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第三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20928
- 條形碼:9787545820928 ; 978-7-5458-209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第三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一本以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研究為主要內(nèi)容的學術著作,特色是這些研究課題與視角的選擇,多注重在近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架構內(nèi)設置和展開,收入其中的文章頗有特點和價值。
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第三輯) 內(nèi)容簡介
《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現(xiàn)代史”創(chuàng)新型學科團隊、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xiàn)代史研究室主辦,旨在匯聚學界新聲,推動中國現(xiàn)代史學科發(fā)展。目前推出第三輯,由張劍、江文君主編。書稿收錄約30篇學術探討的文章,側重中國與世界在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聯(lián)系,設有文獻集成、靠前漢學研究、研究綜述、口述與回憶、地方視野、治學經(jīng)驗談、讀史札記等版塊。書稿史料扎實、論述精當,為學界的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是學術研究成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第三輯) 目錄
特 稿
慈禧太后傳/沈渭濱
中日之間
日商上海交易所中的華商身影與運命/虞建新
藏本英明之失蹤:陰謀抑或偶發(fā)事件?/趙夢云
戰(zhàn)后上海日本資產(chǎn)的接收與處理/陳祖恩
文教傳承
法制化與制度化:民國時期上海教育行政管理的車之兩輪/施扣柱
耶穌會在佘山天文臺的科學實踐與中國近代天文學的興起/阮潔卿
竺可楨與國立浙江大學圖書館/蔣崢嶸
功敗垂成—消失的上海史建館基本陳列/劉華
經(jīng)濟百態(tài)
清代江蘇厘金研究/顧良輝
消毒牛奶:知識、制度、消費/章斯睿
抗戰(zhàn)時期上海遠洋航運探析(1937—1941)/李玉銘
雛鳳初鳴
徒有其表的海防藩籬—晚清吳淞炮臺實態(tài)初探/徐嵩
民初**屆國會湖北參議員選舉研究/常芳彬
“五四青年”書寫的另面:以羅家倫為核心的學生形象再考察/潘巖
書 評
何為科學家/張劍
張仲禮與海外中國研究—馬軍編《我所了解的國際漢學界》簡介/朱燾
會議追蹤
“從‘抗戰(zhàn)’到‘二戰(zhàn)’—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康越良、朱燾
既往開來—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現(xiàn)代史研究室12種新書/江文君
回憶與訪談
一個工運史專家的少年時代/鄭慶聲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日子/華士珍
記憶中的那棟樓/湯仁澤
訪問王靜談話記錄/鄭慶聲、倪慧英訪問,馬軍整理
舊稿新刊
上海1925:城市愛國運動與維護外國特權/[美]尼古拉??克利福德著,章克生、張培德譯
文獻集成
《經(jīng)濟學術資料》有關“海外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刊文目錄/馬軍編
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第三輯) 節(jié)選
何為科學家?(節(jié)選) ——讀本-戴維《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一項比較研究》札記 1918年10月,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中國科學社董事會會長任鴻雋,哈佛大學商科碩士、《科學》編輯部部長楊銓等幾位留美學生學成歸國,上海幾家報紙以“科學家回滬”“科學家由美返國”為題予以報道,極盡夸張之能事,如《申報》說任鴻雋、楊銓兩人“于科學素極醉心,此次學成歸國,定能一新我國科學也”。任鴻雋、楊銓作為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始人與主要領導人,對發(fā)展中國科學自有其主張,但任鴻雋不過剛剛獲得化學碩士學位,楊銓雖在康奈爾大學習機械工程,但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轉學管理,如何能擔當“科學家”這一稱號? 對此,任鴻雋感到很是“惶恐”,回國伊始就在環(huán)球中國學生會作公開演講《何為科學家》,從科學共同體這一角度對科學家社會角色進行了闡述。他說科學所研究的是自然界現(xiàn)象,科學家們所注重的是“未發(fā)明的事實”,這樣科學家不僅要像中國人一樣讀古人書,了解前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事實,在實驗室和大自然進行成年累月的觀察和實驗。由此,他定義說科學家“是個講事實學問以發(fā)明未知之理為目的的人”,一個科學家不是大學畢業(yè)或者博士畢業(yè)就能養(yǎng)成的,得了博士學位后,“如其人立意做一個學者,他大約仍舊在大學里做一個助教,一面仍然研究他的學問。等他隨后的結果果然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于世界人類的智識上有了的確的貢獻,我們方可把這科學家的徽號奉送與他”。(《科學》第4卷第10期第917-924頁)在任鴻雋看來,作為一個科學家,必須為人類的知識視野擴展做出獨特的貢獻,這是區(qū)別于其他社會角色*為本質的所在。因此他與他同船回國的留學生根本不配稱為“科學家”,*多只能稱為“科學家”的預備人員而已。任鴻雋的演講已成為中國科學社會學發(fā)展史上的經(jīng)典文本,如今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科學家社會角色的認知還遠未達到百多年前他的水平與高度。 專指從事科學研究職業(yè)的科學家(scientist)一詞,大致在1830年代由英國人威廉??惠威爾(William Whewell,1794-1866)創(chuàng)造,并慢慢傳播開來。按照弗??茲納涅茨基(Florian Znaniecki,1882-1958)的界定及羅伯特??墨頓(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的解讀與補充,科學家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其內(nèi)涵至少包括四個方面:(1)科學家群體即科學共同體的形成;(2)科學家社會角色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包括遵守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樹立“科學求真”的價值觀念等;(3)科學家具有區(qū)別于其他角色的社會地位及職業(yè)特色;(4)科學家須向科學共同體提交獲取科學共同體認同的科研成果。(弗??茲納涅茨基著,郟斌祥譯《知識人的社會角色》,譯林出版社2000年)可見,對人類知識視野擴展作出貢獻是“科學家”*為本質的特征。這一“科學家社會角色”界定基本成為社會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們研究科學工作者基礎。被譽為羅伯特??默頓學派之外*接近羅伯特??默頓(劉鈍教授語)的以色列社會學家約瑟夫??本-戴維(Joseph Ben-David,1920-1986),1971年出版的專著《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一項比較研究》,以上述界定研究了科學家社會角色形成的歷史演化進程。 作為社會學家英格爾斯(Alex Inkeles,1920-)主編的“現(xiàn)代社會學叢書”一種,該書出版后激起反響,1984年曾再版。其影響很快溢出英文世界,在正處于因改革開放而激蕩起思想解放的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也產(chǎn)生了陣陣回音,相當程度上形塑了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方法、研究理論與研究領域。1988年作為影響甚為深遠的“未來叢書”之一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譯者為當時供職于浙江大學的趙佳苓!拔磥韰矔本幬、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yè)先生是譯稿審閱人,他回憶說審讀該書及羅伯特??默頓《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使他對科學社會學和科學社會史有了基本了解,進一步將“興趣集中在了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的社會史方向”。正如劉鈍教授所說,趙佳苓譯本幾十年來一直是國內(nèi)“許多從事科學社會學、科學史、科技政策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機構”的必讀書。筆者也深受其影響,關于中國近代科學本土化的體制化研究,完全是“依樣畫瓢”。受時代影響,當年譯本有不少遺憾,而且市場早已難覓蹤影(筆者的復印件也早不成樣子),新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劉曉教授翻譯、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新版不僅彌補此前的遺憾(諸如補全書名《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一項比較研究》、補譯附錄圖表和索引、將尾注變?yōu)槟_注等)、滿足了學界的亟需,而且還有其師、前國際科技史學會主席和柯瓦雷獎章獲得者劉鈍教授精當?shù)摹锻扑]序》。
現(xiàn)代中國與世界(第三輯) 作者簡介
張劍,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致力于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與社會變遷的研究,對上海史、中國科技史、中西文化交流等有較深涉獵,擔任《中國科技史雜志》編委。 江文君,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與上海史。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