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jīng)
-
>
道德經(jīng)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
>
(精)奎文萃珍:考工記圖
-
>
四書五經(jīng)(全4冊)
-
>
奎文萃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精裝)
三國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冊)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807526384
- 條形碼:9787807526384 ; 978-7-80752-63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國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冊) 本書特色
★16開平裝,巴蜀書社出版
★國家“十一五”重點(diǎn)圖書出版項(xiàng)目
★許嘉璐、于友先、何茲全、柳斌杰、陳祖武等名家傾情推薦
★選取中華書局校點(diǎn)本為底本,與百衲本、殿本等善本相互?
★校注廣泛采用前人研究成果,如陳景云《三國志辨誤》、趙一清《三國志注補(bǔ)》、盧弼《三國志集解》、張?jiān)獫?jì)《三國志校勘記》等
三國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冊) 內(nèi)容簡介
同以往版本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國志》具有如下特點(diǎn):
1.史家注史
與傳統(tǒng)的注音、釋意與白話翻譯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詞一義的雜蕪注解,而在于理清歷史脈絡(luò),對關(guān)鍵問題進(jìn)行考辨論證,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學(xué)術(shù)研究動態(tài)及準(zhǔn)確把握歷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時,也因其高質(zhì)量的學(xué)術(shù)價(jià)值成為后來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資料!督褡⒈径氖贰と龂尽罚D以新的角度、新的內(nèi)容、新的形式,為《三國志》創(chuàng)造出一套代表當(dāng)代學(xué)術(shù)水準(zhǔn)的現(xiàn)代善本。
2.底本?
本書以中華書局校點(diǎn)本為版式底本,再與百衲本、殿本、盧弼《集解》本及部分中華再造善本相互?保瑩裆贫鴱;同時,在具體?敝,還利用了《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建康實(shí)錄》、《群書治要》、《續(xù)后漢書》等。
3.繁簡選擇
本書一般語詞不注,難解者及易生歧義者則注釋。異體字、假借字、避諱字,若所校四種版本中有一種作正體字者,則徑從該本,不再出注;若四種版本皆同,則不改字,并注明異體字之正字、假借字之所通字、避諱字之避諱原因。校增字用方括號之,校刪字用圓括號括之。
4.內(nèi)容把握
(1)典章制度
對于此部分作扼要說明,需要追溯沿革以說明問題者則溯其源流,非引原文不足以說明者,則引原文。
(2)職官名稱
本書主要參考《續(xù)漢書·百官志》、《晉書·職官志》、《宋書·百官志》、《通典》、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出注。
(3)人名地名
三國以前人名,不常見、不加注有礙于理解者,據(jù)本文所需作簡要注釋。三國時的人名,凡本書有傳或附傳者概不作注,不礙理解閱讀者也不作注;若需注釋者,其事跡較集中地?cái)⑹鲇诒緯硞骰蚺嶙⒅校瑒t只注明見本書某傳或裴注引某書;如在本書無集中敘述者,則作簡注。地名主要參考《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博采眾家
本書所注,廣泛采用前人研究成果。如陳景云《三國志辨誤》、趙一清《三國志注補(bǔ)》、盧弼《三國志集解》、張?jiān)獫?jì)《三國志?庇洝、周一良《三國志札記》、吳金華《三國志校詁》、趙幼文《三國志校箋》等。此外,引用了考古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
三國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冊) 目錄
前言(1) 臧霸(1445)
例言(43) 孫觀(1451)
主要參考文獻(xiàn)(47 文聘(1452)
上三國志注表 裴松之(1) 呂虔(1454)
卷一魏書一 許褚(1458)
武帝操(1) 典韋(1462)
卷二魏書二 龐(1465)
文帝丕(167) 龐(1469)
卷三魏書三 母娥(1472)
明帝(291) 閻溫(1475)
卷四魏書四三少帝 張恭(1476)
齊王芳(375) 恭子就(1476)
高貴鄉(xiāng)公髦(418) 卷一九魏書十九
陳留王奐(462) 任城威王彰(1487)
卷五魏書五后妃 陳思王植(1493)
武宣卞皇后(486) 蕭懷王熊(1559)
文昭甄皇后(494) 卷二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
文德郭皇后(510) 豐愍王昂(1563)
明悼毛皇后(517) 相王鑠(1564)
明元郭皇后(520) 哀王(1564)
卷六魏書六 彭城王據(jù)(1568)
董卓(523) 燕王宇(1569)
李(549) 沛穆王林(1570)
郭汜(550)
袁紹(566) 中山恭王袞(1571)
子譚(605) 濟(jì)陽懷王(1575)
子尚(605) 陳留恭王峻(1575)
袁(623) 范陽閔王矩(1576)
劉表(629) 趙王(1576)
卷七魏書七 臨邑公子上(1579)
呂布(647) 楚王彪(1579)
張邈(652) 公子勤(1584)
陳登(670) 城公子乘(1584)
臧洪(675) 戴公子整(1584)
陳容(688) 靈公子京(1585)
卷八魏書八 樊安公均(1585)
公孫瓚(693) 廣宗公子棘(1585)
陶謙(717) 東平靈王徽(1585)
張楊(727) 樂陵王茂(1587)
公孫度(729) 以上武帝子
子康(733) 贊哀王協(xié)(1589)
康弟恭(733) 北海悼王蕤(1589)
康子晃(733) 東武陽懷王鑒(1589)
康子淵(733) 東海定王霖(1589)
張燕(753) 元城哀王禮(1589)
張(756) 邯鄲懷王邕(1590)
張魯(758) 清河悼王貢(1590)
卷九魏書九 廣平哀王儼(1590)
夏侯(769) 以上文帝子
韓浩(777) 卷二一魏書二十一
史渙(777) 王粲(1605)
夏侯淵(779) 徐(1610)
曹仁(790) 陳琳(1611)
弟純(796) 阮(1612)
曹洪(797) 應(yīng)(1614)
曹休(802) 劉(1614)
子肇(805) 邯淳(1619)
曹真(806) 繁(1620)
子爽(812) 路粹(1620)
羲(812) 丁(1621)
訓(xùn)(812) 丁(1621)
何晏(812) :百衲本作“”,中局校本作“修”,今百衲本。(1621)
(827) 荀(1621)
丁謐(827) 璩(1625)
畢軌(828) 貞(1625)
李(828) 阮籍(1626)
桓范(829) 嵇康(1629)
夏侯尚(841) 桓威(1635)
子玄(844) 吳質(zhì)(1635)
卷一魏書十 (1643)
荀(869) 潘勖(1648)
子惲(902) 王象(1648)
孫(902) 劉(1652)
孫(902) 劉劭(1661)
荀攸(908) 繆(1667)
賈詡(919) 仲長統(tǒng)(1668)
卷一一魏書十一 蘇林(1669)
袁渙(935) 韋誕(1669)
張范(945) 夏侯惠(1670)
弟承(945) 該(1670)
茂(948) 杜摯(1670)
國淵(950) 傅嘏(1676)
田疇(953) 卷二二魏書二十二
王(964) 桓(1693)
邴原(980) 陳(1698)
管寧(989) 子泰(1713)
王烈(992) 陳矯(1724)
張(1008) 徐宣(1731)
胡昭(1008) 臻(1735)
焦先(1012) 毓(1742)
卷一二魏書十二 卷二三魏書二十三
崔琰(1023) 和洽(1755)
圭(1032) 常林(1765)
孔融(1032) 楊俊(1779)
許攸(1035) 杜襲(1784)
毛(1045) 趙儼(1790)
徐奕(1053) 裴(1798)
何夔(1055) 子秀(1801)
邢(1065) 卷二四魏書二十四
鮑勛(1068) 韓暨(1813)
司馬芝(1075) 崔林(1820)
子岐(1080) 高柔(1831)
卷一三魏書十三 禮(1855)
鍾繇(1083) 王觀(1862
子毓(1109) 卷二五魏書二十五
華歆(1114) 辛毗(1867)
王朗(1129) 楊阜(1881)
子肅(1151) 高堂隆(1899)
叔然(1164) 棧(1927)
周生烈(1164) 卷二六魏書二十六
董遇(1164) 滿寵(1935)
隗禧(1166) 田豫(1948)
卷一四魏書十四 牽招(1958)
程昱(1175) 郭淮(1967)
曉(1184) 卷二七魏書二十七
郭嘉(1189) 徐邈(1977)
董昭(1199) 胡質(zhì)(1983)
劉曄(1213) 子威(1988)
蔣濟(jì)(1228) 王昶(1990)
劉放(1243) 王基(2007)
資(1244) 卷二八魏書二十八
卷一五魏書十五 王(2023)
劉馥(1263) 令狐愚(2026)
司馬朗(1271) 丘(2034)
梁習(xí)(1279) 諸葛(2057)
張既(1286) 唐咨(2068)
溫恢(1304) 艾(2070)
賈逵(1306) 州泰(2093)
李孚(1317) 鍾會(2094)
楊沛(1319) 王弼(2120)
卷一六魏書十六 卷二九魏書二十九
任峻(1325) 華佗(2129)
蘇則(1329) 吳普(21
三國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冊) 節(jié)選
三國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冊)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xué)家。
陳壽師事同郡學(xué)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dāng)時,宦官黃皓專權(quán),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yàn)椴豢锨鼜狞S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后,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jié)束了分裂局面后,陳壽歷經(jīng)十年的艱辛,終于完成了紀(jì)傳體史學(xué)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xí)x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
校注:
楊耀坤,1937年出生,四川西昌人。民盟盟員。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專長魏晉南北朝史,長期從事歷史系本科的教學(xué)工作。已發(fā)表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論文30余篇,其中兩篇分別獲1984、1992年四川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四等獎與三等獎。代表菱有《魏晉南北朝史論稿》(成都出版社1937)、《中國魏晉南北朝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1)、《三國志選注》(合著,中華書局1984.6)、《三國志導(dǎo)讀》(合著,巴蜀書社1988.3)、《陳原地與裴公之評傳》(合著,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12)、《資治通鑒新注》(合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10)、《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54.5)及《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994.3)曾分別刊載文章。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xué)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紅燭學(xué)術(shù)叢書)
- >
山海經(jīng)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