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jīng)
-
>
道德經(jīng)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
>
(精)奎文萃珍:考工記圖
-
>
四書五經(jīng)(全4冊)
-
>
奎文萃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精裝)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全7冊)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807525820
- 條形碼:9787807525820 ; 978-7-80752-582-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全7冊) 本書特色
★16開平裝,巴蜀書社出版
★國家“十一五”重點(diǎn)圖書出版項(xiàng)目
★許嘉璐、于友先、何茲全、柳斌杰、陳祖武等名家傾情推薦
★《今注本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史》繼乾隆殿本、商務(wù)百衲本、中華點(diǎn)校本之后,第四次大規(guī)模的古籍整理成果
★以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為工作本,取百衲本、三朝本通校
★梁書原作者姚氏父子為避諱而改字者,本書一律回改,如“蕭景”、“蕭深藻”回改為“蕭昺”、“蕭淵藻”,一是為全書一致,二是為合于歷史真實(shí)
同以往《梁書》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具有如下特點(diǎn):
1、與傳統(tǒng)的注音、釋意與白話翻譯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敖褡⒈尽辈蛔非笠辉~一義的雜蕪注解,而在于理清歷史脈絡(luò),對關(guān)鍵問題進(jìn)行考辨論證,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學(xué)術(shù)研究動態(tài)及準(zhǔn)確把握歷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時,也因其高質(zhì)量的學(xué)術(shù)價值成為后來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推薦資料!督褡⒈径氖贰ち簳返某霭,填補(bǔ)了二十四史除前四史之外有史無注的空白,把對《梁書》及二十四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階段。
2、版本校勘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以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為工作本,取百衲本、三朝本通校,同時參校了其他七書二史和《通鑒》及其《考異》的相關(guān)部分;類書、總集、別集、新舊出土文物中與梁代歷史及人物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本書亦有取資;古今有關(guān)《梁書》的?背晒,本書盡可能搜羅汲取,并在校注中注明出處。
3、校注特點(diǎn)
本書以卷為單元進(jìn)行校注(《武帝紀(jì)》三卷為一單元除外)。在具體校注中,梁書原作者姚氏父子為避諱而改字者,本書一律回改,如“蕭景”、“蕭深藻”回改為“蕭”、“蕭淵藻”,一是為全書一致,二是為合于歷史真實(shí)。各本確定有誤之處,本書進(jìn)行改正,并出校記加以說明;疑有誤處,僅出校而不改原文。
4、繁簡取舍
(1)人物
本書于《梁書》正文中之人物,同一卷中有傳者不出注;史書中無傳者,除關(guān)涉原文之理解外,一般不出注;史書有傳者,一般僅簡述姓名、籍貫、所在何書何卷,以備檢索。職官方面,本書區(qū)別時代而作注。
(2)職官
六朝職官之名稱、職掌、班品,屢有因革。本書皆區(qū)別其時代而作注。南齊及梁初職官品級,現(xiàn)存文獻(xiàn)無全面完整之記載!短屏洹芳坝嘘P(guān)類書有所涉及,本書直接采用,注中不贅說明。梁天監(jiān)七年以后職官,大體依《隋書·百官志》作注。注釋大通三年以后將軍名號班次時,則以天監(jiān)七年革選時所定二十四班一百二十五號將軍為準(zhǔn),注明某號將軍與一百二十五號將軍中之某班同班。
(3)地名
本書注州、郡、縣,僅明其治所之今地所在,且今地之縣以下,一般不注何鎮(zhèn);一般地名之今地則盡量具體。本書所言之今地,其行政區(qū)劃大體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簡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版)為依據(jù)。個別區(qū)劃有較大變化者,如重慶市從原四川省劃出,不在此例。
5、各史互補(bǔ)
本書于《梁書》所載史料,有所補(bǔ)充、辯證。《南史》后出,且其梁代部分以《梁書》為藍(lán)本。故本書一般不以《南史》補(bǔ)《梁書》。但《梁書》中史事不清,可引《南史》以釋之者,本書有所參考。其他散見于他處之文獻(xiàn),且有史料價值者,則酌情使用,或轉(zhuǎn)錄,或簡述而備索引,視其篇幅而定。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全7冊) 內(nèi)容簡介
同以往《梁書》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具有如下特點(diǎn):
1. 與傳統(tǒng)的注音、釋意與白話翻譯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詞一義的雜蕪注解,而在于理清歷史脈絡(luò),對關(guān)鍵問題進(jìn)行考辨論證,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學(xué)術(shù)研究動態(tài)及準(zhǔn)確把握歷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時,也因其高質(zhì)量的學(xué)術(shù)價值成為后來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資料!督褡⒈径氖?梁書》的出版,填補(bǔ)了二十四史除前四史之外有史無注的空白,把對《梁書》及二十四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階段。
2.版本?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以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為工作本,取百衲本、三朝本通校,同時參校了其他七書二史和《通鑒》及其《考異》的相關(guān)部分;類書、總集、別集、新舊出土文物中與梁代歷史及人物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本書亦有取資;古今有關(guān)《梁書》的?背晒,本書盡可能搜羅汲取,并在校注中注明出處。
3.校注特點(diǎn)
本書以卷為單元進(jìn)行校注(《武帝紀(jì)》三卷為一單元除外)。在具體校注中,梁書原作者姚氏父子為避諱而改字者,本書一律回改,如“蕭景”、“蕭深藻”回改為“蕭”、“蕭淵藻”,一是為全書一致,二是為合于歷史真實(shí)。各本確定有誤之處,本書進(jìn)行改正,并出校記加以說明;疑有誤處,僅出校而不改原文。
4.繁簡取舍
(1)人物
本書于《梁書》正文中之人物,同一卷中有傳者不出注;史書中無傳者,除關(guān)涉原文之理解外,一般不出注;史書有傳者,一般僅簡述姓名、籍貫、所在何書何卷,以備檢索。職官方面,本書區(qū)別時代而作注。
(2)職官
六朝職官之名稱、職掌、班品,屢有因革。本書皆區(qū)別其時代而作注。南齊及梁初職官品級,現(xiàn)存文獻(xiàn)無全面完整之記載。《唐六典》及有關(guān)類書有所涉及,本書直接采用,注中不贅說明。梁天監(jiān)七年以后職官,大體依《隋書?百官志》作注。注釋大通三年以后將軍名號班次時,則以天監(jiān)七年革選時所定二十四班一百二十五號將軍為準(zhǔn),注明某號將軍與一百二十五號將軍中之某班同班。
(3)地名
本書注州、郡、縣,僅明其治所之今地所在,且今地之縣以下,一般不注何鎮(zhèn);一般地名之今地則盡量具體。本書所言之今地,其行政區(qū)劃大體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簡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版)為依據(jù)。個別區(qū)劃有較大變化者,如重慶市從原四川省劃出,不在此例。
5.各史互補(bǔ)
本書于《梁書》所載史料,有所補(bǔ)充、辯證!赌鲜贰泛蟪,且其梁代部分以《梁書》為藍(lán)本。故本書一般不以《南史》補(bǔ)《梁書》。但《梁書》中史事不清,可引《南史》以釋之者,本書有所參考。其他散見于他處之文獻(xiàn),且有史料價值者,則酌情使用,或轉(zhuǎn)錄,或簡述而備索引,視其篇幅而定。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全7冊) 目錄
梁書目錄
前 言(1) 楊華(1470)
例 言(37) 羊侃(1470)
主要考文獻(xiàn)(41) 子(1483)
卷一 本紀(jì)** 羊鴉仁(1485)
武帝蕭衍上(1) 卷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司馬(1489)
武帝中(97) 到溉(1493)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孫藎(1498)
武帝下(171) 劉顯(1499)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劉之遴(1507)
簡文帝綱(255) 弟之亨(1516)
卷五 本紀(jì)第五 許懋(1516)
元帝繹(281) 卷四一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王規(guī)(1531)
敬帝方智(375) 子(1538)
卷七 列傳** 劉(1542)
皇后 宗懔(1543)
太祖張皇后(406) 王承(1544)
父穆之(408) 褚翔(1546)
高祖郗皇后(410) 蕭介(1550)
太宗王皇后(414) 從父兄洽(1556)
父騫(415) 褚球(1558)
高祖丁貴嬪(419) 劉孺(1562)
高祖阮容(428) 弟覽(1566)
世祖徐妃(430) 遵(1566)
卷八 列傳第二 劉(1571)
昭明太子統(tǒng)(433) 弟孝勝(1573)
哀太子大器(453) 孝威(1574)
愍懷太子方矩(456) 孝先(1575)
卷九 列傳第三 殷蕓(1575)
王茂(459) 蕭幾(1576)
曹景宗(468) 卷四二 列傳第三十六
柳慶遠(yuǎn)(478) 臧盾(1579)
卷一 列傳第四 弟厥(1586)
蕭穎達(dá)(485) 傅岐(1588)
夏侯詳(495) 卷四三 列傳第三十七
蔡道恭(502) 韋粲(1595)
楊公則(507) 江子一(1603)
鄧元起(513) 弟子四(1605)
卷一一 列傳第五 子五(1606)
張弘策(525) 張嵊(1607)
庾域(533) 沈浚(1610)
鄭紹叔(535) 柳敬禮(1612)
呂僧珍(540) 兄仲禮(1612)
卷一二 列傳第六 卷四四 列傳第三十八
柳(551) 太宗十一王
弟忱(556) 尋陽王大心(1616)
席闡文(560) 南海王大臨(1620)
韋(561) 南郡王大連(1622)
子正(576) 安陸王大春(1624)
(577) 瀏陽公大雅(1625)
黯(578) 新興王大莊(1625)
族弟愛(579) 西陽王大鈞(1625)
卷一三 列傳第七 武寧王大威(1626)
范云(583) 建平王大球(1626)
沈約(595) 義安王大昕(1627)
子旋(633) 綏建王大摯(1627)
卷一四 列傳第八 世祖二子
江淹(635) 忠壯世子方等(1628)
任(654) 貞惠世子方諸(1631)
卷一五 列傳第九 卷四五 列傳第三十九
謝(689) 王僧辯(1635)
弟子覽(702) 子(1668)
卷一六 列傳第十 卷四六 列傳第四十
王亮(707) 胡僧(1671)
張稷(718) 徐文盛(1675)
王瑩(727) 杜(1677)
卷一七 列傳第十一 兄岸(1682)
王珍國(735) 弟幼安(1683)
馬仙(742) 兄子龕(1684)
張齊(748) 陰子春(1687)
卷一八 列傳第十二 卷四七 列傳第四十一
張惠紹(755) 孝行
馮道根(760) 滕曇恭(1692)
康絢(769) 徐普濟(jì)(1693)
昌義之(778) 宛陵女子(1693)
卷一九 列傳第十三 沈崇(1694)
宗(787) 荀匠(1696)
劉坦(792) 庾黔婁(1698)
樂藹(795) 吉(1701)
子法才(801) 甄恬(1705)
卷二 列傳第十四 韓懷明(1706)
劉季連(805) 劉曇(1707)
陳伯之(814) 何炯(1709)
褚(829) 庾沙彌(1711)
卷二一 列傳第十五 江(1713)
王瞻(831) 劉霽(1715)
王志(835) 褚(1717)
王峻(842) 謝藺(1717)
王(846) 卷四八 列傳第四十二
子訓(xùn)(851) 儒林
王泰(853) 伏曼容(1725)
王份(856) 何佟之(1728)
子琳(859) 范縝(1731)
孫錫(860) 嚴(yán)植之(1745)
僉(862) 賀(1749)
張充(863) 子革(1750)
柳惲(873) 司馬筠(1752)
子偃(878) 卞華(1758)
蔡撙(878) 崔靈恩(1759)
江(880) 孔僉(1761)
卷二二 列傳第十六 盧廣(1762)
太祖五王 沈峻(1763)
臨川王宏(888) 子文阿(1765)
安成王秀(896) 太史叔明(1765)
子機(jī)(907) 孔子(1766)
推(908) 皇侃(1768)
南平王偉(909) 卷四九 列傳第四十三
子恭(916) 文學(xué)上
恭子靜(918) 到沆(1772)
鄱陽王恢(919) 丘遲(1775)
子范(924) 劉苞(1778)
范子嗣(926) 袁峻(1781)
始興王(927) 庾於陵(1783)
卷二三 列傳第十七 弟肩吾(1785)
長沙嗣王淵業(yè)(935) 劉昭(1795)
子孝儼(943) 何遜(1798)
淵業(yè)弟淵藻(944) 鍾嶸(1801)
永陽嗣王伯游(948) 周興嗣(1814)
衡陽嗣王元簡(950) 吳均(1817)
桂陽嗣王象(951) 卷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四 列傳第十八 文學(xué)下
蕭(955) 劉峻(1821)
弟昌(964) 劉沼(1850)
昂(966) 謝幾卿(1851)
昱(967) 劉勰(1859)
卷二五 列傳第十九 王籍(1867)
周(973) 何思澄(1870)
徐勉(979) 宗人子朗(1872)
子悱(1003) &n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全7冊) 節(jié)選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書(全7冊) 作者簡介
姚察、姚思廉父子。
姚察(533—606年),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他在陳朝時,開始撰梁、陳二史,未成。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詔繼續(xù)撰梁、陳二史。大業(yè)二年(606年)姚察死,遺囑子思廉繼續(xù)完成這兩部史書。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簡,以字行,繼承其父遺志繼續(xù)修史,終于在貞觀十年(636年)撰成《梁書》。
- 主題:
大概是第幾冊,有幾張紙有機(jī)器的深壓痕,這當(dāng)然是印刷廠的問題,竟然把次品的紙也給裝訂進(jìn)去。與賣家無關(guān)。
- 小編回復(fù):
- 很抱歉,如對圖書質(zhì)量不滿意,可在賬戶里申請退換,或聯(lián)系客服辦理。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shí)旅程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