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裴松之注三國志(套裝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967195
- 條形碼:9787806967195 ; 978-7-80696-719-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裴松之注三國志(套裝上下冊) 本書特色
★ 16開精裝,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比較完整地記錄了東漢末至三國時期近百年的歷史
★ 《三國志》作為反映三國時期的歷史著作,是裴注無法代替的;裴注也正因有《三國志》的存在作為比較才更顯出其價值的重要
★ 書后附有陳壽和裴松之小傳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比較完整地記錄了東漢末至三國時期近百年的歷史。*初三書單行,至北宋始合刻為一,并改稱《三國志》。在古代紀傳體正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后漢書》并稱為前四史。
著者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早年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在蜀國官至散騎黃門侍郎,人晉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后,陳壽開始撰《三國志》,十年完成,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度龂尽烦蓵甏荒艽_定。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是陳壽依據(jù)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由其自采資料。
《三國志》記事,起于東漢靈帝光和末年(184)黃巾起義,迄于西晉滅吳(280),不僅僅限于三國時期的史事。書中以曹魏為正統(tǒng),魏有“紀”而吳、蜀無“紀”,《魏志》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曹睿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以明正朔所在。東吳只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這是因為晉朝受禪于魏,晉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須以魏為正統(tǒng)。不過陳壽并未因此就對各方人物任意抑揚褒貶,他還是力圖從歷史事實出發(fā),作出較為客觀公正的評斷。比如書中評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評劉備是“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評孫權是“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
《三國志》只有紀、傳而無表志。文章簡略,因而總的來看,不如《史記》那樣氣勢磅礴、精美生動,也不如《漢書》行文嚴謹細密、周備明晰。不過有一部分傳文也還頗見精彩,如《諸葛亮傳》,選取主人公一生的幾個關鍵事件——隆中對、赤壁之戰(zhàn)、六出祁山,加以重點敘述,基本上寫出了諸葛亮忠誠款至、鞠躬盡瘁的風范和品格。又如《張昭傳》、《周瑜傳》、《張遼傳》等都以簡約的文筆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頗有動人之處。
三國時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有關系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的人,書中都記錄下來,此外也記載了國內少數(shù)民族以及鄰國的歷史,如《魏志•倭人傳》就是有關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陳壽撰《三國志》畢竟還受到史料不足的限制。如全書無表、志,就是文獻不足的緣故,可算一個缺陷。陳壽對于史料的取舍選擇,較為審慎謹嚴,所以前人說其書“裁制有余,文采不足”。
陳壽的史才,還在于他善于通過委婉、隱晦的表述方法來貫徹史家的實錄精神。陳壽先后作為蜀臣和蜀之敵國魏的取代者~一晉的史臣,在正統(tǒng)觀念極盛的歷史條件下,對于漢與曹氏的關系、蜀魏關系、魏晉關系,在歷史撰述中都是很難處理的問題,但陳壽卻于曲折中寫出了歷史的真相。在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記述上,《j國志》不失為一部信史。
陳壽在撰述旨趣上推重“清流雅望”之士,有“保身全家”之行的士族風氣。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重禮法、門風與名教,這是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的,《三國志》在這方面的傾向是這種時代特征的反映。陳壽在歷史觀上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他用符瑞圖讖、預言、童謠來渲染魏、蜀、吳三國君主的稱帝;用“天祿永終”,“歷數(shù)在晉”來說明晉之代魏的合理性,這種推重“清流雅望”和宣揚天人感應的政治觀點和歷史觀點,是《三國志》中的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三國志》的史學價值。
陳壽死后132年,南朝劉宋裴松之于元嘉六年(429)作成《三國志注》。裴松之在《上<三國志注)表》中說,他是奉詔“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的,說明當時皇家對《三國志》的重視。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以補其闕”,二是“以備異聞”,三是“以懲其妄”,四是“有所論辯”。據(jù)統(tǒng)計,裴注所引注書有二百余種,并皆注出書名,所以《三國志注》在歷史文獻學上有重要的價值。裴注所引魏晉人著作,今已十不存一,因此格外為學術界所重視。其注文歷來被認為多過陳壽本書數(shù)倍,F(xiàn)經(jīng)研究者細致統(tǒng)計,《三國志》正文為36萬多字,裴注為32萬多字,正文比注文實際要多出4萬余字!度龂尽纷鳛榉从橙龂鴷r期的歷史著作,是裴注無法代替的;裴注也正因有《三國志》的存在作為比較才更顯出其價值的重要。
除裴松之《三國志注》外,作了?、注解、旁證的,到清代有顧炎武、何焯、梁章鉅等二十多家。盧弼的《三國志集解》,匯集了諸家校語、注評,同梁章鉅的《三國志旁證》一樣,可以說是歷代注解《三國志》的一次總結。
現(xiàn)在*通行的三國志刻本有四種:一、百衲本,據(jù)宋紹興、紹熙兩種刻本配合影。欢、清武英殿刻本,據(jù)明北監(jiān)本?(鉛印石印各本都據(jù)武英殿本翻印);三、金陵活字本,據(jù)明南監(jiān)馮夢禎本校印;四、江南書局刻本,據(jù)毛氏汲古閣本?。這四種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種雖然在重刻時還不免增加了一些錯字,但都經(jīng)過認真?,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錯誤。我們的校點工作,就用這四種通行本互相勘對,擇善而從。
裴松之注三國志(套裝上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完整地記錄了東漢末至三國時期近百年的歷史。
裴松之注三國志(套裝上下冊) 目錄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
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
卷十 魏書十 荀或荀攸賈詡傳第十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鐘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wèi)、二劉、傅傳第二十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wèi)、盧傳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母丘、諸葛、鄧鐘傳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后主傳第三
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tǒng)、法正傳第七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鄶、傳第十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袢、姜維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zhèn)?*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鐘離傳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潘溶、陸凱傳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吳范、劉敦、趙達傳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附錄一 上三國志注表
附錄二 晉書·陳壽傳
附錄三 宋書·裴松之傳
裴松之注三國志(套裝上下冊) 節(jié)選
裴松之注三國志(套裝上下冊) 作者簡介
作者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一生歷仕蜀漢和西晉兩朝。在蜀漢時,陳壽出仕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后,他歷任佐著作郎、著作郎、平陽侯相、治書侍御史等職。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此時陳壽四十八歲,開始著手整理三國史事,先后撰成《魏書》《蜀書》《吳書》凡六十五卷,稱為《三國志》。
注者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學家,為《三國志》作注。與兒子裴骃、曾孫裴子野被稱為史學三裴。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