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fēng)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輿圖文獻(xiàn)視野下的明清廣東海防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707376
- 條形碼:9787030707376 ; 978-7-03-070737-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輿圖文獻(xiàn)視野下的明清廣東海防 內(nèi)容簡介
輿圖文獻(xiàn)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審視輿圖文獻(xiàn),用歷史地理學(xué)方法研究歷史時期的海防問題是很好的視角。本書通過檢閱國內(nèi)外遺存中涉及明清時期廣東海防的大量珍貴輿圖文獻(xiàn),尤其是通過文獻(xiàn)整理及輿圖檔案公開而涌現(xiàn)出的鮮為學(xué)界所知的稀見輿圖文獻(xiàn),對廣東地區(qū)重要的海門、水道、港灣等地理環(huán)境要素,以及受其影響而做出軍事部署的水師戰(zhàn)船、海防炮臺進(jìn)行了探討。
本書適合歷史、地理、地圖、軍事、旅游、海洋等相關(guān)部門工作者閱讀參考。
輿圖文獻(xiàn)視野下的明清廣東海防 目錄
**章 明清時期廣東海門水道的地理形勢 1
**節(jié) 廣東海門概述 1
第二節(jié) 廣州海門及其主航道 5
第三節(jié) 東三門水道 13
第四節(jié) 西三門水道 19
第五節(jié) 澳門至香山海門及其水道 24
第六節(jié) 珠江口南部諸島周邊海門及水道 30
第二章 明清時期廣東的港灣及水師戰(zhàn)船 35
**節(jié) 明清時期廣東的港灣 35
第二節(jié) 輿圖文獻(xiàn)中的明清廣東水師戰(zhàn)船 68
第三章 清代晚期廣東炮臺的稀見輿圖文獻(xiàn) 89
**節(jié) 《粵省海防圖說》 90
第二節(jié) 《廣東全省海圖總說》 95
第三節(jié) 《南北洋炮臺圖說》 102
第四節(jié) 《虎門各炮臺形勢圖》與《虎門各炮臺形勢總圖》 134
第四章 輿圖文獻(xiàn)視野下的虎門海防炮臺 143
**節(jié) 《三臺圖》 143
第二節(jié) 《十臺全圖》 164
第三節(jié) 《十六臺圖》 176
第四節(jié) 《四大炮臺群圖》 190
第五章 明清廣東輿圖文獻(xiàn)的發(fā)展與遺存 213
**節(jié) 明清時期廣東輿圖的認(rèn)知與發(fā)展 214
第二節(jié) 明清時期廣東輿圖的分類 224
第三節(jié) 《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宣示南海主權(quán)的典范 250
結(jié)語 259
參考文獻(xiàn) 264
附錄I 《南北洋炮臺圖說》“虎門”部分校錄 273
附錄II 明清時期部分廣東海防輿圖文獻(xiàn) 292
表目錄
表1-1 明清之際廣東省“海門”區(qū)劃 2
表2-1 廣東水師提標(biāo)中營船只配額及駐防官兵人數(shù)統(tǒng)計(jì) 75
表2-2 廣東水師提標(biāo)右營船只配額及駐防官兵人數(shù)統(tǒng)計(jì) 76
表3-1 沙角山(炮臺)詳情表 109
表3-2 捕魚山(炮臺)詳情表 110
表3-3 侖山(炮臺)詳情表 111
表3-4 歸藏山(炮臺)詳情表 112
表3-5 旗山(炮臺)詳情表 112
表3-6 白鶴山(炮臺)詳情表 113
表3-7 鼻灣山(炮臺)詳情表 114
表3-8 鵝嘴山(炮臺)詳情表 114
表3-9 虎門威遠(yuǎn)炮臺詳情表 115
表3-10 威遠(yuǎn)(炮臺)軍事分區(qū)設(shè)施詳情表 116
表3-11 威勝東臺詳情表 119
表3-12 威遠(yuǎn)后山(炮臺)詳情表 120
表3-13 廣綏炮臺詳情表 121
表3-14 蛇頭灣山(炮臺)詳情表 122
表3-15 上橫檔山(炮臺)詳情表 124
表3-16 上橫檔副炮臺詳情表 125
表3-17 上橫檔山(炮臺)軍事分區(qū)設(shè)施詳情表 126
表3-18 定遠(yuǎn)炮臺詳情表 127
表3-19 下橫檔山(炮臺)詳情表 128
表3-20 下橫檔山(炮臺)軍事分區(qū)設(shè)施詳情表 130
表3-21 廣靖露天臺詳情表 131
表3-22 大角山(炮臺)詳情表 131
表3-23 蒲洲山(炮臺)詳情表 133
表4-1 《十臺全圖》中炮臺情況 165
表4-2 虎門炮臺屯田、屯兵統(tǒng)計(jì) 188
表4-3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至光緒十年前虎門炮臺情形 191
表4-4 《廣東海圖說》炮臺統(tǒng)計(jì)情形 195
表4-5 清末虎門“四大炮臺群”炮臺數(shù)量及名稱統(tǒng)計(jì)表 206
圖目錄
圖1-1 《廣東海防形勢圖》 8
圖1-2 《廣東海防形勢圖》(蕉門局部放大) 8
圖1-3 《以龍穴山羅盤分定界址圖》 10
圖1-4 《廣州至澳門水道圖》 11
圖1-5 《廣州至澳門水道圖》(文字局部放大) 11
圖1-6 《廣州至澳門水道圖》(局部放大) 12
圖1-7 《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放大) 16
圖1-8 《虎門水面丈尺》(局部放大) 17
圖1-9 《前山寨與澳門形勢圖》 25
圖1-10 《珠江沿岸圖》 27
圖1-11 《大清一統(tǒng)海道總圖》(局部放大) 29
圖1-12 《由交趾至北河口》(局部放大) 31
圖1-13 《中國江海險要圖志》(廣東部分) 32
圖2-1 《蒼梧總督軍門志》中《柘林寨圖》 38
圖2-2 《清初沿海全圖》(局部放大) 41
圖2-3 明初《建碣石玄武山記》碑與萬歷《三臺保障》碑 44
圖2-4 《歸善縣志?碧甲司圖》 47
圖2-5 《清朝柔遠(yuǎn)記?廣東沿海形勢圖》(由四幅輿圖組合) 48
圖2-6 《澳門圖說》(嘉慶十三年) 50
圖2-7 《澳門圖說》(嘉慶十四年) 50
圖2-8 《粵大記》中的早期“香港”輿圖 52
圖2-9 大鵬灣權(quán)屬中英界碑(1902年) 54
圖2-10 《中國近世輿地圖說?大鵬灣圖》 55
圖2-11 嘉慶年間《廣東通省水道圖》(廣州灣局部放大) 61
圖2-12 19世紀(jì)初圍剿海盜圖 61
圖2-13 光緒年間《皇朝直省輿地全圖》(廣州灣局部放大) 62
圖2-14 清代榆林港圖 67
圖2-15 《籌海圖編》中的廣船 69
圖2-16 《三才圖會》中的廣船 69
圖2-17 《武備志》中的廣船 69
圖2-18 《登壇必究》中的廣船 70
圖2-19 《武備志》中的“蒙沖”(廣船的一種) 70
圖2-20 嶺南古船舶鐵力木龍骨遺存,周孝雷拍攝提供 72
圖2-21 清康熙年間《水師輯要》中所繪的趕繒船與艍船 74
圖2-22 光緒《粵省海防圖說》所繪“大貞吉船”圖 78
圖2-23 光緒《粵省海防圖說》所繪撈繒船與大拖船圖 78
圖2-24 光緒《粵省海防圖說》所繪大米艇與中米艇圖 79
圖2-25 光緒《粵省海防圖說》所繪快蟹船與巡船圖 79
圖2-26 《瓊州府西北部沿海軍事地圖》 83
圖2-27 《瓊州府西北部沿海軍事地圖》所繪沿海的“小米艇與撈繒船” 83
圖2-28 《廣州府南?h水面潘梁二參將圍攻洪兵地圖》 84
圖2-29 《廣州府南?h水面潘梁二參將圍攻洪兵地圖》所繪內(nèi)河中的貞吉船與紅單船 84
圖2-30 “伏波”號軍艦 87
圖2-31 “廣金”號軍艦 88
圖3-1 廣東水師提標(biāo)中、右營全圖 91
圖3-2 八卷本《南北洋炮臺圖說》封面內(nèi)容 103
圖3-3 《上橫檔定遠(yuǎn)炮臺圖》 105
圖3-4 《上橫檔各炮臺圖》 105
圖3-5 《蛇頭灣山各炮臺圖》 106
圖3-6 《威勝西炮臺圖》 106
圖3-7 《威勝東炮臺圖》 107
圖3-8 《威遠(yuǎn)后山上下炮臺圖》 107
圖3-9 《南北洋炮臺圖說》中部分輿圖圖說文字 108
圖3-10 《虎門各炮臺形勢總圖》部分輿圖文字 135
圖3-11 《威遠(yuǎn)鵝嘴臺圖》 136
圖4-1 康熙《廣東通志》卷1《虎門海圖》 149
圖4-2 康熙《東莞縣志》卷首《虎門寨圖》 150
圖4-3 清前期《廣東沿海圖》局部 150
圖4-4 清前期《廣東沿海圖》局部(虎門一帶) 151
圖4-5 雍正《東莞縣志?虎門圖》 152
圖4-6 乾隆《廣東全省總圖?虎門圖》 153
圖4-7 《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全圖) 157
圖4-8 《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中的“順德縣左翼鎮(zhèn)”及“虎門協(xié)”(兩個局部點(diǎn)) 158
圖4-9 《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中的“伶仃洋區(qū)域”(局部區(qū)域) 158
圖4-10 《廣東沿海統(tǒng)屬圖》 159
圖4-11 《香山虎門圖》 160
圖4-12 《澳門紀(jì)略?虎門圖》 161
圖4-13 《海口要隘水陸遠(yuǎn)近形勝全圖》 162
圖4-14 《廣東各府輿圖?廣州府圖》 163
圖4-15 《籌海初集?十臺全圖》 165
圖4-16 《1834年9月7日至9日伊莫金號及安德勞瑪琪號攻打虎門》 167
圖4-17 《新建靖遠(yuǎn)炮臺圖》 170
圖4-18 《新建炮臺圖說》 170
圖4-19 “靖遠(yuǎn)后墻界址”碑 170
圖4-20 《籌海初集》中水師操演陣式 174
圖4-21 (清)關(guān)天培:《籌海初集?秋濤浴鐵圖》中“威遠(yuǎn)、鎮(zhèn)遠(yuǎn)、橫檔”三臺炮擊圖 175
圖4-22 《籌海初集?虎門炮臺圖說?十六臺圖》 177
圖4-23 《虎門各炮臺圖說》 179
圖4-24 《虎門各炮臺圖》 180
圖4-25 《虎門炮臺屯田圖》 181
圖4-26 《虎門各炮臺圖》(局部放大) 182
圖4-27 《虎門炮臺屯田圖》(局部放大) 182
圖4-28 《廣東海防形勢圖》 185
圖4-29 《虎面水丈尺》 185
圖4-30 《虎面水丈尺》(局部放大) 186
圖4-31 《虎門炮臺屯田圖》(虎門寨部分) 187
圖4-32 《虎門寨屯田圖》 187
圖4-33 《廣東水師營兵駐防圖》(虎門至廣州城部分) 192
圖4-34 《廣東沿海圖》(虎門局部) 197
圖4-35 蓋有“曾國藩”印章的《上橫檔定遠(yuǎn)炮臺圖》局部及其放大 198
圖4-36 黃利平先生所標(biāo)注《上橫檔各炮臺圖》 200
圖4-37 《虎門各炮臺形勢圖》冊中“分圖”之《上下橫檔臺圖》 201
圖4-38 《虎門各炮臺形勢總圖》冊中“總圖”局部放大與“上橫檔臺”文字說明 202
圖4-39 《虎門各炮臺形勢圖》冊中的總圖(組合圖) 203
圖4-40 《虎門各炮臺形勢總圖》冊中的總圖(組合圖) 203
圖4-41 《廣東海防圖?廣州省城海防圖》(省城設(shè)有水閘) 212
圖4-42 《虎門布雷圖》 212
圖5-1 《廣輿圖》(廣東部分) 216
圖5-2 康熙五十八年《皇輿全覽圖》之廣東全圖(局部) 217
圖5-3 歐洲人所繪康熙畫像(18世紀(jì)) 218
圖5-4 18世紀(jì)西方航海人員所用繪圖工具 218
圖5-5 《廣東全省輿圖局飭發(fā)繪圖章程》(局部) 221
圖5-6 《廣東圖》(局部) 222
圖5-7 《廣東輿地全圖》(局部) 223
圖5-8 《中國近世輿地圖說?廣東省》 223
圖5-9 《廣東全省經(jīng)緯地輿圖?廣州府圖》 224
圖5-10 《籌海圖編》中《沿海山沙圖》(廣東局部) 226
圖5-11 《海圖》局部(廣州、肇慶二府) 227
圖5-12 《海圖》局部(雷州、廉州、欽州三府) 227
圖5-13 《海國聞見錄》中廣東珠江口部分 228
圖5-14 《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中“廣東省”局部 229
圖5-15 《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中“廣州府”局部 229
圖5-16 《永樂大典?廣州府境之圖》 231
圖5-17 《廣東省屬各州府縣地輿圖說》(惠州府和平縣) 232
圖5-18 《廣東省屬各州府縣地輿圖說》(雷州府遂溪縣) 233
圖5-19 《廣東省屬各州府縣地輿圖說》(雷州府遂溪縣白鴿寨局部放大) 233
圖5-20 《王泮題識〈輿地圖〉》(朝鮮摹繪增補(bǔ)本) 235
圖5-21 《王泮題識〈輿地圖〉》(朝鮮摹繪增補(bǔ)本)局部放大 235
圖5-22 《廣東通省水道圖》 237
圖5-23 《廣東通省水道圖》局部放大 237
圖5-24 《廣州城珠江灘景圖》(左半部) 238
圖5-25 《廣州城珠江灘景圖》局部放大(海珠炮臺) 239
圖5-26 《廣州城珠江灘景圖》局部放大(廣東船) 239
圖5-27 《廣東全省水陸輿圖》 240
圖5-28 《廣東
輿圖文獻(xiàn)視野下的明清廣東海防 節(jié)選
**章 明清時期廣東海門水道的地理形勢 文獻(xiàn)記載,“粵水道多歧,山海相通,盜賊易為出沒” ,誠如美國人穆黛安所說的:“從海盜的角度來看,一條無數(shù)水道縱橫交錯、可以藏身其中的海岸線及其附近大大小小的島嶼所能提供的保護(hù),乃是*為適宜的地理形勢。” 廣東海洋環(huán)境的這一重大特征,成為影響廣東海防軍事部署不能忽視的因素。本章著重從密切關(guān)乎海防的海門(?冢┘捌渌溃ê降溃┓矫婵疾鞆V東區(qū)域的沿海地理形勢。 **節(jié) 廣東海門概述 “海門”,又稱為“?凇,因其山地對峙,形勢若門。晚清的《廣東全省海圖總說》對其概念有詳細(xì)說明: 川渠達(dá)海之口,或嶼岸對束之口,皆曰“門”。蓋商舶之通衢,即兵輪之津要。門,所以關(guān)鍵出入。其為重地,可知是可審形筑臺,安炮防守,兼伏電雷,阻塞船路,特其形勢有二端,山岸陡束,崖石崚嶒,顯然巖關(guān),人所易見,至若灘津平曠,海水漲漫,廣若大洋,實(shí)則海底沙磧淤淀,束為極狹,水槽炮彈所注,守門有準(zhǔn),亦謂之“門”,蓋因勢定名,此口門之大勢也。 然而,海中之“門”,有大小之別,與行船水道有密切的關(guān)系。“海島叢雜,船行群島間,海面寬闊者則曰‘某路’,束狹者則曰‘某門’”,其目的在于“分別指南詳識夷險”。 關(guān)于明清時期廣東海門的較早記載,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屈大均所作的《廣東新語》及日后鄭昌時的《韓江聞見錄》、范端昂的《粵中見聞》,一共記載了32個“海門”。據(jù)文獻(xiàn)記載,這些海門使得廣東的海門數(shù)量在明清之際成為全國之*,且主要集中于廣州府轄境,也就是廣東的海防中路區(qū)域(表1-1)。 表1-1 明清之際廣東省“海門”區(qū)劃 單位:個 清中葉以后,尤其是光緒年間,隨著人們對海洋地理知識的擴(kuò)充與實(shí)踐,文獻(xiàn)對廣東海門的記載也更加準(zhǔn)確與詳細(xì)。 廣東一省,海門眾多,其中*大的海門是廣州(海)口。丁開嶂在其《中國海軍地理形勢論》中稱:“廣州口,南海*大之?谝病?陂T島嶼羅列,水道深闊,據(jù)三江之匯流,當(dāng)海岸之要害,非特廣東全省門戶所系,亦中國南面門戶所系也!睆V州海門的地理環(huán)境非常復(fù)雜。“香港扼口門之東,英人所盤踞也,此處為廣東東路咽喉,中外兵商輪船來往福建、上海者皆取道于此,*為要害。北為九龍港,九龍西即尖沙嘴(咀)林文忠公剿夷處。西與香港對峙者曰澳門,葡萄牙人所割據(jù)也。澳門南有橫琴島,島東為停泊善處,澳門東南香港,西南島嶼稍著者為老萬山,山南為外洋,北為內(nèi)洋,水深浪闊,大輪船由此直抵廣州城,下為入廣州海口之正路。香港、澳門適扼其左右,臥榻之側(cè),他人鼾睡,勢*危險。中間扼要之地則有虎門,洋面為之一束,為**重門戶。道光年,我兵擊退法國孟加拉兵艦處也,其左右前后均有炮臺,敵船飛越,良不易也。再上至黃埔為第二重門戶,亦設(shè)炮臺防守,再上遂抵省治! 可見,由于香港、澳門分別在廣州海門東西兩側(cè),虎門及黃埔又屬于廣州海門中間的關(guān)鍵門戶,廣州海門在廣東海防全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即護(hù)衛(wèi)省城海權(quán)。 其實(shí),文獻(xiàn)所說的這個廣州海門只是個大概范圍,是從廣州省城出發(fā),乘省河水道途徑黃埔、蓮花山、虎門、龍穴洲、內(nèi)伶仃洋島至老萬山一帶,相當(dāng)于今天伶仃洋區(qū)域的中心部分。清代林福祥其在《平海心籌》一書提到由“零丁洋入虎門,是為省河?xùn)|路”,由“澳門入香山,是為省河西路”。 這里的“省河?xùn)|路”大體與廣州海門相符。 廣州海門固然重要,但稍加拓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廣州為首的珠江三角洲河網(wǎng)區(qū)自西、北江下游的思賢滘、東江下游的石龍開始,區(qū)內(nèi)多深水大河,水道縱橫交錯,自東而西分別由虎門、蕉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等匯入大海,港口極多。這在一些文獻(xiàn)中留下“東三門”與“西三門”之說。 如《廣東全省海圖總說?中路圖說》:“入內(nèi)地之口曰虎門、蕉門、橫門,是為東三門,曰桅夾門(即磨刀門之外口)、虎跳門、崖門,是為西三門,亦號廣防六門! 又如《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廣東六門水道圖說》:“廣東中路水道有六門,曰:虎門、蕉門、橫門、磨刀門、虎跳門、崖門。極沖要曰虎門,余則次沖,設(shè)防皆不容緩,特形勢有險易,水道有廣狹,潮汐有深淺,與輪船大小入口難易之不同。而設(shè)防配備因之有等差,虎門、蕉門、橫門為東三門,系廣東省城**重門戶! 由此可見,“虎門”“蕉門”“橫門”為東三門,“磨刀門”“虎跳門”“崖門”為西三門,這在清代光緒年間已產(chǎn)生共識,且虎門作為唯*“極沖”之地,是廣東中路六大海門中*為重要的。也正是由于“虎門”的存在,其所屬廣州海門歷代被視為嶺南出入之門戶,“現(xiàn)今尤為敵入我粵東之緊要咽喉,設(shè)防所以宜急也”。 廣州海門之外的其余水道甚多,皆有炮臺扼守!耙宦纷詸M門入,可達(dá)香山、順德,惟口門水淺,大輪船只到口外,中等輪船可駛?cè)肟冢溟g炮臺林立,形勢甚張。一路自磨刀門入,可達(dá)西江,上流亦名寬水道,能行中等輪船,口門亦有東西二炮臺。一路自虎跳門入,亦達(dá)西江上流,其間水淺,小輪船方能入口,口門亦有炮臺扼其東西。一路自崖門入,自宋末張世杰與張宏范之戰(zhàn)處也,亦達(dá)西江上流,大輪船能到口外,中等輪船可駛?cè)肟趦?nèi),口門亦有東西炮臺,崖山島在此路之側(cè),宋末帝昺所居處也! 下面,筆者將通過輿圖文獻(xiàn)記載,擬從五個方面來對廣東海門及其水道進(jìn)行分類闡述。 第二節(jié) 廣州海門及其主航道 如上文所說,廣州海門及其水道主要是指從廣州省城出發(fā),乘省河水道途徑黃埔、蓮花山、虎門,并出龍穴洲、內(nèi)伶仃洋島,可以南至老萬山一帶,東到香港一帶,西到澳門一帶,相當(dāng)于今天伶仃洋區(qū)域的中心部分,亦可以理解為廣州“東三門”中“虎門”及其水道的南北延伸。參考清末李準(zhǔn)所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可以分為四段,較為合理。 一、廣東省河至黃埔區(qū)域水道 廣東省城的海防當(dāng)從“省城前路”水道開始,光緒《廣東全省海圖總說》對此有論述,其大致分為三路:“一為潭洲河,其溜分出蕉門、橫門,北江之下游也。一為珠江,其溜專向虎門,東江之匯道也。一為仰船、木頭等支海,其溜出橫門,西江之分派也”;“以縣境言之,南海居西北,總攝兩江上游,番禺居?xùn)|北,轄珠江全水道,順德當(dāng)其南,扼兩江各支渠之口”。 這是總體形勢。其中“專向虎門”的珠江一路當(dāng)為防御重點(diǎn),也是廣州海門及其水道的核心所在。該路珠江之水,自南海縣白鵝潭又可分為南北兩支,“一向省城而東,過黃埔與南支合,又折而南對大纜口注獅子洋,是為珠江北支;一東南逕大黃 (滘)口過瀝滘、新造,而北繞常洲(一名長洲)與北支合,是為珠江南支” 。南北兩支*后合流于黃埔的長洲,會合之口號為極沖,這也是繼虎門**要隘之外的廣東省防“第二要隘”。 需要注意的是,珠江南北兩支水道,形勢不同,“北支自獵德汛以下節(jié)經(jīng)填阻,水淺多淤,黃埔、新洲迆西水深不滿三拓,北岸為登陸趨省之通衢,其巡守重在陸道,南支水深常在二丈外,商舶停埠直達(dá)會垣,而陸路涌港紛雜紆(迂)回間阻,其巡守重在水道” 。可見,南北兩支水道的防御重點(diǎn)因形勢不同而有重大差異。水陸籌防取判于此,由于珠江南路這一支重在水道防御,所以在珠江南支口岸始終有“鰲洲舊南炮臺”“鳳凰岡舊炮臺”“大黃滘新修明炮臺”扼守。作為珠江北路這一支,清中前期也伴有“侖頭汛炮臺”“獵德炮臺”“中流沙炮臺”守護(hù)口岸,但清光緒后除了“中流沙炮臺”守衛(wèi)北流險要之處“中流沙”之外 ,其余兩臺逐漸廢棄,這也是緣于大船不能入,巡守重在陸道之故。 更為重要的是,珠江南支水道有“南石頭”。南石頭在南流江心,屬廣州府南?h,軍事上東岸歸水師提標(biāo)右營管轄,西岸歸順德協(xié)營管轄。從形勝上來看“河面寬一百六十丈,深十六尺,大潮高約六尺余,大輪船可到,又南通順德、香山等處”,為“東三門”與“西三門”,即虎門、橫門、崖門、磨刀門、虎跳門、蕉門諸河入省之總匯地。清末在此仍駐防有緝捕兵輪“西興”“報捷”二號,并有“廣安水軍前營中路巡防隊(duì)”一營。 二、廣東黃埔至蓮花山區(qū)域水道 黃埔至蓮花山,屬于“省城后路”水道,其中*沖要之地是“長洲”,位于黃埔之尾,介珠江南、北二支合流之中。與沙路、魚珠隔岸相望,由獅子洋入省河者必取道于此,是為廣東省虎門以內(nèi)又一門戶!稄V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記載:“河面寬二百七十余丈,水深三十尺至四十尺不等,大潮高六尺有奇,極大輪船可到,炮臺林立,船塢、水雷各局悉在其間,屬廣州府番禺縣,歸水師提標(biāo)中營管轄,兩岸有沙路、魚珠、牛山等炮臺,均扼險要。牛山在下游北岸,為長洲魚珠、沙路等臺前面屏蔽,牛山下曰烏涌,道路四達(dá),昔英人入粵由烏涌登岸,南循獵德河濱,北抵燕塘山麓,直至省城東門,尤為水、陸通衢,宜加防守。駐防有緝捕兵輪‘廣亨’‘西山’‘同濟(jì)’三號,暨廣安水軍后營中路巡防隊(duì)一營。” 該段記述清晰明了,由于極大輪船可到,軍事防御上可謂炮臺林立,并設(shè)有船塢和水雷局,尤其是清末駐防有限的情況下,該區(qū)域水道有三只兵輪防御,與其他水道的軍事駐防相比,投入確實(shí)較大。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經(jīng)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