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12-01
開本: 其他 頁數: 472
本類榜單:收藏/鑒賞銷量榜
中 圖 價:¥48.0(7.5折) 定價  ¥64.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3531
  • 條形碼:9787559843531 ; 978-7-5598-435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以工藝為主線, 以歷史、文化、藝術、審美、收藏與鑒賞為脈絡, 在泥與火的光影轉換中, 你會看到許多西方世界的東方器物。它們應該被留存,被記憶,被傳承。它們是瓷器,更是中國歷史;它們是學說,更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智慧結晶;它們是載體,是散落在西方世界的古代文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不朽創(chuàng)造,更是獻給當代人的“長物志”。 1. 此書在1882年獲得漢學屆的“儒蓮獎”(Stanislas Julien Prize)。本書是儒蓮獎早期獲獎作品中唯一的關于中國器物研究的著作。 2.西方人對瓷器的推崇直接導致了西方“中國熱”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中國瓷器考》在瓷器研究領域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價值。 3.作者作為法國著名漢學家同時又是著名收藏家,具有很強的鑒賞力和審美能力,本書包含諸多精美圖片,書籍設計考究,賞心悅目。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內容簡介

瓷器的海外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頁。16世紀以來,中國瓷器通過海上新航線遠銷歐洲,它們不僅是具有實用價值的器物,更是中國燦爛文明的載體。西方人是通過陶瓷開始認識中國、向往中國,進而與中國展開交流的,英文中“瓷器”和“中國”享有同一命名便是明證。瓷器這一文化符號,對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國瓷器在給歐洲以影響的同時,也從歐洲藝術中汲取了營養(yǎng),受到了西方畫法的潤澤!吨袊善骺肌返淖髡邐W圖·德·薩代爾是巴黎有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書,書中對中國瓷器文化做了細致的考察,解釋了諸多專業(yè)術語的意義,并詳細闡述了瓷器的制作過程,瓷器的種類,瓷器上圖畫的特定主題。很重要的是,作者還介紹了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傳播與演化過程。此外,書中收錄的歐洲有名收藏家的藏品圖片,是19世紀西方出版的冊中國陶瓷收藏圖錄。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目錄

**章? 中國瓷器的起源 硬質瓷器在中國的發(fā)明年代 / 007 釉下鈷藍紋飾的發(fā)明 / 011 ......第二章? 瓷器的燒制、紋飾與款識 瓷土的成分 / 073 軟質瓷土在法國的發(fā)現(xiàn) / 078 半軟質中國瓷器、“中國白”/ 121 法國軟質瓷土 / 122 中國繪畫的特點 / 125 圖像展示 / 133 四位*高神靈 / 136 ......第三章? 中國瓷器在歐洲 歐洲的中國瓷器 / 225 過去的瓷器愛好者 / 238 杜維爾先生和馮佩提斯子爵的收藏 / 249 德·朱利安先生的收藏 / 262 蓋尼埃先生的收藏 / 275 布瓦賽先生的收藏 / 279 ......第四章? 瓷器描述與時代劃分 一系列中國古代瓷器的年代記與描述 / 307 原始階段 / 311 **階段 / 319第二階段 / 333 ...... 譯后記 / 445



展開全部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節(jié)選

歐洲的中國瓷器 筆者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希望可以根據年代先后順序為我們歐洲人所擁有的中國瓷器進行歸類。本章我們會主要探討這一問題。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探究清楚哪些瓷器是*先銷至歐洲的;谖覀儗Υ善饕褤碛幸欢ㄕJ知,可自然得出如下結論:銷往歐洲的那些中國瓷器,其燒造年代必然遠早于它們抵達我們歐洲大陸的時間。 我們的研究會以梳理14世紀、15世紀以及16世紀期間王室和貴族的收藏品清單作為出發(fā)點。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視角,在這一梳理過程中我們可以見證這一點:不同豪門望族的珍寶收藏中的確都有瓷器的身影。唯一比較令人遺憾的是,閱讀清單并不能讓筆者準確判斷這些瓷器的品種與類型。 筆者查閱的阿拉伯編年史并沒有提供薩拉丁贈予努爾丁的40件器物的具體描述。此外,史料中使用的這些簡潔的器物名稱,又能提供給我們多少有效信息呢?比如,1372年雅娜埃夫勒與1415年貝里公爵收藏的“瓷石水罐”“壺柄和壺身材質相同的瓷壺”,以及“泛著特殊灰色調的藍瓷水罐與水壺”。還有這件筆者在奧地利的瑪格麗特1524年的收藏清單中發(fā)現(xiàn)的“美麗的白瓷平底大口杯,杯蓋上繪制有一周人物紋樣,有男人亦有女人”。 筆者非常確信,這“藍瓷”中的“藍”字應是說明瓷釉的顏色,或是器表紋飾的顏色。而“灰色調”大概特指的是某種散發(fā)灰色光芒的塞拉同青色。后來經土耳其以及其他亞洲國家轉賣的大部分瓷器都呈現(xiàn)此種顏色。但是*后一件器物的描述對我們而言就顯得比較難于解釋。這一周人物紋既可以是單一的藍色紋飾,也可以代表使用多種顏色彩料繪制而成的紋飾。這件美麗的平底大口杯曾為奧地利瑪格麗特所擁有,估計是歐洲歷史文獻中明確記載的**件類似器物。它燒造于成化年間(1465—1487),中國人便認為釉上五彩工藝的發(fā)明時間在成化時期。英國人收集的資料也沒能更明朗地闡明這些疑惑。馬里阿特1(Marryat)先生似乎一直在從事此方面的研究,他講道:“歷史學家拉平(Rapin)和多塞特(Dorset)曾記敘過如下事件,1505年亨利七世統(tǒng)治時期,費利佩一世2(Philippe d’Autriche)與其妻一同被召去統(tǒng)治卡斯蒂利亞(Castile),他們一行人離開荷蘭,從米德爾堡(Middelburg)前往西班牙。在離開英吉利海峽之際,他們的船隊被風暴驅散,運載他們的船只在韋茅斯(Weymouth)港口暫避風雨。警長托馬斯·特蘭查德先生(Thomas Trenchard)為表敬意,趕忙邀請二位前往他位于沃爾夫頓(Wolveton)的住宅,他在那里款待二位。當國王離開英格蘭時,他將一些珍貴的禮物贈予了主人,其中就包括數個巨大的代爾夫特餐盤和幾個東方瓷制大碗,其中之一鑲嵌著純銀邊框,并繪有阿拉伯式紋樣!瘪R里阿特還提到這些瓷碗在當時是非常稀有的,因為那時人們尚未發(fā)現(xiàn)越過好望角通向東方的航路,只得使用駱駝馱著旅人穿越沙漠。托馬斯·特蘭查德的后人精心保存了這些卓絕的瓷碗。它們皆為釉下青花瓷器,紋飾于生坯之上繪成。 馬里阿特先生還提到過一個顏色似海水一般的青瓷大杯,據他所說,這件器物還曾被威廉·瓦漢姆大主教(William Warham,于1504—1532期間擔任主教)當作圣杯使用,大約在亨利八世統(tǒng)治時期進口至英國。 歐洲的中國瓷器收藏史于1508年翻開了新的一頁,那一年,葡萄牙的航海家們返回歐洲。他們乘著風浪,以極大的勇氣航行至遙遠的東方,抵達了那個時代水手們幻想中的未知國度,千里迢迢帶回了諸多產品,種類不勝枚舉。*吸引人們眼球的自然是被他們稱為“l(fā)oca”(餐具)或者“porcelana”(瓷器一詞的古寫法)的中國瓷器,“porcelana”這個詞語在當時的歐洲已經被大眾接受、使用。要知道,葡萄牙人不但是大膽的航海先鋒,而且還是經驗老到的商人,那些被他們從異域帶回的瓷器不久后便以高價售出。于是,他們又迅速回到中國,繼續(xù)開展貿易活動,開采中國這座豐饒的“礦山”。 在探訪了中國沿海地區(qū)的幾座城市之后,他們*終抵達了廣州,并于1517年被這里的人們接納。這條新航路一經開通,歐洲與遠東地區(qū)之間的直接貿易往來就變得更加繁忙。中國瓷器大量涌入西方,并在各個國家逐漸傳播開來。不久后,一次偶然事件很快將貿易活動的范圍擴大至日本。1542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在從暹羅駛向中國的過程中迷失了航向,漂流到了日本鹿兒島附近海岸。日本人熱情接待了船上的海員,海員們對日本人以同胞相稱,后來又獲得了在長崎經營貿易和建立倉庫的許可。在后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又陸續(xù)有一些荷蘭人來到了這里,和葡萄牙人一起在長崎經商,長崎便逐漸成為了歐洲和日本通商往來的中心要塞。 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商貿行為很快遇到了阻礙。葡萄牙商人同時還向日本輸送了一批天主教傳教士,起初當地人民還樂于傾聽傳教士宣揚教義,不久后,由于傳教人士傳教活動過分張揚、熱情過于高亢,導致在日本的外國人深陷困境當中—日本政府對這些外國人產生了反感,制定了一項比較極端的政策,從而可以直接斬斷問題根源。1639年,日本皇室發(fā)表政令,宣布驅逐長崎所有的外國人,不論是修士還是世俗人士、政客或是傳教士,都必須立即離開。這項驅逐令針對耶穌會士以及葡萄牙人而言較為嚴苛,卻給予了荷蘭人一定的回旋余地。在荷蘭人清理了他們位于平戶市的工廠后,日本當局允許他們可以繼續(xù)在日本從事貿易活動,但是前提是:他們不可以踏上日本的陸地,只可以在長崎海港附近的小島上居住。荷蘭人并未因此將自己圈定在這塊島礁之上,而是盡一己之力尋找根據地。后來,他們實在看不到返回平戶的希望,便決定徹底將庫存清空。這批庫存便是著名的“出島貨倉”的源頭,東印度公司從出島貨倉運出了數量龐大的肥前瓷器。毫不夸張地講,他們運出的瓷器幾乎淹沒了荷蘭和歐洲北部地區(qū)。在1698年到1722年之間,人們在瓷器中優(yōu)中選優(yōu),篩選出了一部分精品,后成為了如今位于德累斯頓的日本博物館的館藏。 在荷蘭人同日本人于長崎和出島進行貿易的同一時期,中國的大帆船也將大量中國燒造的白瓷運至了長崎海港,這些白瓷器在開往荷蘭的商船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與此同時,其他歐洲國家的貨船接連來到了中國海域,并在澳門和廣州建立了永久性的貿易站點,那些站點也不斷有瓷器運出。當17世紀開啟之際,英國人以其鄰國為榜樣創(chuàng)立了屬于自己的東印度公司。起先,英國人無法和中國人、日本人直接開展商貿,因為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已經占據了市場的霸主地位。*終于1623年,英國人幫助阿拔斯一世3(Shah Abbas Ier)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回了進入波斯灣的咽喉地帶—霍爾木茲海峽之后,他們成功在這個地區(qū)附近的坎布。–ombron)建立了**家貿易機構。以此為出發(fā)點,英國人逐漸壟斷了經過此地的貿易往來,坎布隆變成了印度、中國、歐洲三地產品的天然倉庫。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過那里的中國瓷器都以“坎布隆器”的名稱直接銷往英國,這一命名一直延續(xù)使用至1640年。英國公司于1640年在廣州順利建起了**家工廠,商貿產品自廣州運出,于是瓷器的名稱更改為“中國器”。波斯人訂購的所有按照其品位定制的中國瓷器也都是從坎布隆發(fā)出的,送往阿拉伯和土耳其的瓷器也需要穿過波斯灣。 俄羅斯人在中國北方邊境附近與中國進行貿易,而我們法國,黎塞留(Richelieu)、馬扎林(Mazarin)兩位大主教曾經屢次嘗試,卻始終未獲得成功。*終在國王的批準下,我們才創(chuàng)立了“東方與東印度公司”,后又更名為“中國公司”,這家公司從1685年一直運轉至1719年。水手們在**次自遠東揚帆歸來之時,將兩個巨大的瓷器輪車展現(xiàn)在路易十四面前。后來,這兩件機器從凡爾賽宮轉移至法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公司曾經在中國定制過各式各樣的產品,包括繪制有法國眾多家族徽章的餐具,比如彭提維(Penthièvre)家族。中國工匠可以根據模型和圖紙制作樣品,成品的完美程度令人稱奇。筆者在此想要舉一個*能展示中國工匠無與倫比模仿功力的著名例證:中國工匠使用瓷器模仿了我們的利摩日彩陶。圖60展示的便是法國中國公司運營期間在中國預訂生產的瓷器之一。 圖60,帶有手柄的瓷湯碗,胎體細膩,瓷質輕薄。以利摩日彩陶作為樣本臨摹復制而成,故而其形制和紋飾皆模仿利摩日彩陶的風格。湯碗外壁黑地繪白花,以金彩為點綴,器內以素三彩為飾,繪有五彩花卉以及水果紋。器底繪有一個水果籃,旁邊是工整書寫的花體簽名縮寫“I.L.”意為:利摩日陶工讓·勞當。器物高13.5厘米。馬其斯(Marquis)的收藏,巴黎。 17世紀末期,中國人和日本人已經將商品賣到了全世界。他們工廠的生產規(guī)模隨著世界各地源源不斷的訂單到來而逐步擴大。而且,因為清楚自己能夠通過這些瓷器訂單賺得盆滿缽滿,他們心甘情愿滿足買家的各種苛刻要求。他們會根據買家的不同品位繪制不同的紋飾,模仿買家所提供器物的形狀,復制買家?guī)淼臉悠樊嬈S谑,中國和日本的工匠們在為他們的亞洲鄰居燒制出花瓶、扁壺、酒壺和圣水瓶之后,又為我們歐洲人燒造了餐桌用具,在我們大貴族階層的專用瓷器上標記了紋章,為18世紀女主人的閨房提供了香花罐,還有各類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不一而足。 這些貿易活動的確值得大書特書,但是筆者在此想轉換一下話題,介紹一下瓷器貿易是在何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我們判定進口瓷器的燒造年代和藝術價值,我們需要了解這些瓷器在歷史長河中是通過哪些不同的渠道來到收藏愛好者的手中,并不斷滿足他們的需求的。 對于這個自創(chuàng)立后便緊閉國門、自給自足的偉大帝國,當目睹自己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被打破,與西方世界開始正面接觸時,心中實際充滿了恐懼與憂慮。明朝的*后幾位皇帝,和韃靼(滿洲)皇帝并沒什么分別,他們都拒絕為來自“野蠻之邦”的人打開國門。不屑、懷疑、嫉妒,種種情緒混雜在一起,*終融匯成為了一股對外國人的仇視之情。貿易禁令層出不窮,但是貿易本身強大的擴張力量卻得以沖破一切阻礙。貿易活動在經歷了數不勝數的阻撓之后,*終找到了突破口。但是,從事貿易的商人卻始終需要面對新的斗爭,盡力與限制貿易的政策抗爭,并且他們還時刻身處于危險的境地。

海外漢學譯叢 器成天下:中國瓷器考 作者簡介

奧圖·德·薩代爾(Otto du Sartel),1832年生,十九世紀法國 收藏家、學者,對東方器物有深入的研究。譯者:劉婷,1988年生,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現(xiàn)居美國從事翻譯工作。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