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審美智慧論

審美智慧論

作者:郭昭第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11-01
開本: 16開 頁數: 262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25.2(7.2折) 定價  ¥3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審美智慧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73958
  • 條形碼:9787010073958 ; 978-7-01-007395-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審美智慧論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人與自我、人與利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核心命題,在重新梳理與整合西方美學、尤其是中國美學和印度美學智慧的基硪上,系統(tǒng)闡述了審美的學科智慧、觀念智慧、心理智慧、創(chuàng)造智慧、認知智慧、藝術智慧、生命智慧和教育智慧。在改變長期以來西方美學溉念范疇和知識譜系占據主流話語地位并深刻影響中國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和生命美學的研究現狀,重新發(fā)現與肯定中國、印度等東方美學智慧,重構智慧美學格局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探索。同時還對美學研究諸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許多獨到而富有啟發(fā)性的見解,對啟發(fā)讀者審美智慧、提升生命境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審美智慧論 目錄

緒論
**章 美學的學科智慧
**節(jié) 美學的性質
第二節(jié) 美學的意義
第三節(jié) 美學的發(fā)展概況
第四節(jié) 美學的中西不同生成與精神
第二章 審美的觀念智慧
 **節(jié) 中西美學家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界說
 第二節(jié) 美的本質界說及其困惑
 第三節(jié) 審美的智慧表征
第三章 審美的心理智慧
**節(jié) 欲望的逐步認識
第二節(jié) 情感的逐步超越
第三節(jié) 生命的逐步圓滿
第四章 審美的創(chuàng)造智慧
 **節(jié) 自我的創(chuàng)造法則
 第二節(jié) 社會的創(chuàng)造法則
 第三節(jié) 自然的創(chuàng)造法則
第五章 審美的認知智慧
**節(jié) 自我境界
第二節(jié) 社會境界
第三節(jié) 自然境界
第六章 審美的藝術智慧
**節(jié) 藝術家與藝術品
第二節(jié) 鑒賞者與藝術品
第三節(jié) 藝術家與鑒賞者
第七章 美學的生命智慧
**節(jié) 西方美學的生命智慧
第二節(jié) 中國美學的生命智慧
第三節(jié) 印度美學的生命智慧
第八章 美學的教育智慧
**節(jié) 西方美學的教育智慧
第二節(jié) 中國美學的教育智慧
第三節(jié) 印度美學的教育智慧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審美智慧論 節(jié)選

**章 美學的學科智慧
  **節(jié) 美學的性質
  一、美學的研究對象
  歷史上關于美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主要有這樣三種看法:一種看法以柏拉圖為代表,認為是研究美尤其是現實實體美的;一種看法以鮑姆嘉通為代表,認為是研究審美感覺和審美經驗的;一種看法以黑格爾為代表,認為是研究藝術的。但是這只能代表美學史尤其是西方美學史的一個基本脈絡,并不能作為美學研究的唯一對象。其實美學的進步與人類的任何進步一樣,真正的發(fā)展是依賴于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的。對于美學以及研究對象的創(chuàng)造性反思與改造是使美學走出困惑的重要途徑。
在我們看來,美學應該是研究和描述審美現象并在此基礎上闡發(fā)審美活動的美學智慧的:*低層次的美學研究是描述自我的審美現象,諸如自我的審美感覺和審美經驗等,其研究的基礎是人與自我的關系,這是*基本的,也是*關鍵的審美現象,常常涉及審美的物質層次,因為一切審美現象*終以自我而起作用;中等層次的美學研究是描述社會的審美現象,諸如藝術、審美文化等,其研究基礎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常常涉及審美的文化層次;*高層次的美學研究是描述自然乃至宇宙的審美現象:諸如自然、生態(tài)、身體乃至生命問題等,其研究基礎是人與自然乃至宇宙的關系,常常涉及審美的生命智慧乃至美學智慧層次。完整的美學研究對象應該同時包括三個層次的審美現象。
  二、美學的學科屬性
人們通常將美學歸屬于人文科學范疇的哲學學科。實際上美學的歸類歷來是很難的。當美學選擇了哲學的角度并且具有了哲學學科屬性的時候,自然可以歸屬于哲學范疇,但是當美學采取了心理學的角度,并且具有了心理學學科屬性的時候,理所當然應該屬于心理學范疇。將美學定位為藝術哲學的時候,雖然仍屬于哲學范疇,但與藝術學的聯系似乎更密切。美學的跨學科研究,固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學的學科屬性,但是超學科研究的美學就沒有那么容易歸類了。真正具有完整理論和開闊視界的美學尤其如此。完整的理論應該能夠包容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它不僅超越時代的局限,而且超越地域甚至國家、民族的局限,具有真正的世界意義。在許多情況下,常常并不僅僅選擇一個理論角度進行所謂跨學科研究,而應該是超學科的。超學科性決定了它同時屬于任何學科,又不屬于任何學科。在這種意義上,所有的美學事實上應該是屬于大文化范疇的,應該是文化美學,而不是什么心理美學或藝術美學或哲學美學之類,理所當然應該屬于文化學范疇。
通常情況下,那些對人類文化發(fā)展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學者和思想家,常常同時涉獵許多領域,并且在絕大部分領域都有創(chuàng)造性成果,如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等。因此他們常常屬于許多學科,又不屬于其中任何一個單一學科。如同對于這些偉大思想家的簡單學科歸類并不能準確地、全面地體現其成果的學科屬性一樣,對于真正有價值的美學的學科歸類同樣是存在極大困難的。事實上,傳統(tǒng)哲學本身就存在難以歸類的現象,至于經過改造的美學就更加難以進行學科歸類了。它研究自我問題,關注人的身體與心理,于是有身體美學和心理美學的屬性;它研究社會問題,涉及倫理道德、社會制度與政治秩序,于是就有倫理美學、社會美學和政治美學的屬性;它研究自然問題,涉及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問題,就具有了生態(tài)美學和環(huán)境美學的屬性。而且這種分析和闡釋本身就不十分準確,明顯存在掛一漏萬的情形。經過改造的美學常常反對那些以特定概念與知識譜系為標志的學科分類,總是在更加廣闊的超學科層次上把握美學的*高智慧。所以真正完善的美學,至少是經過改造的美學,應該是反學科的,應該是方方面面智慧的總結與描述。
如果人們只能將美學歸屬于某一學科領域的話,那么只能將它歸屬于哲學。人們似乎也更愿意將美學歸屬于哲學。這并不是說美學本身就一定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而是哲學可能具有更加廣泛的普適性,以及普遍性和包容性。美學的這一學科屬性,不僅決定了它應該是真正的**哲學,而且應該是真正的**智慧。但美學要真正成為**智慧,顯然還有很多的路需要走。
  三、美學的學科趨勢
假如人們能夠充分地發(fā)掘中國美學廣大和諧的生命精神,用與兼愛同施,與天地合德,與大道同行,促進人與宇宙的交相和諧、共同創(chuàng)進、生生不息、止于至善的觀念來審視和展望美學的前景與功能,也許會發(fā)現美學將真正如李澤厚所說,成為**哲學,真正成為人類走向詩意棲居的希望之舟。近年來美學發(fā)展的某些趨勢尤其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
一是身體美學(包括養(yǎng)生美學)的自覺與享樂主義危險。身體美學幾乎是傳統(tǒng)美學發(fā)展的一個盲點。尼采、維特根斯坦、梅洛·龐蒂對于身體及其感受的強調使其逐漸擁有了至關重要的美學地位,甚至成為20世紀以來美學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據說,身體美學的出現可以有效超越傳統(tǒng)美學尤其是藝術美學的學科界域,能夠幫助人們改善關于身體感受的認識,形成更多關于身體的知識,尤其能夠提高身體器官的效能,甚至德行品質。其中養(yǎng)生美學的出現和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顯然是因為能夠提高人們的生命質量和審美情趣。但是這種張揚身體,將身體視為衡量和判斷事物的標準,并且使其占據美學重要地位的發(fā)展趨勢,也同樣可能助長圍繞身體而形成的享樂主義趨勢,以及審美的淺表化與庸俗化傾向。
二是實踐美學的反思與現世主義。實踐美學(包括藝術美學、倫理美學、政治美學)應該對傳統(tǒng)美學進行深刻反思,應該超越藝術和哲學問題,關注現世,關注日常生活,強調審美的行為化傾向。這確實會形成對于人類個體乃至集體行為的張揚傾向,將使曾經被束之高閣的理論美學日益貼近日常生活,日益走向普通百姓,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美學作為思辨哲學與現代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窘境。但是這種美學如果仍然強調所謂以人為本,而不大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會在很大程度上繼續(xù)助長人類自尊的盲目膨脹,以及在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普及化過程中導致審美的過分泛濫和過度追求時尚的缺憾。因為普遍存在的審美將可能由于喪失特性而墮落為漂亮,甚至會顯得毫無意義,導致審美的疲勞、厭倦、冷漠、焦慮、恐懼,以及可能產生的逃避乃至抗拒傾向,如對于過分裝飾的厭倦*終將可能形成返璞歸真的審美傾向。
三是生態(tài)美學(包括自然美學、環(huán)境美學、生命美學)的復興與復古主義。生態(tài)美學的崛起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長期以來變本加厲地開發(fā)利用甚至掠奪自然的結果。人類盲目自尊的直接后果是喪失了對自然的依賴,并總是遭到自然的報復。于是尊重自然以及環(huán)境本身存在的獨立價值,*大限度地尊重自然界一切有機物甚至無機物,并且將其一并作為生命存在物而平等看待,就成為一種必然。但是這種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對古典美學的一種復興。因為在美學沒有成為獨立學科之前,它本身就混同于其他文化載體之中。那時候,雖然程度有所不同,但包括古希臘文化、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在內的人類文化似乎都表現出了對自然的重視。尤其是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萬物有靈論似乎更加集中地體現了這種普遍生命意識。盡管西方人類學家總是將其看做原始思維或者野性思維,但它所表現出來的對宇宙萬物的普遍尊重意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難能可貴的。這當然可以看成是人類生產力比較低下、對自然缺乏必要駕馭和征服能力的表現,但是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我們主張尊重自然界一切事物,并將其作為普遍的生命存在物來平等看待,絕不是要人們相信萬物有靈論,重新進入原始神秘主義時代。這些年,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一定范圍宗教意識的死灰復燃,以泛神論為特征的迷信思想也開始出現,甚至也可能出現以生態(tài)美學或者別的什么科學作為包裝的復古主義傾向。這是應該警惕的。
  第二節(jié) 美學的意義
  一、美學的學科品質與人的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
社會勞動分工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正是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發(fā)展*終導致了學科化、專業(yè)化。但是無論勞動分工,還是學科化與專業(yè)化,只是人們限于精力迫不得已采取的一種簡易便捷地獲得一定勞動成果的手段。這種手段的選擇使投機取巧的人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終導致了人類的嚴重片面化與單向度化。這種后果的惡劣發(fā)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思考的中心問題之一,如盧卡奇和馬爾庫塞就有非常深刻的闡述。即使對于人文科學而言仍然存在類似問題,如文學空靈而膚淺、史學充實而刻板、哲學深沉而空洞,所有這些同樣會導致相應專業(yè)人們的片面而畸形地發(fā)展。相形之下,只有經過改造,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核心問題,系統(tǒng)闡發(fā)人類在自我、社會和自然方面的生命智慧的美學,才可能兼?zhèn)湮氖氛苤畠?yōu)勢,而力避三者之缺憾。美學兼顧文學、史學和哲學的屬性決定了學習美學可以兼容眾家之所長,避免眾家之所短,乃至形成良好性格品質。
文學之空靈:雖然美學并不以專門的文藝研究作為終極目的,而且以文藝作為終極目的的美學只能體現人類自尊盲目膨脹的結果,只能導致狹隘與衰敗的危機。但美學研究畢竟是不能離開文藝的,而且文藝的創(chuàng)作起源于空靈的美感,美感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心無掛礙的靜觀,如宗白華認為:“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著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蓖瑫r,文藝也成功于空靈的境界,藝術的*高境界不是對生活細節(jié)的真實描寫,這是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成功之處;藝術的*高境界也是其失敗之處,也不是對自我情感的生動宣泄,這是浪漫主義的成功,也是其失敗的根源;所謂的藝術的*高境界是宇宙生命的空靈感悟,如王夫之所謂:“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边@種境界是陶淵明、王維、蘇軾詩歌意境的體現,也是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的追求。
史學之充實:雖然歷史學家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歷史資料所造成的觀念的影響而進行敘事,并在此基礎上超越具體的歷史階段,探討人類世界的普遍歷史,但畢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充分的歷史資料,而不是主觀想象與臆測。盡可能占有充分而真實的歷史資料、探索真實的普遍歷史是史學的**要務,這是其充實之體現。美學對美學史上多種審美觀念的認識、梳理與評價,同樣能夠體現歷史的充實品質,并且與歷史著作一樣,“不但可使我們多聞博識,并且可以給予我們深刻和純真的樂趣”。同時美學還得在人類歷史之外,探討真實宇宙的普遍審美歷史。中國古代所謂“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不僅是一種歷史精神,其實也是一種美學精神。
哲學之深沉:完備的哲學體系應該包括自我、社會和自然三大課題,應該涉及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關系的深刻論述,并由此顯示出深沉的品質,否則就是不完備或者殘缺的哲學體系。美學作為哲學的分支學科,理所當然應該包括三大課題,并由此而分別出層次。美學的深沉不能僅僅體現在對審美客體之實體屬性乃至審美主體之認識屬性的深刻探討方面,這只能是美學深沉之淺表層次,美學的深沉*主要的應該是在對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關系的深刻論述方面。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美學乃至一切人類生命活動的*高理想,也是美學奉獻于人類的*為深沉的思考:“人生若欲完成自己,止于至善,實現他的人格,則當以宇宙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與和諧。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礎!泵缹W的深沉在于將人與自我、社會乃至自然的和諧看成美的*高境界,而且如孔子和亞里士多德都將適度與中庸作為實現自我、社會與自然和諧的原則。
  二、美學的學科追求與高尚人生追求的確立
人類在探討自我、社會和自然及其關系三大問題的基礎上形成了宗教與倫理、科學和藝術乃至哲學等掌握世界的方式,其中科學求真,宗教與倫理求善,藝術求美,而哲學尤其美學則將三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并且由此形成了美學將真、善、美有機統(tǒng)一起來的人文品位。學習美學可以形成高尚的人生
追求。
一是真。美學雖然并不直接地或者單獨地張揚科學精神,但是與科學一樣存在求真精神。這正是人們不斷地探討和描述審美現象的根本原因。雖然美學在真的探討上,總是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這并不應該成為人們譴責美學的理由。湯森德指出:“科學理論與哲學理論不應因為未被完全證實而遭受譴責,因為它們始終都是質疑和改變的對象!敝灰缹W不放棄這種精神,其求真的人文品位就必然存在。事實上美學如同科學一樣,沒有一種理論是永恒的。所有理論都是在認識和質疑過去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理論,但是每一種新理論一旦形成就意味著即將被更新的理論所認識、質疑乃至改變。正是在這認識、質疑乃至改變的過程之中,形成了科學乃至美學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在這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理論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科學的求真精神。正是這種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所體現的對于真的不變追求,*終形成了美學求真的人文品位。
二是善。雖然善與美并不經常是統(tǒng)一的,但是宗教與倫理所追求的善與美實際上是有密切關系的,至少真正圓滿的美應該是善的。善雖然是宗教與倫理的主要追求,但是善所具有的非本能性、利他性決定了它總是與責任和義務相聯系的,是維持自我、社會、自然乃至宇宙和諧秩序的倫理乃至宗教基礎,而這種善其實也是實現自我、社會與自然和諧關系這一*高美學理想的思想基礎,如果適度和中庸是實現和諧關系的原則,那么,這個適度和中庸就是善的倫理乃至宗教精神統(tǒng)帥所形成的豐富生命的和諧形式,是“‘善的極峰’,而不是善與惡的中間物。美學對善的追求也同樣決定了美學所有的善的人文品位。
  ……

審美智慧論 相關資料

在我們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在我們貪得無厭的欲望中,我們正在失去愛,我們正在減弱對美的感受力和對殘酷的敏感度;我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多的專業(yè)化而越來越少的綜合化。智慧無法由知識取代,再多的解釋,再多的信息積累也無法把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知識是必要的,科學也有它的地位;但是,如果頭腦和心靈被知識所窒息,如果引起痛苦的原因就這么被解釋過去,那么生命就會變得空虛而毫無意義……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書》

審美智慧論 作者簡介

郭昭第,1966年11月生,甘肅西和人,現任天水師范學院教授、文史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文藝學和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出版《文學與素學:文學理論的超學科視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審美形態(tài)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等專著5部。多項成果獲甘肅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最高獎、甘肅省教學成果獎等。曾獲甘肅省“園丁獎”、曾憲梓教育基金二等獎。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