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精選集
-
>
中國美術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Volume Ⅲ:古史的形象: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090609
- 條形碼:9787533090609 ; 978-7-5330-9060-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Volume Ⅲ:古史的形象: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本書特色
本叢書入選國家“十四五”重點出版項目。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叢書是學術前沿專業(yè)圖書,在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的主旨下的世界“總體史”的強調,提出的更接近本質的藝術史研究方法。東西方之間文化、藝術自古以來不是孤立而是一種雙向選擇、雙向回授的影響關系,既有縱向流傳,也有橫向交流——貿易往來、宗教傳播、民族遷徙、工藝提升、審美情感等互融,都左右著文化變遷和藝術走向。而現有的美術史研究和美術理論叢書都沿襲了以前記錄式的歷史書寫方式,各國之間的美術史是孤立研究的。“藝術史研究進入總體史研究的必要性在于需要還原對象的真實”,因為對象本身是跨文化、跨學科的,所以我們的研究方法也要“跨越”單一領域的局限。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希望通過一年出一本輯刊的方式,持續(xù)性地研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紐帶的“一帶一路”,展現人類文明互融共生的歷史真相;也希望讀者感悟到人類平等交往、和平發(fā)展、共同進步的重要性,為在新時代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人類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做出努力。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Volume Ⅲ:古史的形象: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內容簡介
在本書開篇的文章(柳揚的《秦金飾對歐亞草原動物藝術的汲取與轉化》)中,歐亞大陸上一個十分流行的古代紋飾。紋飾主體是一只雜交動物的形象:從蹄子看應該是一只偶蹄動物,但它奇怪地長著一副鷹嘴;它頭上的大角像樹杈般展開,而其每一個分杈部分的盡頭,則開出類似花朵或者云頭(更多的案例中 則是鷹嘴)的圖案;尤其是,它的四條腿上下兩兩翻轉,形成一種動態(tài)旋轉的態(tài)勢,十分接近于后世代表中國文明的典型圖案——太極圖。鑒于這幅“太極圖”,圖案各部分把食草動物與猛禽、動物與植物、游牧與農耕、生命與自然完美地融合為一個整體,我更愿意將之看作歐亞大陸本身多種文明形態(tài)交融共生的一幅圖像;同時,在另一種意義上,它其實也是暗蘊本系列叢書中提倡的 “跨文化藝術史” 理念的一幅圖像,一種“古史的形象”。 閱讀本書每一篇論文的過程,是極其美好的體驗。閱讀中強烈的感受,是任何概括和綜述,都不免破壞和中斷這些紛至沓來的美感。哲學家本雅明生前的未遂之愿,是寫一部“純粹由引文構成的書”;為了不至于扭曲文章作者的本意,我認為本書導論*好的構成方式,正是一篇“純粹由引文構成的導論”——由引自每一位作者的文字所組成。這些引文作為文章的片段,一方面,猶如遺傳密碼和全息攝影那樣,帶有作者思想和智慧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它們也構成了通向本書正文的通道和秘徑,通向所有美不勝收的體驗本身。 目前,國際學術界正在經歷一次“全球化轉向”,“全球藝術史”(Global Art History)或“世界藝術史”(World Art History)的熱潮正在興起。但是,迄今為止的各種研究,均未能充分、真實、公正地反映和評價在建構人類文化和命運共同體上面,東、西方文化和藝術彼此所起的歷史作用。為了恢復歷史的真相,一系列建立在實物研究和方法論創(chuàng)新之上的深刻的跨文化研究,已成為必須。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以案例研究和方法論創(chuàng)新為路徑和鵠的,通過十六位作者的十七篇研究文章,嘗試講述一系列從中國出發(fā)、具有世界視野的跨文化藝術史的故事。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Volume Ⅲ:古史的形象: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目錄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Volume Ⅲ:古史的形象: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節(jié)選
第二章:唐青花伊斯蘭紋飾舶來記 目前我們尚無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菱形花葉紋圖案一定*早出現于伊斯蘭藝術中。 而且伊斯蘭陶器一直缺乏可靠的確切編年,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早期伊斯蘭白釉藍彩陶 器基本上被推斷在9 世紀前期,和唐青花出現的年代相近。以目前掌握的紀年材料來看,“黑石號”沉船上的唐青花(826 年)還略早于突尼斯凱拉灣大清真寺的花磚(836 年)。不過, 法門寺的伊斯蘭玻璃桶形杯也存在年代更早的可能性。因此,在目前尚無法以年代的絕對 早晚來進行溯源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從裝飾傳統(tǒng)、紋樣流行的普遍性等角度,來思考唐青 花菱形花葉紋的來源。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世界至遲從 9 世紀開始,菱形花葉紋的運用就非常普遍,不僅在建筑裝飾和陶器上出現,在玻璃器上也有表現,而且使用時間一直向 后延續(xù),成為一種傳統(tǒng)紋飾。而中國境內,這類紋飾并不是一種傳統(tǒng)紋樣,只是在 9 世紀出現并集中在這一階段。到明初再度出現時,這類裝飾也是伴隨著伊斯蘭風而來,明顯不 是本土樣式。謝明良先生在討論“黑石號”沉船出土青花瓷時,曾結合長沙窯和白釉綠彩 陶的貿易瓷性質,指出這三類瓷器上同樣的母題紋飾似乎主要和外銷工藝品有關。從這個 角度,我們也可以推想,這類紋飾應該是帶有外銷市場的喜好風格。因此我們推測,唐青 花等陶瓷器和其他唐代工藝上的“菱形 + 花葉紋”的組合紋樣,很可能是來源于伊斯蘭藝術 ( 陶器與玻璃器 )。另外,這種舶來紋樣可能一度也成為唐土的時尚,在陶瓷、滑石等多類工藝品中出現,還與中國傳統(tǒng)紋樣如龍紋進行搭配組合,從一個側面彰顯出大唐帝國的 包容氣象。 ——劉朝暉,《外銷、內銷與其他:唐青花再議》,本書第 75 頁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Volume Ⅲ:古史的形象: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作者簡介
李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人文學院院長,文藝復興藝術史研究學者和跨文化藝術史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第八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高訪學者,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專著《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2020)、《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2016)、《穿越理論與歷史:李軍自選集》(2012)、《出生前的躊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2003)、《家的寓言:當代文藝的身份與性別》(1996)、等;譯著《拉斐爾的異象靈見》(2014)、《宗教藝術論》(1992)等;合著《八日談——我們能摸準藝術的脈搏嗎?》(2020);主編《跨文化美術史年鑒1: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2019)、《跨文化美術史年鑒2:“歐羅巴”的誕生》(2020)以及《眼睛與心靈:藝術史新視野譯叢》(2013-)等;擔任大型國際展覽“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xiāng)——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館;同名圖錄,商務印書館,2018)、“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2018,中國國家博物館;同名圖錄,北京時代華文出版社,2018)的總策展人。論文和著作獲第七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15)、一等獎(2020),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21),第二十九屆“金牛杯”美術圖書獎金獎(2021)。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