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360774
- 條形碼:9787561360774 ; 978-7-5613-607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教心理學 本書特色
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對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關心靈的學說,作了一番現代整合,忠實地濃縮了佛法的精華,作出使現代人容易明白的詮釋。既有深刻的理論論證,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見性,獲得大智慧、大安樂、大自在的具體技術。這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學術力作,是佛教心理學的教科書。
佛教心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 對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 —— 有關心靈的學說, 作了一番現代整合, 忠實地濃縮了佛法的精華, 作出使現代人容易明白的詮釋。主要內容包括: 佛教與心理學 (緒論) 、心 —— 多功能多層次的集起等。
佛教心理學 目錄
**章 佛教與心理學(緒論)**節(jié) 佛教對心的高度重視一、佛法宗要——心之緣起二、“一切法中,心為上首”三、“心理主義”的佛教第二節(jié) 佛教心理學源流一、原始佛教心理學二、部派佛教心理學三、印度大乘心理學四、印度密乘心理學五、中國佛教心理學六、朝鮮、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學七、近現代西方佛教心理學第三節(jié) 佛教心理學的特質、價值和影響一、鮮明的出世間特性二、解行相應、止觀雙運的方法三、定散雙究,染凈同詮四、正見為導及心靈哲學的發(fā)達五、佛教心理學的價值和影響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層次的集起(上)**節(jié) “心”的名義一、心、意、識二、“心”的類別及特性第二節(jié) 受、想、行、識四蘊一、受蘊——感受、情緒、情感、心境二、想蘊——感知覺、想象三、行蘊——造作、意志、自我意識四、識蘊——心王五、四蘊的運作第三節(jié)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一、前五識的分工二、前五識的特點三、前五識的染凈及相應心所第四節(jié) 第六識:意識一、意識的作用二、意識的運作狀態(tài)及種類三、意識為染凈迷悟的關鍵第五節(jié) 第七識:末那識一、“思量為性相”,作為意根的末那識二、恒執(zhí)內自我的染污末那三、末那識的相應心所四、關于末那識必有的論證五、末那識為“染凈依”第六節(jié) 第八識:阿賴耶識一、阿賴耶識的語義及別稱二、阿賴耶識的攝藏功能三、阿賴耶識所了境及相應心所四、阿賴耶識的行相五、阿賴耶識為染凈之本六、阿賴耶識的真妄七、關于阿賴耶識必有的論證第七節(jié) 第九識:阿摩羅識一、真識、如來藏識、根本心、泥洹識、阿摩羅識二、作為佛等圣眾清凈心的真常心、阿摩羅識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羅識四、從結構論建立第九識五、以真心為心的體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識六、從結構論反對立第九識七、關于第九識爭議的評議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層次的集起(中)**節(jié) 無記及不定心所法一、遍行心所法二、別境心所法三、不定心所法第二節(jié) 善心所法一、唯識學十一種善心所二、對善心所法的補充第三節(jié) 不善心所法及煩惱的辨認一、六大根本煩惱二、隨煩惱三、煩惱的種種歸納四、對不善心所法的補充五、煩惱的特點與過患第四節(jié) 八十九心與百二十一心一、善心二、不善心三、異熟心四、唯作心第五節(jié) 百六十世間心與八十性妄一、《大日經》百六十世間心二、八十性妄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層次的集起(下)**節(jié) 四分與三量一、諸識之四分二、“量”——認識三、現量四、比量五、非量第二節(jié) 分別與思維一、三種分別二、其它諸種分別三、審慮與尋思第三節(jié) 夢一、夢的定義、性質與作用二、夢的種類及成因三、夢兆與占夢四、夢與修行第四節(jié) 佛教心理內容說總論一、心識層次和心理內容的總結補充二、心所法屬性的檢討三、人心的陰陽及運動規(guī)律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統(tǒng)第五章 心識與業(yè)的生起**節(jié) 心識生起的因緣(上)一、入、處、界及三緣生識二、眼等五根三、意根四、七、八二識之根五、二十二根第二節(jié) 心識生起的因緣(下)六、八識所緣境七、與根、塵和合的識八、四緣生識九、九緣、二十四緣生識十、社會性認知形成的因緣第三節(jié) 一念心生滅的過程一、九心輪二、十七心剎那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四、五心輪與四運心第四節(jié) 種子與現行一、何謂種子二、種子的特性三、種子的種類四、關于無漏種子的討論五、種子與熏習六、種現互生第五節(jié) 從心起業(yè),由業(yè)感果一、業(yè)的名義與種類二、由意起思,由思造業(yè)三、從心起惑,由惑起業(yè)四、業(yè)必感果,業(yè)能縛心五、業(yè)由心造,心可轉業(yè)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論**節(jié) 從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一、心身不二二、心境不二三、心色不二四、依正不二第二節(jié)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上)一、唯心之“唯”二、業(yè)惑緣起論的唯心三、隨心所變的唯心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變、心現五、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第三節(jié)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下)六、如來藏緣起論的唯心七、臺賢禪諸宗真心性起論的唯心八、萬法唯心說的貫攝九、超越唯心的唯心第四節(jié) 心氣不二一、心氣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二、氣為心識所乘、心識體性三、心氣不二與內外二氣第七章 心之體性**節(jié) 《阿含經》及部派佛學的心性論一、《阿含經》的心性本凈說二、部派佛學的心性染凈之諍第二節(jié) 大乘心性論一、印度大乘經論中的心性本凈說二、自性清凈心與心性本覺三、臺、賢二宗的心性論四、禪宗的心性論第三節(jié) 密教心性光明論一、“兩部大法”的菩提心說二、父、母二續(xù)光明論三、大手印法心性論四、道果法、覺朗派的心性論五、大圓滿心性光明論第八章 認知之檢討**節(jié) 相、名、分別之虛妄一、相、名、分別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假名非實四、妄想分別之虛妄五、相、名分別之正面作用第二節(jié) 現、比二量的真與似一、現量的真似與直覺二、比量的真似與邏輯思維第三節(jié) 正智與如如一、真實與真如二、二障凈智所行真實與正智證如如第九章 自我與人格**節(jié) 何謂“我”一、“我”的語義二、眾生所體認的自我第二節(jié) 五蘊非我一、五蘊皆非自主故非我二、五蘊緣起故非我三、五蘊無常故非我四、從三世、一異等觀察五蘊非我第三節(jié) 蘊中、離蘊皆悉無我一、五蘊中無我二、離五蘊無我及無“非即蘊非離蘊”我第四節(jié) 假我、無我與真我一、假我非無二、無我與假我的中道觀三、對無我說質疑的應答四、真我、大我第五節(jié) 從建立自我意識到無我、真我一、自我意識及其形成二、正確自我意識的建立三、無我、真我與自我實現第六節(jié) 人格的形成及分類一、人格的定義及形成的因緣二、人格與動物習性三、十法界與十大類人格第七節(jié)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一、人格唯是自塑成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第十章 欲、愛、苦樂**節(jié) 佛教的人生欲望觀一、人類的需要、動機和欲望二、貪欲及其危害、起因三、善法欲四、貪欲與善法欲同出一源五、“以欲制欲”,以智化欲第二節(jié) 愛一、愛的名義與種類二、貪愛相種種三、貪愛生起的因緣四、貪愛的特性與惡果五、愛的正面作用六、貪愛的超越與轉化七、慈悲與法愛第三節(jié) 佛教苦樂觀一、“諸受皆苦”二、非圣財所生樂三、圣財所生樂、現法樂、后世樂、離欲樂四、涅槃樂五、超越苦樂,以苦為樂第十一章 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節(jié) 老、病、死亡心理一、老年心理及老苦二、疾病心理及病苦三、死苦及死亡心理四、自殺、安樂死心理第二節(jié) 關懷老病死亡,戰(zhàn)勝老病死苦一、關懷老、病二、佛教的臨終關懷三、以智慧戰(zhàn)勝老、病、死苦第三節(jié) 宗教信仰心理一、宗教、信仰及其起源二、怖畏、依怙、向上三種宗教心理三、宗教信仰心理的特點、作用四、正信與迷信五、“信為道元功德母”第十二章 自治其心,自凈其意(上)**節(jié) 以正見正志安心一、樹立正見正信二、勝進心、出離心、菩提心第二節(jié) 報恩心、責任心、慈悲心的培養(yǎng)一、報恩心、孝順心與責任心二、慈悲心的培養(yǎng)增廣第三節(jié) 以正戒約束心一、戒——防非止惡二、菩薩戒、秘密戒及戒律治心的殊勝第四節(jié) 以不放逸防護自心一、守護根門二、恒自護心,八風不動第五節(jié) 以方便對治調心一、對治、轉治等五法二、明覺法三、理情法與自我提醒法四、念想法與“八念”“十隨念”五、觀想法與不凈觀六、息念、轉移、縱念、增益、升華等法七、接納、命名、觀察、提問等法八、心理創(chuàng)傷的醫(yī)治第六節(jié) 喜舍與懺悔一、以喜樂滋養(yǎng)心二、以“舍”放松心三、以懺悔清洗心四、以“七覺支”調節(jié)心第十三章 自治其心,自凈其意(下)第七節(jié) 以禪定煉心一、修定的資糧與“加行”二、身、心、息、食、睡的調和三、入禪門徑四、修定的基本要點第八節(jié) 以智慧清凈心一、徹凈其心,必依般若二、四念處觀三、大乘諸法實相觀四、隨時隨處可修的隨自意三昧第九節(jié) 以萬行莊嚴心一、六度——佛教精神體操二、利樂眾生與四攝法第十四章 明心見性之道**節(jié) 明心見性的方法(上)一、由止觀門漸修見性二、由觀心而見性三、頓悟見性第二節(jié) 明心見性的方法(下)一、由修真如三昧而見性二、由參究而見性三、由持名念佛與禪凈雙修而見性四、由修持咒觀想等密法而見性第三節(jié) 心性之印定一、“以心傳心”與活潑機用二、“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三、以了義教印證四、以公案印證五、以般若、涅槃之用及十問十門印證第四節(jié) 解悟、證悟及悟修之頓漸一、禪宗之悟與修二、藏密之悟與修第十五章 定心**節(jié) 定心的層次與禪定境界一、由散入定的初步進程二、四禪八定三、出世間禪定的修證第二節(jié) 定心的身心效應一、禪定的良性生理效應二、“禪悅”三、禪定提高智商的效應四、禪定提高情商及心理治療的效應五、禪定的“發(fā)功”效應第三節(jié) 禪定與神通一、由禪定修得的五種神通二、由定發(fā)通三、由定發(fā)通的原理第十六章 修行偏差的針治**節(jié) 禪病及其治療一、生理性禪病的治療二、治修定“亂心病”方第二節(jié) 修行者異常、變態(tài)心理的調治一、煩惱妄念增盛二、消極厭世,逃避退縮三、封閉心理及人際關系障礙四、情緒過激與心理變態(tài)五、相似神通、境界光影的錯認六、神經質的罪疚感七、邪教癡迷者的治療第十七章 清凈心**節(jié) 小乘道清凈心的進程一、七清凈、十五階梯、四預流支二、七賢位三、四向四果四、阿羅漢的清凈心第二節(jié) 大乘道清凈心的進程一、菩薩十信、三賢、四加行位二、菩薩十地及佛果位第三節(jié) 密乘道清凈心的進程一、破三妄執(zhí),即身成佛二、無上瑜伽的即身成佛第四節(jié) 佛陀的清凈心一、原始教典和小乘論典說佛陀清凈心二、大乘說佛陀清凈心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學的現代應用**節(jié) 心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療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教療法二、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治療第二節(jié) 不良嗜好及病態(tài)社會心理的針治一、不良嗜好的心理醫(yī)治二、病態(tài)社會心理的醫(yī)治第三節(jié) 心理健康與個人成長一、做一個心理健康的現代人二、管理情緒,提高情商心商三、人際關系智商的培養(yǎng)四、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難關五、無常、無住與心理應變六、佛教與個人成長第四節(jié) 佛教管理心理學一、領導者的自我修煉二、佛教管理模式第五節(jié) 佛教與教育及智力開發(fā)一、教師的心理修養(yǎng)及師生關系二、佛教的教育方法三、智力提高及潛能開發(fā)第六節(jié) 佛教心理學與文藝創(chuàng)作一、把握人心、表現性靈二、空靈的藝術境界三、培養(yǎng)*佳創(chuàng)作心態(tài)四、啟發(fā)創(chuàng)作方法第七節(jié) 講經說法與宣傳心理學一、應機說法二、說法者應具的條件及說法講演的技巧第八節(jié) 罪犯改造及“事業(yè)法”一、佛教與罪犯改造二、“事業(yè)法”、法事及其他第九節(jié) 佛法對科學心理學及現代文明的啟迪一、佛法對構建“大心理學”的啟迪二、佛法對科學的啟迪三、佛法對現代文明的啟迪主要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佛教心理學 相關資料
名家推薦: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用許多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教導我們轉識成智,幫助我們找心、安心、凈心,進而找到生命的價值。四川大學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值得閱讀。
-----星云 2015年元月于佛光山開山寮
放在我面前的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是迄今中國學者首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佛教心理學的專著。我愿意鄭重向讀者們推薦,并代表讀者感謝陳兵教授十多年來為佛教事業(yè)所作出的努力。
----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著名佛學專家)
陳兵先生以一己之力,學貫漢傳、藏傳、南傳三系佛教,對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執(zhí),一以貫之,全面而精到,深得趙樸老、隆蓮法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輩教界宿耆大德之贊嘆。
這部八十萬字的《佛教心理學》巨著,乃是迄今為止學術界首次對佛教心理學所作的全面研究與介紹,終使與三系佛法相匹配的整體佛教心理學體系蔚然成型。作為佛教與心理學相結合的杰出成就,這部作品為深入探究人類心靈實相、治愈心理疾患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也使得佛法智慧通過心理學而融入生活,有助于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救贖與解脫。
-----申荷永(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 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會長)
我深信陳兵老師的這部恢宏著作,無論在佛學研究領域,還是在一直實踐于做東西方心理文化比較研究的心理學領域,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我認識的陳兵老師是佛學界的集大成者,無論是修行還是學術,他應是攀越在前的人物了。
一巖 知名媒體心理學專欄作家、資深心理師
媒體推薦:
陳兵教授竟數十年之功,遍查經卷,作《佛教心理學》,以西方心理學妙解佛教思想,使佛教思想在現代語境下煥發(fā)活力。所述之佛教宗派,遍及部派佛教、大小乘佛教及藏傳佛教,以心理學之理論一一比量,轉識成智,為佛教的科學性正名,啟發(fā)眾人阿賴耶識,讓讀者生親近心,發(fā)正見解宇宙微妙法,讓佛教思想再次披瀝眾生。
搜狐讀書頻道
佛教心理學 作者簡介
陳兵,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長于佛教思想、佛教禪定學、佛教心理學等方面研究。他以深厚的佛學功底,輔以真修實證,積數十年之功,將佛學精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有機的整合,撥開佛教信仰與修行中的重重迷霧 ,破斥種種邪見,為佛教發(fā)展提出了符契佛陀教法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
主要著作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生死學》《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佛法在世間》《凈土經論念佛訣要》《道教修煉養(yǎng)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