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卡爾維諾經(jīng)典:美國講稿(精裝)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4722339
- 條形碼:9787544722339 ; 978-7-5447-2233-9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卡爾維諾經(jīng)典:美國講稿(精裝) 本書特色
《美國講稿》是卡爾維諾對自己近40年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的豐富經(jīng)驗進行的系統(tǒng)回顧和理論上的總結(jié)與闡發(fā)。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時代,更超越了時代。 這六篇講稿,是卡爾維諾的精神在舞蹈,他用專業(yè)的肢體語言給你看小說的藝術(shù)和氣質(zhì)。他的宇宙觀仿佛火炬在燃燒,引領(lǐng)我們走進他的洞穴。原來洞壁上的色彩,如此濃烈,如此華麗。
卡爾維諾經(jīng)典:美國講稿(精裝) 內(nèi)容簡介
卡爾維諾在準備啟程前往哈佛大學發(fā)表“諾頓講座”前夕,不幸因腦溢血辭世,本書因此被視為這位小說大師贈與世人的遺產(chǎn)。他在書中精心勾勒的文學價值,既可充當評鑒一般作品的尺度,也可以作為認識卡爾維諾的指南?柧S諾出入古今典籍、旁征博引,其閱讀品味和學識見解令人嘆為觀止。這本專為熟悉和熱愛小說藝術(shù)的行家和讀者所寫的備忘錄,被譽為“二十世紀*雄辯的文學辯護書”,也是留給本世紀讀者的*好禮物。
卡爾維諾經(jīng)典:美國講稿(精裝) 目錄
二、速度
三、精確
四、形象鮮明
五、內(nèi)容多樣
六、開頭與結(jié)尾
卡爾維諾經(jīng)典:美國講稿(精裝) 節(jié)選
現(xiàn)在是1985年,距2000年還有十五年。我并不認為這個時代的來臨會讓人振奮。當然我到這里來不是講未來學,而是講文學。即將過去的這一千年是西方現(xiàn)代語言與文學發(fā)生與發(fā)展的一千年,現(xiàn)代文學充分利用了現(xiàn)代語言的表述功能、認知功能和幻想功能。這一千年也是書籍的時代,書籍在這個時代形成了我們大家熟悉的這種形式。這一千年即將結(jié)束了,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越來越關(guān)心文學與圖書在科技與后工業(yè)化時代的命運如何。我不想就這個問題貿(mào)然進行預言。我對文學的未來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有些東西只能靠文學及其特殊的手段提供給我們。因此,我在這幾次講座中將談論文學的價值、性質(zhì)與特性。我*關(guān)心這些問題,將把它們與2000年這個前景結(jié)合起來講。 一、輕逸 **講我講解輕與重的問題。我支持輕,并不是說我忽視重,而是說我認為輕有更多的東西需要說明。 我寫了四十年小說,探索過各種道路,進行過各種實驗,現(xiàn)在該對我的工作下個定義了。我建議這樣來定義:我的工作常常是為了減輕分量,有時盡力減輕人物的分量,有時盡力減輕天體的分量,有時盡力減輕城市的分量,首先是盡力減輕小說結(jié)構(gòu)與語言的分量。 在這一講里,我將盡力向我自己并向你們說明,為什么我現(xiàn)在認為分量輕不僅不是缺陷反而是一種價值,指出過去的作品中哪些體現(xiàn)了我的理想——分量輕,表明現(xiàn)在我把分量輕擺在什么位置上,將來我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 我從*后一個問題講起。當我開始我的寫作生涯時,表現(xiàn)我們的時代曾是每一位青年作家必須履行的責任。我滿腔熱情地盡力使自己投身到推動本世紀歷史前進的艱苦奮斗之中去,獻身集體的與個人的事業(yè),努力在激蕩的外部世界那時而悲愴時而荒誕的景象與我內(nèi)心世界追求冒險的寫作愿望之間進行協(xié)調(diào)。源于生活的各種事件應該成為我的作品的素材;我的文筆應該敏捷而鋒利。然而我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二者之間總有差距。我感到越來越難于克服它們之間的差距了。也許正是那個時候我發(fā)現(xiàn)外部世界非常沉重,發(fā)現(xiàn)它具有惰性和不透明性。如果作家找不到克服這個矛盾的辦法,外部世界的這些特性會立即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 有時候我覺得世界正在變成石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都緩慢地石頭化,程度可能不同,但毫無例外地都在石頭化,仿佛誰都沒能躲開美杜莎那殘酷的目光。 柏爾修斯是成功地砍下美杜莎腦袋的惟一英雄,他穿著飛行鞋,不直視那個戈耳工女妖的面孔,而是通過銅盾的反射看著她的形象。每當我回憶我的過去時,我都有這種石頭化的感覺,柏爾修斯便成了我的救星。喏,現(xiàn)在我又有這種感覺了,柏爾修斯又來援救我了。讓我還是利用神話的形象來講話吧。柏爾修斯為了割下美杜莎的頭顱,避免自己變成石頭,他依靠的是世界上*輕的物質(zhì)——風和云,并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間接的形象——鏡面反射的映象。于是我試圖在這個神話故事中尋找作家與世界的關(guān)系,尋找寫作時遵循的方法。我知道,任何主觀解釋都會使神話喪失意義,直至窒息它的生命。對于神話,不能操之過急,*好讓它在記憶中扎下根,再慢慢思考它的每一個情節(jié),玩味它但不要脫離它的那些形象化的語言。我們從神話中能夠吸取的教訓寓意于它自身的文字之中,并不存在于我們強加給它的東西之中。 柏爾修斯與這個戈耳工女妖之間的關(guān)系很復雜。他們的關(guān)系并未因割下女妖的頭而結(jié)束:從美杜莎流出的血液中又躍出了一匹飛馬,叫珀伽索斯;石頭的沉重也可以變成它的對立面;珀伽索斯用蹄子在赫利孔山上一踢,踢出了供繆斯女神飲水的山泉。這個神話有許多版本,有些版本說,這匹從美杜莎血泊中跳出來的與繆斯女神關(guān)系密切的飛馬,成了柏爾修斯的坐騎。(另外,飛行鞋也來自妖魔世界:柏爾修斯是從美杜莎的同類,獨眼女妖格賴埃那里得到那雙飛行鞋的。)還有美杜莎的頭,柏爾修斯并未將它扔掉,而是把它裝在皮囊里帶在身邊;如果在戰(zhàn)爭中遇到危險,他只要抓住那由毒蛇構(gòu)成的頭發(fā)把血淋淋的頭顱掏出來,那顆頭便成了他克敵制勝的武器。這件武器他僅在危急情況下使用,而且僅僅用來對付那些只配化為石頭人的對手。這個細節(jié)肯定想告訴我們某種道理,而且把這個道理寓意于形象之中,避免用別的方法進行說明。柏爾修斯現(xiàn)在控制那可怕的面孔的方法是,把它藏在皮囊里,而原先戰(zhàn)勝它的方法是,通過鏡面的反射來看它。柏爾修斯的力量在于,始終拒絕正面觀察,而不是拒絕與妖魔相處。他甚至把妖魔的頭帶在身邊,并作為負荷背在肩上。 如果我們讀一下奧維德的《變形記》,會對柏爾修斯與美杜莎的關(guān)系有更深的理解。柏爾修斯打了勝仗,用寶刀殺死了海怪,救出了安德洛墨達,F(xiàn)在他像我們大家干完這種事一樣要洗洗手。這時他的問題是找個地方把美杜莎的頭顱暫放一下。奧維德在這里寫下的詩句(第四卷,第740至第752行),我認為非常出色,表現(xiàn)了柏爾修斯能夠克敵制勝所必須具備的細心精神: 為了不讓粗糙的沙粒損傷那顆頭顱上長的毒蛇頭發(fā),他先在沙地上鋪上一層樹葉,再在上面鋪上一層海水中生長的海藻,*后才把美杜莎的頭臉朝下放在這柔軟的地面上。 他如此溫柔地對待那可怕的,同時又極易損傷的脆弱的怪物。我覺得他的這個舉動再好不過地體現(xiàn)了他所代表的那些輕微的物質(zh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時出現(xiàn)了奇跡:海藻接觸到美杜莎的血液后變成了珊瑚;仙女們趕來觀賞珊瑚并把各種海藻拋向那可怕的頭顱。 珊瑚的細巧與戈耳工女妖的可怕這兩種形象交織在一起,寓意如此豐富,我真不忍心再用自己的評論與解釋來糟踏它。我惟一可以做的是把一位現(xiàn)代詩人的詩與奧維德的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我這里指的是埃烏杰尼奧·蒙塔萊的《短遺囑》。我們看到蒙塔萊在這首詩里也把某些輕微的物質(zhì)(“蝸牛爬過留下的晶瑩的痕跡/玻璃破碎變成的閃光的碎屑”)作為自己詩歌的標記,并把它們與長著瀝青翅膀、正要在歐洲各國首都降落的魔王路齊費羅進行對照。在這首寫于1953年的短詩中,蒙塔萊描述了一幅空前恐怖的景象,他利用黑暗與災難的反襯突出那些細微的閃閃發(fā)光的痕跡(“當燈光全然關(guān)閉/舞曲的節(jié)奏變得瘋狂時/勸君把粉餅與小鏡子放在一起”)。我們怎么能夠把拯救我們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那易碎的小鏡子上呢?蒙塔萊的這首詩表示了這樣一種信念:看來必然會消失的東西反而會存在下去。他堅信*細微的痕跡所代表的道德價值(“那邊微弱的亮光/不是一根劃著的火柴”)。 為了講述我們這個時代,我繞了個大圈子。從回憶奧維德的美杜莎到蒙塔萊的路齊費羅。對一個小說家來說,要把自己有關(guān)輕的想法描寫出來并列舉出它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這是很困難的,只好無休止地、無結(jié)果地去進行探索。很明顯,米蘭·昆德拉就是這樣做的。他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其實是痛苦地承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沉重。不僅他那個國家生活中充滿了令人絕望的壓抑,而且我們這些無比幸運的人生活中也充滿了壓抑。昆德拉認為,形形色色的限制就是生活中的重負;社會生活與私人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像一張網(wǎng)眼細小的大網(wǎng)越來越緊地束縛著人類生活。他的這部小說向我們揭示,我們在生活中選擇與珍惜的一切輕松東西,將來不可避免地會變成沉重的負擔。也許惟有人類敏捷的智慧可以逃避這個厄運,但敏捷的智慧屬于另外一個范疇,不屬于生活。
卡爾維諾經(jīng)典:美國講稿(精裝) 作者簡介
關(guān)于生平,卡爾維諾寫道:“我仍然屬于和克羅齊一樣的人,認為一個作者只有作品有價值,因此我不提供傳記資料。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但我從來不會告訴你真實!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濱海別墅猝然離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學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敗類,是家里唯一從事文學的人! 少年時光里寫滿書本、漫畫、電影。他夢想成為戲劇家,高中畢業(yè)后卻進入大學農(nóng)藝系,隨后從文學院畢業(yè)。 1947年出版《通向蜘蛛巢的小徑》,從此致力于開發(fā)小說敘述藝術(shù)的無限可能。 曾隱居巴黎15年,與列維-施特勞斯、羅蘭??巴特、格諾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準備哈佛講學時患病。主刀醫(yī)生表示自己未曾見過任何大腦構(gòu)造像卡爾維諾的那般復雜精致。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jīng)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