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考研數(shù)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聲音簡史
-
>
浪漫地理學:追尋崇高景觀
滇東南大型真菌彩色圖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1510
- 條形碼:9787030701510 ; 978-7-03-07015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滇東南大型真菌彩色圖鑒 內容簡介
《滇東南大型真菌彩色圖鑒》是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項目在滇東南大型真菌調查與評估基礎上收集匯編的,滇東南是云南省森林資源的重要地區(qū),在實地調查,采集大量真菌標本,并對其進行整理和鑒定基礎上集結成冊。本書的出版有利于讀者了解和認識該區(qū)域的高等真菌資源,為推動該地區(qū)真菌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fā)和利用。填補滇西南地區(qū)大型真菌資源種類的空白,本書共收錄了滇西南常見大型真菌243種,其中子囊菌門16種,隸屬7科,14屬;擔子菌門227種,隸屬41科,112屬。內容包括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各物種的彩圖、宏觀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季節(jié)、生態(tài)習性及食用、藥用價值等。此外,文末附有主要的參考文獻、真菌的中文名稱與拉丁名索引。
滇東南大型真菌彩色圖鑒 目錄
總論 1
各論 15
主要參考文獻 175
中文名索引 177
拉丁名索引 181
滇東南大型真菌彩色圖鑒 節(jié)選
總論 形態(tài)學術語 擔子菌(Basidiomycota):產生擔子和擔孢子的高等真菌。 子實體(fruiting body):產生并容納有性孢子的器官。 子實層(hymenium):是真菌由子囊或擔子等組成的一個可育層,整齊排列成柵狀,位于子實體的表面。 子實層體(hymenophore):長在菌蓋下面產生子實層的部分,有的呈葉狀,有的呈管狀。 單生(solitary):采集時僅看到單一菌株。 散生(adsperse):零散分布,個體間距較遠。 群生(clustered):多個菌株群居分布。 叢生(cespitose):多數(shù)菌柄從一處長出。 疊生(imbricate):菌蓋上下層疊狀排列。 寄生(parasite):一種真菌生于另一種活的物體上。 腐生(saprobe):真菌生于死的動植物體上。 白色腐朽(white rot):簡稱白腐,分解木質素而把纖維素剩下,木材質地柔軟呈海綿狀。 褐色腐朽(brown rot):簡稱褐腐,分解纖維素留下木質素,木材質地硬呈塊狀。 共生(symbiosis):大型真菌與植物互惠互利地生長在一起。 外生菌根菌(ex-mycorrhizal fungus):大型真菌與植物根系共生。 外菌幕(outer veil):蘑菇菌蕾外面的一層膜,發(fā)育后期往往呈膜狀或鱗片狀,位于菌托或菌蓋的外表。 內菌幕(inner veil):保護菌褶的一種膜狀或絲膜狀結構,發(fā)育后形成菌環(huán)。 菌蓋(pileus,cap):子實體上部的傘狀部分。 表皮、蓋皮(cutis):菌蓋*外層的一層組織。 條紋狀(stria):菌蓋邊緣表面上放射狀排列的溝紋。 同心環(huán)狀(zonate):以菌蓋中央為中心的環(huán)紋。 鱗片(scales):由外菌幕殘留形成的附屬物。 菌柄(stipe,stem):菌柄是著生菌蓋的組織,對子實體起支撐作用。 側生(lateral):菌柄由菌蓋的一側生出。 偏生(eccentric):菌柄偏離菌蓋中央。 中生(central):菌柄生于菌蓋中心。 菌環(huán)(annulus):殘留于菌柄上的部分內菌幕。 菌托(volva):菌柄基部的菌幕殘余。 菌索(rhizomorph):菌絲體集合形成的繩狀結構。 菌褶(gill,lamellae):擔子菌類傘菌子實體(擔子果)的菌蓋內側的皺褶部分,或由菌褶原發(fā)育成的結構,是傘菌類真菌分類的重要特征。 菌管(tube-like):大型真菌子實層體的一種。子實層體是長在菌蓋下面產生子實層的部分,有的呈褶狀,稱為菌褶;有的呈管狀,稱為菌管。 直生(adnate):菌褶與菌柄垂直著生。 離生(libera,free):菌褶與菌柄之間有空隙。 彎生(sublibera):菌褶彎曲著生于菌柄上端。 延生(decurrent):菌褶于菌柄從上向下延伸著生。 褶緣(gill margin):菌褶的邊緣。 菌肉(context):菌蓋與菌褶之間的部分。 乳汁(juice,milk):菌體分泌的液體。 子囊菌(Ascomycota):產生子囊的菌類的總稱。 子囊盤(apothecium,discocarp):子囊果的一種,盤狀或碗狀,上著生子實層。 本書使用說明 1. 本書是一本大型真菌野外指導用書,適合于大型真菌愛好者、學生在野外采集時鑒定和識別蘑菇。 2. 本書內容涉及滇東南地區(qū)各生態(tài)系統(tǒng)分布的大型真菌共計 306種,每個種的描述包括了中文名、學名、分類地位、主要形態(tài)特征,力爭體現(xiàn)真菌的野外特征。 3. 本書所采用的圖片基本為實地生態(tài)照片,有利于使用者直觀了解大型真菌的生長環(huán)境。 4. 本書參考了R. Singer和D. L. Hawksworth分類系統(tǒng),并做了適當?shù)恼{整。為使用者方便查找,拉丁名附了定名人;中文名參考了《中國的真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等資料。關于俗名、地方名及用途未介紹,請讀者參閱其他同類書籍。 5. 文中大型真菌的拉丁名按屬名字母順序、中文名稱按照筆畫順序列出。 **節(jié) 滇東南大型真菌研究方法 一、標本采集 本書所用標本均為2019~ 2021年采自滇東南地區(qū)的大型真菌,所有標本保藏于西南林業(yè)大學菌物標本館(SWFC)。野外采集大型真菌時需先拍攝大型真菌生態(tài)照,包括子實體生境、寄主、共生植物等,再對實體特征進行拍攝,其中包括正面、側面以及各個部位。并填寫縣域大型真菌采集記錄表,包括采集地、海拔、采集日期、子實體特征等,為后期鑒定提供參考資料。 二、標本形態(tài)觀察與鑒定 在野外采集記錄生境及新鮮標本宏觀特征的基礎上,對采集自滇東南的大型真菌進行研究鑒定。顯微形態(tài)觀察時,用鑷子和雙面刀片切取部分菌褶或菌管,用 5% KOH溶液、棉藍試劑作為浮載劑進行制片,并在顯微鏡下觀察孢子的大小、形狀、顏色、表面紋飾,囊狀體的形狀,記錄顯微結構特征,隨機選取 20個以上成熟的孢子進行大小測量。對于傳統(tǒng)形態(tài)學方法難以鑒定的種類,將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輔助鑒定,獲取真菌標本的 ITS序列,在 NCBI數(shù)據庫中進行比對,并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后結合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鑒定。 三、物種組成成分分析 對滇東南的大型真菌標本進行科、屬、種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各類群物種數(shù)目及其所占比例,并按照物種數(shù)目多少遞減排序。優(yōu)勢科(所含種類超過或等于 10種的科)、優(yōu)勢屬(所含種類超過或等于 5種的屬)的統(tǒng)計與分析參照現(xiàn)有文獻的方法。 四、區(qū)系分析 對大型真菌進行區(qū)系分析時,按照 Singer和 Ashton所提供的各屬信息,確定所有的分類單元的區(qū)系(科、屬、種)地理成分,從而進行區(qū)系劃分,*終確定其地理分布。 五、與有關地區(qū)真菌區(qū)系成分的比較 相似性計算公式采用 S=2a/(b+c)×100%的方法,公式中 S為相似性系數(shù); a為兩地的共同屬數(shù); b、c為出現(xiàn)在一個地區(qū)的種。兩地的共有屬數(shù)越多,其相似性也越大,或關系越親近;否則反之。用此方法將滇東南與有關地區(qū)大型真菌區(qū)系進行比較分析,探討滇東南真菌區(qū)系的起源關系與可能的演化途徑。 第二節(jié) 滇東南大型真菌物種組成及多樣性 一、科、屬、種組成數(shù)量統(tǒng)計分析 將本書的 306種大型真菌進行統(tǒng)計分析,見表1。 表1 滇東南大型真菌物種組成 二、主要科、屬情況統(tǒng)計分析 通過對滇東南所采集到的大型真菌標本進行科、屬、種的統(tǒng)計分析,其情況如表2、表3所述。 表2 滇東南大型真菌物種組成總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