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圖解國學常識: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圖解國學常識: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作者:齊瑞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10-01
開本: 26cm 頁數(shù): 436頁
讀者評分:5分1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化銷量榜
中 圖 價:¥40.1(5.9折) 定價  ¥6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圖解國學常識: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8287
  • 條形碼:9787511368287 ; 978-7-5113-682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國學常識: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條理清晰, 體例嚴謹, 首先敘述國學輪廓, 使讀者對國學有大概子解 ; 其次介紹考證學與考古學的成果, 使讀者略知治學的工具和方法。

圖解國學常識: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目錄


展開全部

圖解國學常識: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白話彩圖典藏版 節(jié)選

**章 國學概覽 概說國學 國學的定義是什么? “國學”這個詞產(chǎn)生于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zhuǎn)型的歷史時期。至于是誰的“原創(chuàng)”,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有人說,章炳麟(章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師培(劉申叔)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fā)起,大概他們兩個就是“國學”這個詞的*先使用者。不過這個答案是不是正確,尚待進一步考證。 關于國學的定義,從嚴格意義上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鄧實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diào)了國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性。這種解釋不能完美地詮釋國學的定義;蛟S,我們需要借鑒一下其他類似詞匯來理解“國學”這個詞。 和國學差不多意思的名詞還有國粹和國故!皣狻眱蓚字,似乎有點兒夸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點兒為選擇精粹而完全拋棄其他那么不太精粹部分的意思,所以人們覺得這個詞不那么妥當,又將之改稱為“國故”。胡適說,所謂“國故”是包含著過去中國的一切歷史與文化,包含著“國粹”,也包含著“國渣”。研究這些歷史與文化的學問,就叫“國故學”,簡稱“國學”。 不過已故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曹伯韓認為,“國學”這個詞還不是十分合理。 因為學術沒有國界,當代各國都沒有特殊的國學,而我們所謂的國學,從內(nèi)容上看,也就是哲學、文學、史學等的東西。如果將其外延也算上,那么無疑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shù)術,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外國人研究中國文化的也不在少數(shù)。 所以,我們目前只能暫且給國學一個這樣的定義: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當然,即使是這個定義,我們目前還不能將之作為“國學”的準確定義,一切還有待國學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國學應該如何分類? 當前的主流認識是將國學按《四庫全書》分類,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后人又為之增添蒙學。其中以經(jīng)、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jīng)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系統(tǒng)的叢書,編撰于乾隆年間,由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一流學者完成。 經(jīng)部——經(jīng)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jīng)類”“五經(jīng)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主要是輯錄儒家經(jīng)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名著。其中*重要的是儒學十三經(jīng):《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jīng)》《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zhàn)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nóng)家類”“醫(y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shù)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山海經(jīng)》《藝文類聚》《金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等等。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詩文評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整理國故有哪些來龍去脈? 1919年,在新文化運動達到頂點、新思潮*為高漲之際,力主“反傳統(tǒng)”的學者胡適突然號召“整理國故”。 此論一出,便引起熱烈響應,使“整理國故”運動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贊嘆、堪稱豐碩的學術成就,對文化的積累和學術的進步,無疑有著不容否定的巨大意義。 幾年后,胡適在《〈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中寫道:“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國故’包含‘國粹’;但它又包含‘國渣’。我們?nèi)舨涣私狻畤,如何懂得‘國粹’?? 這些可說是胡適提倡 “整理國故”的本意,也可說是“整理國故”的綱領,也即要通過“整理國故”分清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粹與糟粕,去蕪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視傳統(tǒng),卻意在創(chuàng)新。 具體來說,整理國故運動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理國故運動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事業(yè),是新文化運動在學術文化領域的延續(xù)。 第二,整理國故運動基本打破了傳統(tǒng)學術的“四部”分類,轉(zhuǎn)而主張依照西方現(xiàn)代學術門類對國學進行分科研究,改變了以前學術研究偏重經(jīng)學的傾向,宣告了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解體和終結,促進了史學的獨立。 第三,整理國故運動促使眾多學者沖破傳統(tǒng)學術觀念的束縛,普及了“經(jīng)子平等”“今古文平等”的治學觀念,成功建立起一種“平等的眼光”,大大拓展了國學研究的視野與范圍,將國學的研究領域延伸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第四,整理國故運動借鑒了西方現(xiàn)代學術研究成果,將自然科學的方法廣泛運用到國學研究領域,如以考古學方法取代傳統(tǒng)的金石研究,促成了民國初期殷墟考古的重大進展。 第五,整理國故運動也促使中國學者借鑒西方的學術研究體制,建立了許多現(xiàn)代學術研究機構和團體,如史語所等,這些團體開展“集團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第二章 國學名家 國學名人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 我國古代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然而,歷史上關于三皇五帝卻說法不一。 **種說法是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這種說法認為泰皇*貴。第二種說法提出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還有古人認為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nóng),或燧人、伏羲、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nóng)、共工為三皇。由此可見伏羲和神農(nóng)占有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分歧較大。 至于五帝的說法也有所不同,有種說法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五個人。后來有人認為五帝是指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另外,炎帝、高辛等人也被列為五帝之中。五帝主要是指傳說中原始社會里杰出的部落首領。 多數(shù)人認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三人是“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為“五帝”,該說法大致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堯帝有哪些功績? 堯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圣王,姓伊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后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 堯父乃帝嚳,號高辛氏。帝嚳在位70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13歲輔佐摯,封于陶地,15歲改封于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18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于蒲阪。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云霞一樣燦爛。堯在位時,天下洪水湯湯,他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訪于民間,在田邊聽到一位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就是著名的《擊壤歌》。 堯帝開創(chuàng)了帝王禪讓之先河,他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他聽說舜非常賢明,便微服私訪,來到舜居住的歷山一帶,方圓百里都夸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他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做虞官,試舜三年后,帶著舜在堯的文廟祭拜了先祖,此后,舜開始代行天子之政。 堯立70年得舜,3年后舜代替堯執(zhí)政,堯讓位28年后去世。 舜帝有哪些功績? 舜,歷來與堯并稱,為傳說中的圣王。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后裔,但五世為庶人,處于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xù)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huán)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幾次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時候,及時逃脫;稍有好轉(zhuǎn),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huán)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xiàn)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由于舜品德高尚,在民間威望很高,無論他到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不久,在他周圍就形成了一個村落。當時部落聯(lián)盟領袖堯年紀已高,要選繼承人,大家都推舉舜。于是,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又派人侍奉其左右,觀察其德行,并讓舜管理百官,觀察其能力。經(jīng)過考查,堯發(fā)現(xiàn)舜是個難得的賢才,就禪位于舜。 舜執(zhí)政以后,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呈現(xiàn)出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歷法,又舉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時、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fā)信圭。堯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 舜任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后稷主持農(nóng)業(yè),掌管農(nóng)業(yè);命契為司徒,掌管教化;命皋陶為司法官,執(zhí)掌刑法;命益擔任虞官,掌管山林;命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典禮;命夔為樂官,執(zhí)掌音樂和教育;命龍為納言,負責傳達命令,收集意見,等等。舜還規(guī)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根據(jù)三次考察的結果決定官員的提升或罷免。經(jīng)過這番整頓,官員職守分明,建立了輝煌的業(yè)績,百業(yè)由此興旺。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高的禹為繼任者,并由禹來攝行政事。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圣王。 據(jù)說舜在堯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稱為“零陵”。 大禹有哪些功績? 禹,通常尊稱為大禹,與堯舜并稱為傳說中的古圣王,又是夏王朝的開國君主!妒酚洝氛f他名文命,《帝王世紀》說字密。“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但一般稱作夏禹。 傳說禹為“黃帝之玄孫”,既是貴胄,其家又世為大臣。禹父即治水無功的鯀,于帝堯的時代登用,帝舜時被放逐。 禹于舜時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續(xù)其父未竟的事業(yè)。 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歷來傳頌不絕。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做助手。禹這個人聰慧機敏,勤懇踏實,言行一致,又能身為表率。他走遍天下,“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輦”,踏勘水情地勢,規(guī)劃治水大計。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以疏導為主。大禹治水,*感人的是關于他自身的傳說。他在治水中表現(xiàn)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忘我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在中國人民心中歷久彌新。禹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nèi)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nèi)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 商湯有哪些功績? 湯是帝嚳之子契的14世孫,商族第15代首領,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稱太乙、武湯、武王、天乙、成湯、成唐等。商族原來是活動在夏朝東邊部落,因湯施行仁政,愛護百姓,深得民眾的擁護,周圍的一些小國慕名前來歸附,商族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 當時,夏王桀殘暴無道,王朝內(nèi)部動蕩不安。湯趁此時機計劃取代夏。他在伊尹和仲虺的幫助下,先滅掉了商附近的小國葛國,之后經(jīng)過11次的出征,先后滅掉周邊十余個擁護夏朝的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湯發(fā)布征伐夏桀的誓師辭《湯誓》,于鳴條之戰(zhàn)中一舉滅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定都于亳。 周文王有哪些功績? 周文王是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領,姬昌、周侯、西伯、姬伯等都是對他的稱呼,文王是他死后追封的尊號。 周文王原為商朝的諸侯,位居三公,封為西伯侯。他是一位禮賢下士、尊老愛少的統(tǒng)治者,因不滿商紂王暴政,被拘于羑里!妒酚洝分姓f“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記載他被拘時的作為。文王歸周后,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訓練軍隊,滅掉周圍的小國,勢力日增。至姬昌去世,周已得三分之二的天下,為武王滅商奠定了基礎。 為什么說周公是儒學的奠基人?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當時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后平叛,并將勢力擴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在鞏固和發(fā)展周王朝的統(tǒng)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言論見于《尚書》諸篇,他也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論語》中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董狐“秉筆直書”是怎么回事? 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生卒年不詳。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jù)說今翼城縣東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實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tǒng)的先河。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錢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zhí)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趙盾,未遂,又于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于是返回國都,繼續(xù)執(zhí)政。 太史董狐以“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說靈公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他作為執(zhí)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弒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 孔子為什么對管仲推崇備至? 管仲(?—公元前645年)因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而被稱為“春秋**相”,他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又稱管敬仲,潁上(今屬安徽)人。 管仲少時喪父,家庭生活貧困,為了維持家庭生計經(jīng)營商業(yè),為后來輔助齊桓公經(jīng)濟富國思想提供了實踐基礎。后來管仲從事政治活動,曾支持公子糾與小白(即齊桓公)爭奪君位。小白取得君位后,經(jīng)鮑叔牙的力薦,不計前嫌,拜其為齊國上卿(即丞相)。 在政治上,管仲推行君主、二世卿共同分管齊國,并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還建立了人才選拔制度,規(guī)定了士、農(nóng)、工、商各行其業(yè);對外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針以建立霸權。在經(jīng)濟上,管仲主張發(fā)展經(jīng)濟以富國強兵,進行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chǎn)、發(fā)展鹽鐵業(yè)、鑄造貨幣、調(diào)劑物價等一系列經(jīng)濟改革,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管仲的改革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成效顯著,對整頓齊國內(nèi)政、發(fā)展經(jīng)濟、充實國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曾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他族服裝了! 管仲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收錄在《管子》中,該書共24卷,85篇,今存76篇。 我們?yōu)槭裁醋鹂鬃訛椤笆ト恕保?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圣人”。 孔子一生周游列國,先后到過衛(wèi)、陳、蔡、楚、宋等國,致力于宣揚其政治抱負,回復周代時的禮樂,但終究未能成功。后來返回魯國,此時孔子已經(jīng)68歲。此后,他潛心于講學和著書,為民間私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他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jīng)”,并撰寫了《春秋》,記載了春秋時期所發(fā)生的大事,并借此闡發(fā)儒家的價值觀。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們將他一生的言論去粗取精地摘錄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論語》,對中國思想界、學術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為什么被尊為“亞圣”?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他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鑒于他對儒學的巨大貢獻,后世奉其為“亞圣”。因此歷史上總把孟子和孔子相提并論,提及儒家,必說“孔孟”。 孟子自幼便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后便以孔子的繼承者自稱,廣招弟子,并且到各國游學,宣揚他的“仁政”“王道”等主張。他先后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拜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與禮遇,可是因其思想保守,和當時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馳,因此并沒有得到重用,唯有滕文公曾經(jīng)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后也未能成功。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xiāng)講學,據(jù)說與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著書,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于每篇的分量都很多,故而又分為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分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大多保存在這七篇當中。 荀子的儒家思想有哪些特別之處?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zhàn)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歷史上關于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出入很大。荀子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后*大的儒學家。他的思想都記載于《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jīng)游歷燕、齊、楚、秦、趙等多國,后來,在蘭陵安居下來,一直到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從事教書與著書的工作,歷史上著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在這時候的學生,他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然是儒家的繼承人,但他并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照單全收。而是將其融會貫通、加以發(fā)揮,并提出了“性本惡”等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觀點。 為什么說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楚苦縣歷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據(jù)《史記》記載: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識淵博,目睹了周王室的衰微后,便棄官西去,抵達函谷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這里說的“五千余言”其實就是著名的《道德經(jīng)》。 為什么說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人,據(jù)《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期的人。 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后世習慣將他與老子并提,稱作“老莊”,而將他們的哲學稱作“老莊哲學”。 莊子早期曾在蒙地做過漆園吏,后來一直隱居。他生活清苦,卻淡泊名利,楚王聽說了他的賢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饋贈,并邀請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絕了。隨即終身不再出仕,隱居于抱犢山中。 莊子一生學識淵博,交游甚廣,著有《莊子》一書,主導思想是對《老子》的繼承,然而卻也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全書十余萬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漁父》《盜跖》《胠篋》等篇,主要是用來攻擊孔子的言論,從而辨明老子的學說的。他的著作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韓非子有哪些成就? 韓非(?—公元前233年),姓韓,名非,戰(zhàn)國末年韓國人,出身于貴族,是韓國的公子。韓非口吃,不善于言談,喜好著書。他曾與李斯是同學,共同師從荀子。 韓非目睹當時韓國衰微,多次勸諫韓王,但韓王并沒有聽從他的諫言。韓非痛恨朝廷不能修明法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反而重用一些沒有實際經(jīng)驗、好空發(fā)牢騷的人。于是他借鑒了歷史的得失變亂,寫下了《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的著作面世后,秦王大加贊賞。后來韓非子奉韓王之命出使秦國,因為李斯的嫉賢妒能,使得韓非受到了秦王的猜忌,*終被李斯用毒藥毒死。 為什么說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國的貴族家庭,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人。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 頃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不但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越的政治家,也是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三峽里的“**流才子”。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后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20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chǎn)。 商鞅是怎樣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封于商邑,故名商鞅,號為商君。商鞅為衛(wèi)國庶出公子,故也稱為衛(wèi)鞅。商鞅起先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lián)沃惺右宦。公叔痤得知商鞅懷才不遇,便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并未被惠王重用,等到公叔痤去世后,秦孝公下令于國中求賢能之人,于是商鞅西行進入秦國。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見他。孝公拒絕施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而對霸道非常崇尚,這與商鞅的法家思想不謀而合,于是商鞅在秦國一度得到了重用,并在秦國推行了*為徹底的變法運動。

商品評論(1條)
  • 主題:

    里面介紹了很多知識,圖文并茂,到手19.9雖有些小貴,但確實是很厚實的一本,蠻好的

    2023/11/16 22:47:47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