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補(bǔ)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方劑學(xué)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jīng)驗輯
-
>
中醫(y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醫(yī)案摘奇·雪雅堂醫(yī)案合集
-
>
中醫(y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醫(y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用藥禁忌書
-
>
中醫(y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7746235
- 條形碼:9787507746235 ; 978-7-5077-462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內(nèi)容簡介
民國初年,長沙劉昆湘氏得古本《傷寒》于江西張隱君,歷十余年湖南何蕓樵氏為之手寫付印,即今之所謂長沙古本也(亦稱湘本)! 堕L沙古本傷寒雜病論》分十六卷,然缺
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目錄
古本傷寒雜病論序二
古本傷寒雜病論序三
古本傷寒雜病論序四
原序
凡例
傷寒雜病論卷**
平脈法第
傷寒雜病論卷第二
平脈法第二
傷寒雜病論卷第三
傷寒例第三
傷寒雜病論卷第四
辨溫病脈證并治第四
傷寒雜病論卷第五
辨暑病脈證并治第五
辨熱病脈證并治第六
辨濕病脈證并治第七
辨燥病脈證并治第八
傷寒雜病論卷第六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傷寒雜病論卷第七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傷寒雜病論卷第八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傷寒雜病論卷第九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一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二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辨痙陰陽易差脈證并治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三
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
辨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四
辨發(fā)汗后病脈證并治
辨不可吐
辨可吐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五
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
辨可下病脈證并治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六
辨發(fā)汗吐下后病脈證并治
附錄
一、中醫(yī)古籍處方劑量換算
二、湯方索引(筆畫排序)
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節(jié)選
《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18】傳厥陰,脈沉弦而急,發(fā)熱時悚,心煩嘔逆,宜桂枝當(dāng)歸湯,吐蛔①者,宜烏梅丸(通行本佚)! 19】以上皆傳經(jīng)脈證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臟為傳經(jīng)變病,治列后條(通行本佚)。 【20】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shù)時細(xì),大青龍湯加附子主之。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脈時高時卑、時強(qiáng)時弱,宜大黃石膏茯苓白術(shù)枳實甘草湯主之。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脈乍弦乍急、乍細(xì)乍散,宜當(dāng)歸附子人參黃連黃柏湯救之,多不可治②。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③(通行本佚)! 21】若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22】若更感異氣,變?yōu)樗≌撸?dāng)依壞病證法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傷于風(fēng)者,變?yōu)轱L(fēng)溫。陽脈洪數(shù),陰脈實大,更遇溫?zé)嵴撸優(yōu)闇囟。溫毒,病?重者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者,變?yōu)闇匾撷。以此冬傷于寒,發(fā)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23】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dāng)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既巳讨瑪(shù)日乃說,邪氣人臟,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夕,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如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24】凡傷寒之病,多從風(fēng)寒得之,始表中風(fēng)寒,人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當(dāng)而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dāng)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②解,而內(nèi)不消,非大滿,猶有寒熱,則病不可下③;若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大滿,大實,腹堅,中有燥屎,自可④下之;雖四五日,數(shù)下之,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則內(nèi)虛熱入,協(xié)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shù),輕者因篤,重者必死矣! 25】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fā),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jī),應(yīng)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人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