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9400741
- 條形碼:9787559400741 ; 978-7-5594-0074-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 本書特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文星璀璨,辭章傳頌千古,受萬世膜拜。唐宋八大家是文星之中*為耀眼的八顆,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所作論、表、書、記、傳諸體,文采斐然,各有其長。傳統(tǒng)時代,他們的文章是士人競相追膜的對象,是中華文脈之所在。今時常見的習語,如“落井下石”“雜亂無章”等,均出自八大家文。今人若想紹續(xù)前賢,涵育學養(yǎng),增廣智識,非讀他們的文章不可。若只求在作文上于謀篇布局、遣詞用句上有所進益,八大家的文字也是絕佳的學習、參考對象。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 內(nèi)容簡介
² 唐宋八大家的名號千古不朽,跟這樣厲害的組合學文章。 ² 唐宋八大家文章里有很多詞,比如“落井下石”“雜亂無章”成為今天的習語,看他們的文章能獲得硬知識。 ² 我們從八大家存世文章里,優(yōu)中選優(yōu),將他們的代表作悉數(shù)收集在這本集子里。 ² 我們對前賢文字懷著敬畏之心,精選底本,用做研究的心態(tài),做了很細致嚴謹?shù)淖⑨尅?² 我們貼心地為讀者的眼睛考慮,編排時使用了大字號。 為了汲取古代文章的精華,感受文章原本具備的連貫氣韻。我們橫排此書,所有注釋都放在頁下,所有生僻字詞都有注釋和標音。方便大家讀到原汁原味的古文,也不擔心閱讀上有困難。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 目錄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代學人多有啟發(f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漢族,河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代學人多有啟發(f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漢族,河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lǐng)袖。領(lǐng)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亦稱老蘇,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
蘇洵少不好讀書,愛遍游山水,至二十七歲始發(fā)憤攻讀,走上科舉仕進之路。他先后兩次舉進士不中,從此“決意功與名,而自托于學術(shù)”。閉戶讀書后“大究六經(jīng)、百家之說,考質(zhì)古今治亂成敗,圣賢窮達出外之際”,終在思想境界與寫作技巧上得到了極大的飛升,下筆成文、立刻千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自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1086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圣元年(1094年)因上書言事忤逆哲宗,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兆诹ⅲ阌乐、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遂定居潁川。政和二年(1112年)卒,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南宋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后謚文定。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元豐五年(1082年),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guān)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并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朝聞道