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點石成金

作者:陳崎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10-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16
本類榜單:文學銷量榜
中 圖 價:¥53.9(5.5折) 定價  ¥9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點石成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9128
  • 條形碼:9787521219128 ; 978-7-5212-191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點石成金 本書特色

長篇報告文學作品《點石成金》以浙江桐鄉(xiāng)振石控股集團發(fā)展歷程為主要題材,以張毓強先生為主角,生動描寫其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史、嘔心瀝血的奮斗史、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史、先行先試的改革史,藝術展示中國企業(yè)家的胸懷視野、精神品格和個性魅力,塑造跨國企業(yè)家的典型形象。

點石成金 內容簡介

長篇報告文學作品《點石成金》以浙江桐鄉(xiāng)振石控股集團發(fā)展歷程為主要題材,以張毓強先生為主角,生動描寫其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史、嘔心瀝血的奮斗史、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史、先行先試的改革史,藝術展示中國企業(yè)家的胸懷視野、精神品格和個性魅力,塑造跨國企業(yè)家的典型形象。

點石成金 目錄

**章 運河古鎮(zhèn)孕育的初心

    定格:1972年12月30日的九江 /001

    和尚橋邊的鏖戰(zhàn) /019

    **個吃螃蟹的人 /035

第二章 玻纖之夢在梧桐城上空開始翱翔

    3月18日,巨石橫空出世 /043

    隧道的盡頭在遙遠的前方 /054

    *終抉擇發(fā)生在電閃雷鳴之夜 /062

第三章 一帖混改良方助推巨石躍上珠穆朗瑪

    機制猶如一個五彩斑斕的魔方 /073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084

    沿著“一帶一路”走近金字塔 /097

    出入高山之巔的絢麗迷宮 /112

    領先對手5年,玻纖智能制造的目標 /121

第四章 恒心者,石竟成

    接盤,緣于一段真摯的友情 /131

    風片,那個轉動著的風片 /140

    “上帝們”生活在海洋上 /155

第五章 用東方智慧煉成東方特鋼

    翻過山,尋覓另一片天地 /167

    開辟攀登高峰的東方路徑 /175

    讓水花在不銹鋼上翩翩起舞 /186

第六章 信息和汗水是復合材料之兩要素

    在復合材料的沼澤地里艱難跋涉 /192

    契機,來自一次峰會的“頭腦風暴” /202

    出擊,以狼和虎的姿勢 /210

第七章 讓三產與二產比翼齊飛

    印制故鄉(xiāng)的金名片 /223

    從滾滾物流中捕捉商機 /233

    試水那廣闊的金融海洋 /240

第八章 “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的經典案例

    面向世界:勇敢走出去 /248

    面臨挑戰(zhàn):堅定走下去 /258

    面對成果:成功走回來 /269

第九章 營造一個共情共鳴的精神樂園

    用人的訣竅:向我看齊 /276

    張氏批評術及其效應 /284

    “臉上有笑”成為企業(yè)的核心指標 /289

并非結束的尾聲 /304

感悟與感謝——寫在后面 /309


展開全部

點石成金 節(jié)選

**章 運河古鎮(zhèn)孕育的初心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李白 定格:1972年12月30日的九江 張毓強怎么也不會想到,28年后,他創(chuàng)建的企業(yè)居然會收購眼前這個龐然大物——九江玻璃纖維廠。 那天,經過30多小時的長途顛簸,年僅17歲的懵懂少年張毓強終于走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坐落于九江市前進東路44號的九江玻璃纖維廠門口。 張毓強肩背著電動機和肥皂箱,順便用棉衣袖口擦了一把自己額頭上滲出的熱汗,一邊慢步走著,一邊用驚訝的目光打量著眼前的九江玻璃纖維廠。 廠區(qū)正門朝北,大門用方鋼焊接而成,顯得分外堅固厚重。門兩側豎立著2根水刷石裝飾的方柱,方柱兩邊是一道八字形圍墻。圍墻高約2米,其間隔著一根根造型水泥柱,形成波浪起伏之勢。進得大門,一條20米寬的大道通向縱深。道路兩旁,長著高大茂密的柏樹,仿若站著兩隊威武雄壯的衛(wèi)兵。他再往前走五六十米,來到一個十字路口。路口有個直徑十來米的花壇;▔,矗立著一尊偉人揮手的塑像。塑像用金黃色玻璃鋼制作,在朝暉中熠熠生輝,給張毓強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走在廠區(qū)馬路上,映入張毓強眼簾的,是白茫茫的一片鋸齒形廠房,拉絲車間、紡織車間、機修車間,一個連著一個。還有紅磚砌就的辦公樓、灰墻圍擋的堆煤場、白灰涂抹的鍋爐房和水塔,居然還有托兒所、幼兒園、學校、醫(yī)院。 后來,張毓強才知曉,九江玻纖廠是直屬國家建材部的16家大中型國有玻纖企業(yè)之一,籌建于1958年。當時全廠約有3000名職工、78臺坩堝,年產玻纖1000噸。生產區(qū)和職工生活區(qū)面積相加近500畝,約等于當時3個生產隊耕地面積之和。 一個遠在千里之外桐鄉(xiāng)縣石門鎮(zhèn)東風布廠的挑水工兼采購員張毓強,有點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天哪!工廠原來可以這么大、這么辦?他覺得自己的思維一時發(fā)生短路,根本來不及仔細觀察,也沒有心思欣賞。他只是驚訝地張開嘴巴,自言自語地絮叨著:大,大,實在是大!似乎除了一個“大”字,他竟找不出什么詞來形容這家企業(yè),更無法確切表達此時此刻自己那種被震撼的心情。那時的張毓強,還是個毛頭小伙子,小名“毛毛”,還沒有掌握后來那么多詞語,還沒有像后來那樣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話,或作報告。更不會想到,28年后,他居然成為這家企業(yè)的收購者、掌舵者。 那天是1972年12月30日清晨。對,是12月30日清晨。即使后來時間匆匆逝去,即使張毓強后來經手過無數(shù)個項目,但張毓強對這個日子記得死死的、牢牢的,仿若嵌入他的骨髓里,融化在他的血液中,根本不需刻意去記憶它。只要張毓強一想到九江玻纖廠,這個日期就會自動跳出來,閃爍在他的腦海屏幕上。 張毓強清晰記得3天前離開故鄉(xiāng)石門輪船碼頭的情景。 冬季的日頭早已偏西,并不強烈的夕光灑在古運河兩岸低矮的水閣樓上,也灑在舊石板鋪就的碼頭上。碼頭緊挨著大橋砣,一些無事可做的居民正倚著橋欄曬太陽。一大一小、凹凸斑駁的河埠頭構成眾人眼中的輪船碼頭,而那些長滿了綠苔的石板臺階,說明著年代的 久遠。 一艘“喜鵲班”客輪在人們的喧鬧聲中慢慢靠上碼頭。頓時,碼頭顯得熱鬧起來。一撥人上岸,一撥人上船。個頭不高、身材敦實的張毓強,跨過32級臺階的南高橋,隨著擁擠的人群,好不容易踏進船艙。他肩膀上搭著一根繩索,繩索兩端系著兩件重物。懸掛在胸前的是一箱沉甸甸的肥皂,緊貼后背的是一臺更加沉甸甸的3千瓦電動機。明眼人一看,這兩件物品,少說也得毛重兩百斤。因而,張毓強身上那件半新舊棉襖坎肩,被深深地勒出一道凹槽,繩索似乎嵌進了張毓強尚且稚嫩的肩膀。 “嗚嗚——”“喜鵲班”客輪在眾人注目中緩緩駛離輪船碼頭,駛向附近的長安鎮(zhèn)。石門鎮(zhèn)不通鐵路,自然沒有火車。鎮(zhèn)上有個傳說,當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時,非?粗厥T鎮(zhèn)風水,特意繞了一個大彎,從石門穿過,故而形成著名的古運河石門灣,為這一帶百姓帶來上千年的便利。誰知清末開建滬杭鐵路時,石門人擔心那個莽撞的鐵家伙會沖壞石門鎮(zhèn)風水,強烈要求鐵路繞道。這一繞,就把石門鎮(zhèn)甩出了鐵路時代。 傳說是否真實,不得而知,也無法考證。但迫使張毓強那天用2小時15分鐘時間,繞道長安鎮(zhèn)火車站上車,卻是鐵打的事實。 沒有人為張毓強送行。這趟差本來是王鑑初的。王鑑初是張毓強的領導,也是張毓強走上社會后的啟蒙老師,廠里上上下下都叫他老王。老王不是一般的人,上過朝鮮戰(zhàn)場,做過一號首長的報務員,見多識廣。有空時會跟張毓強講那些他聞所未聞的事體,也教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張毓強對老王有點小崇拜。王鑑初說他有事去不了,指名讓張毓強去。既然是領導兼師父的意思,張毓強二話不說,就應承下來。他曾聽老王說起過,廠里決定生產玻纖絲,需要幾臺拉絲機。跟不少企業(yè)聯(lián)系過,各家都沒有貨。后來,終于打聽到九江玻纖廠倉庫里躺著幾臺備用的拉絲機,輾轉找人,才與九江玻纖廠供應科長彭毓泉聯(lián)系上。對方答應可以按原價調劑給石門東風布廠,但外加了一個調劑條件:要1臺電動機和20條肥皂。彼時,全社會物資匱乏,幾乎所有商品都供不應求。電動機是了不得的大設備,國家計劃分配。肥皂也是緊俏商品,憑票供應,每人每月只能購買半塊。對方要的電動機,顯然是廠里公用,這肥皂或許是給廠里工人用的?東風布廠托人找桐鄉(xiāng)縣二輕局特批,才把一臺3千瓦的電動機和20條肥皂搞到手。 這些事,張毓強沒有經手,具體情況不是太清楚。老王不知是真有事,還是想考驗考驗他?張毓強也不清楚。當年他畢竟才17歲,心思還單純得很。換成眼下的小青年,恐怕還在父母面前撒嬌討錢吧?不過,張毓強已跟著老王出過好多趟差,還見識過當時*牛的南京長江大橋。在廠里算得上半個采購員,在鎮(zhèn)上也算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了。所以,廠領導很放心。 張毓強出差路線圖是這樣的:在長安鎮(zhèn),爬上那列喘著粗氣的快車,沿著滬杭線、浙贛線抵達南昌站,再在南昌站中轉換乘慢車,向著遙遠的九江市行進。 那年的冬天特別冷,又臨近臘月,上下車旅客極多。但凡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恐怕都不會忘記,彼時,鐵路少,車次更少,真正的“一票難求”“一座難得”。 旅客上下車簡直像一場戰(zhàn)斗。有的旅客背著行李從車門下不來,就干脆把行李從車窗口丟到月臺上,然后緊跟著人蹦到地上。也有上車旅客懇求已在列車上的旅客幫忙,將行李從車窗口接一下,然后自己艱難地從車窗爬進去。這樣的場景司空見慣,筆者曾無數(shù)次經歷過,想必張毓強經歷得更多。 可以想見,背著那么笨重行李的張毓強,肯定比一般旅客上下車更艱難更吃力。好在彼時張毓強年輕,有的是力氣。力氣大可能是張毓強小時候吃“毛蛋”吃出來的。所謂“毛蛋”,就是孵化不出小雞小鴨的死蛋,據(jù)說營養(yǎng)蠻豐富。同時,張毓強個子不高,且十分機靈。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三下五除二,總算把自己和兩件笨重行李弄上了火車。 張毓強買的是站票。站票,就是允許你上火車,找個站的位置 而已。 車廂內照例到處是人和行李。不要說座位,行李架上、過道上,連兩節(jié)車廂連接處,都站滿了人、堆滿了物。車內彌漫著汗酸氣和大蒜味,充塞著南腔北調的嚷嚷聲,還有小孩被擠哭被嚇壞的叫喊聲。 好不容易,張毓強找到了一個可以允許站立的空間,與其他旅客前胸貼后背,根本沒有移動騰挪的空隙。他吃力地將行李卸下肩,稍稍移開雙腳,伸出右手拼命拉住頭頂上的行李架,左手抓住座椅靠背一角,使自己得以在晃蕩的列車上站穩(wěn)。然后,他把電動機置放于自己胯下,再將那箱肥皂壓到電動機上面。他擔心別的旅客不小心碰壞了它倆。眼下,這倆家伙可是全廠的寶貝疙瘩。沒有它倆,就換不回拉絲機。沒有拉絲機,石門東風布廠就生產不了玻璃纖維。 沒有座位,沒有食物,更沒有極其需要的水。張毓強忍住餓、忍住渴,滴水未進、粒米未沾,整整十六個半鐘頭,站到了南昌;然后,又以同樣方式,用六個半鐘頭站到了九江。在南昌站轉車時,張毓強利用換車空隙時間,在車站自來水管邊,將自己的肚子灌飽水。 火車“哐當”“哐當”地向著南昌、九江前行,偶爾拉開喉嚨吼一聲“嗚——”!這趟火車算是快車,但彼時的“快車”,車速也就每小時60公里左右。車窗外的一切景物,似乎都成為一種延時攝影般的慢鏡頭。它根本不理解張毓強此刻焦急的心理,也絲毫不顧及張毓強因勞累饑餓而從帽檐邊和面頰上冒出來的汗珠。 時間實在太漫長了,漫長得有點浪費、有點遙遠、有點恍惚。 在這段漫長的旅途中,張毓強有足夠時間想想故鄉(xiāng)石門,想想自己少兒時期。 張毓強的家和廠都在古運河邊的石門鎮(zhèn)上。 誰都知道京杭大運河是隋朝隋煬帝征用百萬民工開挖的。這條運河當年耗盡了隋朝國庫里的全部銀兩,因而加速了隋唐的朝代更迭。但后來的歷史書寫者,仍給這條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人工運河以應有的評價。 石門鎮(zhèn)四面環(huán)水,形似小島,張毓強形象地把它稱作“湖心亭”,鎮(zhèn)上住著5000來個居民。古運河從北方逶迤流來,在張毓強家邊拐了個120度的大彎,形成著名的石門灣,然后往東流向嘉興。不,這樣說或許不夠準確?準確的說法應當是,張毓強家選在石門灣磊石弄。 磊石弄南北向,只有兩三米寬。人們開玩笑說,從這邊樓上伸出手去,能握住對面樓上人的手。

點石成金 作者簡介

陳崎嶸,男,1955年9月出生,浙江紹興人。早年在浙江地方任職,2001年調任中國作協(xié),長期從事文學組織工作。曾任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新聞發(fā)言人,現(xiàn)任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匯報》《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等報刊上發(fā)表過多篇詩文,主編或創(chuàng)作出版作品集有《中國小商品城縱橫觀》《中國歷代人才詩選》《詩意的學習》《江南北國詩痕》等。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