□杰出,□才廣□!跞艄路寰酰ㄈ舸蠼蚊。鳳翔武視,鷹揚(yáng)其體也。千牛出身,官資履歷廿七政。當(dāng)在第六政,時丁家艱。恩敕以嘉州戶口,饑□□散,擇良□以化理,釋公哀疚,除嘉州刺史。公伏詣朝堂,累日辭讓,叩頭流血。敕書相續(xù),頻降兇筵。公含悲奉命,展忠臣之節(jié),□詣所部。夫□主□狀,人性□鄙。公下車化演,聞風(fēng)投聚,若歸禽獸之心乎。非獨(dú)逃還戶人者眾,抑亦他州百姓慕義而來,此則公之德□!酢跞胗谕跏,圣主□□□用□□公□□□□安北都護(hù)府申奏,番虜侵?jǐn)_,軍戎不堪征戰(zhàn)之苦,思良策以□患,□忠潛運(yùn)□□多智高識,策匯張房,威同周亞。除公安北都護(hù),馳急驛赴任,此則公之籌策高也。用人一心,侯鼓三氣,大哉一柄,公將美焉。敕書慰錫丈,改靈州都督。英才逸遠(yuǎn),重德明眾,制古之術(shù),咸光譽(yù)焉。又屬河朔阻饑,鴻恩恤下,擇仁明以去災(zāi),用賢能以惠化。又授公邢州刺史。界中陽人皆饑,公至所部,旋降膏澤,歲稔康眾,仁豐義行。得百里嵩之政,同廉叔度之歌。謂曰:加之以師□,因□以饑□,□將若是哉。帝曰:爪牙之委,必在仁德。又改授左羽林衛(wèi)將軍,加樂安縣開國伯。榮寵累承,王臣蹇蹇;開物成務(wù),德音洋洋。公因疾辭官,□顧猶甚,且□□□□□□□□□武衛(wèi)將軍。頃以荊州申奏,歲頻不稔,百姓不寧。圣心遐□,求良教以□之。帝曰:□可任也。制書寵慰,令公力疾。臥理荊州,乘輦□邁,謳謠滿路,日清畏□,知古今相替矣。行未達(dá)于□部,疾將□□。恩制追還醫(yī)療,狀候漸加,以其年八月丁□日薨于河南寬政里之私弟也,春秋六十有三。恩敕贈絹布□□□□□□葬并以官供,便遷卜于洛陽邙山之原,禮也。惟公聰□天假,才識神兼,文比振金,學(xué)同戶。飛書走檄,未□□□□□□名□□揚(yáng)震!酢酢跤诳N紳,忠貞備于冠蓋。無可不可,之前哲。夫人河南元氏,廣平郡君,有中饋之德,備關(guān)睢之美。方□立行,□□□□!踝油ブS□造□銘,恭紀(jì)先德。上答寰寰之恩,下成睦睦之孝也。俾后代稱盛,存不朽之大美焉。敬仰公之嘉聲,萬不書一,豈無銘淑,伏□□□□其詞曰: □□□儀,□□仁德。孝行全己,溫良通識。興物為謨,成人之則。既周才智,何施不克(其一)。應(yīng)茲間氣,足表忠賢。剛?cè)嶝?fù)德,惠敏從□!酢酢跷灒酢酢跣。□□□□,集□□年(其二)。游魂何依,生氣如在。罷承制命,嘆昔梗概。英秀云正,尚聞遺愛。玉樹長往,永□□代(其三)!酢酢醴,□如□□!醣仍,信是郭級。文學(xué)推優(yōu),冠冕繼襲。永悲松茂,孤墳佇泣(其四)。吳興之后,胤緒榮門。事君盡節(jié),務(wù)職承恩。茲以賢士,傳哉令孫。嗟乎人失,至道長存(其五)。 開元廿九年歲次庚午正月丁酉朔十八日壬寅建,清河張彥升鐫。 該碑僅在宋人鄭樵撰的《通志》和陳思纂次的《寶刻叢編》中錄有碑名,而碑文尚未見于前人著錄!锻ㄖ 金石略》作“荊州都督長史孫公碑,張庭諷書”;《寶刻叢編》則增加了撰者姓名和鐫刻時間,作“唐荊州都督府長史孫公碑,唐張嘉貞撰,子庭諷書,開元二十六年”。這里,《寶刻叢編》把鐫刻時間記作“開元二十六年”,與碑文落款的“開元廿九年”不符,顯然是錯誤的。清乾隆《河南府志》和嘉慶十八年《洛陽縣志》皆據(jù)《金石略》,也錄其碑名,而云墓“在西京,今其墓均不可考”,已不知道具體埋葬地點(diǎn)。表明至遲在清代乾隆年間,該碑已被埋入地下。 該碑主人名字處被人鑿毀,但碑文所記其父孫處約,曾任唐朝宰相,《新唐書》和《舊唐書》均有傳。兩書的孫處約傳下,附記有處約之子孫佺,但無此碑主人。孫處約墓志已于1943年被盜出土,墓志提到“有子六人。嫡子侹,前太子通事舍人;第五子儆,前岐州□陽縣令;第六子□,□右驍衛(wèi)三川府右果毅都尉”,也未提到此碑主人。 圖2 大唐故荊府長史孫府君之碑文 碑文記述孫處約“嗣子五人,俱為方□,公則第四子焉”。檢查《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孫處約的五個孩子分別為:“侹,延州刺史、富春男;侑;俊,荊府長史、樂安子;儆,濟(jì)州刺史;佺,幽州都督、會稽公!憋@然,表中所列的荊府長史、樂安子孫俊,即為出土的墓碑主人。但把孫俊排行老三,又作樂安縣開國子,均與碑文不符,應(yīng)以碑文為準(zhǔn)才是。孫俊兄弟中,除侑可能官階偏低,未曾列述何職外,其余均為一方重臣,證明碑文記述非虛。值得注意的是,孫處約墓志明確記述有子六人,并有第六子官銜,從第五子為儆看,其第六子名字處缺的應(yīng)是“佺”字。而出土的孫俊神道碑亦云“公則第四子焉”,孫俊以下既然還有儆和佺兩弟,無疑說明孫俊兄弟六人。 《通志 金石略》除記載孫俊碑名外,還有二碑為:“中書侍郎兼黃門侍郎同三品孫公碑”“延州刺史贈幽州刺史、太常卿孫公碑,開元二年!薄秾毧虆簿帯妨硗饪龅亩疄椋骸疤浦袝汤蓪O公碑,撰寫人及年月并缺”“唐幽州都督孫公碑,唐徐彥伯撰,開元二年!笨梢钥闯,上述兩書的“唐中書侍郎孫公碑”,即為孫俊之父孫處約的神道碑;“延州刺史贈幽州刺史、太常卿孫公碑”,應(yīng)是孫俊長兄孫侹的神道碑;而“唐幽州都督孫公碑”,無疑是孫俊末弟孫佺的神道碑。出土的孫俊墓碑雖然未見底座,考慮到該碑重達(dá)數(shù)噸,不易搬移,這次文物鉆探又只是在45米寬的公路線內(nèi)進(jìn)行,因此估計墓碑距離原來位置不會太遠(yuǎn)。而孫處約墓志,據(jù)調(diào)查出土于今孟津縣朝陽鄉(xiāng)小梁村南,兩者相距約3千米。那么在此范圍內(nèi),還應(yīng)有孫處約家族的墓地。 碑文稱孫俊為“□郡富春人”,與新、舊唐書所載其父孫處約是“汝州郟城人”和孫處約墓志云“本□乘樂安人也”不合。據(jù)《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孫氏源于三支,分別出自姬姓、羋姓和媯姓。孫處約家族出于媯姓一支,“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恒、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生,字起宗,齊卿。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三子:馳、明、敵。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其后代子孫“世居清河,后魏有清河太守靈懷。武德中,子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tuán)-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