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春山多勝事:四時讀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76191
- 條形碼:9787545576191 ; 978-7-5455-7619-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春山多勝事:四時讀書 本書特色
☆新京報書評周刊·“周末讀詩”專欄文章精選集結,平均每篇閱讀量2W+! ☆講唐詩,但又不止于唐詩 作者從唐詩的賞析入手,為了講透一首詩,經常會延伸到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莊子》、《搜神記》、現代詩……取材廣泛又緊扣主題,解析有理有據又不失詩意本味,令人贊嘆。 ☆一堂堂別開生面的美育課 作者深入挖掘古詩詞的現代性,將古詩詞中的傳統意象如花、霧、月、露水等一一進行拆解,觀照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將詩意注入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擴充了文學的想象空間。讀這本書,如同接受一次美的教育。 ☆圖文一體,裝幀精美 本書采用了雙封設計,外封采用特種紙大地紙,內封印銀工藝,唯美典雅。文前加入8幅“金陵八家”之一樊圻的山水畫,內文雙色排版,版式雅致,適合收藏。
春山多勝事:四時讀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新京報書評周刊·“周末讀詩”專欄作家三書的40篇讀詩札記合集。作者從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等古代文學作品中選取了大約200首經典詩詞,以其“閑言三兩,意境汪洋”的獨特敘述方式,觸發(fā)讀者關于詩詞的感受和記憶,與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意象重新對話,在充分賞讀佳句的同時體悟詩的意境。誠如作者所言,讀詩不是為了驗證一個表象的世界,不是為了從外部去解釋一首詩,而是從內部去體驗它的豐富,跟隨那些如露水或匕首的詞,開啟我們自身靈魂的歷險和漫游。
春山多勝事:四時讀書 目錄
春山多勝事:四時讀詩
回憶一個春天的早晨 / 三
春天是夜晚的故事 / 一一
聞蟬起鄉(xiāng)心:記憶中的夏天 / 一九
日長人靜,午睡初醒 / 二七
梧葉飄黃:秋天的**種悲傷 / 三五
秋天的大雁:一邊歌唱,一邊飛遠 / 四四
且如今年冬:霧中行走的孤獨 / 五二
人生如逆旅:草木人生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 / 六三
露水的世,露水的詩 / 七一
人生:寂寞是一種常態(tài) / 八〇
山中來信:山中無所有,又擁有一切 / 八八
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 九七
關于它,你卻無話可說 / 一〇六
雨中寥落月中愁:寂寞的顏色 / 一一七
在唐詩中看見農民 / 一二五
冰肌玉骨清無汗:醉生夢死
李賀鬼詩:沉迷死亡意象的古典詩人 / 一三七
一場雨、一個湖、一個村莊及一場艷遇 / 一四五
納涼特輯:晚風、繁星和鬼故事 / 一五三
周年祭:韋莊的未了情 / 一六二
聽蟋蟀:我們都是啞孩子 / 一七〇
天不老,情難絕:情不自禁
七夕:金風玉露,勝卻朝朝暮暮? / 一八一
巫山一段云:神話與愛情 / 一八九
紅豆與相思:給朋友的情詩 / 一九七
琴聲中的詩:你在愛了,我怎會不知? / 二〇五
寫首詩給你:想念那些美麗的人 / 二一四
傷行色:離別,就是死去一點點 / 二二二
秋雨梧桐葉落時:落葉情 / 二三一
坐在月下,和月亮說一會兒話 / 二三八
碧蓮玉筍世界:山川相間
十年一覺揚州夢:杜牧的揚州記憶 / 二四九
李白的印象江南 / 二五七
山為樽,水為沼:湖上泛舟 / 二六五
陶淵明:田園將蕪胡不歸? / 二七四
秋日漫游:醉弄扁舟 / 二八三
誰持彩練當空舞:四色美學
風回小院庭蕪綠:折楊柳 / 二九三
一年好景君須記:橙黃橘綠 / 三〇一
滿園深淺色:百花繡筵 / 三〇八
水宮仙子斗紅妝:采蓮曲 / 三一八
霜積秋山萬樹紅:秋日序曲 / 三二七
綠色的五月,世界重新復活 / 三三五
滿園花菊郁金黃:遼闊秋日 / 三四三
春山多勝事:四時讀書 節(jié)選
聞蟬起鄉(xiāng)心:記憶中的夏天 1986年夏天的一個下午,詩人大仙坐在京郊樹林中的一塊石頭上。周圍沒有人,也沒有風,一切靜止,唯有他的影子變幻著姿勢。蟬聲響起,他張開手,接住了這首詩: 下午的寂靜從林子的空地上漫起來了 這下午的風在我的掌中一動不動 我默默地和石頭坐在一起 四周全是我不同姿勢的影子 這蟬聲就在這時候響起了 這蟬聲從半空里輕輕落下 輕輕拂響我的影子 我那攥著風的手也張開了 要把這聲音合進手掌 這蟬聲在我的手心里 通過全身 和我的呼吸在同一個時間 回到樹上 這蟬聲濃濃地遮住了我 一遍一遍褪去我身上的顏色 *終透明地映出我來 哦,我已是一個空蟬殼 ——《聽蟬》 聞蟬起鄉(xiāng)心 早 蟬 [唐]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風生先動水。 亦如早蟬聲,先入閑人耳。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xiāng)心起。 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 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 記憶中的夏天,滿滿的烈日蟬鳴:陽光愈烈,蟬鳴愈響;蟬鳴愈響,陽光愈烈。蟬無烈日則蟬鳴不酣,烈日無蟬則日光不暢。若問蟬是從哪天開始叫的,還真記不起來,總歸在夏至前后吧!爸私校罴俚健,等聽見蟬鳴,就知道暑假要到了。蟬叫得*歡時也是在暑假,長長的日子,被蟬聲激蕩得嘹亮又高遠。 詩人白居易寫過很多詠蟬詩,尤其是關于聽早蟬或新蟬的詩。作為物候,蟬鳴讓人驚覺季節(jié)流轉,游子在異鄉(xiāng)聽了,更起多少鄉(xiāng)思!对缦s》即緣起于這樣一個聽蟬的時刻。 誠如樂天(白居易,字樂天)所言,*先聽到早蟬的,應屬閑人。身閑,心亦閑,閑得有些百無聊賴,也許早在等待。蟬聲一起,先入閑人耳中。不過,在將這種感受提煉成詩句時,樂天先作了兩個類比:“月出先照山”“風生先動水”,有些發(fā)議論的味道,好在有“山”“月”“風”“水”等可愛字眼,且不妨當作比興來看,山高故先得月,水弱故先應風,人閑故先聞蟬。 聞蟬的一瞬,樂天沒有當下即起思鄉(xiāng)之心,而是先有了愁意,即“一聞愁意結,再聽鄉(xiāng)心起”。境由心生,蟬聲不愁苦,之所以聽聞蟬鳴后使人感到愁苦,是因為人心里已先有愁苦,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此詩時,樂天已年近六旬,多年宦海漂泊,仕進之心已頹,歸老之意漸濃。少年聽蟬,但覺熱烈,靜噪皆好;殘年聽蟬,衰柳夕陽,自多悲傷。蟬聲在樂天心中觸發(fā)的愁意,片時糾結在一起。再聽下去,便順著蟬聲回家鄉(xiāng)去了。 “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渭上的蟬聲,與家鄉(xiāng)的蟬聲,何其相似!但那是“先聽”,開始聽時渾然相似,后來,聽著聽著便聽出了不同。哪里不同?詩里沒有說,這是樂天的留白,斷裂處的低回無聲,由讀者去想象,去補充。 “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家鄉(xiāng)故園的衡門前,蟬聲一如當年,可是此時有誰在聽?記得門前那棵大槐樹,槐花飄香,蟬聲傳響,那樣的日暮,天長地久…… 蟬聲與流年 答白刑部聞新蟬 [唐]劉禹錫 蟬聲未發(fā)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xù)弦。 晴清依露葉,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詠,逢時亦悄然。 劉禹錫與白居易是詩友,二人都愛聽蟬,常以詠蟬詩互相贈答。樂天聽見新蟬,立刻寫詩贈給夢得(劉禹錫,字夢得),夢得再以詩酬答,“答白刑部聞新蟬”,題目說得很清楚了。白居易時任刑部侍郎,故稱白刑部。 我們且看答的內容,準確而言,是答的心情。聞新蟬應在夏至,而夢得此詩的寫作時間卻不好確定。*后兩句提到秋天,若是寫實,那么就是寫于入秋后,但“何事”的語氣更像泛泛而談,因此也可能是入秋前。 夢得與樂天同歲,他說蟬聲未發(fā)之前,自己已在傷感流年。蟬聲時起,“一入凄涼耳”,情更何以堪。樂天詩中,蟬聲入的是“閑人耳”,夢得詩中則是“凄涼耳”。蟬聲一入凄涼耳,即化為悲哀的音樂,“如聞斷續(xù)弦”。“斷續(xù)”一詞,更賦“凄涼”以神韻,凄涼之外,更有余哀。 “晴清依露葉,晚急畏霞天”,蟬鳴呼應天氣的風雨陰晴。大晴天則眾蟬齊鳴,若蟬聲忽止,便預示著即將有暴風雨。陰雨后蟬鳴又起,則表明天將放晴。晴天的清晨,蟬在沾露的樹葉上叫,叫聲舒緩。傍晚時,蟬對著天邊的晚霞叫,鳴聲愈急,似畏霞天。這兩句詩未必合于事實,卻是詩人對蟬的直觀感受。 蟬分春蟬、夏蟬、秋蟬,叫聲各不相同:春蟬聲尖而高,夏蟬聲響而遠,秋蟬聲哀而寒。末二句感慨秋蟬:到了秋天,蟬啊,為何你也悄然噤聲,不復有余哀?不復悲哀的悲哀,是更大的悲哀。 還有一次,夢得聞蟬后寫了首詩寄給樂天。樂天開緘,思緒浩然,獨自立于晚風前,將夢得的詩詠了一遍又一遍。而后他題詩一首,以答夢得:“開緘思浩然,獨詠晚風前。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被ㄐ掠旰,柳影欲秋天。聽罷無他計,相思又一篇。”(白居易《答夢得聞蟬見寄》)蟬聲年年長相似,人貌今年老去年。一場新雨過后,槐花又零落幾許,柳影依稀已似秋天,且聽蟬在花香里、柳影間的吟唱。聽罷悵然,此情無計可消除,只得寄之于詩,相思又一篇。 居高聲自遠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即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纓子,以此比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象是很形象,卻不怎么有趣。比喻的好處當然是表達的生動,壞處是容易將人的注意力從本體轉移到別的事物(喻體)上。然而,這首詩雖然題為《蟬》,詩人的醉翁之意卻不在蟬,垂緌在詩中表面上是喻體,其實是本體。 古人以為蟬喝的是葉上的露水,蟬又喜歡棲息在高大的梧桐樹上,所謂棲高飲露,此乃生性高潔之象征。這種看法不完全合乎事實,我們知道,蟬喝的并不是露水,蟬的幼蟲在土壤里時,吸食的是植物根莖的汁液,成蟲后在樹上吸食的是樹汁。 虞世南為人正直、博學多識,由隋入唐,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這首詠蟬詩,其實是借蟬詠自己!按咕q飲清露”,可以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即詩人本人戴著冠纓,身居高位,但生性高潔,啜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流響”二字甚好,蟬的鳴響,像透明的液體,從樹上陣陣流瀉下來,聽覺通感為視覺。蟬鳴可不是這樣的嗎?在聽覺上,“流響”清越、長遠,從聲音的質地上,也準確地傳達出蟬鳴給人的感受。 “疏桐”即枝葉疏朗的梧桐,這里如果改成槐樹,蟬作為喻體形象就欠豐滿了。白居易在聽蟬詩中多寫槐樹,槐樹的意象像一位老祖母,常給人以家園的親切感。而梧桐雖亦多植于庭院,因其高大,又兼清愁,像一位沒落貴族,可敬而不可親,況且又有鳳凰非梧桐不棲的傳說,“流響出疏桐”,其“響”更覺清曠。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居高”語義雙關。蟬棲居高樹,其聲自遠;人立身高潔,其名自揚。詩人說,“非是藉秋風”——這并非憑借秋風的力量?梢韵胍,寫這首詩時,虞世南的人生正處在怎樣的巔峰,他幾乎忘了,倘若沒有風,才學再高,人品再潔,如屈原者,其聲亦不能自遠,除非“聲”指的是在后世的名聲。 在這首詩中,蟬屬于托物言志之物,詩人詠蟬是為了言志。如果我們把言志的部分暫放一邊,單純地觀察蟬,就會發(fā)現,與萬物一樣,蟬本身就很詩意。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將蟬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他在《昆蟲記》中寫到,蟬需要在黑暗的地下做四年的苦工,其中很多未及見到天日便已死掉,唯有少數幸存者能等來五個星期陽光下的享樂,能不放聲高歌?而且所有鳴叫的蟬都是雄蟬,雌蟬是啞巴,古希臘詩人薩拉朱斯在他的詠蟬詩中寫道,蟬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因為它們有不會開口的太太。何其幽默,何其現代! 樹無情,蟬亦無情 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的這首詠蟬詩,比虞世南的詠蟬詩,更多“為情而造文”的成分。詠物詩從南朝至唐,客觀詠物轉為借物抒情,即使情非物之所有,亦造文而抒情,物雖無情,人有情也。 蟬棲于高處,餐風飲露,似乎很難吃飽,因為饑餓,所以才叫得那么大聲吧!氨疽愿唠y飽,徒勞恨費聲”,“本以”二字,即知此詩意在筆先,以意為主。居高本來就難飽,叫得再大聲也是徒勞,然而心有不平,又不得不鳴。想想義山(李商隱,字義山)的身世和處境,當然是在借蟬為自己鳴不平。雖然事實上,蟬并非“高難飽”,叫聲也并非悲鳴,詩人強加于蟬的感情卻形象貼切,讀者自能心領神會。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蟬在樹上哀鳴了一夜,到了五更天快亮時,蟬聲稀疏得幾近斷絕,然而樹卻無動于衷,不但整個兒漠然,而且還油然自綠,現出欣欣的生意。此句怨樹無情,極冷,追魂之筆也。 前半寫蟬,以蟬自喻,第三聯開始自述:“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绷x山自嘆官職卑微,如桃梗人般漂流轉徙,一任家園田地荒蕪。桃梗的典故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土偶人對桃梗人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薄肮*q泛”,即微職如桃梗,寄身而已,猶在隨命運的波流,漂泊無依。 “煩君*相警”,*后仍歸于蟬,更加無理得妙。蟬本不為“我”而鳴,此處卻說“相警”,與前半的樹“無情”,實乃皆因“我”之有情。聽到蟬,想到自己,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我們有類似的處境。寫蟬時,以“我”觀蟬,蟬“費聲”而樹“無情”;此處自述,以蟬觀“我”,“我”無定而蟬“相警”。不僅樹無情,蟬亦無情,天下無情人何其多也!
春山多勝事:四時讀書 作者簡介
三書,北京語言大學文學博士,新京報書評周刊·“周末讀詩”專欄作家。已出版《魏晉時期〈莊子〉閱讀史》《周末讀詩:細雨濕流光》、兒童繪本《打燈籠》等,譯著《昨日我是月亮》、繪本《媽媽》《古羅馬先哲系列:如何冷靜》《古羅馬先哲系列:如何老去》等。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