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二版)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8060594
- 條形碼:9787108060594 ; 978-7-108-06059-4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二版) 本書特色
“三聯(lián)講壇”系列叢書精選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學選修課、專業(yè)課及有影響的演講錄音整理成書,自《從卡夫卡到昆德拉》(吳曉東)、《與魯迅相遇》(錢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師課堂”特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這本北大中文系陳平原教授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即是叢書中新的一種。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認準“古文”該死、“白話”當活,把古文十八家列為“十八妖魔”。陳平原在北大開設研究生選修課“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打掃戰(zhàn)場”,呈現(xiàn)當初情急之余,被當作臟水潑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側(cè)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現(xiàn)三百年間(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中國散文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并引發(fā)大家對這一古老文體的興趣。
本書即脫胎于課堂講錄,只不過由十八家縮減為李贄、陳繼儒、袁宏道、張岱、黃宗羲、顧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這些文人、學者的為人與為文為研究個案,分析其創(chuàng)作特色與風格路數(shù),不惟強調(diào)“知人論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課程強調(diào)讀書時的個人體會、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夾敘夾議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講壇”叢書,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閑文與穿插! “三聯(lián)講壇”系列叢書精選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學選修課、專業(yè)課及有影響的演講錄音整理成書,自《從卡夫卡到昆德拉》(吳曉東)、《與魯迅相遇》(錢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師課堂”特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這本北大中文系陳平原教授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即是叢書中新的一種。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認準“古文”該死、“白話”當活,把古文十八家列為“十八妖魔”。陳平原在北大開設研究生選修課“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打掃戰(zhàn)場”,呈現(xiàn)當初情急之余,被當作臟水潑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側(cè)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現(xiàn)三百年間(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中國散文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并引發(fā)大家對這一古老文體的興趣。
本書即脫胎于課堂講錄,只不過由十八家縮減為李贄、陳繼儒、袁宏道、張岱、黃宗羲、顧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這些文人、學者的為人與為文為研究個案,分析其創(chuàng)作特色與風格路數(shù),不惟強調(diào)“知人論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課程強調(diào)讀書時的個人體會、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夾敘夾議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講壇”叢書,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閑文與穿插。
由于采納內(nèi)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顯了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軌跡與文學世界,又會通勾勒出文學史脈絡與風貌,同時對文學生產(chǎn)、社會背景、市民生活這些影響、制約文學發(fā)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闡釋。不避口語、原汁原味現(xiàn)場氛圍使普通讀者也能借閱讀身臨其境地感知高校講堂、學術(shù)動態(tài)及前沿問題。
在作者看來,自周作人、林語堂始,直到當下仍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獨抒性靈,輕巧而倩麗;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則大都屬于“學者之文”,注重典制,樸實但大氣。
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二版) 內(nèi)容簡介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認準“古文”該死、“白話”當活,把古文十八家列為“十八妖魔”。陳平原在北大開設研究生選修課“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打掃戰(zhàn)場”,呈現(xiàn)當初情急之余,被當作臟水潑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側(cè)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現(xiàn)三百年間(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中國散文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并引發(fā)大家對這一古老文體的興趣。 本書即脫胎于課堂講錄,只不過由十八家縮減為李贄、陳繼儒、袁宏道、張岱、黃宗羲、顧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這些文人、學者的為人與為文做研究個案,分析其創(chuàng)作特色與風格路數(shù),不唯強調(diào)“知人論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課程強調(diào)讀書時的個人體會、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夾敘夾議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講壇”叢書,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閑文與穿插。 由于采納內(nèi)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顯了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軌跡與文學世界,又會通勾勒出文學史脈絡與風貌,同時對文學生產(chǎn)、社會背景、市民生活這些影響、制約文學發(fā)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闡釋。 在作者看來,自周作人、林語堂始,直到當下仍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獨抒性靈,輕巧而倩麗;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則大都屬于“學者之文”,注重典制,樸實但大氣。
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二版) 目錄
**講 別出手眼與放膽為文――李贄的為人與為文
第二講 文人的生計與幽韻――陳繼儒的為人與為文
第三講 闡揚幽韻與表彰聲色――袁宏道的為人與為文
第四講 都市詩人的奇情壯采――張岱的為人與為文
第五講 史家之文的闊大與入情――黃宗羲的為人與為文
第六講 能文而不為文人――顧炎武的為人與為文
第七講 超越“江南之文”――全祖望的為人與為文
第八講 文派、文選與講學――姚鼐的為人與為文
第九講 志在述學與文藝其末――汪中的為人與為文
參考書目
后記
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二版)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1982年于中山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于中山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87年于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曾先后在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海德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哈佛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從事研究或教學,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經(jīng)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