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天賜慈城解讀中國古縣城的標本寧波文化叢書第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630725
- 條形碼:9787552630725 ; 978-7-5526-307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賜慈城解讀中國古縣城的標本寧波文化叢書第2輯 本書特色
慈城是江南史前文明杰出代表,歷經千年滄桑,是江南詩性文化皇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短熨n慈城(解讀中國古縣城的標本)》是“寧波文化叢書”之一,描繪了江南古縣城慈城的歷史與今貌,涉及慈城人文、歷史的方方面面,配以作者家藏照片,圖文并茂。
天賜慈城解讀中國古縣城的標本寧波文化叢書第2輯 內容簡介
本書屬于“寧波文化叢書第二輯”中的一本,描繪了江南古代縣城縮影慈城的歷史與今貌。慈城作為歷史上的慈溪縣城,形成長盛不衰的名門望族,長期浸潤與傳承于子孝母慈,慈孝傳家,孝子輩出的文化傳統(tǒng),產生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本書分八章介紹慈城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墻、古跡、建筑、宗教文化、名人與故居、風土人情與歲時習俗、民間故事與慈孝文化……涉及慈城人文與歷史的方方面面,配以作者多年家藏的照片上百張,圖文并茂。
天賜慈城解讀中國古縣城的標本寧波文化叢書第2輯 目錄
【綜述】 好深的一座城
【一】 歷史沿革
一 孕育在唐詩里的慈溪縣城
二 永樂帝改名的慈溪縣城
三 慈溪縣城消逝后的慈城
【二】 千年古城
一 城址以黃鐘狀抒寫理想主義
二 滲透著縣級“禮”序的布局
三 慈城城墻的特色及傳說
四 龜背狀的慈城街巷充滿寫實主義
五 慈城獨特的縣級建筑
【三】 宗教文化
一 互為和諧的宗教文化
二 浙東著名的三大佛寺
三 江南道教圣地清道觀
【四】 名門望族
一 望族文化的書香傳承
二 慈城的望族與名人
【五】 慈孝之鄉(xiāng)
一 孝子靈魂的棲息地——孝予廟(祠)
二 貞女畸形的苦難碑——節(jié)孝祠
三 靈魂煎熬的十字架——貞節(jié)坊
四 鄉(xiāng)賢樂善的功德堂——云華堂及其他
【六】 傳統(tǒng)民俗
一 獨特的風土人情
二 多彩的歲令時節(jié)
三 神奇的故事傳說
天賜慈城解讀中國古縣城的標本寧波文化叢書第2輯 節(jié)選
慈城是一座靜臥在北緯30°之上的中國標本式的古代縣城。150多年前,六位慈城籍旅滬商人匯資編寫了《英話注解》一書,注以句章(慈城古稱)鄉(xiāng)音,并在慈城南城守拙軒書樓內刻印出版。這是上海**部“洋涇浜”英語會話讀本,宣告了風靡上海灘的洋涇浜英語的誕生。不久,不知有多少城鄉(xiāng)年輕人,手捧《英話注解》,懷揣夢想,告別故土,奔向上海,遠走海外,去敲開世界多彩的大門。 120多年前,曾任德國柏林大學校長的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多次來中國進行地質和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根據(jù)考察結果寫成了一部舉世聞名的巨作《中國——親身旅行和據(jù)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書中首次提出寧波人是中國的猶太人,“尤其是商業(yè)中的寧波人,完全可以和猶太人媲美”;他對當時的慈溪人尤其贊賞,“寧波人中*值得注意的是寧波北部的慈溪人”,而他所贊賞的慈溪人,正是今天以慈城為中心的周邊區(qū)域的先人們。 (一) 慈城是江南史前文明杰出的代表。 慈城地下埋著史前文明,這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原本就與上古先民血緣有親。慈城周邊10公里之內,就有舉世聞名的三大新石器文化遺址——河姆渡、傅家山、田螺山。河姆渡遺址位于慈城西南8公里處,河姆渡文化屬于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1973年被文物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說明早在7000前,長江下游較之先前已有相當先進的原始文化,而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fā)祥地。再說傅家山遺址,該遺址2004年被發(fā)現(xiàn)位于慈城西北4公里處,距今已有7000年,是繼河姆渡遺址發(fā)掘之后規(guī)模*大、出土器物*多、保存遺跡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河姆渡文化同時或者更早,被考古界譽為“河姆渡第二”。田螺山遺址則位于慈城西北7公里處,距位于其西南方向的河姆渡遺址的直線距離為7公里,與其東面的傅家山遺址相距3公里。該遺址2004.年被發(fā)現(xiàn)后,經浙江考古專家發(fā)掘研究,出土文物年代至少與河姆渡同時期。并有三個重大發(fā)現(xiàn):其一,木炭的發(fā)現(xiàn),這可能有助于揭開河姆渡起源之謎;其二,布局講究的古建筑和古埠頭;其三,6000年前海平面快速上升的發(fā)現(xiàn)。2013年5月,田螺山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fā)掘出來的大量實物,揭開了7000年前的慈城地區(qū)先民們白天打魚狩獵,田野耕作,傍晚炊煙繚繞,兒孫繞膝的原始生活場景,充分證明了浙東大地與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除了三大遺址外,慈城周邊另有十幾處同時期的遺址,如慈湖、小東門等。特別是慈城城北的慈湖遺址也有多項重量級的發(fā)現(xiàn)。位于慈湖西北角烏龜山下的慈湖遺址是1987年被發(fā)現(xiàn)的。面積2000平方米,文化積厚2.1米,疊壓著7個文化層,可分為上下層兩個不同時期。上層屬于良渚文化,下層屬于河姆渡文化。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良渚文化不過錢塘江東的同有結論。慈湖遺址出土了5300年前的木屐,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同乃至世界*早的鞋類實物,堪稱世界**古屐,慈城人因而有理由驕傲地猜想:先古文明也許是從慈湖邁出的**步。 慈城除了史前文明遺址,還有與之相配套的史前文化傳說。 慈城東南3公里獅子山下有個石米灣,傳說遠古是個海灣。當時寧紹平原是浸泡在海水中的,而獅子山東北面的張網(wǎng)山則是漁民曬漁網(wǎng)的地方。船只在海灣里兜一罔,得花吃完一石米的工夫才行,可見石米灣流域之大。今考證,在25000年以前,寧紹一帶的海水退后,陸地面積越來越大,遼闊的浙東大地人口繁衍了,生產也隨之發(fā)展起來。但到12000年前,海水又一次浸向陸地,在河姆渡人生活的年代,海水直薄四明山麓,寧紹平原變成了淺海澤國。石米灣的傳說給我們勾畫出了當時的約略情景?梢韵胂螅M人退,河姆渡人一部分留了下來,一部分不得不西逃、南遷。這才有了后來自錢塘灣到南海之間廣大地域上的“百越雜居”,才有了西部會稽人口稍稍集中起來的越圍。然而,留下來的人在沼澤地里卻也練就了一種本事,造獨木船,“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有文字記載,3000年前的周成王時,于越人到了北方的洛邑,在周成王那里做客!坝谠絹碣e”“于越獻舟”,這是北方漢族初見到于越族人的記錄,比勾踐當上越王早500年。后來,海水雖又退出去,但石米灣*終還是消失了,石米灣一帶的人口也不如以前多了。比起西部的會稽來,這里反而變成了荒涼之地,所以越王勾踐曾經想把俘虜來的夫差放逐到甬東來。P2-5
天賜慈城解讀中國古縣城的標本寧波文化叢書第2輯 作者簡介
錢文華,寧波市作協(xié)會員,2013年被評為浙江省優(yōu)秀民間文藝人才。曾臣《寧波工人文藝》刊物編輯,現(xiàn)任《古鎮(zhèn)慈城》刊物主編。撰寫有寧波市社科院重點課題《慈城的名人和望族研究》一書(三人合寫),主編有大型畫冊《慈湖舊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