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0214537
- 條形碼:9787100214537 ; 978-7-100-21453-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普通讀者周作人與張愛玲基本上可說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行關(guān)系,說“偶遇”都得打引號。《周作人偶遇張愛玲》一書匯集作者近年來對周作人和張愛玲二人的研究文章,并以周、張二人的一次“偶遇”連結(jié)成書,是作者在其《周作人》和《張愛玲傳》兩部作品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內(nèi)容簡介
張愛玲和周作人是作者喜歡的作家,也是作者早年花力氣寫過研究文章和傳記的傳主,在1990年代知堂熱和張愛玲熱時期,作者的書曾暢銷一時。本集收錄作者關(guān)于周作人和張愛玲的長短文章,雖然是積文不多,各自都不足以成集的無奈之舉,卻被他借“偶遇”說事,合于一集,上下分編,讀來倒也頗多新意,既不是炒冷飯,更不是人云亦云,對關(guān)注周作人和張愛玲的讀者、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者,不失為輕松休閑的文化讀物。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目錄
知堂面目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專欄作家”
妄測
揆以常情
《弟兄》一解
失和以后
從名篇朗讀說到二周文風
知堂“酷評”
譯文入集
較真魯迅
錢周過招
“愛智”是什么專業(yè)
晚年窘境一斑
讀周札記
一封信,一面——想到舒蕪先生
《希臘之余光》序
且來看“張”
《色,戒》“考”
《色,戒》續(xù)“考”
關(guān)于《郁金香》
事跡與心跡
林語堂:曾經(jīng)的夢想
對照記——《愛》的來歷及其他
張愛玲出版物中的“良幣”
“金句”里的張愛玲
海峽兩岸的“看張”
張愛玲這三十年
風月 國事 張愛玲
自畫像
胡蘭成其人其文
佳話制造者
附 《小團圓》觀后答記者問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節(jié)選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印象中周作人在兩篇文章里提到過張愛玲的《十八春》,都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為《亦報》寫文章的那段時間。于是將《知堂集外文 亦報隨筆》拿出來翻,*終只找到一篇,半途而廢,不找了。原因是找起來太難:這集子有八百多頁,收入七百多篇文章,一篇篇查起來太費時,此只其一。更糟的是查找時常失去方向。隨筆不比論文,論文不能不切題,隨筆則切入之點與到達之地可以相去甚遠,你不知道隨了作者會走到哪里,尤其是周作人這樣善作不切題文章的高手。我向一切我以為我所要的內(nèi)容可能會安身的所在搜尋,結(jié)果一無所獲,雖然過去是看到過的。倒是意外地在一篇題為《希特勒們》的文章里有所發(fā)現(xiàn),——誰會想到張愛玲小說與希特勒扯到一起呢? 當然,周作人會去讀張愛玲的小說,也是一個意外。其中的因緣,還是起于《亦報》。這是一份八開的小報,走的是娛樂消遣的路線,讀者主要是市民階層。也是機緣湊泊,一九五○年代初,周作人、豐子愷、張愛玲居然同時成為該報的撰稿人。周氏逐日在上面寫文章,報紙大概也是每日讀的,由他一些文章的“破題”就可知道,他的不少話題就是由《亦報》上其他作者的文章引出,比如“齊甘”就是常與他有“互文”關(guān)系的一位。不過那些都屬“雜覽”性質(zhì),周作人對小說、詩歌之類的“純文學”沒興趣,除了二十年代以批評家身份活躍于文壇的那一陣,我的印象中,不論中外,當代作家的小說他是不大看的,即使古典作品,他也是作雜書看。若非因為是《亦報》的作者,他決計不會成為張愛玲的讀者。說起來,周作人“落水”之際,正是張愛玲在上海灘大紅大紫之時,四十年代周曾三度南下“視察”,一九四三年春那一次還有他四大弟子之一的沈啟無陪侍在側(cè)(二人翻臉,周作人發(fā)表《破門聲明》是次年四月的事),而沈與胡蘭成熟識,還曾寫到過張愛玲。周作人對張應該也曾有所耳聞,但張再紅,他恐怕也不會有興趣湊這份熱鬧,特意找張的小說來看。此時就更不會了,何況張愛玲在《亦報》上用的還是筆名“梁京”。所以周作人讀張,實在是一次“偶遇”。 且說回到這篇提到《十八春》的文章。既然叫作《希特勒們》,它的“中心思想”原本是政治性的,即諷刺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蔣介石,還要加上正待出兵朝鮮的杜魯門,都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毫無幽默感,遇事只知硬碰硬,“而且那不懂情理,任性胡為的性格完全表現(xiàn)在緊張的臉相上,可以掛在相面攤上當作惡人的模型”,云云。所謂“幽默感”,即“他不去硬碰硬,卻是用軟碰硬,減去他一部分力量,再做打算”。以不知幽默為何物羞辱敵手,攻擊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老蔣,完全合于當時的主旋律,但不知過后他是否有點后怕,因為沒過多久志愿軍打過了鴨綠江,似乎也屬于“硬碰硬”的范疇,穿鑿起來,說他居心叵測、指桑罵槐也能成立。周作人文章經(jīng)常話里有話,政論更是皮里陽秋,比如早年寫“三一八”慘案的《碰傷》,的確是“叵測”。寫《希特勒們》時他聯(lián)想到抗戰(zhàn)時中國政府的硬碰硬,也不是沒有可能,——他一直主和,而對自家后來的遭際,一直是覺得冤屈的。當然此屬誅心之論,究竟他怎么想,誰也不知道。 但文中提到《十八春》的話,肯定不算太“叵測”!坝哪小本褪菑摹妒舜骸氛f起的: 《十八春》第十章之八中有云,“石翠芝這人是一點幽默感也沒有的,你去逗著她玩,她不要認真起來才好”。這是一句很平常的話,因為這里邊警句太多了,如下文云,“每次看見兩個初見面的女人客客氣氣斯斯文文的談著話,他就有點寒凜凜的覺得害怕”。兩相比較似乎平常了,可是我就覺得很有意思。接下去便迤邐說到幽默感之為何物,再下就說到政治家不懂幽默之害了,可見他對小說本身的評價不感興趣,取其一點,拿來“入話”而已。不過雖是只言片語,卻也見出他的文學趣味。這里有他對文章高下的判斷。他乃是把小說做文章看,或者說,當廣義的散文看,而文章的至高境界,就是樸素平淡。以此標準,他對張愛玲的語言風格其實是不以為然的,因為小說中“警句太多了”,——挑出一個好句,是要否定其他。警句者,警策的句子是也。照我們一般人看來,所引第二句也就是一句白描,比起《傳奇》中那些踵事增華的句子來,淡得多了,對周作人則不然。凡警句,多是刻意為之,想來在周作人看來,兩個句子相比,**句平淡自然,第二句就落了用力、刻意的痕跡。張愛玲抗戰(zhàn)勝利以后的寫作絢爛歸于平淡,周作人則從來寫的就是沖淡文章,一般人以為已是極平淡的了,他仍以為“做”。其實小說文體的淡和散文的淡,也許不可一概而論,且懸平淡為文章的極境,也只說明周作人的個人趣味。就事論事,兩個句子的高下,讀者必有不同的判斷。不過就“平!倍直旧碚f去,周作人確有資格說這個話:普天之下,能像他文章那樣平淡到近于自然程度的,恐怕也數(shù)不出幾位,關(guān)鍵是,平淡之中卻又回昧無窮。 P7-11
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作者簡介
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現(xiàn)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張愛玲傳》《當年文事》《周作人》《提前懷舊》等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