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學校化社會-漢英雙語版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8414307
- 條形碼:9787518414307 ; 978-7-5184-1430-7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去學;鐣-漢英雙語版 本書特色
《去學;鐣肥钱敶鐣u家、教育思想家伊萬·伊利奇(Ivan Illich,1926—2002)的代表作,“可能是美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版的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學者庫佐爾語)。伊利奇因在該書中倡導的“去學校化社會”思想而被譽為世界*負盛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在本書中,伊利奇對現(xiàn)代學校、學校與社會的關(guān)系、現(xiàn)代社會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并在此基礎上對“去學;鐣”做出了傾情的構(gòu)想,想以此來改變教育、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本書為我們深入反思學校存在的問題、全面認識學校與社會的關(guān)系提供了思想啟迪和方法引領,并為我們建設學習化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路徑! 度W;鐣簼h英雙語版》由我國教育社會學者吳康寧教授精心翻譯。為便于讀者更好地領略該書的思想精髓,吳教授還撰寫了精彩的“譯者導讀”。該書既適合師范院校教育專業(yè)師生、中小學教師和教育研究者等閱讀,也適合哲學、社會學等相關(guān)領域的研究者參考。
去學;鐣-漢英雙語版 內(nèi)容簡介
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體中文版《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寧譯)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出版,引起了海峽兩岸學者強烈的關(guān)注和持續(xù)的研究興趣。為了滿足我國大陸讀者閱讀該書的需求,萬千教育編輯部約請著名教育社會學者吳康寧教授重新翻譯了這部巨著。 作者伊萬·伊利奇是當代世界*負盛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而譯者吳康寧教授是我國教育社會學領域的權(quán)威專家,二者必將使《去學;鐣愤@部譯著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 在全世界很多國家的人們對美國教育趨之若鶩、極度推崇的今天,我們不妨聽聽另一種聲音。透過伊利奇對美國教育和社會的炮轟,我們亦可反思我國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更理智地去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學習化社會。
去學;鐣-漢英雙語版 目錄
一、作者生平
二、時代背景
三、主要思想
四、簡要評價
去學校化社會(中文版)
作者序
**章 我們?yōu)槭裁幢仨殢U除學校
第二章 學,F(xiàn)象學
一、年齡
二、教師與學生
三、全日制就學
第三章 儀式化了的進步
一、制度化價值觀的神話
二、價值觀測量的神話
三、套裝價值觀的神話
四、永恒進步的神話
五、儀式游戲與新的世界宗教
六、未來王國:普遍抱有的期待
七、新的異化
八、去學;母锩鼭摿
第四章 制度光譜
一、虛假的公用事業(yè)
二、作為虛假公用事業(yè)的學校
第五章 荒謬的一致性
第六章 學習網(wǎng)絡
一、一種異議:當下無處可通的橋梁對誰有用
二、新的正規(guī)教育制度的一般特征
三、四種網(wǎng)絡
四、教育物品查詢服務
五、技能交換
六、伙伴選配
七、專業(yè)教育者
第七章 “厄庇米修斯式的人”的再生
譯后記
去學校化社會(英文版)
Introduction
1. Why We Must Disestablish School
2. Phenomenology of School
3. Ritualization of Progress
The Myth of Institutionalized Values
The Myth of Measurement of Values
The Myth of Packaging Values
The Myth of Self-Perpetuating Progress
Ritual Game and the New World Religion
The Coming Kingdom: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Expectations
The New Alienation
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of Deschooling
4. Institutional Spectrum
False Public Utilities
Schools as False Public Utilities
5. Irrational Consistencies
6. Learning Webs
An Objection: Who Can Be Served by Bridges to Nowher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Form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ur Networks
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
Skill Exchanges
Peer-Matching
Professional Educators
7. Rebirth of Epimethean Man
去學;鐣-漢英雙語版 作者簡介
伊利奇(Ivan Illich,1926—2002),當代著名思想家、社會批評家,公認的“去學校化社會”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去學;\動”的領袖。他1926年生于奧地利的維也納,曾在梵蒂岡羅馬教皇大學攻讀哲學和神學,并取得薩爾茨堡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學、神學、哲學、史學等方面有很深造詣的思想家。 1951年,伊里奇移居美國,在紐約愛爾蘭及波多黎各教區(qū)擔任牧師,1956年到波多黎各擔任天主教大學副校長,1959年至1961年擔任波多黎各高等教育和公共福利顧問委員會委員。五年以后,與人在墨西哥的庫埃納瓦卡創(chuàng)建了“跨文化文獻中心”,致力于改善拉丁美洲人民的社會文化狀況,探討人類命運與出路的全球性問題。1971年,“跨文化文獻中心”舉辦了主題為“教育中的抉擇”的專題討論會,伊利奇提出了著名的“去學;鐣”思想,猛烈地抨擊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種種流弊,號召人們廢除學校,代之以“學習網(wǎng)絡”,建立一種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去學;鐣”。該思想一經(jīng)問世,隨即就席卷西方世界,形成一股“去學;”浪潮,強烈地振撼了70年代的國際教育界。伊利奇在對學校進行批評之后,又分別對醫(yī)療制度、交通設施、科學事業(yè)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等一系列社會機構(gòu)提出了激進的批評。
伊利奇知識遠博,觀點新穎,言辭犀利,被稱為當代世界的文化奇人。伊利奇精通英、西、法、葡、意、德等多國語言,是一位多產(chǎn)作家,著述頗豐,較重要的除《非學校化社會文集》之外,還有《覺醒的慶典》(1969年)、《歡樂的工具》(1973年)、《能源與公正》(1974年)、《醫(yī)藥的報應》(1976年)、《無能化的職業(yè)》(1977年)、《需要史論》(1978年)、《影子工作》(1981年)。伊利奇的著作一經(jīng)出版,就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流傳。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