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批判的限度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305269257
- 條形碼:9787305269257 ; 978-7-305-26925-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批判的限度 本書特色
▼ 當人文思想的價值日益受到懷疑,身處合法性危機之中的文學研究,該如何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 當我們進行批判時,我們到底在做什么?為什么批判是一種如此有魅力的思維模式,以至于我們很難擺脫它的軌道? ▼ 當批判變成唯一可行、可想象的批評方法,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思維模式,批判或已失去其*初目的——揭示和挑戰(zhàn)社會和文化中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和偏見,進而演變成一種新的思想霸權(quán)、統(tǒng)治性的學術(shù)范式,屏蔽了其他思想可能。 ▼ 芮塔·菲爾斯基告訴我們,將批判性閱讀視為可能的途徑之一,而非文學研究的天定命運,向?qū)徝澜?jīng)驗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敞開,我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意想不到的全新見解。不用批判的冷漠和疏離來自我保護,允許自己沉浸于文本之中,積極地允許自己受文學、藝術(shù)作品影響,或可帶來轉(zhuǎn)化和變革的力量。 ▼ 《批判的限度》為后批判世界的智識生活提供了一部頗具預(yù)見性的指南,為人文思想闡述了一個積極的愿景。
批判的限度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在細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基礎(chǔ)上,著眼于過去四十年來文學和文化研究中的修辭,挑戰(zhàn)了文學研究領(lǐng)域中占主導(dǎo)地位的闡釋模式——批判。作者試圖解答如下問題:為什么批判是一種如此有魅力的思想模式?為什么很難擺脫它的軌道?它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一種隱含的故事線?它如何在空間上引導(dǎo)讀者?它在哪些方面構(gòu)成了一種整體的知性情緒或秉性?本書作者將“批判”作為一種文類、一種思潮,通過追蹤眾多思想家、批評家的經(jīng)典文論中共有的論證模式,為探究藝術(shù)作品與社會世界的關(guān)系提供了全新路徑。
批判的限度 目錄
批判的限度 相關(guān)資料
【媒體及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大膽的書……不僅勇敢,而且明斷審慎。——特里·伊格爾頓,英國文學理論家 菲爾斯基既能寫出靈活生動的散文,亦能同樣靈活地運用隱喻,這位數(shù)一數(shù)二的理論家始終活躍在文化和學術(shù)前沿。如今,她寫出了這樣一本書,促使我們所有人重新審視自己一直在做的工作!杜械南薅取窌屢恍┤苏痼@,使另一些人振奮。無人能無動于衷,亦無人能不讀此書。——宋惠慈,耶魯大學教授 及時、精彩、引人入勝。這就是那本稀有之書,為當今眾多文學學者都在追問的問題,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同時承諾將開啟全新對話,而這樣的對話未來仍將繼續(xù)。——瑪麗·波維,紐約大學教授 有些書是如此深刻、適時,似乎必須被寫出……《批判的限度》就是這樣的書。通過探索批判的局限,菲爾斯基讓批評家得以不再將批判當作文學研究的看門人一般依賴,并為后批判世界的生活提供了一部頗具預(yù)見性的指南。——《洛杉磯書評》 這本書偉大、雄心勃勃的挑釁在于,它聲稱美學作品沒有什么可隱藏的,機器里也沒有鬼。承認這一事實,我們或許就可以重拾批評之樂。——《批評探索》 這也許是自理論的全盛時期以來,對批判思潮充滿雄心的重新評估。——《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批判的限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芮塔·菲爾斯基(Rita Felski),《新文學史》前主編,弗吉尼亞大學英文系教授,美學、文學理論、女性主義理論、文化研究等領(lǐng)域的杰出學者。 代表作:《批判的限度》《現(xiàn)代性的性別》《文學之用》《女性主義之后的文學》《創(chuàng)制時間:女性主義理論與后現(xiàn)代文化》《超越女性主義美學:女性主義文學與社會變遷》等。 2000年,獲美國現(xiàn)代語言學會頒發(fā)的威廉·帕克·賴利獎。 2010年,獲古根海姆獎。 【譯者簡介】 但漢松,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