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德意志文學簡史/[德]海因茨·史臘斐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20125560
- 條形碼:9787220125560 ; 978-7-220-12556-0
- 裝幀:平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意志文學簡史/[德]海因茨·史臘斐 本書特色
1.描述當代德國人的文學記憶,一本文學史“論”, 而非文學史“述”。
本書的目標讀者不局限于專業(yè)研究者, 但又不是泛泛而論的通俗普及讀物。它之所以觸動很多人的神經(jīng),就是因為它無意成為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史料匯編,而是真正地選取了留存于后世文學記憶中的文學:歌德、席勒、萊辛、托馬斯· 曼、里爾克、霍夫曼斯塔爾和卡夫卡,這就是本書的含金量所在。
2.追問德意志文學的“德意志性”,用二戰(zhàn)后成為恥辱的禁區(qū)話題解構(gòu)自身民族文學。
二戰(zhàn)后, 由于某種政治正確性的約束,“德意志民族性”問題成為整個德國社會的禁區(qū)。外國學者尚能心無芥蒂, 德國學界卻對這個敏感問題避而不談,或者只有在顧左右而言他時才能曲折地訴說自我。而離經(jīng)叛道的史臘斐百無禁忌, 開篇就以“德意志”為題,以可怕的鋒利挖開自身,面對世界的追問。這也造就了本書的獨一無二。
3.暢談兩次德意志文學的高峰,從史學全景出發(fā),辨認德意志文學發(fā)生改變的終極脈絡(luò)。
史臘斐在這本書中著重對1800年前后的古典—浪漫時期的德語文學,以及 1900年前后登場的德語經(jīng)典現(xiàn)代派作家做出了評論,正是憑借對史實的熟稔和通透的認識, 他才有能力在德意志文學的歷史中騰挪跳躍、身手敏捷地破除陳見, 做到“通百家之變, 成一家之言”。
德意志文學簡史/[德]海因茨·史臘斐 內(nèi)容簡介
德國文學的偉大作品姍姍來遲:在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文學的經(jīng)典時代之后,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算作世界文學的德國作品。這部小巧而富有啟發(fā)性的文學史追溯了這種延遲的發(fā)生。凡是文學史,都以呈述文學史貌為撰寫準繩,而《德意志文學簡史》的研究卻難得采取了一種嚴肅的辯爭方法,認為那些做日耳曼學的人,首先應(yīng)當捫心自問:是否在文學研究中躲避了那個廣受詬病卻從未辨明的德意志性?是否在那些不愿看見的東西(比如遺忘和錯誤的判斷)面前下意識閉上了眼睛?史臘斐在《德意志文學簡史》中尋求建立一種全新的因果關(guān)系。
德意志文學簡史/[德]海因茨·史臘斐 目錄
譯序:文化記憶中的德意志文學史
引言 德意志 **章 失敗的開端
**節(jié) 被遺忘的中世紀
第二節(jié) 遲到的近代
第二章 功業(yè)始成:18世紀
**節(jié) 牧師之子——繆斯之子
第二節(jié) 新的語言
第三節(jié) 文學不朽
第三章 發(fā)展、復(fù)興和終結(jié)
**節(jié) 發(fā)展: 19世紀
第二節(jié) 復(fù)興和終結(jié): 20世紀
結(jié)語 文學的歷史
中譯本再版后記
德意志文學簡史/[德]海因茨·史臘斐 作者簡介
海因茨·史臘斐 ( Heinz Schlafer )
1939 年生,斯圖加特大學德文系榮休教授,當代德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因其富有個性和文采的學術(shù)寫作和文學評論,榮獲柏林國家藝術(shù)院頒發(fā)的亨利希·曼文學獎 (2008 ) 以及德意志語言文學院頒發(fā)的文學評論獎默爾克獎(2012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