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作者:牛秀清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06-01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191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5.4(3.0折) 定價  ¥1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893782
  • 條形碼:9787532893782 ; 978-7-5328-9378-2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禮 本書特色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已經(jīng)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構成元素,牽動、影響和輻射著整個社會道德規(guī)范體系,也提升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本叢書將中華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五!薄叭、義、禮、智、信”分列五冊,每冊采用名言警句、成語典故、歷史故事、文學故事等形式,選取體現(xiàn)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學形象,闡釋和解讀“仁、義、禮、智、信”五個核心道德觀,讓人領悟傳統(tǒng)美德的精髓,借以滋養(yǎng)今天社會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會的道德人格。由牛秀清、傅志明、吳樹勤、房秀麗主編的《禮/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叢書》為該叢書的其中一冊。

禮 內(nèi)容簡介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仁、義、禮、智”,漢朝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古人稱之為“五!薄3U,恒也,其精神可以越過地域和時代而永恒!拔宄!弊鳛橹腥A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貫穿中華倫理的發(fā)展中,它們既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又形成一種道德意識和理念……

禮 目錄

名言·格言

成語·典故
愛禮存羊
名正言順
分庭抗禮
鼓盆之戚
畢恭畢敬
三遷之教
感恩圖報
上行下效
言不由衷
數(shù)典忘祖
退避三舍
不食嗟來之食
高山流水
前倨后恭
大公無私
路不拾遺
孺子可教
約法三章
奉公守法
發(fā)蒙振落
不合時宜
下車泣罪
大逆不道
千人所指
克己奉公
舉案齊眉
未能免俗
赴湯蹈火
三顧茅廬
七縱七擒
出言不遜
傷風敗俗
程門立雪

故事·傳說
周公制禮作樂
孔子傳承周禮
曾子挨打陷父于不義
三桓犯上
秦始皇創(chuàng)立皇帝禮儀
始皇焚書禮崩樂壞
叔孫通草創(chuàng)朝儀
漢文帝遺詔改君喪三年
班昭與(女誡)
趙宣偽孝惹笑柄
阮籍不拘虛禮
樂廣以禮法名教為樂地
恪守禮法的長孫皇后
安樂公主弄權
哲宗帝師程頤
張居正”奪情”起復
展開全部

禮 節(jié)選

  《禮/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叢書》:  子日:“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出處: 《論語·八佾篇第三》 解析: 孔子對三代(夏、殷、周)的禮樂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了解,而且先后到宋國、洛邑、杞國等地,對殷禮、周禮和夏禮作了實際考察?鬃诱J為,三代禮制表現(xiàn)為一種漸進的歷史過程,即殷商沿用夏朝的禮義,但有所增刪改變,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用殷商的禮義,也有所增刪改變,這也是可以知道的。因此,接替周朝的朝代,即使是一百個朝代以后,也可以預先知道其大概面貌?鬃油瑫r感到夏禮和殷禮由于時代久遠,文獻不足征而不知其詳,唯有在夏禮和殷禮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周禮至今保存得*為完備,能夠帶給我們更多有益的啟示?鬃臃Q道周代“郁郁乎文”,強調(diào)周代的禮樂文化具有一種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主要表現(xiàn)為崇尚人倫道德的理性精神,這是對夏商文化的一種突破,是值得繼承發(fā)揚的。孔子所謂“從周”,便是他這種愿望的簡要表述! ≡诓煌褡逦幕腿幕⒋娴拇呵飼r期,確立周文化的主導地位,同時對于傳統(tǒng)文化又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這對于當時正在進行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無疑具有極大意義。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想,孔子開創(chuàng)了獨具特色的儒家思想,把為人所獨有的理性精神提高到了理論的高度,為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確立了堅實的人性基礎。  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出處: 《論語·為政篇第二》 解析: 子游問孔子,究竟什么才叫作孝順?鬃诱f:“現(xiàn)在的人以為僅僅給父母吃好穿好,養(yǎng)活父母,讓他們衣食無憂就可以叫作孝順了。但是狗和馬也一樣得到我們的飼養(yǎng)照顧,如果內(nèi)心沒有一份真摯的對父母的孝敬之情,那贍養(yǎng)父母和飼養(yǎng)犬馬還有什么區(qū)別呢?”孔子認為子女對父母的真摯情感才是孝順的根本。這種孝敬的真摯情感是發(fā)自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的,而不僅僅流于外在的表面形式。使父母衣食無憂,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與人的內(nèi)心的感受不一定有密切關系;而對父母的尊敬,則源自人的內(nèi)在道德情感,其根據(jù)在人自身。這種孝敬的真情實感為人所獨有,是人區(qū)別于動物也即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征所在。內(nèi)心里有了孝敬父母的真情實感,自然會有贍養(yǎng)父母的外在行為;假如內(nèi)心里對父母沒有孝敬的真情實感,僅僅是在衣食供養(yǎng)方面給予滿足,那么,對于動物的飼養(yǎng)和對于父母的贍養(yǎng)就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由此可見,發(fā)自于內(nèi)心真誠無欺的情感才是人們道德行為的真正發(fā)端處。在對于父母的孝敬過程中,通過道德行為的表現(xiàn),目的也在于培養(yǎng)對父母應有的這種內(nèi)心真誠無欺的情感,使人的道德人格得到培養(yǎng)與完善! ∽尤眨骸坝柚蝗室!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出處: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解析: 孔子的弟子宰我質(zhì)疑了儒家所維護的*重要的禮——三年之喪。他認為三年的喪禮太久了,三年時間會讓很多事情荒廢掉,很浪費,一年的時間應該足夠了?鬃诱f,父母辛苦撫育子女,小孩要在父母懷里三年才能離開。所以,三年之久的喪禮,完全是每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需求,是自我感情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不是別人強迫我們這么干的?鬃优u宰我“不仁”,因為他認為,宰我反對三年之喪,僅僅是從功利性角度考慮問題,而沒有從道德情感方面考慮問題,對生我養(yǎng)我的至親父母都沒有真情實感。沒有這種真情實感,心靈就不會得到安寧,這樣,道德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這與孔子所宣揚的思想是相背離的,所以遭到了孔子*嚴厲的批評。孔子詰問道:“你安心嗎?人家守喪的時候,即使有好吃的也沒胃口吃,聽音樂也高興不起來,住在舒適的家里也不覺得舒心,哪像你!現(xiàn)在你覺得這樣做(反對三年之喪)安心,那你就這樣做吧!”孑L子認為,孝順父母必須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只有具備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自覺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得到*大程度的提升!  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