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jì)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鮑廷博傳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7557145
- 條形碼:9787507557145 ; 978-7-5075-571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鮑廷博傳 本書特色
刻畫清代著名藏書家鮑廷博藏書、刻書、校書、獻書,以書為命的一生。走進鮑氏藏書室“知不足齋”,感受書癡的狂喜與深情。描摹江浙藏書家群像,看一本書如何跨過山川小徑在愛書人中傳抄與收藏。本書生動再現(xiàn)了鮑廷博融“讀書、藏書、校書、刻書、獻書、著書”六位一體之傳奇人生,其藏書、刻書和獻書獲乾隆、嘉慶兩朝皇帝的嘉獎和題詩贊譽,成為徽州文化、江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史的獨特風(fēng)景。
鮑廷博傳 內(nèi)容簡介
定居桐鄉(xiāng)烏鎮(zhèn)的鮑廷博是清代久負(fù)盛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和?睂W(xué)家。本書著力描述鮑廷博從商人子弟轉(zhuǎn)而為士,再轉(zhuǎn)而為士大夫的心路歷程。試圖用相對淺顯的文字,盡力描述一個一輩子癡迷于書,并立志于藏書、讀書、刻書、校書,以書為性命的藏書家形象。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愛書人,他出生于古歙縣的徽商之家,年少時試圖通過科舉改變出身,卻蹭蹬場屋,郁郁不得志。好在心有所向,篤好書籍,耽于文史,終身不渝地在青燈黃卷里討生活。他勤于購藏,精于?,在書籍里磨礪光陰,修煉學(xué)識,并因此施展了抱負(fù),實現(xiàn)了價值,成就了功名,蛻變了身份,完成了自我。
鮑廷博傳 目錄
序二/楊光輝
引言
**章 世為徽州歙縣籍
第二章 經(jīng)營冶坊為世業(yè)
第三章 跋山涉水寓于浙
第四章 知不足齋有后人
第五章 幼而聰敏知大義
第六章 兩應(yīng)省試終不售
第七章 所好在此慰平生
第八章 嗜奇好古借抄勤
第九章 購書為樂飽蠹魚
第十章 獻書四庫天下聞
第十一章 移家攜李續(xù)書緣
第十二章 刻書之志無已時
第十三章 藏以致用有學(xué)名
第十四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十五章 世衍書香美名揚
參考文獻
后記
鮑廷博傳 節(jié)選
**章 世為徽州歙縣籍 作為藏書家的鮑廷博,生前常用的藏書印中有多枚與自己的祖籍地安徽歙縣長塘有關(guān)。其中有一大一小兩枚的印文完全一致,均為“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印”。此外還有“長塘”“歙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天都鮑氏困學(xué)齋圖籍”等,無不在向世人宣示自己徽州人的身份。 徽州,更古的名稱叫新安,至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名,從此為后世所沿用;罩莸靥幫、浙、贛三省交界處,位于安徽南部低山丘陵地區(qū),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上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早在南宋時期,據(jù)淳熙《新安志》所述,該地區(qū)“山垠壤隔,民不染他俗”,就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封閉而又獨具特色的風(fēng)俗民情。 徽州明清時為府級的行政單位,下設(shè)有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和婺源六縣。由于千百年來徽州地區(qū)的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再加上得天獨厚的條件,遂積淀出了富有體系且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其內(nèi)容涵蓋了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名人、徽州土地制度、徽州教育、徽派建筑、新安理學(xué)、新安醫(yī)學(xué)、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文書、徽州方言、徽州民俗以及徽菜等文化形態(tài)。在我國異彩紛呈且能自成體系的地域文化中,徽州文化因獨樹一幟,成為地域性文化的代表,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勃勃的生機和廣泛的影響力。 其中的歙縣設(shè)置于秦朝,漢時屬丹陽郡,隋末以后一直被作為州治、府治,府縣同城長達一千余年。歙縣不僅是古徽州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更是徽州文化的發(fā)源地。這里盛產(chǎn)徽墨、歙硯,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禮儀之邦”等美譽。而鮑廷博的祖居地即位于古歙縣城西的長塘村。 鮑氏在古徽州的各姓氏中無疑是大戶名族。據(jù)成書于明代嘉靖年問,記錄了徽州各宗族遷入和繁衍歷史相當(dāng)完備的《新安名族志》記載,徽州鮑氏當(dāng)時就分居于歙縣邑西十五里的棠樾、鮑屯、大址村階檐上和赤坎,邑西三十里的蜀源、八里的古溪、十里的上洋村,以及邑東三十里的新管等地。 趙懷玉在《恩賜舉人鮑君墓志銘》中說,鮑廷博“遠(yuǎn)祖某自山東南徙,世為徽之歙縣人”。據(jù)《新安名族志》等文獻的記載我們可知,鮑氏先祖叫鮑伸,原是山東青州人,西晉太康年間(280—289)曾官拜護軍都尉,后被委派南下鎮(zhèn)守新安,永嘉之亂后子孫亦隨之避居江南。到了東晉咸和四年(329),鮑伸后人鮑弘又出任新安郡守,考慮到這里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地理環(huán)境,遂占籍郡城之西門,鮑弘也就成為歙縣鮑氏的始遷祖。 古人曾感慨道:“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豹毺氐牡乩憝h(huán)境,使得徽州成為動亂年代里中原南下移民理想的寄身之地。在定居新安后不久,鮑弘出于長遠(yuǎn)考慮,在郡西十五里牌營建了別墅,作為家人的聚居之所。經(jīng)過幾代的繁衍生息,鮑氏不僅開枝散葉,逐漸分散于歙縣各地,而且在商業(yè)、科舉等方面人才輩出,儼然巨族。到了明代初年,出了一個叫鮑時昌的人,當(dāng)時他居住在大址村階檐上。他被人記住是因為“舉賢良不就,捐貲開筑燕坑、石竭、長塘,以興水利”。在封建時代,水利興則農(nóng)耕興,而且水利運輸也為商旅往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一向被視為*大的民生工程之一。由于造福鄉(xiāng)里,有利國家,鮑時昌還受到了朝廷的表彰,被賜予“免征”的匾額。他的恩澤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不僅“鄉(xiāng)民至今賴之”,長塘這個地方也漸漸成為鮑氏的聚居地之一,而我們的主人公鮑廷博一族就是從這里走出來的。 除了前文所說的藏書印,在目前可以見到鮑廷博所作的題跋中,落款也不厭其煩地署“歙長塘鮑廷博以文氏”“歙西長塘鮑氏”“長塘鮑廷博”“歙長塘鮑廷博”,等等。可以說“長塘”這個地名,成為鮑廷博一生的籍貫標(biāo)簽。 那么長塘村到底在哪里呢? 關(guān)于這個村,見諸文獻的資料十分稀少。民國時歙縣學(xué)人許承堯(1874—1946)曾得到一部鮑廷博所校之書,為此作了《題鮑淥飲手校書》一詩,詩云:“逸致悠然鮑夕陽,爐薰坐老勘書堂。圣湖亦自宜櫻筍,不為豐溪憶故鄉(xiāng)。”詩后有他的自注:“淥飲家長塘,在豐溪側(cè)。”據(jù)此可知,民國時長塘村尚在,位于豐溪之側(cè)。《鮑廷博評傳》的作者在書中說他們曾訪知,“長塘村舊址在縣城西15里,當(dāng)?shù)亟凶鏖L塘林村,清時屬棠樾,因區(qū)劃變更,今從棠樾劃出,屬徽州區(qū)西溪南鎮(zhèn)”。棠樾現(xiàn)為著名旅游景點,棠樾牌坊群作為明清徽州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更是聞名遐邇。但據(jù)查,現(xiàn)存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木堂所刻鮑光純等纂修的《重編棠樾鮑氏三族宗譜》和嘉慶十年(1805)所刻鮑琮等纂修的《棠樾鮑氏宣忠堂支譜》,均與鮑廷博一支無關(guān)。而長塘鮑氏的譜牒至今未被發(fā)現(xiàn),更多詳細(xì)的資料只能留待后人去挖掘了。 筆者在搜索長塘村信息的過程中,偶然從名為“半溪齋”的公眾號中讀到一篇署名吳軍航的文章,其中寫到了“長塘村”,F(xiàn)摘錄如下,以便考索: 鮑廷博故鄉(xiāng)長塘村距西溪南鎮(zhèn)約四華里,現(xiàn)在黃山高鐵西站邊上。長塘村小巧玲瓏,村落人家不多,但綠水
鮑廷博傳 作者簡介
夏春錦,閩人客浙,供職于桐鄉(xiāng)市圖書館,系中國圖書館學(xué)會閱讀推廣委員會推薦書目專業(yè)組委員、浙江外國語學(xué)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特聘研究員、杭州師范大學(xué)中美木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梧桐影》主編、《書信》執(zhí)行主編,入選浙江省“新荷計劃”人才庫。著有《悅讀散記》《木心考索》《木心先生編年事輯》等,主編和策劃有“知新文叢”“蠹魚文叢”及《谷林鍾叔河通信》《眾說木心》等。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xué)評論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