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精選集
-
>
中國美術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陰陽之道:中國書法之美(“文化傳家”系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9205
- 條形碼:9787549639205 ; 978-7-5496-392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陰陽之道:中國書法之美(“文化傳家”系列叢書) 本書特色
一陰一陽謂之道。書法是毛筆在宣紙上的行走,是生命的興衰起伏、是人生的陰晴圓缺。本書凝聚著作者多年來的書寫經(jīng)驗和筆墨思考,希冀讀者在生活中體會美感,在筆墨中照見自己。中國書法之美,在日常書寫中體會書法之美,領悟人生的真諦。
陰陽之道:中國書法之美(“文化傳家”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國麟先生的書法隨筆專著。旨在通過分析中國書法的筆墨、結構、章法等要素,向讀者揭示蘊含在中國書法中的美。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從提按、方圓、快慢、平奇、疏密、巧拙等六對矛盾統(tǒng)一的關系來探討中國書法書寫之美;下篇主要從線條、結構、章法、來路、個性、氣韻等六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欣賞中國書法之美。作者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陰陽之道入手,向讀者展示了中國書法美學,并且在日常書寫中讓讀者體會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陰陽之道:中國書法之美(“文化傳家”系列叢書) 目錄
目錄
總序 生活·生命 沈國麟
序篇 筆墨自敘
一 幼年發(fā)蒙
二 少年攻藝
三 韓門立雪
四 我求我法
上篇 中國書法的陰陽之道
一 提按
二 方圓
三 快慢
四 平奇
五 疏密
六 巧拙
下篇 中國書法的欣賞之道
一 線條
二 結構
三 章法
四 來路
五 個性
六 氣韻
附篇 問汝平生功業(yè):天下三大行書與書法人生
一 死生亦大:王羲之《蘭亭序》
二 震悼心顏:顏真卿《祭侄文稿》
三 苦雨蕭瑟:蘇軾《寒食帖》
參考書目
陰陽之道:中國書法之美(“文化傳家”系列叢書) 節(jié)選
中國書法的欣賞之道 書法終究是要給人欣賞的,一個時代的書法水平,不僅僅體現(xiàn)在書寫者的水準,也體現(xiàn)在觀眾的欣賞水平。那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呢? 中國古代藝術評論容易讓人看得云里霧里。評論家靠自己的想象給讀者以很多的比喻,不深入了解書法的人還真看不懂。唐代*著名的書論《書譜》中評價王羲之的字“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什么叫志氣平和?什么叫風規(guī)自遠?梁武帝稱贊王羲之的字“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一般人怎么看王字也看不出“龍?zhí)扉T,虎臥鳳闕”。到了晚清,康有為的書論代表作《廣藝舟雙楫》又打起了很多比方:《爨龍顏》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妒T銘》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吊比干文》若陽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張猛龍》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馬君起浮圖》若泰西機器,處處有新意……如果你對魏碑沒有深究,你都不知道康有為在說什么。 像這樣的比喻在古代書論中比比皆是,F(xiàn)代人一來對文言文已然陌生,二來普通大眾書法素養(yǎng)不夠,無法真正進入書法的意境中,也體會不到這些比喻的妙處。但書法終究是要給人欣賞的,一個時代的書法水平,不僅僅體現(xiàn)在書寫者的水準,也體現(xiàn)在觀眾的欣賞水平。那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呢? 一、線條 線條是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生命。寫字畫畫的人,窮其一生練的就是那一根線條。法國大藝術家羅丹也曾說過:通貫大宇宙的一條線,萬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會產(chǎn)生出丑來。線條是世間萬物的一種抽象,所謂“世間萬物皆草書”。草書是線條的交錯與狂舞,看盡世態(tài)炎涼,寫盡人間冷暖。 線條是生命的律動,是陰陽,是聚散,是舍得,是悲喜,是榮辱,是浮沉,是成敗,是離合,是生死,是性命,是命運。 什么樣的線條才是好的線條?書法中的線條指的是書寫者用毛筆蘸墨,在紙上行筆,與紙之間的摩擦力產(chǎn)生的墨線。什么樣的筆才是好筆?什么樣的紙才是好紙?這也沒有定論。我小的時候買不起好的宣紙,經(jīng)常在報紙上練字,后來又在毛邊紙或者元書紙上習字,效果也不差。寫書法的人一根線條往往要練幾十年。書寫者一遍一遍反復練習的是自己的筆性。筆性好的人,毛筆就如同自己手上延伸的一個器官,想要它怎么樣就怎么樣。韓煜老師曾跟我說:“就算給你一塊抹布,你也要寫出好的線條來! 但抹布畢竟不是毛筆,毛筆是中國書法的主要工具。與西方人的書寫工具不同的是:毛筆是軟的。東漢大書法家蔡邕在《九勢》中說“唯筆軟則奇怪生焉”。奇就奇在毛筆是軟的,因為軟,所以才能千變萬化;難也難在毛筆是軟的,因為軟,所以極度考驗書寫者對筆的掌控能力,在千變萬化中如何掌握“度”是對書寫者的*大考驗。 能舉起 100公斤杠鈴的大力士,未必能寫得出一根有力的線條。線條的力度是由書寫者身體中的能量傳遞到筆管、筆鋒,再經(jīng)過紙張的摩擦顯現(xiàn)出來的一種力量。質量高的線條,應該是富有彈性的,體現(xiàn)出一個“健”字,就像運動員的肌肉健碩而又發(fā)達,而不是肥胖癥患者的肌肉浮腫而又無力。初學顏真卿,很容易寫出有肉無骨的線條。因為顏體楷書,線條偏粗,字形偏肥,一味地追求形似,則很容易把線條寫肥,而失去了里面的筋骨。 質量高的線條,應該是富有立體感的。古時有個比喻叫“錐劃沙”:用錐子在沙里劃,兩邊的沙子均勻隆起,中間則深深凹成一線,顯得渾厚飽滿,具有立體感。富有立體感的線條需要中鋒行筆,初學者掌握不好毛筆,常常走偏。偏鋒寫出來的線條,立體感就很差。 質量高的線條,應該是具有張力的。書法中有個比喻叫“萬歲枯藤”(圖73、圖74),長了一萬年的藤蔓,雖然表面枯燥了,但內在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盤旋轉曲,蜿蜒而上,具有極大的張力。書法線條講究的力量,是萬歲枯藤中孕育的生命力。 質量高的線條,講究“積點成線”。一根長長的線條,放大了看,其實是一個一個點累積而成的線。因此,用筆的過程中,講究不斷地頓挫,形成富有彈性、立體感,具有張力的線條。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根線條是徐渭草書中的長線條,例如這幅“一篙春水半溪煙,抱月懷中枕斗眠。說與傍人渾不識,英雄回首即神仙”。第二列“中”字的豎筆拉長,把“積點成線”中的點展現(xiàn)出來,近看是一個一個的點,遠看是一根長長的線。 徐渭的草書把線條的頓挫運用到了極致,仿佛是他一生坎坷波折的寫照。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等,明代中期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徐渭自幼就以才名著稱鄉(xiāng)里,但 20歲考中秀才后,經(jīng)歷八次考試,始終未能中舉。25歲時,徐家財產(chǎn)又被豪紳霸占,次年,妻子得病早逝,可謂“家破人亡、功名不就”。37歲那年,徐渭輾轉入府浙閩總督胡宗憲,協(xié)助其抗擊倭寇。而后嚴嵩倒臺,胡因為依傍嚴而受彈劾,死于獄中。作為幕僚的徐渭害怕受到迫害,精神病發(fā)作,用釘子釘入耳朵,又用錐子刺進自己的腎臟,反復自殺多次;又因懷疑后娶之妻張氏不貞,將妻子殺死而被捕入獄 7年。出獄后,徐渭已是 53歲。他北上蒙古、北京等地,*后回到故鄉(xiāng),自嘲“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后在窮苦潦倒中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我與徐渭同鄉(xiāng),自幼聽爺爺奶奶聊起他在紹興當?shù)氐囊恍┤ぢ勔菔拢X得他是一個狂人、怪人。經(jīng)過 400多年,民間依然流傳著他的故事,可見這個人的影響力不一般。徐渭有點像凡·高,都是一輩子郁郁不得志,后來發(fā)了狂。徐渭用鋼釘插耳朵,凡·高干脆把耳朵割下來,兩個人在藝術上都才華橫溢,但藝術上的造詣卻都沒有給兩人帶來生活上的舒適,生活不但不舒適,而且都在窮困潦倒中結束自己的一生。徐渭生前的書畫還是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可以賣字畫為生,但他不會經(jīng)營自己,據(jù)說死的時候,身邊唯有一只狗與之相伴。 徐渭稱自己“吾書**,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就線條而言,他的書法特別講究波折頓挫,體現(xiàn)著一種強烈的節(jié)奏感。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線條也非常講究節(jié)奏感,但徐渭的節(jié)奏感更加強烈,而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前文中提及的“提按”在徐渭的用筆中顯得格外顯眼。按就重重地按,提就輕輕地提,提按之間增加了線條的厚重和力度,節(jié)奏感增強了線條的張力。那種抑揚頓挫、那種搖曳擺動、那種慷慨淋漓,像極了他的人生。也許書法才*能淋漓盡致地書寫他內心的郁結與創(chuàng)痛。觀讀徐渭的書法作品,看著他的線條,仿佛看到了那個才華橫溢又坎坷困頓、慷慨悲歌又悲狂郁結的明朝才子。 藝術家往往不得于世,哪怕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中國書法史上有一種獨具一格的字體叫“瘦金體”,初創(chuàng)者是宋徽宗趙佶。 瘦金體是*尊貴的藝術家,用**等的筆,在**等的紙上,**等的自信寫出的**等的線條(圖 77)。瘦金體的線條非常華麗,非常細的筆就這樣在絹上或者紙上彈跳出去,那么自信,那么華貴,達到書法美學的巔峰。太細的線條不太容易把握,因為一細很容易無力,而宋徽宗對筆和線的把握登峰造極,再怎么細的線條,一經(jīng)他手,便顯得鋒利有力,極富彈性。 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兩位藝術家皇帝,都是亡國之君,命運跟他們開了個玩笑。《宋史》上說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就是說徽宗什么事都干得出色,唯獨當不好皇帝。我有的時候想,像宋徽宗這樣的藝術人才,當個親王也許是*適合他的,可命運卻偏偏選擇他當這個皇帝,而且在王朝氣數(shù)將盡的時候當皇帝。政治的影響力是短暫的,藝術的影響力是長久的。南北兩宋有多少皇帝是讓后人記得住的呢?如果評價徽宗的一生,究竟是看他政治上的失敗,還是看他藝術上的成功呢?線條忌拖。一拖則無力,一拖則顯得輕浮。質量好的線條,應該是寫進紙里的,而不是浮在表面上的。我初學草書時,由于一味貪快,沒把筆鋒調整好,就這樣拖過去,線條會顯得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線條忌描。字是寫出來的,而不是畫出來的。我初習魏碑,總想用毛筆寫出碑刻的感覺,但圓錐形的毛筆寫不出刀的感覺,所以只能描。但一描,整個線條就塌掉。 線條忌滑。尤其是寫細線條的時候,毛筆很容易滑過紙面,從而不能入木三分。我有一次參加區(qū)里的書法比賽,看到一個老先生評委,一張一張地翻看作品的反面,看字的線條有沒有滲透到背面,以此來判斷書法的好壞。這種方法雖然有點極端,但有一定的道理。有力的線條一定是力透紙背的。 二、結構 以前韓煜老師在給我們上課時,*喜歡引用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的名句:“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他認為:所謂個人風格,主要是體現(xiàn)在字的結構上。 什么是結構?結構是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的安排與關系。在書法中,結構指的是字的形狀和姿態(tài),體現(xiàn)在筆畫之間、部首之間的關系。結構體現(xiàn)的是漢字的空間美感。 歐陽詢曾經(jīng)總結出“結體三十六法”,總結出書法結構的三十六種排法——排疊、避就、頂戴、穿插、向背、偏側、挑 、相讓、補空、覆蓋、貼零、黏合、捷速、滿不要虛、意連、覆冒、垂曳、借換、增減、應副、撐拄、朝揖、救應、附麗、回抱、包裹、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與大小、各自成形、相管領、 應接、褊、左小右大、左高右低、 左短右長,卻好。這個三十六法主要是針對楷書的。歐陽詢是唐人。中國書法史上有個著名論斷:“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態(tài)。”楷書到唐代基本確立了法度!叭ā毕鄠飨禋W陽詢作,講的就是楷書結構的法度。 歐陽詢是唐代大家,他創(chuàng)造的歐體已經(jīng)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范式。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范式”這一著名概念。范式指的是某一科學共同體在某一專業(yè)或學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這種信念規(guī)定了他們的共同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范式是一種基本模式。反觀書法領域,我認為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存在著藝術上的范式。大書法家就是創(chuàng)造某種范式的人。這種范式不僅僅是一種個人風格,而且是開創(chuàng)了某種共同的書寫模式。范式影響了后世無數(shù)書寫者,為后世的書寫者奠定了一個風格基礎和框架。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無疑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范式,元代的大書法家趙孟 回到“二王”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書風;唐代的歐陽詢和顏真卿無疑也確立了中國楷書的兩大范式——歐體和顏體。論結構一個瘦一個肥。后世學書者練習楷書,學習*多的恐怕就是這兩種范式。 漢字的結構*為微妙。初習書法,總以為要把字寫得四平八穩(wěn)才是好的。橫要平豎要直,每個字要寫得中正。但后來才發(fā)現(xiàn),寫字并非寫得中中正正才好?瑫、行書、草書的字形一般都呈左低右高之勢。尤其是橫畫,一般都取左低右高之勢。我猜想是因為唐代以后,人們開始坐在椅子上,雙足下垂,把紙攤平在桌子上寫字,而大部分人是用右手寫。用右手從左向右寫,自然會把橫畫往右斜上方寫,所以造成橫畫左低右高之勢,整個字形會往右上方傾斜,結構上左邊小,右邊大。 有很多書法家把左低右高的字形運用到了極致,明末大書家黃道周就是典型的例子。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福建漳州人,世人尊稱石齋先生。他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儒家士大夫,又處于改朝換代之際,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論治學,黃道周精通理學、易學、天文學、史學,自 23歲開始講學著作,終生不輟;論經(jīng)世,他 38歲考中進士后,歷任翰林編修、經(jīng)筵展書官、詹事府少詹事、翰林侍講學士,直至南明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論諫言,他敢于直言,朝堂之上,不畏人言,據(jù)理爭辯,不惜觸犯龍顏,數(shù)次被貶官;論忠君,他為南明籌兵抗清,自稱“大明孤臣”,終至被俘就義,百年后,被清乾隆帝追謚“忠端”;論書法,他一改董其昌秀麗典雅的書風,用筆剛勁有力,筆勢雄健奔放,痛快淋漓。 黃道周書法的結構頗具特點,他把漢字左低右高的態(tài)勢運用到了極致。我測量了一下,黃道周的很多字傾斜度竟然達到 45度。右邊翹得非常高有什么好處呢?右邊抬高,可以有足夠的空間來安排繁多的筆畫,使整個字不至于過于局促。如果每個字都斜得很厲害,字與字連在一起,視覺上呈現(xiàn)出一種險勢,仿佛排山倒海,氣勢如虹。黃道周的大幅行草創(chuàng)作凸顯了這一特點。 字的結構表現(xiàn)出字的姿態(tài)。字是有生命的,有精氣神的,有骨有肉的。讀字就像觀人一樣,字的姿態(tài)各異,就好像看到人的表情神態(tài)不一樣。字形像人形,如哭如笑,如跑如跳,如臥如坐。王羲之《喪亂帖》里的四個字“痛當奈何”,“痛”“當” 兩字向左傾斜,有點扭曲,好像有點痛苦;而“奈”“何”兩字又比較局促,匆匆收筆,仿佛對于時局無可奈何,只能草草收場作罷。東晉時期的《爨寶子碑》出土于云南,寫法奇特,是晉代石碑中的奇葩,康有為曾評價其“端樸若古佛之容”。在我看來,《爨寶子碑》中每一個字都可以回味。如 “樂”字,上大下小,像上海人說的“大頭小腰包”。如果小時候我寫字寫成這樣,一定會被老師罵的,但《爨寶子碑》中很多字的結構都是出其不意的。那個時候的漢字還沒有經(jīng)過唐代的規(guī)訓,所以顯得非常原生態(tài),生機勃勃。這個“樂”上面方頭方腦的,甚是可愛,下面兩點,向左右翹起,仿佛展開裙邊跳舞一般,婀娜多姿。 又如五代楊凝式的代表作《韭花帖》中的“實”字,寶蓋頭與下面的“貫”之間有很大的空白,仿佛是這個字戴了頂高帽子,而且把帽子戴歪了,有點滑稽,又有點可愛,顯示作者構思非常巧妙。 伊秉綬的隸書在清代獨樹一幟。他寫隸書的結構頗具風格,用筆尚圓,但字形見方見扁。整個字看上去胖胖的、笨笨的,甚是可愛,而且還很幽默。如“變化氣質 陶冶性靈”中的“化”“冶”“性”等字,都透露著一股憨厚之氣。像伊秉綬隸書這樣特色的結構會使得整個字古拙重大。隸書一般取橫勢。橫勢的字有如下幾個特點:**,體態(tài)扁方,寬比高長;第二,橫畫加粗,豎畫變細;第三,在橫畫中,兩頭往上翹,使得整個字形有飛揚起來的感覺。 關于結構,蘇東坡有個著名的論斷:“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睂懘笞秩菀咨y,寫小字容易寫得局促。中國書法史上寫小楷多有能手,明代的王寵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書畫家多以長壽著稱,但王寵短命,享年才 40歲。同時代的文徵明,活到了 90歲。除了壽短外,王寵一生仕途不濟,考了八次都不中,僅以邑諸生貢入南京國子監(jiān)成為一名太學生,世稱“王貢士”“王太學”。也許王寵一身才氣,沒有發(fā)揮在科舉考場上,而是揮灑在了書法上面。他在短短的 40年時間里,留下了諸多書法佳作,尤其是小楷,在明代書法史上占據(jù)了一席之地。 王寵的小楷用筆非常短,短到橫豎經(jīng)常以點來代替,像春天的小嫩芽一樣萌動。因為筆短,所以整個字的結構留出了很多空白。上文說到黑白的問題,中國書法向來講究計白當黑、知白守黑,空白和線條是同等重要的。韓先生在教我們看字的時候,經(jīng)常要我們看一個字的白留得好不好看。在我看來,空白還孕育著一個字的氣,好字的氣是非常飽滿的。王寵小楷的氣氤氳游入字中,泛出字外,撐滿整幅作品,使得小楷一點也不局促,反而顯得寬綽有余。
陰陽之道:中國書法之美(“文化傳家”系列叢書) 作者簡介
沈國麟,1978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紹興,現(xiàn)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上榮獲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學者等稱號,出版、主編和翻譯了11部學術著作,發(fā)表幾十篇學術論文,榮獲十多個各類學術獎項。藝術上師從韓天衡先生,現(xiàn)為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炎黃畫院特聘畫師,復旦大學書畫篆刻研究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新苑書畫社社長,曾在美國耶魯大學舉辦個人書法展,作品入選國內外多次大展,并被國內外多個機構收藏。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